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04 11:39:46 | 作者:一个不自由的人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作者尼尔·波兹曼(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出版于1985年,关于电视声像逐渐取代书写语言过程的著作;同时也是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之一。
前言
曾经有两大人类自由终结的预言:
“奥尔威的《1984》:人类受到外来的压迫失去自由”
“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人类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这里的外在可以理解为人自由意志的被外在主观的力量(暴力和非暴力的)压迫而导致失去自由,第二种则是人类完全被原始的自由意志所支配,成谜于短暂的享乐(思想和物质)而实质上形成了一种被“无限引导”进而“被压迫”的事实。而后者越来越接近现实事实,我们正变成被所谓“自由意志”所“奴役”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读过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本书和《1984》《我们》合成了三大乌托邦小说。),书中美丽新世界真是一个“天堂”,在这里人类不愁吃不愁吃,有一点麻烦就吃“麻索”(是一种精神类药剂,几乎没有副作用)。劳动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充实生活(产生力极其发达)而非不得已而为之,娱乐、恋爱、旅游所有的一切都是随意的,自由的····总之,这本书作者想表达的是人类不应该如此安逸的生活,一切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但有意思的是在劳动人民被资本压榨的苦不堪言21世纪(这种语境之下),我想如果给现在很多人选,或许大部分会觉得这是自己想要的完美的世界。
在讲本书之前,我有必要说明
本书绝不仅仅像书名“娱乐至死”表面理解那么简单,这本书有详细的理论论证和历史证据和深层次的分析。
另外这是一本较废脑子的书,阅读起来也比较困难。一是因为这个分析角度比较刁钻,非专业人士往往无法察觉,二是本书诞生于34年前(1985年)且是外国著作,理解起来比较难,有时候感觉抓不到重点,所以需要反复阅读提炼(《美丽新世界》也是如此,笑哭/)。
媒介,下文更广义的说法是“会话”,这里的媒介(会话)可以理解为任意情况下,人和内容交互的工具,如电视、手机、显微镜、甚至是人的眼镜(视觉获取信息的过程)。隐喻比较难理解,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大家可以通过“暗示了一种规则,这种暗示有定义上下游内容的能力”这个角度去理解本章。
(一)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比(曾经)自由的出现和(现在的)消亡
作者从美国历史讲起,先说了波士顿作为曾经激进主义的中心(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敦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作为传播自由的开始的地方。
美国是一个有着自由传统历史事实的国家,和下文拉斯维加斯形成对比。今天拉斯维加斯作为如今美国最总要的代表城市之一,所有的一切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
(二)对比说明媒介对现代政治(也可以推及其他领域)的重要影响。即事实上媒介(的性质)已经极大的影响受众的认知。
现在(作者著书的时间)的美国总统是好莱坞演员,而他的竞争对手是一个前宇航员(也是一个电视节目宠儿);尼克松总统曾把竞选失败归结于化妆师恶意破坏;一个胖子或者秃子在当时几乎不可能成为总统。总之
“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敢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只会变成了化妆术”
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美国新闻工作者几乎从来都是外表光鲜、魅力四射的人。不上镜的人被剥夺了播报的权利。
“的确,在美国,上帝偏待的是那些拥有能够娱乐他人的才能和技巧的人···”
在世界各地都有这样让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主持人、记者(亦或是总统)总是形象很好的人,但作者恰恰在这里提出的这样一种反思:为什么一种明明是关注才能的地方却却有那么多人因形象被“一票否定”:即“电视”这种媒介的出现(可视化的性质),隐喻了这样一种规则。而这恰恰是不合理且被忽视的!
美国正在走向娱乐化,当然,美国学者、反思者(如正在读本书的你,笑/)也有批评的声音
“这一切都是走向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的余渣,或者正相反,都是资本主义成熟后的无味果实;这一切也是佛洛依德时代神经官能症的后遗症,是人类任凭上帝毁灭而遭到的报应,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贪婪和欲望的产物”
(三)作者开始剖析:人类没有认知全部真理的才能,会话(信息传播)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内容
“我们的会话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本文”
形式决定内容,而非内容本身。而媒介的特性决定形式,这也就是本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我们往往以为客观的接受了信息,其实已经受制于媒介的形式:我们在不自觉中被媒介性质左右了真实世界在我们大脑中的投影。
“我们需要注意,公众的会话的方式是怎样的规范乃至决定话语内容的”
这里作者用2个例子佐证上述观点:原始部落如果用烟雾弹表达信息,那是肯定表达不了什么哲学观点的。美国总统塔夫脱(27任),一个满脸横肉300多磅(272斤)幸运的出现在了广播时代,而非电视时代,否则他不可能当上总统。
在如今的历史进程中,即在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随着印刷术的没落,所有的一切如政治、宗教、教育等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应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
“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的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
媒介改变了世界在受众心中的投影,有一种重要因素就是内容需要改变自身进而适应于其表现形式。
(四)用“语言”举例展开论证媒介是怎样影响人类认知的
“圣经摩西十诫第二戒: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
为什么不能雕刻偶像呢,因为历史上哲人已经暗示了(作者主观推测):人类的交际形式和文化有这必然的联系,如果上帝存在于文字之中,则人类需要用最精妙的抽象思想,如果用图像去具象化,则上帝就进入了某种文化,也就受制于某种文化,这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一旦更改会话方式,也就会更改其内容索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语言结构的差异会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么看到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
这里以语言为例阐述了两个事实: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会话工具,不同文化(会话方式)在世界观方面就会产生很大的分歧。
媒介不完全代表信息,准确的说媒介暗示了一种规则,而这种规则在定义着世界。
(五)从另一个角度看媒介影响人类看待世界方式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和自己所创造的机器进行对话的过程
“分秒秒既不上帝的意图,也不是自然界的产物。”
此处用钟表举例。人类创造的钟表(这种媒介),而钟表定义了时间。钟表让人相信分分秒秒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依照钟表去安排生活,去定义生活。所以人类总是在和自己所创造的机器进行对话。
(六)人类应该理解这种“隐喻”的存在及其过程,这对人类认识真实的内容有所帮助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那么理解这些隐喻就会容易多了”
如人类发明了眼镜,可能就意识到大脑和眼镜一样是可以被分解和完善的,可能真是因此进而引发了20世纪基因工程的突飞猛进。
如人类发发现了隐藏于人类视觉之外的微生物,那么是否“本我”和“超我”是否也隐藏于什么地方之外呢?
““伽利略说:大自然的语言是数学。”其实这是一种比方。大自然不会自己说话,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
我们同大自然的对话是用我们自己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也就意味着,我们认识大自然的过程总是伴着一种主观性:我们在创造的工具时所具有主观性,以及工具自身所带来的“隐喻”。例如有人用数学理解自然,有人用艺术(油画)理解自然,可能有的人用声音(大自然的各种自然之声)。其中必然导致最终对自然理解的差异性。
(七)本章小结: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机动或思想,并不是他本来的本来面目,而是他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人类定义了一种媒介,而一种媒介隐喻了一种规则,而这种规则暗示了(强有力的定义了)其内容,因为内容必须适应于媒介(我们暂且认为媒介 定义规则这个过程是客观的,中立的)受众最终接受的内容是被“扭曲”过的内容,而“扭曲”过程往往是被忽视的,即受众以为自己知道的是“真的、全面的”而事实恰恰相反。
宏观上看,人类其实是在和自己创造的媒介进行交互(对话),同自己所定义的规则(该媒介特有的客观“隐喻”属性)进行会话,而非通过媒介获得客观全面的信息。意识到这一过程有助于矫正这种被“扭曲”的投影,也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