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7-22 04:22:55 | 作者:褦襶子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4次
讲台站了三十来年了,不谦虚点讲,几十年的感悟,应付到退休问题还不大。可是即便余百年之后,子孙后代还在,这个民族还将延续。所以在告别讲坛之前,自作多情地啰嗦点拙见,希望能够让学生们与他们的父母们从中体会点道理,体会点助孩子们成长的道理。
最近写了篇《算道算术题给孩子们预测下前程》,其观点就是基于目前“精英”教育模式的巨大负面社会效应而谈的。当前,整个社会从上至下,都追崇那种虚幻的“精英”模式基础教育,都幻想着把自己的儿女培养成社会精英。可是精英毕竟是少数,多了也就不叫精英了。这种模式,注定就是牺牲多数,成全少数的模式。完全违背基础教育属性。
许多家长包括一些从事教育的家长不懂教育,只知道跟着潮流走。人家让孩子学乐器,自己就也得学,人家孩子上课外班,自己的孩子也必须去上。从来没有想过个中利弊。笔者以一个出自四代从事教育的教育世家,具有三十来年教龄的老教师的毕生感悟,告诫儿女们还在学堂里的父母们,让孩子接受中小学教育,目的性不能太强,通俗点说,中小学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必须全面不能有所偏废。因为孩子的发展方向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后,才能反映出适当的发展方向。
孩子的合理发展方向,首先取决于孩子的兴趣,其次才是孩子的文化基础,最后取决于孩子的人生机遇。如果强迫孩子向其不感兴趣的方面发展,孩子是很难有成就的。文化基础与人生机遇相辅相成,具有较高的文化基础,会让人更有效率地抓住人生机遇。现代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文盲是注定没有发展的。可也不是只有文化水平高成杰出才会有成就。笔者在《算道算术题给孩子们预测下前程》中对孩子的发展作了较详尽的阐述,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成就取决于综合实力。而成就=智慧+健康+意志+运气。这智慧虽然不完全等同于文化水平,但相同条件下文化水平与智慧是成正比的。而且文化水平、智慧与抓住运气的机率也是成正比的。
《算道算术题给孩子们预测下前程》是针对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孩子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们找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也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提出警告,忽略健康与意志的锻炼,存在让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难以发挥其作用的风险。
“精英”教育几近于守株待兔,把孩子成长的希望寄托于这种教育,不但社会代价大(牺牲大多数孩子成就极少数孩子),对于孩子的未来也是一种成功机率极低的赌博。孩子正在接受中小学教育的父母们,你们清醒你们这种“赌博”结果吗?更何况即便没有被这种高淘汰率的精英教育所淘汰,也未必就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
在改革开放之初,残留的计划经济意识还为这种精英教育提供了少许机会,考上好大学,就意为着有个好的工作,进而有个好的归宿。可是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这种机会越来越少,找个好的工作,有个好的归宿越来越靠能力,也就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连最热门的公务员招考近两年也急剧降温,想进大的国有企业,几乎完全靠“关系”,而且“成本”、“风险”巨增。
外资、合资企业与私营企业出于利益考量,主要是重视能力,没有能力即便凭借较亮的文凭跻身其中,也很快会被残酷的竞争所淘汰(即便不被解聘,也会被边缘化),个人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也将随之明显下降。所以现在沿着精英教育的方向走下去,孩子的未来将会成为“守株待兔”的那个兔子,兔子能否“等到”姑且不说,即便“等到”性价比如何尚且难料。写此文就是想让家长们弄清楚,要不要用你的宝贝儿子或者宝贝闺女的未来进行这种“赌博”。
看到这,可能有孩子的父母要问,那不去赌一把,孩子怎么才能有一个理想的未来?如果看此文你产生这种疑问,笔者就没有白浪费笔墨。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前瞻性,也就是用孩子未来生活环境,来确定孩子受教育的方向。熟话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观念已经天翻地覆了。现在正在学堂里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三十年还会象现在这个样子吗?无论现在的旧势力多么顽固,可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国家要想存在下去,无论是被动还主动都必须接受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那种文凭、关系决定个人未来的时代必将终结。倘若还按着当下这种的观念培养孩子,那孩子未来岂不会更加灰暗!
