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伍连德的《鼠疫斗士》

时间: 2022-09-29 02:00:4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如何评价伍连德的《鼠疫斗士》

他发明了口罩,可还有多少中国人记得他

原文,介绍的是伍连德,顺便提一下,知乎上关于他对抗鼠疫的事迹的回答很好,可以去看一看
如今雾霾天气每况愈下,一年比一年厉害!先来看看今天全国空气质量指数图

其中污染最严重的前十座城市分别是:1.晋中402,2.齐齐哈尔376,3.松原357,4.太原350,5.邯郸343,6.邢台337,7.吉林334,8.鞍山323,9.石河子319,10.五家渠
在今天北京的雾霾中,呼吸5个小时后会发生什么?图片就是答案。我刚刚拍的,今早新换的口罩,大概戴了三四个小时,别再觉得防霾口罩可有可无了!

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
雾霾,
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社会,
最大的烦恼之一。
近日,中国各地持续雾霾,
尤其是北京,成了“重灾区”。
碰到雾霾天该怎么办?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戴口罩。
口罩已经成了中国人“自保”的重要工具。

你知道口罩很有用,
但是你知道是谁,
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吗?
你知道是谁,
推广用口罩预防传染病吗?
看到他的简历你会吓一大跳!!

他是第一个,
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他是日本的首位“中国交换教授”;
他是世界知名公共卫生学家,
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
他在中国主持兴办了,
20多所著名的医院和医学院校:
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中央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他还先后发起成立了,
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防痨协会。
他主持并主办了,
中国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他曾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他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并进行推广;
还发明了中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旋转餐台”;
他在中国干过最惊天动地的大事是:
在百年前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拯救了中国大地无数的生命!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他,就是伍连德。
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

他的父亲伍祺是广州人,
16岁,带着一张草席和一个枕头,
就独自跑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闯荡,
后来和本地建筑商的长女林彩繁成婚。
两人共生了15个孩子,
存活下来的却只有11个,
伍连德,是他们的第4个儿子,
在1879年3月10日出生,
取名伍连德,意为兼备五种美德。
从小,伍连德就显露出,
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心。
1886年,7岁的他进入大英义塾就读。
这所学校主要用英语教学,
家里并没有给他提供好条件和环境,
有的只是他日复一日的自强不息。
家里没有专门供他学习的房间,
他就哪里空就在哪里学。
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后就病倒了,
他的母亲急忙去请中医,
医生说是小风寒,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可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
病情丝毫不见好转。
他的父亲又急忙去请镇里最好的西医。
西医看完后,只能摇摇头。
之后请了很多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
三个星期过去了,
大家都绝望了,打算给他准备后事,
没想到,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从这以后,原本想当一名翻译的他,
最终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

中间:伍连德
1903年,年仅24岁的他,
就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底,他回到槟榔屿,
在珠烈街开设私人诊所,
并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
致力于社会改革,如反对吸毒和赌博。
1907年,胸怀报国理想的他,
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
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
副监督(副校长职)。

到天津一上任他便请教师学习中文,
很快就学会了用普通话讲课。
他在与梁启超、辜鸿铭、胡适等人的交往中,
对中国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
加深了对祖国历史的认识。

不畏生死,只为救人!
这是作为一名医者,
对职业操守的坚持,
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
他说:“我觉得一个人,
择定了他的工作后,
就应该认真去做。
千万不可敷衍因循,
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中国医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

疫尸病理解剖
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肺鼠疫,
是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经呼吸传染的。
医生护士也都不戴口罩。
为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
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
——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简单,
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价廉物美,
此为后人称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们都纷纷戴上了口罩,
死亡率大大地降低。

1911年4月,
奉天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
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
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
“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
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防治鼠疫期间,
他发现,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
大家共食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
从卫生角度来看,
应该采用西方的分食制。
可是分食制很难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他想到“双筷制”,
即为每位用餐者准备两副筷子,
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他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一个月后,
到了1911年3月1日,
死亡人数就已经下降为零。
令人闻之色变的鼠疫,
他仅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
伍连德从此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他,
这场鼠疫夺走的,
中国百姓生命绝不只是6万,
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隔离等办法,
应对城市发生的传染病疫情。
直到今天,世界各国,
用于防治非典等传染病的紧急措施,
许多都是从他这里沿用而来的。
当时他的知名度如日中天,
传遍世界各地!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
莫理循1911年7月9日,
写给他的信中提到:
“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
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
梁启超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
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
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梁启超手书
这一场东北鼠疫的战争结束了,
但是还有更多的战争在未来打响,
凭借着自己的研究和经验,
他先后两次杜绝了哈尔滨霍乱的大流行,
杜绝了上海爆发的中国最大的霍乱的流行。

