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 读书笔记

时间: 2021-11-12 09:38:38 | 作者:铁蛋大官人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 读书笔记

作者按: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决议公布在即,为了给广大体制内同志们提供学习、交流和汇报素材,作者通读了两个决议及相关著作,结合学术会议启发,读书笔记记录如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是我党的优秀传统。在建党100年之际,了解党的历史,十分必要。在研究党史过程中,有两个历史决议是必须要读的,及1945年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45决议”)和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81决议”)。

一、《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

1.1 背景

“45决议”是延安整风运动的成果。二战即将结束,国共双方都意识到不可避免的路线冲突即将到来。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同志意识到,党内需要团结,如果不能解决好党的历史问题,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于是,他亲自撰文、宣教,并要求党内高级干部总结建党20多年来的路线斗争历史,并指出:“此种研究的性质是整风的深入与高级阶段,其目的是使干部提高认识与增进统一团结,并为将来讨论七大决议作思想准备。”

在毛泽东的倡议和领导下,《决议》从 1944 年 5 月开始起草,成立了任弼时负责召集,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等人参加的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胡乔木(注:也是81决议的主要撰稿人)参与编辑。毛泽东定调决议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目的是“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并亲自进行了7次修改。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1945年8月9日(即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前的一个星期)七届一中全会上才最后通过。

1.2 主要内容

“45决议”以毛泽东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作为基础,吸收了整风运动后期的新认识不断丰富而形成的,全文分7个部分(注:45决议行文风格简朴,一无标题、二不“盖帽”)概括了1921年建党以来“1右(陈独秀投降主义)3左(冒险主义、李立三宗派主义和王明新左、六届五中到顶点)”的经验教训。具体为:

1、总纲,:“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理解为:建党之初,我党就是把马列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雏形。

2、1921-1927年,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作了阐述,有经验也有挫折,进而引出意义“认为:对于这十年内若干党内历史问题,尤其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作出正式的结论,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3、1927-1935年,党内的“左”倾、右倾错误,特别对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产生的思想根源作了深刻分析。1927年,陈独秀右倾投降,“八七会议”有功绩(“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有错误(反右倾,开启“左”倾);1921年11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左”倾冒险主义;1928年六大基本正确;1930年,李立三“左”倾发展宗派主义,1930年9月六届三中全会,“调和妥协”纠正李立三,王明形成“有理论”的新左;1934年六届五中全会,第三次“左”到了顶点。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新的领导”(注:为首,像是金子塔;为核心,像是同心圆。体现了表述的进化),挽救了党。结尾“六届七中全会认为:关于抗日时期党内的若干历史问题,因未抗日阶段尚未结束,留待将来做讨论是适当的”(注:当代问题不评述,待历史检验)

4、重点内容,分析“左”倾路线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上的表现和发展过程。5、分析“左”倾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小资产阶级”的特征;6、论证如何克服“左”倾,提出分析、批判、争论党内历史问题的原则是“从团结出发,而又达到团结”;7、重申毛泽东同志在全党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

1.3 起草过程

1941年,任弼时在”九月会议“后,起草了《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1944年5月,在前文基础上,出了《决议》草案稿(简称”任稿“)。

之后毛泽东同志秘书胡乔木,起草了《决议》草案稿(简称”胡稿“)。胡稿分四个部分,在吸取"任稿"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框架,更接近《决议》正式稿。同时,胡稿并未拟定题目,任弼时在“胡稿”基础上加了题目《关于四中全会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定(草案)》。

之后张闻天修改一版,1945年春毛泽东在“张稿”上修改。1945年3月26日第一稿印刷,座谈、修改;胡在4月5日第二稿上修改,提出“关于教条主义宗派,我是先讲小集团,待宗派主义事迹说清后才安上教条主义宗派的头衔,以见实事求是之意。经验主义的问题也是先说事实后说责任。”(注:摆事实-说问题-再总结的逻辑,与现代”非暴力沟通“观点相似)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再经修改,到1945年8月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二次会议上一致通过,形成了现在的《决议》。

1.4 意义

一是以文献形式,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体系。认识到中国的问题,中国人自己决定,减少“国产国际”的教条主义干扰。(注:2021回看,只有自强才是真的独立自主。受鹰酱指挥的“发达经济体”从思想上注定无法真正的独立)。

