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5-09 12:58:06 | 作者:zzyykk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0次
好书,旧书,值得反复读。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够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严重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读后感
先说些题外话,阅读的时候选对书十分重要,选对阅读方式也至关重要,这两件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
那说回这本书。因为成长在一个教育、接受教育是社会规律的世界里,因为不曾感受过偏执、疯狂的父母,所以当看到文章里的描述,能感受到的,只有震撼。
我无法想象不接受教育的样子,且我始终赞同“一定要接受教育”;我同样无法想象,若我的父母是那样专制且固执,我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能否像作者那样坚强、坚定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努力让自己接受教育。
起初被这本书吸引到的,是作者那荒唐的童年,甚至不能称之为童年,只配叫做那段日子吧。“废料场”、“大剪刀”、“顺势疗法”、“起重机”、“妓女”、“世界末日”这些是;“不允许读书”、“生病了不允许去医院,母亲会治好它”、“抗生素会慢慢腐蚀你的身体”、“去上学就是背叛”这些也是。我很想看看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小孩,她什么也不知道,父母教育她什么也不许知道,她会变成什么样子。
后来使我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是看到她好不容易脱离了苦难,接受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却因为原生家庭对她产生地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她无数次挣扎在自我斗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困境里,那种求而不得,那种混乱的痛苦,她是如何活下去的。
为了上学离开家乡,是错的;为了自己离开父母,是错的;为了在陌生世界里生存下来,潜心研究,是错的。这一切,在外人看来,是突破,是勇气,是挑战,但在那时,几近崩溃的她以及她始终偏执的父母眼里,这些都是背叛,这些都是错的。
印象很深的,是她终于决定融入外面的世界,克服万般挣扎的第一步,是“接种疫苗”;而当她决定面对自己、面对过去、面对未来,即便她不知道未来是什么的时候,她选择了接受心理咨询。
令人佩服的是,纵使生活有千万种姿态,似魔鬼、似机枪,扑向她、扫射她,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为了付房租去争取奖学金,为了远离那座城,为了真的走进她生活的地方,她始终没有放弃接受教育。我想这也是因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教育赋予了她清醒理性的头脑,能在悬崖边缘一把将她拉住。即便内心千疮百孔,是理智的思维和科学的宣泄方式,让她能在摇摆不定之后,稳稳地站在自己这边,不再受他人摆布。
整本书,大部分篇幅其实还是在说她不堪回首的往事。她摆脱不掉原生家庭的影响。她分不清肖恩的家暴,感受不到父亲的躁郁症,甚至总是相信母亲会反抗父亲而站在她这边。她的父母甚至不惜牺牲她而换取家中一如既往父亲说了算的模样。但就是这样的家庭,也有包括她在内的三个孩子拿到了博士学位,也正是她的两位哥哥,对她写成此书,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而其余四个孩子,最终选择经济依赖着父母,留在父母共同经营的精油产业里。他们之间,早已是巨大的鸿沟,而产生差距的原因,必然是教育的力量。
作者生于1986年,生日不详,因为亲人记得的,都不一样。这是属于现代的故事,是对现代教育巨大的冲击。
活在21世纪一个崭新的十年里,很难想象那些不能接受教育的人,他们今后的人生,能不能活出自己的样子。不读这本书,只是有些浅显的印象:山区里或者困难地区,那些没有条件读书、上学的小朋友,他们最多是对外界一无所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总有机会能看看这世界吧。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如果他们不去接受教育,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没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是周围环境,将会使他们只能停留在原地,根本无法走出去。可能他们眼中的世界,与其他人眼中的,永远不一样。
很庆幸,即便我们从小就厌恶这般应试教育,也感谢它,为我们带来了书本知识以外的东西,让我们能接受新鲜的事物,也让我们能面对过去,奔向未来;赋予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没有剥夺我们爱人、爱自己的能力;同时感谢,父母始终善良、积极,一直给我们正向的引导,也会为我们努力做着好的榜样,让我们并没有太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至少我还是开心地长大了,或随波逐流,或独树一帜,哪样都好,坦然、随性、自由生长。
本篇纪念在很久不去实体书店,仅凭网上选购之后遇到的一本特别喜欢的书的激动心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