大多数人都说,
伍连德是中国人吗,
应该是华侨吧,这样的华侨太多了,
他们很厉害,但他们是外国人,
也没有什么值得好自豪骄傲的。
但这个华侨不一样,
无论他身处满清,
国民党,英伦剑桥,
还是在南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他都说自己是中国人。

他出生在国外,
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与爱国思想。
他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
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
1914年,伍连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
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
——这便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

伍连德和基金会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与协和医院华人医师合影。
1918年1月,伍连德提议,
建立一所大型医院的建议,被政府批准。
在为该院筹款过程中,他自己捐了2500元。
同时他全权负责总管筹建:
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
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24年,他在沈阳建成了东北陆军医院,
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医院。
1926年,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
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
这个学校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他前前后后在中国主持兴办了,
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
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

他为中国做的事情远不止此。
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
但半个世纪中海港检疫权,
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
专门只为外国人服务。
他力争收回海港检疫主权并促其实现。
他负责成立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
中国海港检疫事业能够收回主权、
统一号令、开展业务,
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916年前后,他读到美国医史学家,
加里森所著《医学史》,
全书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介绍,
短到连一页都没有,且有谬误。
他致函作者质询,作者复函说,
既然中国医学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为何中国人自己不向人们宣传介绍?
他震动很大,深深地感受到,
必须研究中国医学史,
并将中国在医学方面历代的,
发明创造向中外广为介绍。
于是他与王吉民合作,
用英文著成了《中国医史》。
该书于1932年出版,并再版多次,
成为早期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
受到国外医学家的重视。

鸦片误国误民,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禁毒事业,
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
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本人早闻他的大名,
想要他参与对中国的细菌战,
他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
从哈尔滨赴大连途中,
他被日军诬为间谍拘留并关入地牢。
沦为日本人阶下囚三天两夜后,
经英国驻沈阳总领事伊思特斯营救,
才侥幸脱险。
在故乡他开了一个小诊所,
成为了一位普通的医生。
当地显贵多次劝说他出任政府职务,
他都以年迈为由谢绝。
老人经常悠闲地在街头漫步,
并偶尔用广东话劝小贩们
“不要抽烟喝酒,多运动”。
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回到过,
他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热血,
服务了20年的东北。
他曾说过:
“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赤诚爱国,自强创业”
这是他坚持的精神,
今天,这八个大字为他创建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奉为校训。
他用自己的学识,
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奉献,
即使有一天自己无法再为祖国效力,
他的学生们也能够为祖国干大事出成绩,
中国的未来,
就是靠这样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大概这,也是他创办医院,学校的真正原因。
1960年1月21日,
在槟榔屿邹新庆律39号,
一位伟大的医生因心脏病而离世了。1月27日,《泰晤士报》写道:
“伍连德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
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
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他生前还有一项更大的荣誉,
那就是被提名为,
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
因为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
这个消息直到2007年,
才被正式公开。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是曾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因为他晚年隐居海外,
在历史的巨变中,
他的名字如无根之萍,随波沉浮,
淹没在中国各处厚厚的典籍杂文中。
而在国外,
关于他的论文和研究却从未间断。
1959年,晚年的他在写就了,
650页的英文自传,
自豪而坦然地题写了书名:
《鼠疫斗士:一个中国医生的自传》
此书由剑桥大学出版。
在伍连德的心中,
他一直是一个中国人。
在外国人眼里,
他的确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而有些中国人,
却擅自把他开除了“国籍”。
直到后来,
一本《国士无双伍连德》的书面世,
一些中国人,才认识了这位当年,
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拯救万千中国老百姓的英雄!!
天啊,如果没有伍连德,没有伍氏口罩,现在糟糕的天气,不知道大家觉得还能出门吗?

中国古代的时候什么叫假洋鬼子?

