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家风”

时间: 2020-11-10 20:35:27 | 作者:西湖人家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家风”

  家风是“教科书”,家风是“传家宝”,家风以一种无言的表达,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塑造着健全的人格,推动着家庭和谐健康、和睦幸福。

  ——题记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不知不觉,“双亲”离开已有28年了。28年前,正直年少懵懂的我,对父母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依旧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可以说,父母用最朴素的情怀,最朴实的言行,传承了中国劳动人民诚实善良、忠厚老实、正直道义、勤劳简朴等“本色”。这种本色成为无言的“家风”传承下来,时刻教育我,激励我,沿着“正道”一路前行。

  父母都是生于上世纪40年代左右的人,经历了社会的艰难困苦,经受了生活的各种磨砺。父母留下了我们子女5个,都出生在上世纪60或70年代。父母皆农,人口“众多”的我们,生活可想而知。

  “人穷志不能不短”“只要有志气就能考上学,就能端上‘铁饭碗’”。父母常常用“考学改变命运”来引导我们;常常用村里谁家的孩子烧火做饭、放鹅放鸭不忘看书,最终考上学,吃上了“国库粮”来鼓励我们。现在想来,对于计划经济年代的人来说,这是农家孩子“跳龙门”最好出路,也是大多数为人父母的期盼。

  父母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尤其是母亲,因家庭姐妹多,自己又是“老大”,为了家庭,为了多病体弱的母亲,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和重担,没上过一天学。

  “不识字眼前就感觉一抹黑”,就是“睁眼瞎”。“砸锅卖铁也供应你们上学”。母亲吃够了不识字,没文化的苦,对于子女们上学,可谓是“不放弃”、“不抛弃”,只要个人努力,能上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这是母亲对我们学业的要求和期愿。

  父亲虽然认得些许字,并且在村副业队任队长,算盘打得也“啪啪响”,二胡拉得也有情调,好像很有文化的样子。但是母亲告诉我们,父亲兄弟姐妹六个,父亲也是“老大”,没钱没时间上学。但父亲好学,上进心强,上了几天“夜校”,全靠自己学,自己悟,掌握了点“数”“字”,也算是个“高小”文化。当时,年少的我很是钦佩父亲的执着进取的精神。正是父母的叮咛与教导,辛勤劳作,为子女们筑起了牢固的“大后方”,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除了大姐高中毕业,同父母一道为我们搞好“后勤保障”,我们兄弟四人都“考上了学”,实现了父母梦寐以求抱“铁饭碗”的念想。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父母没能看到他的儿子们的“录取通知书”,没能分享“金榜题名”的喜悦便撒手人寰,成了永远的遗憾。

  “帮人就是帮自己”。“谁都有难处的时候,能伸手帮一把就帮一把”。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或许她曾经在难处事得到过他人的援手,心中有过深深的体会与感受,虽然不曾问起,但现在想来一定如是。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她所感的恩不仅仅是谁帮助过她(们),而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行大道、大恩、大德。

  印象中,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思想上进,感觉“出头露面”的事都有母亲“出马”,好像个“外交家”。母亲常常走东家、去西家,做着“助人于难”的事。自家看着“七八口”,生活不易,但得知别家有困难总是那么慷慨。因为小,有时母亲去哪里我这个“老小”没事就像“跟屁虫”一样跟着。

  记忆中母亲不是给“这家”送“一瓢”白面,就是去那家送“把”鸡蛋(农村讲一把鸡蛋10个)。有时偶尔煮只鸡还要给“别人”送去“一半”。我就问母亲怎么好东西都送给了人家?母亲说,“她家”刚从“东北”来,孩子多,没吃穿;那家有个常年打针吃药的,很困难……其实,母亲身体也不好,自我记事起,就“齁”(气管炎)得就比较厉害,特别到了冬天,几乎都是在“咳嗽”声中度过的。而且,也是这个病最终夺走了母亲,随后不久父亲伤心过度,抑郁而去,撇下未成人的几个兄弟。

