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雨中感悟

时间: 2020-02-25 08:55:55 | 作者:芝麻燕儿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雨中感悟

  八月初的一天,按照GPS的指引,我们来到南昌郊区的梅湖景区,景区指示牌上标明八大山人纪念馆就在前面,过了一座宽阔的石桥,便看见湖两边徽派味道的白色马头墙和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透着新和亮。再往前走几步的左手边一个绿色的铁门有人进出,没有八大山人纪念馆的标志,下车询问一个在倒车的年轻军人,才知道八大山人纪念馆到了。

  纪念馆不用买票,拿身份证登记一下便可入内。里面不大,有青灰色的明清建筑和现代建筑,百度用“精而不华,青而不饰”来形容它也不为过,但三十多年前的踪影只藏在一个小小的角落。

  沿着垂柳成荫的湖边石路行走,拐过一道弯便看见青云谱的大门,还能捕捉到三十年前的影子,透着拙扑的味道。那几棵古树还在,八大山人的雕像是新立起来的,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面目清秀的八大,带着几分倔强、一丝微笑、一份惆怅,像是在欢迎你的到来,又像是告诉你这个他曾经居住的地方有着他难以忘怀的情结和那为之倾其一生的杰作。

  后面是老宅,绿树成荫的尽头“无上玄门”几个字像是被一束神光照亮,引诱着你只身前往,一探里面的奥秘。老宅边曲径通幽处依旧是几许翠竹疏影横斜。

  三十多年前曾经来过这里,那时几间青灰色的瓦房中挂着十几幅八大山人的画,据说是真迹,尽管那时什么都不懂,但那种怪异的、简练的画面、特别是那翻着白眼的鸟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次借探望公婆之际,和儿子再次来欣赏八大山人的作品。

  明清式的老宅已被修葺,院内紫红色木质的屋宇布局是典型的南昌风格,“高山仰止”四个字挂于正中,让人肃然起敬。老宅分为几个殿逐次递进,各殿之间有天井内院,有古树和莲花池,清幽静逸。屋内光线幽暗,只能从外面漫射进的几束光中看见墙上挂着几幅八大山人的水墨画,看不太清,工作人员说这里不让开灯,怕破坏画质,其实这只是一些仿品,没有照明说不过去,即便是真品也应该让人看得清吧?

  据说这是八大山人留在世上的唯一一幅画像。八大山人的真名叫朱耷,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活了80岁,从小天资聪颖,在皇室中受到很好的儒家教育,8岁时就能写诗,做了19年的王孙贵族,1644年明朝灭亡,改变了他的一切,国破家亡,从赫赫皇族沦为前朝逸民,5年的逃乱亡命,30多年削发为僧,55岁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郊。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杰作,在孤寂贫寒中渡过了他的晚年。

  清初画坛上有四个很有名的和尚画家:石涛、弘仁、髡残,再就是八大,史称“四大画僧”八大为四僧之首,是最厉害的一个。他的画好看耐看,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神形兼备,超凡脱俗,浑然天成。除此外在他的作品里,你总能感受到孤傲倔强,感受到他复杂的身世对他思想的影响,那翻着白眼向天的鸟兽、那山水树石,都在述说着他内心的不羁。也许他悲凉的身世,只能用诗书画发泄他那玩世不恭、悲愤和抑郁。

  穿过一条幽静的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就是真迹展馆,这是一座白色的、方形的,有着现代极简风格的两层楼房,白墙上红色的八大山人的印章很醒目,似是“哭之”“笑之”。倒映在水中,似笑非笑,似哭非哭。

  一楼有许多保安戒备森严,不让拍照。我们在一幅幅写意的水墨画前伫立,仔细地打量着每一幅画,画中有纸张断裂的痕迹,应该是真迹。二楼的第一间也是真迹,傍边还有一扇厚厚的类似于银库的保险门,估计里面还有很多真迹,据保安说,前两年开文化交流会时拿出了5幅只展了7天。另一间展馆内保安管的不太严,看见有人在用手机拍照。这时听见旁边有几个年轻人议论说“这画有融通和屈从的味道。”我说“他从来就没融通过,也从来就没屈从过!”那人莞尔一笑,似是认可,也或许这些年轻人不太了解八大的一生。

