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走进隋代霍童水利工程

时间: 2020-10-04 20:33:43 | 作者:山谷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走进隋代霍童水利工程

  霍童溪两岸良田万亩,山岭连绵,是一片广袤、丰饶的土地。

  盛夏七月,我和李玲、昭元一起走进这里,只见山上树木葱茏,茶园青青、层层叠叠;田畴上荷塘花红,稻穗金黄、瓜果飘香;小集市商贩云集,熙熙攘攘,交易火爆,一片丰收、热闹、祥和的盛世景象。

  往事越千年,时间上溯至1400年前的隋朝,当年这里还是野岭莽原,满目藤蔓杂木,荆棘丛生,少有良田,百姓缺吃少穿,生活困苦艰难。有一天,这块土地上来了一位叫黄鞠的先生,他是隋朝的谏议大夫,是隋隆公之子。当时,隋炀帝贪逸暴政,开运河、造龙舟下扬州看琼花,工程浩大,劳民伤财,百姓受残。隆公进宫面谏,隋炀帝非但不听,反而把隆公拘禁天牢。在牢中隆公嘱咐儿子:“帝非明君,吾当尽职,尔等兄弟,应遣散他乡,以免后患无穷。”不久,隆公于隋大业九年(613年)九月初九日遇害。黄鞠谨遵父命,是年携眷属入闽,避居闽东霍童石桥。

  此地虽一片荒原,但黄鞠是通地理,懂水利之人。南面有山,逶迤浪腾,北面有水,自西东流,可谓山清水秀,这分明是个宜耕宜种,适合发展农业经济的好地方。黄鞠便带领当地老百姓开童山、建霍地、凿龙腰、开水渠,并在霍童溪对岸凿琵琶洞,经过多年努力,终引水灌溉东北过溪坂万亩田地。

  黄昭元先生家在霍童石桥,自小在这里长大,他带着我们参观了当年黄鞠带领百姓沿着山边开凿出的一米多宽、三公里多长,隔座山梁(龙腰)把河水引进农田、村里的龙腰水渠。

  黄鞠兴修水利,综合地考虑了灌溉、防灾和水力的开发利用。我们在山边参观完龙腰水渠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利用地形高差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建立起来的保存完好的水碓,至今还可以用来舂米。据说当时可以用来磨麦、舂米、榨油的水碓有七个之多,如今其它的都已破败废弃了。1956年,人们在水碓尾建起了一所水力发电站,这是“闽东第一站”,至今还在发电。

  为避免村里水、火灾害的发生,在石桥企头下开凿了名曰“日、月、星”的三个小湖,在村尾堂门前又开挖了罗星湖;在黄鞠的故居门首还开挖了名曰砚池和金鱼池的两个池子。

  做过功发过电的的水,平静地流入石桥村,环绕村中民房,回转九曲,为了减缓流速,提高水位,每曲都镇一块石蛤蟆,村子里至今还流传着三只蛤蟆九曲水的故事。这很好地保证了每家每户门前都有活水流动,家家取水、户户洗涮,既方便了村民用水、防火,又提高了水的养分,这才流入地里以肥田。

  参观黄鞠修建的龙腰水利工程,许多人感兴趣的不但是水的综合利用考虑得周到,开发得好,更感兴趣的是在火药(唐代)和炸药(诺贝尔)发明之前,黄鞠他们是怎样在坚硬的花岗石中开凿隧道的呢?

  据说1400年前黄鞠他们,是将柴草、木炭放在石头上烧,把石头烧得滚烫后,突然灭火,用冷水浇淋石头,骤然间的一冷一热,利用了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花岗岩的石头就自然爆裂了,然后再用工具一点点地撬开。就是用这种火烧水爆的方法,他们用智慧、用毅力、用创新的精神和简陋的工具,不仅在霍童溪南岸凿穿了龙腰,也在北岸凿出一个宽1米、高2.5米、长数百米的蝙蝠隧洞。这可不光是口口相传的“据说”,它得到了史料的佐证,福建《三山志》等史料对此事是有记载的。黄鞠修的水利工程,代表了福建隋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成就。现今的《水利志》中也提到,黄鞠是中国开凿隧道水利的第一人。

  一千多年前的古老水利工程依然在发挥作用,灌溉着万亩良田,霍童溪两岸依然阡陌连绵、山清水秀,石桥村和霍童古镇依然保持着几百年来清幽典雅的古韵,如今成了福建省少有的一处山水人文俱佳的旅行处女地。当我走进石桥村的黄鞠故居纪念馆,忽想起唐朝诗人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诗句,我穿越千年的思绪在心中起伏。闽中的黄鞠、蜀中的李冰父子,他们为什么能受到老百姓的如此铭记和怀念,这是因为他们真正为百姓做了好事,都造福了一方。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懂得这个道理,不少人喊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口号,但愿都能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办好事,推动一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历史只认你的贡献,老百姓记得住的不是你当了什么官,而是你为他们做过哪些好事。为官一任,的确应该“造福一方”。黄鞠,一位远离了官场的封建士大夫,都不忘带领百姓修水利,做好事,造福一方,何况我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共产党的干部呢!

文章标题: 走进隋代霍童水利工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9298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