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1-26 10:33:08 | 作者:吴兴华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十月下旬本来是淫雨霏霏的季节,可月末的最后两天却是艳阳高照。受多情的太阳眷顾,参加“颂我家乡美”采风活动的市县诗人、作家、摄影家如期踏上行程,参观了帝师文化公园建设成果,感受了唐瑜古墓悠久的历史,游历了铭远农业生态园,察看了向守志将军故里,收获了满满的感念和感动。
星期六上午大约九点来钟,我们一行走进了帝师文化公园的第一站。只见阳光照耀下的帝师文化公园绿树林立,一群歌者坐在树荫下拉着二胡、弹着钢琴在尽情高歌;不远的音乐喷泉广场乐声飞扬,冲天的水柱随着音乐的起伏飘飘欲仙摆动,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一条三米来宽约150米长的帝师文化长廊蜿蜒河岸,恰是一条长龙,备受文人骚客的垂青,大家举起相机拍摄唐瑜、唐甑的雕塑,把帝师文化的精髓装进行囊;一尊高大的唐瑜铜像雄踞挺拔在公园北边中央,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彰显出帝师六百多年前的浩然风骨,博得远近游客的垂青和敬仰。
离开帝师文化公园,驱车前行约行1公里,车停社区办公院坝,徒步上行二十来米,便来到了坐落在前河岸边东阳溪半山腰上的唐瑜古墓。只见兴修的墓碑和牌坊巍然屹立,在秋阳照耀下显现出高大不俗的气派,上面的石刻造像花鸟龙凤栩栩如生。我们对帝师唐瑜古墓肃然起敬,一起三鞠躬朝拜礼毕后,各自纷纷寻找古墓遗迹,希望多搜寻帝师遗留的灵气,悟写出上乘的作品。透过遗留下的古墓和斑驳的石刻造像,我仍能依稀感受到古墓昔日宏大的气度和它逝去的朦胧悠远的历史,引发了我内心无限的感念与遐想。
据资料介绍:唐瑜,明代教育家、思想家,达州市第一位帝师。原籍浙江金华府兰溪县,系宋朝宰相唐介十世孙,元末明初著名大将、明开国功臣唐胜宗之孙。其父为明代五经博士、都御使唐祥泰,弟兄三人,瑜为长,次唐瓒,三唐瑞。一生知识渊博,智慧超群,中庸清贫,为人低调,潜心授业解惑,躬身辅佐朱棣,主张“以人为本”治国理念,推行“强国富民”政策,倡导“平民教育”,合力推崇文化交融、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巩固大明政权、开创永乐盛世、推动国家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唐瑜入川603周年,这位帝师叫我怎能不感念!
感念帝师唐瑜,就要感念他为中国培育了一代明君“永乐大帝”。公元1381年,唐瑜任朱元璋四皇子朱棣的老师,潜心教诲,砥砺雄鹰。公元1402年,朱棣称帝,唐瑜荣升为帝师,躬身辅佐朱棣完善了明朝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七派郑和下西洋、疏浚大运河,使明朝发展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充分展示了先祖唐瑜法制强国、军事强国、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的雄才大略。
为巩固政权,朱棣再命心腹恩师唐瑜入川,监视避难巴蜀的建文帝。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唐瑜任官分职,游宦入蜀,定居四川宣汉南坝镇鲲池官池坝。仙逝后,殁葬南坝镇东阳溪前河岸边的圣墩山下,与妻熊氏同莹共墓。公元1427年,宣德皇帝朱瞻基赦旨:“请入东乡县乡贤祠受享:唐瑜”,命朝廷钦差、历届绥定知府和东乡知县亲自到唐瑜墓地祭拜,春秋两祭,岁以为常。南坝,因唐瑜墓于此而成为千年文化古镇,名扬巴蜀。
感念帝师唐瑜,就要感念他游宦入川,定居宣汉,客观地造就了思想家唐甄。唐甄,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祖籍四川宣汉,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进步思想家和政论家,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同称“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一生拥有启蒙元勋、民主先驱、市民哲学家、平民政论家、农贾经济家、兵学军事家、诗人等头衔,是达州历史上彪炳史册的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一生著述颇丰,呕心沥血三十载而成的《潜书》是其主要代表作,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号称为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的两面旗帜,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唐甄被收录入《中国一百位杰出思想家》、《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等书之中。
