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文章正文

《现代政治分析》读书笔记

时间: 2021-04-10 13:12:44 | 作者:胡二刀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0次

《现代政治分析》读书笔记

1 作者简介

罗伯特.A.达尔(1915—2021),当代著名政治学家,耶鲁大学政治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1963年、1990年两次获伍德罗.威尔逊奖,1966—1967年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达尔主要致力于对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和政治学方法论的研究,其多元主义民主理论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民主理论之一。他著述甚丰,代表作有:《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民主及其批评者》《论民主》《现代政治分析》《谁统治:一个美国城市的民主和权力》等。

2 主要内容

2.1 什么是政治分析?为什么要进行政治分析

作者认为,现代政治分析是经验分析、规范分析和概念分析的混合物,经验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比如,作者通过对不同政治体系进行分析,总结政治体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称为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比如,世界各国应向更完善的多头制发展,该陈述为规范陈述,回答了世界应该怎么做的问题;经验分析和规范分析相互关联,没有明晰界限,比如,前述规范陈述暗含双重成分,即向多头制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多头制是好的政治体系,发展目标为规范陈述,而好的政治体系则为经验判断。概念分析嵌于经验分析和规范分析之间,如,政治体系概念和多头制概念分别出现于前两个陈述中。

政治分析的好处可以从个体和政府角度阐述。对于个体而言,进行政治分析有利于认知政治社会,以及帮助我们做出相应政治选择;对于政府而言,政治分析贯穿决策始终,是获取决策路径,做出路径选择的重要方法。

2.2为什么现代政治分析聚焦于政府和国家?

政治体系在运作中产生各种政治角色,而其中,创设、解释和实施规则的角色集合体构成政府,政府和其他体系成员构成国家。作者将政府定义为“在一个特定的领土内对合法使用暴力之权力成功地保持着排他性管制以实施其统治的任何治理机构。”作为暴力合法使用者以及规则制定者,政府和国家无疑是政治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何现代政治分析聚焦于政府和国家。

2.3 概念分析

2.3.1 什么是影响力?

部分研究者将影响力定义为因果关系,即一个或一群人对另一个或一群人施加影响,使后者去做在其他情况下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根据行为者行为后果与施加者利益方向的一致程度,可分为方向一致的积极影响力和方向相反的消极影响力,有时,积极影响力指的就是控制部分研究者将影响力界定为获得利益结果的能力,但作者认为,该定义方式使影响力概念界定以利益概念为先决条件,而利益概念界定又是五花八门,因此,将影响力概念与利益理论分开有明显好处。通过回顾分析以往定义,作者认为,影响力可以被定义为“人类行动者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即一个或更多行动者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图,以一种与影响力施加者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图在方向上一致(而非相反)的方式,左右一个或多个行动者的行动或行动意向。”上述定义将因果关系容纳其中而又避开利益概念影响,明确主体为人类行动者,且针对的是积极而非消极影响力。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定量研究,追求概念可操作化,但作者认为,政治学领域尚无成熟的衡量影响力的尺度,同时,简单的影响力分级分类也会漏掉大量影响力种类。

2.3.2 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体系?

政治是普遍存在的,所有人不可避免的身处政治中。关于什么是政治,作者分析了亚里士多德、韦伯和拉斯韦尔的定义,认为政治涉及权力权威关系、领土关系和自己自足的社团关系。权力权威关系内涵为大多数政治学家所认可,作者基于此,从影响力角度解释政治,将政治定义为影响力的运用。体系是考察某种具体事物的方式,以要素或构件为前提,有一定界限,各要素间相互发生作用。据此,政治体系由政治要素构成,政治要素是个人或集体对影响力的运用。

概念释义
影响力人类行动者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即一个或更多行动者的需求、欲望、偏好或意图在方向上一致(而非相反)的方式,左右一个或多个行动者的行动或行动意向。
政治影响力的运用
体系任何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都可以被当成一个体系
政治体系一个政治的体系是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集合体,而这一体系的部分或要素又是以个人或集体方式把影响力运用于个人和集体而构成的。
政治文化一个国家的人民或某些别的可以确定的与相对较大的政治性集团所共同坚持的关于政治的观念、信仰、态度和一贯倾向。
政治资源某个人或某些人得以对其他某个人或某些人施加影响力的手段
政府在一个特定领土内对合法使用暴力之权力成功的保持着排他性管制以实施其统治的任何治理机构。
国家领土内的居民和政府的结合体。
基础科学对现象的分析或探究,而不考虑这些探究及其结果的直接用处。
应用科学集中关注那种具体而又实际的目的。