所以孩子发展的前瞻性要我们,必须注重孩子综合实力的培养。片面追求文化知识,只抓学习,忽视健康素质、意志品质的培养,即便将来遇到机遇,也很难抓住。
第二个要告诫家长们的就是,孩子的脑袋不是口袋,想装什么就装什么。想装多少就装多少。智力培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仅凭主观愿望,不看效果,不但收不到预期的结果,还会适得其反,断送了孩子的美好前程。不尊重孩子的选择(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强行逼孩子上这个班上那个班,就是愚蠢的一厢情愿。其恶果,不仅可能是学不到要学的东西,还会给孩子学校里课堂上的正式学习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社会上办班的,受利益驱使和家长急功近利观念协迫,只注重形式。就拿作文班为例来说吧,扎实的作文能力,应该先过文字关,把自己想说的写出来,不要过早注重文体。待语言文字过关了后,再练习观点逻辑和文体。而且作文能力必须有量的积累,仅凭讲是讲不出作文能力的。就语言文字关,对于绝大多数需要上课外班学作文的孩子来讲,不可能主动把老师纠正的语言错误消化吸收。这需要在孩子的原文上进行批改,一对一的单独讲评。可是办作文班是为了挣钱,如果这样去教作文,哪还挣得着钱。
笔者在作语文教师时,作文课都是四十五分钟在课堂上用铁笔、钢板即时与学生一起刻写同一个命题作文,课后印出来,批完学生作文后对比讲评。而且从不提前预留作文题,都是上课后即时布置。这种方式对于学习主动的孩子尚可,可是对于那些作文能力差,缺乏良好学习习惯需要上课外作文班的孩子来讲,是很难收效的。更何况,绝少有这样上作文课的老师。因此课外作文班,为了让家长即刻见到效果,认同花钱来上他们的作文班,绝大多数都是让孩子背些词藻华丽的段落,给出“公式”,然后去拼作文。拼出来的作文很容易骗取那些外行的家长认同,以为花了钱孩子就能写出词藻华丽的文章,这钱花得值。#p#分页标题#e#
文章的灵魂,也就是文章主旨(中心),需要经过文字论辩练习,才能形成。这个过程是绝大多数的学校课堂作文课都作不到的,更何况那些急功近利的课外作文班。
上课外班第二个弊端,就是课外班追求数量,如果哪个课外班讲得少,会让家长觉得钱花得不值。为了迎合家长这种心理需求,讲几种题型,然后让孩子在考试中套用,可是遇到主观题(活题)越来越多的中高考,这种方式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也很难形成能力。因为追求数量,多数孩子在这种课外班里学得都不扎实,可待到课堂上老师正式讲这部分知识时,又觉得自己学过了,而不认真去听,知识就学夹生了。夹生知识与夹生饭一样,怎么重复也难恢复正常。所以现在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虽然这种方式比大帮哄的课外班有些效果,可价钱在本市这种二类城市也需每小时三百元以上,这相当于本地日工薪的三倍还多。非绝大多数普通工薪阶层所能承受的。
第三个告诫,学习乐器、绘画等课外艺术班,应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学习艺术是需要天赋的。并非下功夫就一定能学有所成的。虽然有门技艺在身,将给孩子的未来综合实力加分,可大多数孩子是缺乏艺术天赋的。学习艺术,如果能定位在陶冶性情,提高精神质量上,才最现实。而且这种技艺与学习文化课并不矛盾。有些家长,在孩子少时,逼着孩子学习艺术,可是到了中学发现孩子没有艺术天赋时就逼迫孩子放弃千辛万苦学来的艺术特长。
其实,如果适当地演奏乐器,画几笔画,会有效地调谐大脑,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绝对不是简单的时间积累,而应该是时间的有机组合。孩子学习时会让大脑产生兴奋灶,当这个兴奋灶疲劳时,休息这个兴奋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人大脑兴奋灶交互抑制的规律另辟一个新的兴奋灶,通过生理方式对疲劳的兴奋灶产生抵制,达到最佳的休息效果。只简单地停止学习,这个学习的兴奋灶,会惯性地继续工作,休息的效果大打折扣。可是大多数家长不懂这个道理,认为学习紧张时,其他一切都应该停止。愚昧的爱,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往往入骨三分,是不可逆的。
第四个告诫,挫折是成长的必须。有句话,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这话讲的非常有哲理。孩子就象温室的幼苗,不经风雨,怎么能形成抗挫折的能力。人都是一边受着伤,一边学会坚强的。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既然人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挫折,那忽视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就是断送孩子的未来。一个没有抵御过挫折的人,在挫折面前的下场会是什么?
