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漫步美文丛林,欣赏路遥人生魅力

时间: 2020-09-18 20:31:42 | 作者:李自立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漫步美文丛林,欣赏路遥人生魅力

  路遥先生,全国人民都熟悉的著名陕北作家,是我崇拜的文学巨匠。(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享年四十三岁。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先生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88年5月28日,完成第三部初稿,1992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这对于中国文学界,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路遥先生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一生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一位“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故乡情结,以自己的生命,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自己心里的永恒象征,审视自己,观照社会,所以才写出了时代的巨著。

  具体的说,我知道作家路遥先生,是在一九八四年,路遥先生的中篇小说《人生》改编成电影之后,在彬州影剧院上映期间,我知道了他的作品轰动全国。一九八一年七月先生在甘泉县招待所完成《人生》,以及他在纸媒发表作品《人生》,其实,当时由于我自己是一个中学生,加上我们也是一个渭北小县城,消息比较闭塞,所以我当时是一无所知。直到他的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得奖,并发表在《当代青年作家佳作欣赏》,我因为同学推荐,拜读了《在困难的日子里》这个作品,我和先生的作品发生了共鸣,才从此特别注意先生的创作动态的。当时十八岁的我,其实就是一个感动,就觉得路遥的准自传,虽然说写的主人公马建强,实际就是写先生自己少年时代,也可以说写的是我的少年时代。我当时因为先生作品,撕开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个口子,触痛了自己心灵的伤口,所以我为读此作品哭了读,读了再哭。但是,我当时由于年龄小,阅历浅薄,确实说不出来作品好在哪里,也说不出个眉毛胡子。以后,为了更多了解先生,经过听广播剧、看电影、看电视剧、买书看书,我还是下了番苦功夫,终于多少了解了一点,先生创作历程的故事。

  从此我知道,路遥先生一生写了很多作品,其中《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折叠人生》、《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姐姐》、《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选自序》、《关于《人生》的对话》、《土地的寻觅》、作《家的劳动》《柳青的遗产》、《无声的汹涌》、《生活咏叹调》、《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人生》法文版序、《这束淡弱的折光》、《艺术批评的根基》等都很有名气。还有先生去世前,自己整理,后来在先生去世后出版的《路遥文集》,在先生诸多作品里,我就读了《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四部作品,虽然拜读欣赏不多,但是,先生的创作历程,先生的人生魅力,却令我赞叹唏嘘,感动不已。就拿先生的名言来说吧,不妨我再次摘录几条如下,供大家欣赏。

  1、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

  2、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的历史性进程的主流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3、一个经历了爱情创伤的青年,如果没有因这创伤而倒下,那就可能更坚强地在生活中站起来。

  4、其实,幸福和物质生活没有必然联系。幸福是一种纯精神的东西。十九世纪文学中写了那么多上层社会的明争暗斗、爱情纠葛,表面上看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问题出在精神萎缩上。

  5、如果可以把爱情概括为一首诗,一开始它应该是抒情的,人在这个阶段可以神魂颠倒,无所谓天地。可是,没有多久,它就会进入叙事,会被物质力量所干扰,诗意就会越来越少,它终将死于那种精神萎缩上。所有人爱情不是死于形式,不是死于物质力量的不可避免的渗入,而是死于内容,死于精神的萎缩。精神的东西只能被精神的东西所摧毁,贫穷什么的摧毁不了真正的爱情。

  6、我们承认伟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贡献。可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伟人们常常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来使自己永世流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生生不息的人类生活自身。是的,生活之树常青。

  7、浪漫主义主宰生活中的一切——对一个女人来说,这也许是一种危险的素质。活跃的分子天性就是不稳定的。人需要火,但火往往能把人烫伤,甚至化为灰烬。

  8、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9、有时候当我在都市喧闹的大街上走过时,我常常会在一片人海中猛然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回到了遥远的陕北,我看见荒山秃岭之间,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地,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

  10、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好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心平气和的对待欢乐和幸福。

  以上先生的话语,句句可以说淋漓尽致,入人骨髓,让人心里的热血沸腾。三十几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先生对于人性、对于人类心灵的剖析,纵观先生暂短的人生历程,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人们,永远地坚强,永远地拼搏。人之一生,无非就是事业家庭两大堡垒,我们可以逐一进行跟随先生的人生步伐,去欣赏先生的人生魅力。

  先生的读书时代,《在困难的日子里》这个作品,虽然写的是虚构的作品,其实就是写的先生的个人准自传,先生一生的经历是坎坷困苦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在困难的日子里,仅仅写到了上中学是饿肚子。

  但是,我通过拜读厚夫老师的《路遥传》,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先生的苦难岂止这些。厚夫老师出生于1965年,大我两岁,他是路遥先生的乡党,在西安上学期间,因为厚夫老师的外公——一名正直的军人,厚夫老师和路遥先生成为好朋友,成为了忘年之交。所以,厚夫老师对路遥先生的了解,可以说比我们更加深入。