(表1 ):本书中所提到的相关概念释义


2.4 经验分析

2.4.1 政治体系间的相似性

世界存在多少政治体系是难以计量的,但可以找到不同政治体系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首先是相似性,就体系成员而言,其所能控制政治资源,致力于对政府施加影响力的动机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就体系要素而言,社会冲突首先由国家之外的政治体系调停、仲裁,超过一定限度,则由政府介入,政府通过意识形态为其地位辩护,并使其权威获得合法性;就政治体系而言,所有政治体系都经历着变化,也无法避免其他政治体系对其的影响。上述成员、要素和体系特征在政治体系间具有共性,下面就政治体系成员的相似性展开具体介绍。

政治体系成员的相似性表现为政治资源的不均衡性以及政治参与动机和能力的差异性。由此形成两个问题,即个人为什么要参与政治?或为什么部分个体积极寻求影响力?以及个人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或为什么部分个体寻求影响力的动机不显著?

(一)个人为什么要参与政治?为什么部分个体积极寻求影响力?

政治体系中部分成员致力于谋求更大影响力,我们将这类群体称为政治活跃阶层。该阶层成员之所以有较高政治参与动机,与其政治资源拥有量、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利益动机驱使有关。通常而言,政治资源数量与影响力大小呈正比例关系,且作者认为,影响力本身会创造新的影响力,推动个体影响力差异呈两极分化态势;其次,较高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政治专业人士有较高政治参与积极性;最后,政治参与与个人利益追逐动机有关,某些人天然受到政治欲望和政治需求驱使通过政治参与追求自我价值;部分个体致力于普遍利益的追求,以谋求全体公民福利和正义;而更多个体政治参与与获取自我利益有密切关系。

(二)个人为什么不参与政治?为什么部分个体寻求影响力动机不显著?

相较于政治活跃阶层,任何政治体系皆存在政治冷漠阶层,即致力于对政府施加影响的动机和能力较弱的群体。分析该群体政治冷漠成因,可从内外两因素切入。就个体内部因素而言,是否政治参与与个体对成本收益的考量、能力信心的认知以及政治预期有关,当个体认为,政治介入机会成本过高而预期收益过少,则政治参与动机减弱;当个体通过自我能力剖析,认为其所拥有政治资源不足以对政治活动产生影响,即使介入政治决策也无足轻重时,政治参与动机弱化;当个体表现出积极的政治预期,认为现有政治选项差异不大,缺少其介入,也能有预期结果时,政治参与动机弱化。就外部助推因素而言,政治参与动员的缺失削弱个体政治介入动机。

由上述分析可知,个体选择或拒绝政治参与与个体政治倾向有关,但看似持久的政治倾向一直处于变化中,其变化范围、程度无法准确预知。

2.4.2 政治体系间的差异性

其次是差异性,差异通常与各政治体系所处历史环境有关,不同历史发展脉络影响政治体系通往现在的路径以及现代化所处阶段,历史独特性和现代化阶段性决定各政治体系内分裂、冲突和联合的模式和强度,同时,虽政治资源分配不均是政治体系共性,但分配不均程度因政治体系而异,因此,影响资源分配的权力分配和行使上也存较大差异。权力分配的差异决定政治体系的基本形式,在诸多差异构件中具有显著效应,根据权力分配差异性,可将政治体系划分为多头制和非多头制,则权力分配差异表现为多头制和非多头制的差异。

(一)多头制与非多头制的差异性

多头制包括共和制、民主制、代议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等多种政治体系形式;非多头制是除却多头制的剩余政治体系。多头制和非多头制在体系形成条件、公民权利和自由、政府权利和自由以及公民政府相互关系上存在差异。就形成条件而言,各国历史背景决定政治体系形成前提条件,部分国家在通往现代化道路上使用暴力革命更具优势,而部分国家则以和平变革为宜;就公民权利和自由而言,多头制国家成年公民一般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由表达权、自由结社权、信息获取权;就政府权利和自由而言,多头制政府官员由选举产生、更换,并由选举官员控制政府最终决策,不同于非多头制的强制统治,多头制政府主要以说服为主要手段施加影响力,且对个人或组织自治权有较大宽容度;就公民和政府关系而言,由于多头制国家公民和政府各自拥有相应权利和自由,多头制已然是一个国家政府相互博弈、相互影响的关系网络,相应的,由于非多头制政府公民关系则表现为以政府单边控制为主的关系。

(二)为什么多头制出现于一些国家而非另外一些国家?