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够残酷的了,全国名牌大学,每年自杀的孩子是全国大学生中最多的,越是重点大学,比率越高。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母事事都替他们去做,他们只学习。最后学习成绩是上去了,名牌大学也读上了,可是等待他们父母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没有自杀的孩子还是多数。可是谁敢保证,自己那个极少经历抗挫折锻炼的孩子终生不遭遇挫折?有谁能够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辈子,能够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除非你的孩子非正常离世,自然规律所有父母都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代替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自己大多还不能做,你能想象他们怎么活吗?难道你们希望你们前脚谢世,后脚孩子就去追你们?我想几乎所有父母都不希望如此,可是却有相当多的父母在用这种爱把他们的宝贝儿子或者宝贝女儿送上自己身后的绝路!
未来世界的竞争,将会比当下更残酷。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也是由中国人均资源少的特色所决定的。相当多的父母清醒地知道这一点,却拒绝让孩子学会避免走上这种绝路的本事,理由就是“大家都这么做”。悲哀呀,我们许多国人的精神已经愚昧到何等地步,一种是避免让孩子走上绝路的挫折教育,一种是随波逐流听任悲剧的在麻木中成为现实的“特色”教育,就因为“大家都这么做”,那么多的父母竟然无视悲剧逼近自己用生命呵护的孩子。
自杀的永远是少数,可是除了自杀,人生的煎熬也将是相当多愚昧的中国父母送给儿女的最后一份礼物。少数当老师的扭转不了当今畸形的中国教育,可是他们能够在痛苦中做出理智的选择。女儿在上小学时,因为社会环境不安全,笔者与内人每天轮流去接孩子,可是在孩子自己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时,就常常暗中跟在孩子后面,让孩子自己回家。孩子多次在同学们被家长接走后,失落地独自往家走。笔者不知多少次抑制住到孩子面前象其他家长那样替孩子背起那大得与小学生极不相称的书包抚慰孩子的冲动,在孩子后面远远地跟着。
一次几个男孩子打闹,滚成一团,撞倒了女儿,笔者内心撕裂般地痛,可还是抑制住上去扶起孩子的冲动,内心呼喊着:“爬起来姑娘”!直到女儿从那几个男孩子堆里爬起来继续往家走时,笔者才假装刚出现,上前去指着女儿身上的土说:“摔跟头了?”,女儿眼里噙着泪水点了点头。笔者问女儿身上痛不痛,孩子摇了摇头。可是笔者还是领着女儿到医院全面检查了一遍才放心地领着孩子回了家。但自始至终笔者都没有问孩子怎么摔的。看到女儿被几个男孩子撞倒,笔者强烈地抑制住上前把女儿从几个男孩子堆里拉出来的冲动,女儿浑身是土地爬起来后,笔者好想好想上去把瘦小的女儿搂在怀里,可是最终还没有做。尽管由此产生的那份混杂着后怕的自责至今仍时常刺痛着笔者的心灵,万一女儿要是被那几个男孩子压坏,岂不要后悔一辈子。
可是成长就是有风险的,当看到女儿高中报到后,笔者还没有想好怎么安排女儿上下学通勤与在校期间的午饭问题,女儿已经弄清楚自己在哪个班,食堂在哪里,并搞到了几个校外定餐电话。还报名参加新生零班(从本届学生抽出三十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考试,笔者内心的自责才略减轻了些。
大学远赴数千公里报到,陌生比笔者当年上大学时的校园大出不知道多少倍的上海大学,笔者都有些不知所措,可是女儿却象故地重游一般拖着拉杆箱疾步走在前面,办理了所有报到手续,找到了新生宿舍。后来嫌新宿舍楼层低有蚊子,在笔者还没有想好如何找校方商榷调换时,女儿已经换好了十六楼的新宿舍。
在女儿面前笔者是一个令其敬畏的父亲,直到高三毕业前一个月,女儿才敢在笔者午夜接她下晚自习时轻轻地挽上父亲的胳膊。在上海与女儿分手时,孩子嘱咐笔者照顾好她母亲,对父母争吵表示了忧虑。那次笔者在上车前把女儿紧紧地搂在怀里,内心默默地对孩子说:“父母的争吵都是为了你!只有在教育你的问题上爸爸才不会与你母亲妥协的”!#p#分页标题#e#