唐甄是唐瑜的十一世孙,他提出的尊重人性、尊重人格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兴军强国”的军事思想、“富民兴邦”的经济思想、人人接受平等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受到唐瑜的深刻影响。在“口耳相授”的封建家族文化教育年代,长期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和世代“口耳相传”的家庭教育环境熏陶,唐甄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唐瑜的思想和文化。唐甄的进步思想源于家族的教育,是唐瑜思想的延续和升华。唐甄思想是唐氏文化的结晶。
感念帝师唐瑜,就要感念他俯身平民,敢于践行人人接受平等教育的“平民教育”思想,为国育才。中国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就是唐瑜思想的受益者。郑和(公元1371——1433),云南回族人,11岁时(公元1381年)被明朝大将傅友德、兰玉、沐英带回北平,送入燕王朱棣府内做侍童。同年,唐瑜任东宫教谕,专职传授四皇子朱棣学业。从此,唐、郑二人朝夕相处,共侍朱棣。郑和少小离家,独自生活,极其渴求文化知识,奉行“平民教育”思想的唐瑜,乐为郑和传道授业。郑和勤学好问,每闲暇之时钻进朱棣书房博览群书,兼之办事机敏,深受燕王宠爱,被纳为近侍,早晚不离左右,每问必答入流。郑和自小跟在朱棣身边,一同南征北战,又是“靖难之役”功臣,被朱棣视为心腹。为搜寻建文帝下落,朱棣派出了海上和陆上多支“别动队”。形式上郑和七下西洋,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锐意通四夷”的宏愿,但实则是从海上搜寻惠帝朱允炆的下落。当然,郑和七下西洋,航海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行路程之远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郑和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能够成为我国著名的航海家,无不得益于唐瑜的真诚教诲,也是唐瑜“平民教育”思想结出的丰硕成果,为国家培育了可用之才。
那时的明朝,从郑和开始就逐步允许内侍宦官学习文化知识,为朝廷建言献策,参与朝廷事务,各地州府也积极效仿,一部分下层人物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于是,唐瑜“平民教育”思想在明朝上下得到了广泛推行。这也为后来中国政坛上的宦官专政设下了伏笔。
艳阳下,一阵清风拂来,发烫的肌肤顿感凉爽。我猜想一定是帝师泉下有知,携来大巴山南麓灵山秀水聚集的清风来解除我们艳阳下的酷热。读着唐瑜墓碑上的文字,我仿佛看见六百多年前的时光里,是大巴山送来了一缕清风让帝师品尝到了负氧离子纯真的第一口呼吸,同时也送走了帝师的最后一声叹息。帝师唐瑜长眠于东阳溪603年,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气。他那带着风光一生的悄然离世,够让我们宣汉的子孙后代去遐想、去追思、去探索。
站在古墓前仰望圣墩山顶,海拔近千米的山顶和山坡长着枝繁叶茂的松柏,开着的野菊和不知名的野花野草,点缀着山顶到古墓山梁的葱郁。那刻,我仿佛插上了翅膀,来到了圣墩山顶,俯瞰着绵延十里高楼崛起的南坝古镇,眺望从天边静静流淌下来的前河水,呼吸着帝师唐瑜从明代输送来的灵气,我感悟到了高山威武的豪壮,依着帝师的光辉的业绩,我懂得了人生奉献的意义和做人的尊严。感受着帝师的豪迈气息,我感到无比地自豪。
离开古墓我们向茶河进发,太阳一路跟着我们同行。今天的太阳和数百万年前的太阳是否也是升了又落,落了又升?我想是恒古不变的,若干万年前的天地运转是与人类血脉相同行。总有一天我们采风这一干人也会成为后代子孙的祖先。俗话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我们,应当更好地创造好生存的环境,培植好育人的梧桐树,才不让我们的后人到时无凉可乘,无以感恩。
采风归来已数日,对明代帝师的感念萦绕脑海,苦于工作繁忙后的疲惫,迟迟未能动笔。然而,帝师的灵气附体,让我在这个冬天的夜晚未能入眠,敲打了对帝师感念的这些浅显的文字,权当我对采风活动的交差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