二是统一思想,为七大的顺利召开、为日本投降后取得政权 奠定了基础。二是树立起党自己的指导思想,真正走独立自主的道路。

三是明确了党内批评、决议都是为了“团结”。只有团结,才能前进。

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

1.1 背景

“81决议”诞生于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拨乱反正全面开展。如何看待建国30年来的重大历史问题,尤其是刚刚经历“文革”后,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成为党内和社会各界迫切关心的议题。

当时党内存在两种观点:一是“左”倾,肯定文革,抵触三中全会之后的路线和政策。二是右倾,少数人全面否定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注:有境外势力裹挟,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思想上一如既往的重视)。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之后的经济建设。于是,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问题已经结束了,需要作个总结,不走这一步不行。”

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1979年10月成立,经过20个月的反复修改,于1981年6月经十一届六中全会(注:都是六中全会审议)一致通过。

1.2起草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邓公定调。

1979年10月30日,胡乔木、邓力群召集起草小组,传达邓小平同志意见:《决议》在中央常委领导下,邓小平主持,胡耀邦、胡乔木(草案的起草)、邓力群(协调安排)实施。启动地点在前毛家湾1号(注: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现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办公地)。

1980年2月20日,上报”《决议》提纲(草案)“。邓公3月19日胡耀邦、胡乔木和邓力群谈话,提出三个指导思想:一是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最核心的一条;二是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公正的评价;三是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多次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注:经验证明,历届革新,不能否定先贤,如推翻开国先贤,则国势衰败。如苏联衰败,从彻底批判斯大林开始。古人总结”名不正则言不顺“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环节:落实三个指导思想

1980年3月15日,胡乔木梳理思路,集中解决两个难题。一是”文化大革命“产生原因。二是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什么?若无实质,光喊口号,入口不入心。

有个故事,邓公对初稿不满意,认为太沉闷,不像决议。可以看出,邓公不仅关注输出,也在意传播效果。(注:新媒体时代,需要从”作者思维”向“读者思维”转变)。因为毛的功过很难写,胡乔木提出方案“把毛晚年的错误和毛思想分开”,解决了难题。

第三环节:大范围讨论

1980年5月-6月,起草小组多次讨论。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1980年10月,“4000人大会”高级干部座谈,会后胡乔木汇总意见,给中央政治局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修改的18条重要原则性设想;1981年5月政治局扩大会议70多人座谈;1981年6月11日,印草案。6月13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原则通过。

第四环节:增写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81决议第一章)

1981年6月15-21日,十一届六届全会预备会对《决议》草案分组讨论,同志提出,1949-1976年历史不够鼓舞人心,陈云建议,增加建国前28年的历史,使毛泽东同志的形象更加丰满。(注:现在叫”大历史观“)。6月26日胡乔木结合意见完成修改,陈云看后感觉”改的很好,气势很壮“。

1.3主要内容

”81决议“对1921年-1981年的历史,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一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二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具体为:

1、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1921-1949年)。总结建国前的经验,提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1949-1981年的总体概括),用一些列数据论证成绩,由于经验不足也犯了错误,结论:32年取得成绩是主要的。

3、基本完成社会改造的7年(1949-1956年),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主要事件有:1952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54宪法“。1956年9月,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经济建设方针。

4、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取得很大成就,如建立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骨干力量。同时,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错误。毛”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

主要事件有:1957年落实八大方针,效果很好。1958年,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运动。1959年底到1959年7月,毛主席和党内同志努力纠正错误,但“庐山会议”错误批判彭德怀,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破坏。1960年毛泽东同志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结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总结经验提到”中国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使党的权利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

6、历史的伟大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结论: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党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经验有:六、党大力调整和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五中全会成立中央书记处,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舆论机关作了努力,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结果是”胜利前进的航道已经打通,党在人民中的威信正在日益提高。”

7、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结论是:”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特别指出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并对毛泽东思想“多方面的内容”和“活的灵魂”作出科学概括。

8、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结论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对其“主要点”从十个方面作了概括。这实质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4意义

文章标题: 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 读书笔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285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