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的重要作用》

时间: 2022-09-29 00:01: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如何评价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的重要作用》

塞缪尔·亨廷顿的学术著作

1957年,年仅30岁的亨廷顿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士兵与国家》。《士兵与国家》一书的灵感来自于当时美国社会发生的一件大事:1951年杜鲁门总统因为麦克阿瑟将军不服从指挥而解除了他的职务,亨廷顿敏锐地感觉到这件事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在一个信奉自由主义的民主社会里,国家究竟应该与代表着保守主义的军队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书一出版就遭到各界猛烈攻击,有评论家认为这部著作令人联想起墨索里尼“信仰、服从、战斗!”的法西斯口号,二战的记忆在那时还很清晰。这本书在学术界引起的非议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亨廷顿于1958年没能与哈佛大学签订续聘书,他只好转投哥伦比亚大学,和他一起出走到纽约的还有他的好友布热津斯基。但4年后,哈佛大学才意识到亨廷顿与布热津斯基都是政治学界的明日之星,邀请两人重回哈佛。最后布热津斯基扎根哥伦比亚大学,而亨廷顿则返回哈佛。从某种程度上说,争议、愤怒甚至蔑视,这些代表了亨廷顿思想理论的宿命:甫一问世便饱受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才会被广泛但又勉强地接受。

