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6-28 03:07:41 | 作者:北极以北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第1篇】
这周,同学们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二千多年前的伟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语录。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许多长处,值得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拿我们的班来说吧,在这个60人的集体里,就有许多小“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写着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闯将,有的是象棋盘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数学家般敏捷的思维,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赋……多向他们学习学习,多向他们的长处靠拢,正所谓“扬长避短”。这样不就可以使我这株置身于万顷细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识的养分吗?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第2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第3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第4篇】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第5篇】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i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p#副标题#e#
【第6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第7篇】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少了许多忧愁};小人心胸狭窄{所以多了许多忧愁}。教育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要学会宽容。当今社会,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很多人心胸都很狭窄,别人的一点错误一点缺点也不原谅,换个角度来说,自己的缺点是不是更多,犯的错误是不是更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一定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第8篇】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08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