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16 20:38:46 | 作者:书与人生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看书如同审视自己,每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切入的角度也会不同,最后的体会与感受也不同。犹记得约15/6岁时好友曾说:“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文章有幸被诸位看客看到,但请勿喷。
这算是我经历一些事后重新开始读书,而不是在手机上浏览小说的第一本书籍。为什么读这本书呢?原因有二,一是我在找书的过程中看到《宁可平庸,也不庸俗》的封底有这样几句话,而这几句话与我曾经最迷恋的网络小说里写的很多“名言”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结构与含义,亦或是与自己在二十余载人生的某些感悟相契合:
“行走于世,风大时,要表现逆的风骨。风小时,要表现的悠然“。这句话与我当初阅读《老子是癞蛤蟆》和《陈二狗的妖孽人生》后体会的一句“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下,要把自己当人”有着相似的感受。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睿智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我更倾向于将这句话体会成成年后渐渐成熟的我不再像当初那么喜欢提及看似辉煌实则不堪回首的过往,更注重当下踏下的每一个步伐,向着自己心心念念的远方走去。睿智豁达与否于我而言并没有成熟那么重要,因为曾经太沉迷于过去的美好和自己的自以为是,而忽略了路途中的风景与犯过的错。
“我们可以转身,但是不必回头,即使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走错了,你也应该转身,大步朝着对的方向去,而不是回头抱怨自己错了”。这句话令我幡然醒悟,我永远无法确定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若有天发现错了,我就应该有勇气正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人生虽短,亦有时间去补救。
我暂且无法完全体会刘墉这本书想描述的孤独与庸俗,在书的封面下,有这样两句话:“写给所有在孤独中坚守的人”“孤独是自由的沉淀,荒凉中的圆满”。每个人都孤独,只是孤独的方式不同,我的孤独更像是在心灰意冷与心存希望之间。
每当回首往事,有些令我恐惧,有些令我心碎,但更多的是我曾经历过的美好,然而当美好不再,这些就变成了无穷的压力。头顶上的天分几等分,当疼爱自己的亲人患病逝去,天就塌了一部分;当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许久未联系而渐渐将友谊淡化时,天也塌了一部分;当与曾经的爱人分开后,天也塌了一部分。当天塌得差不多的时候,面对袭来的宇宙,我如同一颗太空中的陨石一样漂流,那种心灰意冷的孤独,硬生生把我逼成了抑郁症患者。
孤独也给予了我很多审视自身的时间和机会。抑郁之后,我渐渐的发现,亲人患病离开,我无能为力,但他们临走前对我的嘱托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活着的人不应该将自己面对绝症与突如其来的意外的无能为力归结于自身,活得更好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与告慰;友谊的消散,我应该为他们祝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也会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也应该感到荣幸,至少彼此在人生的道路上陪伴过彼此,有他们的陪伴,这一路至少不那么无聊孤单;爱人的分开,我曾害怕,害怕面对一个人的生活,害怕她的身旁出现另一半,但当我知道了许多曾经我做过的错事之后,每当深夜望着星空时,我依旧想念,只是不再害怕,并且更希望有人能取代我陪伴她,治愈我曾留下的伤疤。
当把许多事情看开后,我渐渐的远离了抑郁。同时这种黎明前的孤独,也促使着我改变自己。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想看看别人眼里的孤独是不是我所体会的孤独,也想知道为何刘墉这位文学家写下“宁可孤独”,这也是我选择重新开始读书,并且第一本书选择《宁可孤独,也不庸俗》的原因之二。
我很喜欢封面的这两句话,孤独于我,是一种过往,也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陪伴着我。孤独是我走向心灵自由的必经之路,当一片荒凉的内心逐渐苏醒,展现出勃勃生机的时候,我坚信我会在孤独中圆满,那是圆满的成熟。
庸俗,我不理解什么叫庸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我不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人可以平庸,可以优秀,可以庸俗,活得怎样都可以,但不要活得不会为人处世。我还没有真正深入阅读这本书,但希望阅读完后,能给庸俗一个我自己的定义。
刘墉说:“如果说我的作品能感动不少人,真正的原因不是我的文章有多好,而是我自己先感动了自己”。慢读其在序中所写的故事,大多是褒义的感动,但也有贬义的感动。我对爱人说过很多彼此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感动了我,却不知道后来的她有没有感动。
与刘墉先生相比,我更喜欢将这种感动表达成豁达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面对苦难悲惨,我曾不敢面对带着苦难情节的往事,直到想开之后,才有勇气去面对那些苦难,与其说感动,更像是一种豁达。几年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我,面对着眼前红墙绿瓦的大楼和满眼绿植的校园,湿了眼眶,我相信那是感动,也是对未来几年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的向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