亨廷顿认为,文化d 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正确吗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文化的广义性,导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猬难下嘴的尴尬。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忽忽,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发现,这家伙抄袭我们的道家始祖,试看老子原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原字打不出来,用皎代用,意思一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用不着翻译,大家就能看出来,洛威尔抄袭老子,仅把名称换了一下,老子谈的是道,这丫改成文化了。这里开个玩笑啊。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 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除此之外,还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张远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随笔中,把文化分为头脑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与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为两段,为胯部文化与胯部以下文化。他说,以唐中叶(安史之乱)为界,此前是中国文化上半身,此后是中国文化下半身。细分的话,从尧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诞生,约2500年,是中国文化史前时期,尚没有头脑。孔子诞生前后,春秋战国,中国进入了头脑文化时代。秦始皇在一统,集权加专制,胸脯拍得啪啪响,中国进入了胸膛时代。汉朝拍得更响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关的石猪石马,一看就知道是最没头脑的人刻的。最有头脑的司马迁,却被最没头脑的武帝阉了下半身。也是这个没头脑的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导致中国两千年的知识分子大都成了无脑人。总之,张先生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给大家罗嗦这么多,无非是想给大家一点启示,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不妨独创个分法来。
  近来,研究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和他手下的高级研究员哈里森合编的一本书-《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他们的研究,在文化方面提出了诸多有深刻意义的课题。比如亨廷顿对比了一下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统计数据,发现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水平惊人的相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等,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绝大部分是出口初级产品。韩国当时仅生产为数不多的若干工业制成品,他们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大量出口汽车,电子设备及其它高级制成品,人均收入接近希腊的水平,此外,它在巩固民主体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十四分之一。如何解释?亨廷顿判断,文化在起重要作用!
  那么这对我们有一个启示,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否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现在的不发达,是文化的原因?体制的原因?地理的原因?仰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文化与体制,与地理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当前社会学界非常感兴趣的议题,希望咱们的学生也能参与进来,申办奥运,重在掺乎嘛。劳伦斯认为,不发达是一种心态,重申殖民者的罪恶,已超过追诉时效了,也就是,现在的不发达,需要寻找新的理由,或者说借口了。这些学者还搞出了一个腐败曲线,认为腐败与文化也有关系,认为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的界线而变更,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及若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底。儒学社会大都处于中间。吓我一跳,中国好歹没被他们点名,否则我给你们介绍这书,就有点说不清了,呵呵。如果中国也算儒学社会的话,那么我们的腐败尚在中间,新加坡比咱们还儒学,却和丹麦,瑞典,芬兰,新西兰并列为世界上腐败最轻的国家。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腐败有文化因素,也有政体原因。长远看,文化为体制之母,短期看,体制的变更,可能对文化产生影响。这对我们当前的中国,启示不小:长期落后,当然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造就了中央集权。而以改变中国的困境,则不是改造文化,甚至也不是鲁迅先生的改造国民性,而是推行政治民主改革。欲救中国,必救文化;欲救文化,则必改体制;欲改体制,则文化先行革命。问题是,历史上,中国文化革命了四场,效果都不太理想。第一场,始皇的焚书坑儒。第二场,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场,五四运动。前期是倡科学民主,后期,一声炮响,来了个马克思主义,救亡压倒启蒙,文化再次被政治利用。中国有讲政治的传统,文化历来是政治的婢女,儒学在中国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证。第四场革命,则是毛泽东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化大革命,其大手笔,跟第一场革命惊人的相似,几亿人,共用一个脑袋,一张嘴巴,一个主义。主席说,知识分子是附着在资产阶级身上的毛,革命要把他们改造为附着无产阶级身上的毛,结果,资交阶级无产阶级身上都没了毛,都光了。总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你会捎带着发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哭也不是,笑更不是。不过,研究多了,你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说到这里,简单谈一下传统文化的两个概念。其一,什么叫传统文化?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其二,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这么一大堆内容,看着就象刺猬,我们从哪里下嘴?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一直给在学生们交待,随便干什么,一要看天赋,二要看兴趣。可怜见的我没天赋,只好围着兴趣转了。我喜欢哪一部分,就给大家讲哪一部分。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的,就不给大家讲了,比如吃饱了撑的,才搞的书法艺术,比如文字狱当头,明清学者搞的那个考据学。打死我我也不给你们讲。至于其它课题,如果大家实在喜欢,倒可以给我提出来。教材没意思,我准备完全抛开,拟讲的议题有:中国文化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男人。中国文化中国女人。中国贪官文化。中国清官文化。中国农业文化。中国婚姻文化。中国葬礼文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改革家。中国外交。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在历史上所遭受的打击。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在下头嘀咕了,那考试咋办?别提考试,一提我比你们还头疼。看着白花花的纸被弄在试卷,每一学期成吨成吨的那么浪费纸张,我心疼啊,都是原木变过来的。小日本森林覆盖率65%,我们才16%,我们中国每年出口及内需一次性筷子450亿双,小日本用过后再回收,制成木浆再卖给咱中国。总之啊,我不能看白花花的考试卷,一看就晕。我最欣赏的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谈话考试,老师抽几个同事,跟自己的学生聊聊天,这考试就完了。按我的意思,文科的东西,重在精神,凡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可能恰恰是最没用的东西。而有价值的东西,根本不需要死记。比如某某某哪一天死了,哪一天活了,记这些有什么用?真用的时候,查一下不就得了?如果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会出开试卷后,贴在自己背上,在校园里溜达三天。问题是,我这么一干,我就完了,要丢饭碗,你们也完了,再也遇不上这么开明的老师了。试卷考试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反传统,结果,糟粕继承下来了,精华则丢了。举个例子,诸葛孔明的《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谈话考试;他的《出师表》又是历史上最完美的开卷考试。试卷考试不可免,怎么办?好办,业余时间你们自己看看教材,背那么一背,我倒不心疼你们,反正你们脑子聪明,背书对你们是小事一桩,说来说去,我还是心疼那纸啊。
  之所以开这么一门科,是想让大家多了解文化,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得深,才能看得真。比如中英鸦片战争,它更多的是一场文化战争,以后咱们作一个专题再细讲。再比如现在,我们一般的学生老是纳闷儿:西方吃饱了撑的?为什么天天给咱上 *** 的文化课?而且冒着被咱的左派小子骂得狗血喷头的遭遇还是坚持讲?其实是一些人不了解基督教文化。中国文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人自扫门前雪,邻居在家打老婆,咱假装没听见。基督教文化也是推己及人,却是反着来:己所欲,施于人。谁在家偷偷打孩子,我告你。不信的话,请看电影《刮痧》,中西文化冲突尽在其中矣。同理,山姆大叔觉得 *** 是个好东西,就一厢情愿不看咱脸色的使劲的往咱手里塞。双方谁也不理解谁,对方觉得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咱觉得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干涉内政也!如果听不明白,再举一个例子,当年的教案,好多也是文化误会闹出来的,基督教徒来中国传教,要办孤儿院,咱国人想,呸,鬼子没安好心。肯定是想吃我孩子的心肝,否则为什么红头发绿眼睛,特别是那鲜红的大嘴,一看就是生吃孩子的鬼。洋人一看没有孤儿愿来,就张榜公布,送个孩子赏几文钱,呸,中国的人贩子就应运而生了,把那有娘的孩子拐了来,送到教堂,就为了赚那几文钱。忽忽,文化无所不在,文化可能是所有冲突的根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中国传统文化,对比西方文化精神,希望每一个同学,看五千年历史,观八万里环球,独仗剑,走天涯,三只眼,看天下,天地之间,人为尊!
  周易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应该算
不要多想 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
很多烦恼都是我们自己找的