  其实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八大山人的作品呢?大都如我们一样,即便不是附庸风雅,也仅仅是欣赏和感受他的情怀罢了。

  是的,他的每一幅作品中大都充满了毫不屈服味道的、倔强而尖锐的直、折线条,表现的是一种傲气,一种精神。比如他画的这块石头,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布局,将巨石放在黄金分割线上,而是硬生生的将巨石放在画面中间,像是从天而降当中劈来,上大下小,摇摇欲坠,本来就不稳定的石头边,又有一个小生命:一朵花、一棵小草、一只小鸡或一只小鸟。这种布局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传递出的是一种严酷险恶的生存环境。

  那朽木、衰草、败荷、寒江、怪石以及那些鸟兽的白眼中裹藏着八大的多少孤傲呀?那是一种更强烈的、更坦诚的生命冲击,他是在用画笔表达对生命的尊严,以及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伟大,抒怀他那孤独的精神世界。就像他诗中表明的那样“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亦或像他的另一首题画诗:“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从不屈从于权贵的秉性。

  也许我们从他的作品里读到他内在不满的宣泄和冷逸还不够,我们还可以从他那简约一花一草中,在那浑朴的一山一石中,读到空灵的气息以及萧散和幽远的味道。也许那柔中见刚的笔触、那浑朴是来自于道家。也许与他所读的书有关,如他自己所说:“读书之万卷,此心乃无惑,如行路万里,转见大手笔。”但天下读万卷书的人很多,行万里路的人也很多,没有一个如他的作品这般令人震惊,直指生命,直指人心。无论他的哪一幅作品,都让你感受到那深藏着的孤独、寂寞、伤感与悲哀,还有不羁。

  此时的窗外,暴雨如注,而我们心里也随着八大山人的作品时起时伏……穿越时空,穿越苍茫,与他对视,与他的灵魂对话,从那简练的构图中,从那潇洒的遒劲的一笔一画中,从那字里行间……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来到这里,不一会细雨飘落,说也奇怪,这两天来的时侯都是晴天,一到这里便有雨水相伴,好像雪小禅来时也是下着雨,她在雨中坐在院子里与八大对话,那情景像一幕电影在眼前闪过。我不知道这预示着什么?也不知这是不是八大的泪水?或是上天感动的泪滴?

#p#副标题#e#

  但我知道这是八大灵魂的召唤?是他那伟大的作品吸引着我再次前来。

  其实有点后悔,为什么以前在南昌居住的时候,没有经常来这里?来品读他的诗、他的画?来感受他那愤世嫉俗的情怀?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带着纯粹、带着虔诚、带着敬重来拜谒他,是不是有点晚?

  在两棵500多年的苦槠树中间找到了他的墓,墓己被重修,围着墓的是一圈黄色的鹅卵石,坟茔上杂草丛生,似是无人问津,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人前来拜谒。旁边是他弟弟牛石慧的墓,想当年他与他弟弟在那间古旧的书房里写诗作画……现如今他不再寂寞,两座坟茔相互对望、相伴,共同打量着这个世界,打量着来看他们的人……不知这个隐姓埋名、蛰伏山林、东躲西藏的明朝逸民对几百年后还有这么多人来看他会怎么想?而对他作品的价值,现已飙升到每幅近亿元,又会作何感想?

  八大80多年的跌宕起伏、艰难痛苦却高寿多产的一生,给人们带来多少的感慨和感怀呀!

  细雨不停地敲打着我的思绪,同时也敲打着世人的目光……

  有人说:“如果旅行只是为吃到更多美食,看到更多美景,买到更多商品。但却不能转化你看世界的方式,那么你的旅行就少了一份触及灵魂的深刻。”不知这次拜谒八大,算不算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刻?亦或是一次附庸风雅的到此一游?但不管怎样,对八大的作品以及风格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

  2019.8.717:26于南昌

  2019.8.16修改

文章标题: 雨中感悟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64342.html

[雨中感悟]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