这个问题,问的不多好。应该是在近代的问题。假洋鬼子,是在清朝末年出现的。清朝末年,由于西方人的入侵,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西方科学的先进,于是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热潮。这就出现了留学生。守旧的中国人,就称呼这些留学生为假洋鬼子。
这个很简单啊!晚清和中华民国的时候中国人管那些留洋回来洋人打扮满口外语的中国人叫假洋鬼子。
海归的华人,在那个时候被叫做假洋鬼子,贬义的,有点酸葡萄的感觉
今年是鼠年,然而在鼠年伊始的新年时候却出现了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无独有偶,在110年前的清末春天,也有一次鼠疫大流行,也开始于岁末年关之际,而从除夕夜一直到那年4月,当时的哈尔滨也是一座无人敢出行的空城,处于封城和隔离之下。
因得一位海外知识分子的归来,使得大疫情在当时的情况下,仅于4个月内即被离奇宣告控制。而且从此以后,中国的疫情防治正式从古代阶段走入近代阶段。这个人对于中国近代的疫情防治乃至近代医学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还成为中国接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位先生叫伍连德,出生于马来西亚,是个西医,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那年春天的哈尔滨和当下的武汉十分相似。11月开始,疫情传染到当时的东北中心哈尔滨,然后几乎横扫东北,总计死亡6万余人。这场夺去6万余人生命的鼠疫后来被称作"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而伍连德的电报则被视为"人类防治鼠疫的转折点之一"。他有许多至今仍然采用的防疫举措,就是在那场东北鼠疫大流行之中开创的。
他的电报是什么呢?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的前一年,清政府风雨飘摇,东北地界上有日本人、俄国人,分别盘踞在哈尔滨和奉天;此时的国家经济政治局势之混乱比起今日不可同日而语,防治工作关乎着东北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还关乎主权。如果国人防治失利,日本和沙俄很可能会乘虚而入,接管东三省。
此时伍连德在经过慎重地决断以后,在发给防疫大臣、外务部右丞施肇基的电文中提出了:将防治工作的重点调整为隔离患者、封锁疫区、控制交通、禁绝行人等等,同时应当停止捕鼠。他的这些主张归纳起来其实就是"封城",以此切断人际间的传播扩散,这也是现代疫情防治的首要措施。
在古代人们防治鼠疫的办法中,最主要就是直接捕杀老鼠。这种办法能控制的鼠疫也被称为"典型性鼠疫"或即"腺鼠疫",它通过跳蚤在人与老鼠之间以体液传播的方式散播,老鼠就是其主要传播源。
明末著名的大鼠疫就是如此,当时"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而伍连德到来之前,东三省的防疫方式仍然是大面积捕杀老鼠,政府甚至推行了捕杀老鼠获得铜币奖励的政策;然而一个月过去,老鼠几乎绝迹,跳蚤也明明在冬眠时段,死亡人数仍然在不断上涨,沿着飞机轮船航线四处蔓延……伍连德判定,这次瘟疫的传播途径,当是人际之间的飞沫传播。
死亡人数越来越多,在各类外国"专家"以及保守派人士的偏见与质疑下,伍连德做了许多在当时十足标新立异的事:
第一,封锁隔断。人与人之间加强隔离,停止大规模捕鼠等聚集活动。同时东北铁路全部停运,沿铁路线设置防疫点、防疫医院;一个月内,东三省共设置了防疫机构1746处,并且,这些机构延伸到了广大的乡镇上。包括在隔离区内,他首先建立"疑似患者"的概念,同时集中安置确诊患者,并将不同的病况分区隔离,包括医生和监护者都不能随意跨区活动,防止交叉感染。除此以外,他还让调集其它地区的医护人员前来支援。
第二,设计口罩。伍连德为阻断飞沫传播,发明了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它戴上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没有不适感。这种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当时每个只需二分半,而且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源源不断地供应给市民,很快被民众接受。这种口罩,被后人称为"伍氏口罩"。至今,仍有医务人员在使用这种口罩。
第三,解剖尸体。保守派对新式人才和西方先进知识的偏见十分顽固,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伍连德已经抛弃了辫子、官服等繁琐陋习,却被称为"假洋鬼子",他的种种举措都顶着守旧势力的巨大压力。尽管如此,他还是冒着危险去解剖尸体,在尸体上发现了存活的鼠疫杆菌,并且它可以在低温状态下存活很久。于是他断定堆积如山的病尸也是传染源,找出了防疫工作的一个重要控制项目。
第四,火化尸体。这也是由上面的举措而延伸出来的。中国自古以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的思想,导致病尸在冰天雪地无法深埋的情况下继续存养鼠疫杆菌。一旦病尸通过老鼠再度引发典型性鼠疫则不堪设想。伍连德上奏皇帝颁旨恩准,实施了火葬。
这场疫病所在的1910年,正是报纸等近代媒体在中国出现以后的首次抗疫之战。国内的许多报纸,乃至日、俄媒体都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东北鼠疫的情况,倒和现在我们的媒体有点像了。日俄媒体也不出意料在为中国东北唱衰,为了排除中国人参与防疫工作,极其夸大疫情事实,然而从伍连德亲身所在的傅家甸开始,这处核心试验区作为东北鼠疫防治工作的成败象征,在最终焚烧完两千多具尸体的第二天,死亡人数就下跌以后,形势骤然明朗起来。
1910年的3月1日,在伍连德的努力下,疫情宣告控制,哈尔滨的死亡人数降为0。
紧接着是东北的其他地区,在全国其他地区对他的措施纷纷效仿后,"至四月底,亦告肃清"。
50年保密期后,人们查到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中的唯一一位中国人,就是这位"鼠疫斗士",中国的现代医学先驱。对于世界而言,他的举措在烈性传染病研究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并被当时全世界的鼠疫专家所高度评价。这个"鼠疫斗士"的称号是世界医学界送给他的,也成为他自传的标题。
而对于中国,他则是个值得被时人乃至子孙后代感谢的人。他后来不但继续主持各种防疫工作,创立了许多直到今日仍然在发挥效能的医学机构,还积极维护了我国的防疫主权。他只做实事,淡泊名利,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的医学现代化。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在回顾晚清到民国五十年历史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即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伍连德博士的“诺贝尔奖”擦肩之旅
根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解密资料,1935年伍连德博士的诺奖推荐人是美国费城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William W Cadbury(汉名“嘉惠霖”),他之所以了解伍连德先生,是因为他本人也是当时在华著名医生,而且还是广州博济医院院长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在中国工作了接近40年的时间。
伍连德博士的诺奖评价人,是瑞典著名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汉译名“韩森”)。他在世界医学界有着崇高地位,1942-1946年间,正是他担任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审主席。
韩森给伍连德博士的诺奖提名理由:Work on Pneumonic Plague and especially the discovery of the role played by the Tarbagan in its transmission.(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土拨鼠)于其传播中的作用)。
193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终被德国医学家汉斯·斯佩曼获得,他获奖的理由是“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过程”。
时至今日,抗疫中的医护人员具有视野、魄力、专业素质的人才数量已经远胜当年,举国之力亦非当年一盘散沙之局可比,相信不久以后,我们也会迎来最终的抗疫胜利。