读书 | 是什么在起作用?——读《文化的重要作用》



1999年4月23-25日,美国艺术科学学会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举行了一场“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研讨会。后来研讨会内容结集,书名 Culture Matters,2000年出版,主编为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劳伦斯·哈里森(Lawrence E. Harrison,1932-2021)。该书中文版由程克雄翻译,书名《文化的重要作用》,2002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录22篇文章,加上亨廷顿撰写的前言和哈里森写的绪论,共24篇文章。文章分成七个部分,分别是讨论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人类学家的辩论、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

阅读本书不在自己舒适区,因此在仅关注直接谈论文化或自己有兴趣的几个部分。具体来说,读了前言《文化的作用》、绪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第一部分中的第一、四篇,第五部分以及第七部分。

二、关于前言(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作用》)

塞缪尔·亨廷顿195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时年23岁。他是基辛格的同学、福山的老师。

在《文化的作用》中,他从对比加纳、韩国的经济发展从差别不大到巨大差别切入正题,引出“文化在起作用”,介绍了社会科学界把研究目光转向文化因素,以及参与辩论的不同观点。进而提出问题:文化因素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能影响到何种程度?如果确有影响,又该如何消除或改变文化对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障碍,以促进进步。

作者明确了相关概念。“人类进步”是指走向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社会-经济公正及政治民主。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下,文化有多重含义。这本书中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本书研讨的主题是文化如何影响各个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如何发生作用。按照书中的说法,目的是“要逐步建立...理论,推敲出......指导方针,推动学者与实干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文化状况有利于增进人类的进步。”

研讨会之前应存在一个“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的研究课题,劳伦斯·哈里森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关于绪论(劳伦斯·哈里森《文化为什么重要》)

文章第一部分列举二战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发展数据,说明从二战之后至20世纪末,全世界的发展并没有预期的好。作者认为,“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各国政府和发展机构未能考虑到文化可以阻碍或促进进步的力量。” “文化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之间可以互为因果。”

第二部分介绍1999年4月23-25日那场研讨会的详细情况,包括谁在哪一组,以及讨论的题目。

第三部分围绕价值观与进步之间的关系、价值观的普遍性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地理与文化、文化与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变革等五个问题,总结讨论内容,并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于价值观与进步之间的联系,经济学家、人类学家持怀疑态度。哈里森认为,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的根源在于文化牵涉太多,难以定量。他建议关注马里亚诺·格龙多纳关于促进发展和阻碍发展的文化分类的研究。认为,这种分类虽是基于阿根廷和拉丁美洲的经验,但也适用于更广的范围。人类学家的首要问题是学科传统造成的,这一传统“拒绝评估另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习俗。”