据作者统计,到1999年为止,全世界大约1/3的国家形成并保持了多头制,而这与政治体系内外部诸多因素有关。就内部因素而言,多头制国家武装力量在政治体系内属于从属地位,由公民选举的政府官员实施控制;根据统计分析,完全多头制与发达MDP社会呈正相关关系,所谓MDP社会(Modern dynamic pluralist societies),即现代、动态、多元的社会,表现为福利、教育、收入水平的现代性,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组织社团的多元性;在文化层面,形塑支持性政治文化减少对亚文化歧视更有利于多头制巩固。就外部因素而言,其他政治体系的干预能促进或妨碍多头制的形成和发展。

3 创新点

3.1 政治分析框架

作者所提出的政治分析框架是本书重点,也是贯穿全书的脉络。政治分析框架由概念分析、经验分析和规范分析构成。概念分析是前提,通过界定特定术语,给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提供思路,本书,作者为影响力、政治、政治体系、政治文化、政府、国家等概念下定义,为后文进行经验分析奠定基础。其中,影响力界定最为重要,也占据最多篇幅,因其决定政治内涵并辅助后文对政治体系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影响力是一种控制关系,政治是影响力的运用,政治体系相似性在个人层面表现为影响力谋求的动机和能力差异,政治体系的差异性表现为影响力分配程度因政治体系而异。经验分析是基础,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是对事实的观察总结和提炼,本书,作者主要分析了世界上难以计数的政治体系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从宏观层面陈述权力分配差异引致政治体系差异表现,即多头制和非多头制间的区别;从微观层面铺陈个体政治参与积极性差异,解释政治冷漠阶层和政治活跃阶层成因。规范分析是关键,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是经验分析基础上的凝练升华,也称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科学立场政治分析常漠视规范分析价值,注重概念界定、假设验证和变量测量,但若缺少规范层面根本指引,则其分析易流于表面。经验分析和规范分析没有明晰界限,一般政治陈述内含规范要素和经验要素,即使是纯经验研究也具有规范因素,同样,规范研究也基于经验实践。

3.2 对影响力的独特见解

作者对影响力的独特见解表现在对影响力概念的界定、影响力差异的原因分析、影响力发挥作用的方式方面。通过回顾以往影响力研究,作者将影响力定义为一种关系,即影响力施加者对行动者的控制关系,此处的影响力为积极影响力。

(一)为什么影响力有差异?

作者使用一个因果关系网络来解释影响力差异原因(图1),因为政治行为者天赋和经验差异,致使其所获政治资源和愿意利用政治资源从事政治行为的动机上存在差异,在上述群体中,天赋经验越多,政治动机越强,政治资源越丰富的政治行动者形成更强政治技能,拥有更多可获得影响力的政治资源,在此基础上,政治行动者有望获得更大影响力以及利用现有影响力不断扩张影响力领域范围,如此往复,形成作者所说“失控的政治体系”,体系成员所有影响力呈两极分化态势。

该因果关系网络图有三个要点,首先阐释了影响力差异原因,即与天赋经验、政治资源、政治动机和政治技能有关,这对本书后文分析政治体系间的成员的相似性提供了框架;其次闭环的影响力差异形成图解释了政治体系中影响力两级分化的原因,即影响力具有自我复制功能,既有的影响力能形成新的影响力。

(图1)

(二)影响力如何发挥作用?

影响力作用发挥涉及影响力使用形式以及作用对象两个方面。影响力施加者以诱导、权力、暴力、强制、说服、操纵或权威等方式对行动者施加影响(表2),其中,最符合道德原则的为说服,该方式也是多头制国家政治统治的主要手段。通过上述手段以影响行为者议事日程的有效选项、议事日程构成、议事日程形成的组织和制度或行为者对选择后果的感知(图2),这四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其中,影响议事日程选择最为简单,影响对选择后果的感知最为复杂,需要更大的影响力。

影响力的形式
形式作用方式
诱导A给B利益,作为回报,B做A要求的事情
权力B做A要求的事,否则,A剥夺B的利益
暴力A通过物理手段迫使B做事
强制A以暴力威胁B做事
说服A以理性交流改变B的行动
操纵A扭曲事实左右B的行动
权威B在权威下自动地、不假思索的服从A