历史,为什么伍连德不为大众所知

伍连德所从事的行业属于医疗科技行业,大众接触不多,所以知名度不是很高。

伍连德,马来西亚华侨,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1918年,创建北京中央医院(今位于白塔寺的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分院)并首任院长。

1922年,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建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该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军医院;1926年,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并任第一任校长。



扩展资料:

个人经历

1916年前后,伍连德读到美国医史学家加里森所著《医学史》,全书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介绍尚不足一页,且有谬误。

他致函作者质询,复函说,既然中国医学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何中国人自己不向人们宣传介绍?伍连德震动很大,深感必须研究中国医学史,并将中国在医学方面历代的发明创造向中外广为介绍。

于是他与王吉民合作以英文写成《中国医史》。该书于1932年出版,并再版多次,成为早期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受到国外医学家的重视。

1923年,伍连德作为第一次中日交换教授到日本九州、京都、东京各帝国大学讲学。他还曾任东方事业上海委员会委员、禁烟委员会委员、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技监、军政部陆军署军医司长、编辑馆细菌免疫学名词审查委员等职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医学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伍连德



今天,哈尔滨保留了伍连德医院,还有伍连德小学。《北京日报》2月18日和2月25日两次发文纪念伍连德博士。

伍连德,字星联,第一个在剑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伍连德博士是广东台山人。
在1911年,1921年两次东北鼠疫中,伍连德博士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制止了鼠疫横行。
伍连德博士是中国最早用现代医学研究流行病学的医学家。
伍连德博士有鼠疫斗士称号,他长期研究和阻止鼠疫霍乱的流行,193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
伍连德博士参加过北京协和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学的建设。

2021年2月18日《北京日报》发表《鼠疫斗士伍连德怎样建立北大医院》一文,纪念伍连德博士。



――图为温兆伦扮演的伍连德博士。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伍连德的《鼠疫斗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51400.html

[如何评价伍连德的《鼠疫斗士》]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