关于价值观的普遍性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研讨会上观点并不一致,也有交锋。

关于地理和文化,有人解释经济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是地理位置和气候。哈里森认为,地理位置和气候对经济增长很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引用了其中一位专家的观点,“一个小的文化因素可能起源于当地的小事、暂时性的事情,然后固定下来,预定了一个社会走向更重要的文化选择......它们的意义如何,是一个有待于回答的重要问题。”

关于文化与体制的关系,影响文化的因素包括地理和气候,也包括政治和历史。有人认为,“文化是体制之母。” 但是有长期、短期之分,长期看是是对的;短期看,政治对文化会产生影响。

关于文化的变革。这是研讨会取得一致同意的地方,即文化价值观是会变化的,虽然多数情况下变化缓慢。综述会议还谈到另一个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在任何地理、政治或人种背景都起作用或都不起作用的价值观”。哈里森对此认为,“有些价值观范式是跨越地理界限的,在很不相同的环境下都会产生相似的后果。”同时也提出,如果想拥有“周全的理论和切实的指导方针,而且在研究文化的人及制定、管理发展政策的人之间建立密切的专业的联系”,就必须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

文章最后谈论了哪些是需要“更加深刻了解的重大问题”,包括六个部分:研究价值观和态度进行分类;研究文化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价值观和态度与政策和体制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化的传播,找到作用最大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以及政府起到的作用;研究价值观和态度的衡量;研究已经实行的促进文化变革举措的评估。

四、其他文章

1. 戴维·兰德斯《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这篇文章出自作者《国富国穷》一书,其中分析了泰国、阿根廷、日本等国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斯·韦伯的相关著作,以印证“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马克斯·韦伯语)。文章最后有一段话对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和个体都有启示意义。作者说:

实际上这个道理,中国自古有之,如《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2. 马里亚诺·格龙多纳《经济发展的文化分类》。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必须能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度过诱惑的关头;如果有一定的价值观占上风,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文化的意义、价值正在于此。他将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的,另一类是工具主义的。内在的价值观是指不计个人得失而均予以遵循的价值观;工具主义的价值观是指因直接对自己有利才遵循的价值观。认为,支持经济持久发展的价值观必须是内在的,而不是工具主义的,否则一旦取得经济成就,价值观就会随之消失。经济发展与文化何干?“一国人民接受什么价值观或不接接受什么价值观,这属于文化领域的事情”,所以说“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文章的重点是从完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完全阻碍经济发展的两个角度,讨论分析了价值观体系中的20种文化因素。(作者有一本书《经济发展的文化条件》)

3. 内森·格莱泽《解构文化》。这里作者以犹太“大传统”为例,反对给人贴标签,认为“大的文化必须分解到很具体的各种变体”。这种情况也多存在于中国,如对河南人、安徽人等表现出异样的态度,以网络为甚。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影响一个民族群体的经济兴衰最突出的因素是教育,同时也认为文化确实是起作用的,但起作用的方式是“比较精细微妙的”。其实,这一点可以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接着解释,即“文化如水”,文化的作用需要持续不断、潜移默化。从历史看,简单、机械、粗暴的文化政策都是有害的。

4. 劳伦斯· 哈里森《促进社会进步的文化变革》。“文化如何影响进步”一节中概括出的十条内容:面向未来的时间取向;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负担;节俭;全民教育,而非只对精英阶层重要;地位上升靠功绩而非关系和家庭;人们之间的认同和信任的范围;比较严格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平、正义;权力;世俗生活。



读此书的收获:一是引起对文化本身思考的兴趣。作为文化行业的从业者,总会忍不住想想这个行业从何而来,向什么地方去,有哪些独特构成,关键点在哪里,等等。这如同会忍不住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思考是一个道理。二是看到了高手思考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关系时选择的“文化”是指什么,即态度、价值观和信念。对接中国传统文化,大约孔子所说的“礼”的一部分。对接中国当代文化,应该是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五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重点应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三是看到了别人认为重要,而我们还没有特别珍视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与现代国家发展有关的内容。四是引起了对如何发挥文化作用的思考。这本书也只是表明文化确实有作用,还要了解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

