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10-20 13:35:52 | 作者:匡建华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驾。”这俗谚说的就是土家月半节。在土家地区月半节是最大的节日,比过年还要隆重。而且月半节的时间很长,从农历的七月初一到十五均叫月半节。月半节又叫鬼节。据先人们传说,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新老亡人的灵魂都要回家探望亲人。七月初一,庙里开始撞钟,以召唤那些新老亡人和孤魂野鬼。初五备酒醴,烧香纸,迎接亡人。初七为放河灯,各家各户事前用纸糊篾扎做成彩灯,灯底涂上桐油,放于清江河中。同时抛“鬼粑”于江中。初十则为迎接老亡人。
土家乡俗“年是拜,月是接”意思就是说,过年的习俗兴上门拜年,而月半则是将亲人接回来团聚。临近月半的时候,嫁出去的姑娘和远离家乡的游子都要回来团聚。因此俗谚里才说:“姑娘回娘家,腿子像扬叉。”月半节里,出嫁的姑娘们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携带夫君和子女高高兴兴地回到娘家,与亲人们团聚,吃几天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同亲人们叙说分别后的情况,讲讲收成,一起烧香纸,祭祖宗,迎亡人,沉浸在融融的温馨之中。
月半期间也有许多禁忌。飞进屋中的青虫,不能动它,比如青蚂蚱等等,据说这是亲人的魂魄归来。另外就是未满12岁的小孩子不能剃光头,说是怕被亡人认错带走。今天看来这是迷信,但山里的土家人则一直将这种习俗保存至今。
在我的家乡,农历七月十五有过月半的习俗。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从七月初一开始,鬼门关就开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里探望,晚上常常有亡魂四处活动,小孩或老人火气低,晚上不要出门,否则就会碰到鬼,要出门,千万别回头看,否则会招来晦气。让胆小的我们那时真的是有点怕了,一到晚上钻被窝里不敢露出头。只是我至今没有见到过鬼。只是听人说多了,让七月份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寒意。
月半那天,人们起床后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提着大包小包的冥币,香,蜡,食物向坟地进发。我家也不例外,带着那份哀思去上坟,坟地上下烛香弥漫,烛焰,清香在墓前烧起,纸钱烧的火就作风势快速的化成灰色的蝴蝶在阴森森的坟地里飘散,虔诚的叩首,浇酒,每一堆火招引的是阴间的每一家人,数不清望不尽的火堆该迎来多少先辈,多少孤零零的游魂,四处乱窜的游魂该有多么寂寞和凄凉,简单的祭拜后清香缭绕的山上坟地更加清寒。
有关过月半的记忆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一大早,母亲就洒扫了庭院,采摘了瓜果,开始操办茶饭。母亲除了把精心保藏的老腊肉、腊香肠和盘托出外,还特地将收的新谷,做了新米饭来供奉祖先。让祖先们品尝第一口新米饭是别有用意的,一是向祖先汇报今年的收成,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二是企盼祖先们和老天爷一道,继续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到中午亲人都到齐了,上菜添饭,酌酒,并把筷子放在碗上,在桌子下烧纸钱,在屋外放鞭炮,母亲一边烧钱化纸,一边念念有词,请亡人上桌喝酒吃饭,当然,列祖列宗都不敢怠慢,都会一一请到。仪式过后家人亲人才能上桌吃饭。
过月半是个古老的节日,自然少不了一些古老的习俗。比如,供奉祖先的菜谱里不能有南瓜和苦瓜。这样,后世子孙才不会长出“南瓜肚”、“苦瓜脸”之类的丑样。再如,碗碟虽说不一定精致,但必须完好无损,至少不能有缺口或裂缝,否则,难保后代中不会生出豁嘴兔唇之类的怪相。
如今家乡人仍常规过月半,只是程序被减化,重点是家人亲人团聚,外出工作的儿女子孙也借过月半的机会回家看看老人,但吃饭前先敬祖先的仪式没减。阴历的七月,弟弟做了亲梦,说是去世的婆婆爷爷说,孙子要来看我们了。我们是在婆婆爷爷那儿长大的,对他们特别有感情,听弟弟这么一说,心里也是酸酸的。特地买了些纸钱做给他们送去。
万千的火焰,飞舞的纸钱,香喷喷的酒宴,是生者对死者诚挚的接待,这不是迷信和鬼神的敬畏,这是人心中的信仰,这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浓烈的崇拜情节,感恩的情怀,这是一份爱,一种传统文化的传递。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