(表2)

影响力的层次(图2)

3.3 对政治的界定

作者对从影响力视角对政治进行界定,将政治定义为影响力的运用。该定义有其逻辑,通过回顾以往政治概念研究,获得普遍认可的政治概念涉及与权力、统治或权威的关系,影响力是影响力施加者对政治行动者的控制关系,而控制关系的宽泛性,涵盖权力权威关系。因此,作者的政治概念定义基于政治概念传统观点,又更具普遍性,囊括更多政治要素,体现政治无处不在特点。同时,从影响力角度界定政治既意味着政治概念界定的前提是影响力概念界定,也为政治分析开辟新路径,即从影响力的角度进行政治分析。所以,本书所界定政治有其理论基础,但更具广泛性,也为政治分析提供新视角。

4 展望

4.1 政治价值分析内涵思考

本书使用大量篇幅介绍概念分析和经验分析,而针对规范分析描述较少,主要介绍规范分析和经验分析关联方式,并提出规范分析三个要点,即规范分析有其价值,有意义的规范分析讨论已然开始,规范分析必然有争议。可见,规范分析具体内涵方式,本书并未展开详细介绍。在国内研究中,规范分析为法学领域研究方法,以制度事实为对象,包括价值实证、社会实证、规范实证三种具体实证方法[1]。显然,本文规范分析应作价值分析理解,针对政治分析,则为政治价值分析。所谓价值,意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2],政治价值即为政治客体满足政治主体需要的程度,政治主体涵盖政治人、政治组织等,政治价值为政治社会对政治人、政治组织需求的满足程度。

因此,政治价值分析是对政治需求以及政治需求满足能力的分析,政治需求可理解为政治理想,政治理想借助政治理论表达,浩如烟海的政治学论著无一不是对政治需求的表达,诸如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平等、法治的倡议,可见,政治价值分析首先要对政治理论进行分析。其次,政治社会的政治需求满足能力,即政治体系实现政治理想的能力,表现为政治目标导向的法律和制度的效能,既包括法律制度本身与政治目标的一致程度,也内含法律制度的实施效能,可见,分析法律制度也为政治价值分析的重要部分。

4.2 民主制形成条件分析——基于政治分析框架

参考本书政治分析框架,对民主制形成条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概念分析,即界定民主、民主制和其他相关概念;经验分析,即对形成民主制的各政治体系实践进行分析;规范分析,即对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进行分析。民主,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最初意为人民当家做主,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演化出多维内涵,其重心也向其前缀词倾斜,比如,程序民主、竞争民主、选举民主、法治民主等,逐渐偏离原轨道的上述民主形式遭到学者批判,追根溯源,人民当做做主仍为多数学者所认可的真正民主。据此,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体系为民主制

民主制之所以形成于一些国家而非另外国家,从经验分析角度,本书作者认为与政治体系内部军事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外部政治因素有关;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中认为,第一波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第二波主要源于军事和政治的发展,第三波则归因于政治、经济、宗教、外部环境等复合因素;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从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制度法律层面解释美国民主政体成因。综合上述分析,民主制的形成与威权政府的政治力量式微性、经济态势的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动态多元性、武装力量的文官从属性、文化的政治认同性、外部民主国家的示范性、宗教的民主支持性、民主政治精英的主导性等方面有关。

规范分析角度,即从民主理论和民主制度层面对民主制形成进行分析。首先,民主化与民主成为世界政治理想有关,初登政治舞台,古希腊民主曾受多数学者批判,直到19世纪30年代,随着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出版,民主开始作为“好东西”出现,民主时代帷幕才缓缓拉开[3]。其次,民主制形成还与民主意识形态化有关,霸权国家将其拟定的民主范式定型为正统民主理论,并以此为政治武器,发起对其认为的非民主国家的制裁,以推动“非民主国家”实现“民主化”。最后,民主化与各国政治周期和具体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民主制度,不论是政府形式、政党体制、选举制度还是央地模式,只有与社会发展态势吻合,才能推动民主化实现。

5 参考文献

[1]谢晖.论规范分析的三种实证方法[J].江海学刊,2008(05):137-143+239.

[2]丁志刚.政治价值研究论纲[J].政治学研究,2004(03):68-75.

[3]包刚升.民主的逻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文章标题: 《现代政治分析》读书笔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duhougan/101330.html
文章标签:读书笔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