女儿的爷爷是一个从事师范教育的老师,笔者很敬畏父亲,除了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笔者半个多世纪以来都没有拂过父亲的意。可是在女儿的教育上,笔者却从未对父亲妥协过。说起来惭愧,笔者一家四代从事教育,小学、中学、大学老师都有,可是凭笔者废寝忘食的工作收入,竟然供不起女儿上大学。女儿大学的费用,大部分是孩子年逾古稀的爷爷从嘴里勒出来的。这是笔者个人的愧疚,却是这个民族的悲哀。
女儿的爷爷,笔者的父亲,护理瘫痪在床的老伴(女儿的奶奶笔者的母亲)十余年,刚刚还完了给老伴治病的债务,就又给孙女攒上大学的钱。笔者一生自立,从十八岁后生活拮据得每天只就咸菜吃两顿,都没有回父母那蹭过饭。可是在女儿上大学的问题上,却接受了父亲的资助。笔者与许多父母样,为了女儿什么都可以舍弃,不同的是笔者是为女儿的未来舍弃的。
在教育女儿上,笔者曾抱着即便被孩子误解自己这个父亲一辈子也绝不用孩子的未来换父女情,值得庆幸的是女儿最终理解了父亲的这份情感。都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可相当多父母的爱也是自私的。他们过度在乎自己的感受,甚至用孩子的未来去换。
太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屈从于孩子的非理性感受。为人父为人母的同胞们,你们做好为了孩子的未来,一辈子不被孩子谅解的准备了吗?说白了,只要对孩子的一生有好处,可以放弃任何孩子对自己的回报,包括父子(女)情,母子(女)情。
续:
最近正在热播电视剧《老农民》中的情节,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主角牛大胆想率先办面粉厂,可是大家都想等到看到别人挣钱后再干,这种观望的心态正是长期愚民政策的结果,大家已经不会思考。只能看一步走一步。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与这种心态大致相同。可是当你看到笔者倡导的这种教育可行时,你的孩子有机会让你重新去教育吗?
我的同事,近年要了二胎,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幼儿园老师要孩子每周掌握70个字,其他家长都逼着孩子死记硬背,可是我们的老师与幼儿园老师交涉,孩子学知识的问题不用园方费心,孩子只享受除学知识外的其他服务。
在德国,上小学前学知识是违宪的,在相当于咱们的初小阶段学知识也严格限制在一个启智阶段,绝不对不许多教孩子学知识。美国的那个案例,幼儿园教给孩子一个圆圈读“欧”,孩子的家长与幼儿园方打官司,幼儿园输了官司,给家长巨额赔偿。
过早教给孩子知识,会将孩子的脑袋硬盘化,只能记忆,不能思考。到日本考察日本幼儿教育的同仁回来讲,日本类似中国国家级幼儿园,用的最具时代特征的教具主是一台单卡收录机,其他所有现在电子设备都不见踪影。类似中国幼儿园里的多媒体设备,在日本许多正规的幼儿园是根本看不到踪影的。
同事女儿多年前上小学,老师因为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同事回来考孩子,结果孩子大多数内容都答上来了。所以同事与孩子的老师交涉,今后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由家长签字,证明是否完成。有家长签字的,就不劳老师再费心了。孩子就在本单位附件的小学上学,放学后就回到母亲的单位,然后同事们轮流检查孩子的作业,如果孩子掌都握了,就可以任何作业都不做。如果只有其中一少部分不懂,就做一少部分。
这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非常轻松愉快,后来基本没有费太大的劲,就考上了北京化工学院,而且被保送读研究生,现在正在美国继续读研。这个孩子并不是脑袋非常聪明的孩子,与许多其他的同龄孩子相同,可是那些比她成绩好的同学,后来绝大多数都没有她结果好。当然,也不是所有老师都有这种魄力的。大多数老师的脑袋也已经被残废掉了,与许多不懂教育的家长一样,随波逐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