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七月十五烧袱包

时间: 2020-02-23 08:32:37 | 作者:张才富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七月十五烧袱包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节,民间称鬼节、七月半。七月十五烧袱包是老沔阳民间历来的一种习俗,传说“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十五鬼门关”,故袱包可以从七月初一烧到七月十四,但根据“新月半”和“老月半”来匡算,烧袱包在初七、八到十四为宜。

  何谓新、老月半?一般说来,不满3年的死者称新亡人,满3年的死者称老亡人。

  民间传说七月半前,新老亡人都要回家看看,又说亡人不是约好了一起回来的,时间有前有后,新亡人先回,大约在初七到初十这几天;老亡人后回,一般在初十到十四,所以就有新月半和老月半之说。

  新老亡人者,祖先和已故的亲人也。他们回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谁知道他们哪天回,又什么时候走?后人只能是以虔诚的心对其祭祀和思念。祭祀的方式有做一桌好饭菜敬亡人和烧袱包寄钱等。

  在鬼门关闭之前,家里做一桌好饭菜敬亡人,也叫“送亡人”,是啊,哪有后人让祖先和已故的亲人饿着肚子离开“家”的道理。主人把饭菜摆上桌,先将一双筷子横放在一空碗上,盅子里斟点酒,主人依次喊着祖宗们的称呼,为之“叫灵”,也称“叫鬼”。再接他们就坐,叫他们喝酒吃菜,礼毕后,将酒洒在地上,这时,全家人才可入席就餐。现在烧袱包时,在火堆周围浇用水淘过的饭,实际上是以酒菜“送亡人”过程的一种简化。

  烧袱包首先是准备纸钱,纸钱买回后要先用如小括号的凿子打眼,然后把纸钱分均匀,一份份用白纸包起来,这包袱包的白纸也要打眼。打眼也有规矩,要逢单不逢双。这纸钱为什么要打眼?不仅就是为了好烧,更深的意思,可能与“钱眼”一词有关,没有考证,纯属猜测。袱包,只有包好后封口用毛笔写过才是袱包。

  写袱包由于地域不同,写法也不尽一致。根据老人口授,写袱包多半写三代祖宗,男性尊为“考”,女性尊为“妣”,祖宗名字之前写个“讳”字。成语“如丧考妣”便出于此。写袱包格式是竖写,右起顶上写收袱包人地址,中间写称呼,左边写落款,添上“享用”二字。为防止把列祖列宗写漏,要多写几包作为机动,以祖先一词概而括之。袱包背面,在粘接头处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便成了袱包。

  烧袱包的时间多选择在傍晚时,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用草木灰画个圈去焚烧,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烧袱包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祖宗们来领钱呐!”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叠散钱,用来打发那些孤魂野鬼。

  烧袱包是后人向已故的亲人寄冥币,好让祖先和已故的亲人在“阴朝地府”有钱用,不受穷。看似迷信,实际上是后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孩子们参与了全过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也力推了传统的孝悌文化一代代地传承。

文章标题: 七月十五烧袱包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63767.html

[七月十五烧袱包]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