  虽然母亲拖着病躯,但农活、家务活样样不落下,为家操碎了心,滴尽了血。想想有时自己的惰性,比较一下父辈的艰辛,我们真的是躺在“甜水里”,身在福中不知福。

  人说“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无声的,深沉的。父亲总是用他良好的行为影响着我们。

  记忆中,父亲是个不善言语的人,但心里总有一团“热情的火”在燃烧,也总是乐于助人,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曾记得邻村(距离2里多路)有人家失火,父亲发现后挑起水桶一路小跑就去了,回来时已是“面目全非”,而更多的人则是站在路上“隔岸观火”,议论纷纷。

  父亲心灵手巧,任副业队队长的时候学会了杀猪卖肉(后因母亲反对只卖不杀)、草编柳编、打墙盖房,可谓能工巧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副业队也解体了,但父亲的手艺成为他人邀请帮忙的“藉口”,隔三差五就有上门“求助”的,父亲总是没有二话,自己的活先不干,先去帮助别人,而且干活“出力”、“出活”,人人夸好。

  父母不但对“乡里乡亲”非常热心,就是对匆匆“过客”也是热情有加,以至于多年后还有人来“寻”(感恩)。曾记得有一年有个陌生人提溜两条大鱼来过我家,母亲说那是曾经帮住过的路人。

  我们家住在公路边(现222省道),白天晚上常有“过路客”,或是住脚“讨”口水喝,或是天黑了借宿一晚。这样的事我亲历过多次。其中有次有过路客口渴想来讨凉水喝,母亲知道热天喝凉水对身体伤害大,就给他们烧了开水喝。他们喝完水表达了谢意就匆匆推车赶路了。而母亲送走“客人”,回屋收拾碗时,发现碗底压了两毛钱,抓紧出来找(客人),看到两人已走出近百米,自己无力去追,正巧父亲回家,简单说了情况,父亲马上跑着追上俩人,硬是将钱还给了人家。这样留钱留物的事很多,父母都会婉拒。付出爱,得到爱。父母“走”后,听邻居们说还曾有人“打听”我家的情况。那个年代,虽然生活清苦,但人与人之间真的很单纯,相互信任的,懂得感恩,友好相处。

  父亲是名共产党员,他把对党的恩,对党的爱记在心中,写在春联里。

  记得每年过年“贴对子”(春联),父亲总会让大哥写“不忘毛主席永远跟党走”。同时还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副对联。当时没有那么多“概念”,如今想来,这也是父母在“鞭策”自己,引导我们。大哥“悟”的早,并且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家风、门风来传承,每年写春联也少不了这“一对”。

  父母用朴素的语言,无言的行动,影响我,影响着他们的儿女们。做好人,做忠厚之人,善德之人,成为我们无形的家风传承下来。

  如今,我也是为人父,有了自己的儿子。小的时候,儿子常常问人家都有爷爷奶奶,他的爷爷奶奶呢?于是我就将爷爷奶奶的“故事”讲给他听,教育他要向爷爷奶奶那样做个崇德尚善之人,做个济困救难之人,做个艰苦朴素的人,做个知恩图报的人。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面对“物欲横流”、“相互攀比”的生活现实,我们依旧用勤俭的生活方式,谨慎持家,让孩子懂得“一丝一缕”都是通过我们的艰辛劳动得到的,知道生活不易,懂得怎样生活。每每看到“落难”之人,我们或多或少总是施以援手,让孩子懂得奉献爱心。

  儿子传承了父辈们自强自勉、朴实无华、勤俭节约的精神品质,学习上不怕困难,孜孜以求;生活上不挑不拣,随遇而安;处事上文明礼貌,尊师敬长,是个老师夸赞、同学喜欢的“好学生”。

  “家风”,就是我人生的“教科书”,它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将在完善自我的同时,继续用良好家风教育我的孩子,继承优良家风,用良好的家风伴孩子一路健康成长。

文章标题: “家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95378.html
文章标签:“家风”  “家风”  散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