  厚夫老师的《路遥传》中介绍,先生一家姊妹九个,六男三女,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全国解放不久,全国经济处于匮乏到极点阶段,而农村经济有多么困难,我们是可以想象的,加上家里孩子又多,父母又能给得了他什么幸福?如果家里经济状况好,在北方哪个父母又愿意把自己的长子过继给别人顶门立户?又加上先生小时候有过两次的死亡体验经历,正如先生在《早晨从中午开始》所说:“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我看见,死亡的阴影正从天边铺过。我怀着无限惊讶凝视着这一片阴云。我从未意识到生命在这种时候就可能结束。迄今为止,我已经有过几次死亡的体验,但那却是在十分早远的年间,基本像一个恍恍的梦境一般被蓬勃成长的生命抹去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最早的两次都在童年。第一次好像在三岁左右,我发高烧现在看来肯定到了四十度。我年轻而无知的父母不可能去看医生,而叫来邻村一个‘著名’的巫婆。在那个年龄,我不可能对整个事件留下完整的记忆。我只记得曾有一只由光线构成的五颜六色的大公鸡,在我们家土窑洞的墙壁上跑来跑去;后来便什么也没有看见,没有听见,只感到向一种无边无际的黑暗中跌落。令人惊奇的是,当时就想到这里去死——我肯定这样想过,并且理解了什么是死。但是,后来我又奇迹般活了,不久就将一切忘得一干二净。这件事唯一的后果就是那个巫婆更加‘著名’了,并且成了我的‘保锁’人——类似西方的‘教母’。”

  过继到伯父家,他已经七八岁,也随之入学学习,他在延川伯父家,一个从清涧县来的外地孩子,除过伯父伯母和奶奶,他举目无亲,学校里,同学们欺负他是免不了的,伯父家的日子,又能比清涧县自己的家好多少,伯父伯母和自己父母一样,都是农民,可以想象。我曾经在陕北吴起工作过两年,那已经是1995年,是在路遥先生去世三个年以后,记得当时在吴起百姓家里,吃饭还是以黄米(糜子米)干饭和洋芋为主。路遥先生在延川上学读书是1958年至1966年,因此,先生在延川的生活状况,比我去陕北的时间,还要倒退最少三十年,可以想象得到,生活有多么艰难,多么的不易。因此,准自传《在困难的日子里》所描述的时代情景,我深信不疑。古语说的好:“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意思是说: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正所谓穷则思变,差则思勤。我们只有穷则思变,才能变则通,通则达。先生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里,不努力奋发图强,不渴望精神和物质的追求,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贫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人生的宝贵资源,激励着他努力上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仅有的生活环境,成了人奋进的必然动力。虽然生活如此艰苦,先生他从无怨言,于是就有了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其中在那样困难的环境里,他看到了人生最为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最为高尚的同学们之间的珍贵情谊。先生之所以能看到,能想到这些珍贵的东西,是因为先生他人生的魅力,是因为先生从小,就有着一颗善良、感恩的心灵。而今这个时代,人跟人之间,缺少的是什么,正好是一颗感恩的心。这难道不是今天这个时代,这一代人需要学习的吗?

  先生不仅仅是感恩同学,他更感恩他身边的一切人们。其中包括弟弟妹妹,父母,同事,伴随他的任何事物生灵,这在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就能找到只言片语。他感恩养育他长大的那块黄土地,感恩生他养他的父母,感恩弟弟王天乐,感恩自己的姐姐,感恩他创作旅途的导师《创业史》的作者柳青,感恩为他写作有过帮助的编辑秦兆阳、还有他的同学、单位领导。就连写作过程,他最孤独、最寂寞的时候,陪伴他的一只老鼠,他都觉得应该感恩。你说先生的心灵,能不让人感动吗?他感恩所有在人生旅途中,给予他帮助的人们。这难道不是先生的人生魅力吗?

  “先生要面条才能填饱肚子。”这样的毅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令人钦佩。更低调的是,作为一个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把自己的创作工作,却说成只是和父亲种庄稼一样的劳动,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他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个普通的群众。“劳动,这是作家无义反顾的唯一选择”

  、“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因此,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返。当然,可以为收获的某些果实而自慰,但也会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地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无论如何,能走到这一天就是幸福。

  再一次想起了父亲,想起了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从早到晚,从春天冬,从生到死,第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把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

  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

  由此,这劳动就是平凡的劳动,而不应该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由此,你写平凡的世界,你也就是这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员,而不是高人一等;由此,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而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由此,像往常的任何一天一样,开始你今天的工作吧!”

  先生说的多好:“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他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常人应该得到的,他为自己的创作事业,失去了青春和生命,他得到的,确实是为后人留下的精神食粮,留下了不朽的著作。他学着自己的父辈,一丝不苟,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全力以赴,直至完成——用充实的劳动完成自己的生命过程。这人生魅力还不够感动我们吗?先生说,自己的劳动是平凡的,写的是平凡的世界,作为平凡世界的一员,不应该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此任何一天,他都像往常一样,做着自己平凡的工作。再回过头来,我们想想如今,哪一位国家公务员、哪一位党政干部、哪一位作家,专家,教授、或者普通工作人员,都做到了能够有如此生活态度,去认识生活,去低调的想问题,去为人民服务?我看微乎其微吧,少之又少。

  路遥先生,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家乡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他深刻思索,努力体验,以严肃的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用他有劲的神笔,为这平凡的世界写下了不平凡的历史巨著。先生去世近二十五六年了,我以心中的真诚,热烈地怀念他,谈论他的作品,以及作家的人生魅力。我想,就是我那说得稍有不对,或者说得一点半点不恰当,然而,我对作家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天地可鉴,苍天为证。

  路遥先生的作品,其中主人公的命运及其精神,远远超越了文学作品的力量,他给一切下苦的劳动百姓,以生活的勇气与和奋斗的希望,让劳动大众,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路遥先生,实现主义思想,流芳百世。愿先生地下长眠,青春永驻.......

  成稿于2019年07月22日青海循化卧

文章标题: 漫步美文丛林,欣赏路遥人生魅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9193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