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给读者一席之地,让凡人讨论国是

时间: 2019-07-31 04:55:53 | 作者:老榆树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3次

给读者一席之地,让凡人讨论国是

  《今日名流》有开辟“读者来信”栏目或“读者论坛”的设想吗?

  一份杂志常得到读者的各种反响是有好处的。今天寄上一篇从读者角度写的稿子,请编辑看着处理吧。

  今年刚接触《今日名流》,发现这本杂志办得很有份量,所看到的四期都有几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章,代表民意,顺乎人心。就拿第四期《举头三尺,神明何在》来说,反映了人们对道德状况普遍忧虑的现实。这一问题早就应该展开讨论了。今天,我就来说说自已的一些想法。

  文章提出了一个“道德重建”的重要问题。现在的问题是:重建什么道德?孔孟之道(即使特指仁、义、礼、智、信、孝、悌、廉、耻这些长期闪光的道德)还重建得起来吗?被“四人帮”等假马克思主义者砸了牌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能再次赢得群众吗?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思想能得到鼓励吗?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年尼采喊“上帝死了”时是宣告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今天的中国人喊“孔子死了”的话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让上帝或孔子复活是否就能净化社会风尚,从而收到存天理、去人欲的稳定天下的效果?——哟,这是说到哪儿了?对不起,这不是诚心起哄,是话赶话赶到这儿了。

  世界是变化的,社会是发展的,任何经典不可能永远有效于社会,只不过“有效期”长的经典值得后人继承的方面多一些就是了。中国人所以失缺道德资源,就是因为对旧道德一味打击、破坏,不讲究继承和发展。其次是宣讲道德的人言不由衷,自已并不准备受道德约束,他只想用道德去规范老百姓。林彪、“四人帮”们和后来的陈希同、王宝森们就是这类人。他们让道德变得虚伪和羸弱,以致人们把道德的说教乃至行为当作了调侃的对象。这方面的教训应该认真去总结。

  童志刚同志就《举头三尺,神明何在》一文写的社评说得好:还是有所敬畏的好。那么,敬畏什么呢?首先敬畏的应该是法律,其次敬畏的应该是百姓,第三才是敬畏道德。党章没有保护住彭德怀,宪法没有保护住国家主席刘少奇;陈希同、王宝森侵吞国家亿万资财时一点不担心老百姓造他们的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敬畏道德的人能不越来越少吗?只有在没有超越法律行事的团体和个人,老百姓“载舟”“覆舟”的功能能够有效运作,领导干部不讲自已不相信的话,普通人讲了真话又不被追究的情况下,法律、百姓、道德三者的权威才会真正确立起来并让人产生敬畏。

  思想独尊并不好。湖北社科院俞汝捷同志说得对:“思想活跃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生气和活力。”中外历史都证明这是一句大实话,具有相当的真理性。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具有思想活跃的特征,它高唱着“让思想冲破牢笼”的战歌,取得了后来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她的哲学思想正值盛年,还远没有到需要她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只要真诚地敬起这个神明,不再亵渎它,就会给社会带来生气和活力,促进中国早日实现物质的和精神的现代化。

  社会逞上升趋势时,必有活跃的思想支撑着它的生气和活力。胡耀邦同志组织真理标准大讨论、鼓励打破社会科学研究的禁区、清除封建主义思想、酝酿党政分开等政治改革的时候,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

  童志刚同志在社评中的呼吁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回应:不是冷漠地等待经典,而是用实际行动去重铸经典。就是说,所有的人不要只是发牢骚,不要只是揭发社会问题,还得要拿出自已的观点和主张,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参与理论的总结,创造出“真理标准”大讨论时那种活跃的政治的和学术的氛围,凭中国人的才智,那就一定能取得“重铸经典”的胜利。

  写于一九九六年五月

文章标题: 给读者一席之地,让凡人讨论国是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9111.html

[给读者一席之地,让凡人讨论国是]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