或许,认识到这种作用真实存在,就是第一步,还需要第二步、第三步……

3月1日清晨

生活世界变革的文化意义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给点大

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它对社会经济政治也包括文化自身发展的影响力.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说,文化既是精神之父,同时又是“体制之母”(借用喀麦隆学者埃通加?曼格尔?丹尼尔“文化为体制之母”的说法);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说,文化既是经济发展之根,又是经济发展之果.文化的影响力有正逆之分,这是作为精神力和制度力基础的文化的本质属性所产生的.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落后文化则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如今都已得到确认. 把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源归结为与政治和意识形态距离相对较远的文化心态,是当代学术界对文化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中所产生的作用的最新解读.我们从如下一些观点可见一斑:美国学者劳伦斯?哈里森在探讨东西方不同制度国家的发展成败问题时深刻指出,殖民主义和依附论、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地理和气候因素都不足以解释“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争取繁荣和政治多元化的进步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人们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化上的价值观和态度在促进或阻碍进步方面的作用上来. 哈里森在其所著的《泛美梦》一书中,以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国在20世纪的发展状况为视野,进一步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入手,按照价值观、态度或心态的文化核心内涵,将文化区分为“进步文化”和“停滞文化”,详细列举和分析了进步文化与停滞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作用的10点差异,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尤其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从理论上论证了进步文化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积极意义和重要地位. 与哈里森不谋而合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阿根廷的学者马里亚诺?格龙多纳.1999年,这位南美洲的媒体名人在他的《经济发展的文化条件》一书中指山,人的价值观分为两类,一是内在的文化价值观,它的特点是永不满足和无穷尽的,一是工具主义性的经济价值观,它的特点是暂时的、容易满足的.作为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内在价值观”,属于文化领域的价值观,它的功能是“充当短期愿望和长期愿望之间的桥梁,次定性地增强长远目标的力量”.这种文化价值观“应既是非经济的,同时又是亲经济的”,这样它才“不会随经济成就而消失”,才“会不停息地推进积累的过程”.格龙多纳通过对南北美洲各国发展状况的研究,特别是对有利于进步和阻碍进步这两种文化的精辟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文化的力量大于经济或政治”. 非洲研究、开发和管理协会会长埃通加?曼格尔?丹尼尔在痛陈非洲触目惊心的苦境及其影响发展的落后文化观念、对比欧洲与非洲的发展路径与结果的巨大差异后说:“欧洲只是地球的一角,人口占世界人类的很小一部分,却能够站稳脚跟,控制世界,利用世界为自己服务,这只是因为它建立起了一种严格办事、努力进取和求生的文化.” 即使是提出“文明冲突论”的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谈到社会发展领域中“文化的作用”时,也认为文化是“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亨廷顿特别推崇另一位学者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观点:“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的这些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亦即文化生产力或文化经济力,是指文化作为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所蕴含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创造力,简言之是指文化在产品创意和产品生产流通领域中创造价值的能力.具体而言,它包括文化的创意(创造)力和文化的生产力两个层面或两大领域,这也是当今文化产业的主要内涵与实质,还是当代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方面. 文化创意力的本质是文化在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领域的创造力.创意在艺术产品、网络游戏、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和娱乐领域拥有强大的优势,是这些文化产业的财富源泉.在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早已成为涉及众多领域的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创意产业被视为文化产业的代名词.所以阿根廷学者说,“在发达世界,首要的财富在于有成功希望的创新过程.”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市场规模化所产生的价值创造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区别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用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已经和正在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性大生产.文化市场早已独树一帜,文化产业从第三产业中脱颖而出,资本眼盯着文化产业的利润,都想及早进入分一杯羹.这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已经拥有的经济、技术优势先行一步,成为把握先机的幸运者;发展中国家也已开始觉醒,并积极调整战略、整合资源,努力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51386.html

[如何评价塞缪尔·亨廷顿的《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