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安徽合肥市生活了近二十年,虽然这里不是我的故乡,但是对它的每一寸土地,新街老巷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见证了合肥滨湖从沧桑中走来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每当我走在滨湖的街道上,仰望高楼耸立,平视车水马龙,感慨万分,心潮起伏。
滨湖是合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是一块热土,在这块热土上,如今一片片高层建筑群拔地而起;一条条无线大道织结成网;塘西河犹如少女浣纱湖边尽展柔姿。我依旧记得2006年滨湖的诞生:如今它已经九岁了,它经历了金融风暴,经历了风风雨雨,表现超凡,迅势不减。她朝气蓬发,她赋予了滨湖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滨湖人也倍加呵护她——自己的家园。可是有人说泥腿子上的了高楼吗?说真的,我也怀疑过,但是庄稼人有的是淳朴,他们离开了田地照样可以建设自己的新家园。我走在马路上看着那些高楼里的万家灯火,想着为了自己新家园,不仅洗去了脚上的泥土,更洗去了脑子里的尘垢:书画、棋牌、晨练;技能培训、文化补习已成常规,都市生活不再陌生。
这时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翻起了历史画面:在上世纪1937年四月一天凌晨日军侵占合肥后,侵占二十埠、烟墩集、上派河、三河、丰乐等水陆交通要道和重要集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制造了一件又一件惨案。 直到1945年日本终于投降,合肥恢复了暂时的宁静侵略者走了,可是内战开始了1949年渡江战役前夜,总前委机关及邓小平、陈毅从蚌埠孙家圩子移驻合肥瑶岗村,可是在渡江战役中,遇到很大问题有很多新战士是北方籍贯的旱鸭子,对南方环境产生不少顾虑,担心南方雨水多、蚊虫多、稻田蚂蟥多,对长江水性、雨雾、潮涨等都非常不适应,害怕长江天险江面宽……当年长江边有这样一首童谣:长江长,长江宽,燕子得飞三天忙;海无边,江无底,秤砣掉下不落底。可是顾虑归顾虑,英勇解放军战士还是克服匆匆困难迎难而上。当年在那样连年战乱,万年埠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为了支援渡江战役听到要征粮草,没有一人讨价还价有人交过公粮之后,还踊跃再捐额外的粮食。但仅有粮不行,部队还需要燃料,老百姓就到处找荒草,割芦苇提供一切解放军所需要的后方群众支援。渡过长江后解放军向南进发一个一个城市解放,邓小平同志运筹帷幄,他指挥渡江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赢得了决定中国命运战争的胜利。
解放后烟墩乡村民因为靠近塘西河,广泛种植了经济价值较高的芦苇,秋天一到,满眼的芦花筛风弄月,潇洒倜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塘西河和巢湖水域的塘西村人,自然也是要在水里讨生活的。正是由于当年水利施工给塘西村人带来了方便。以富饶的渔产品以及繁华的码头运营生意养育着渔村的居民。可是,1989年和1991年巢湖地区连续发过洪水,淹没了土地,打翻了渔船,给万年埠村民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塘西河一代水质也随着发生了改变,后来国家投入巨资治理水污染问题给万年埠村民带来了不少的实惠。万年埠村民利用船经营水运的生意也越来越惨淡。在2002年万年埠被纳入规划建设中,2006年开始烟墩乡万年埠这个区域就开始在141工程规划中正式启动,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发展今天万年埠已经是滨湖一道靓丽的风景了,环湖大道,湿地鸟飞,百草丰茂,牧笛悠扬,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我看着滨湖一天天在发展,九年的时间慢慢磨合已经是合肥南部发展最重要的板块。我看着滨湖一点点的发展,好比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活泼可爱的青少年;它源于一颗小树苗深深扎根,笔直坚挺地成长;合肥滨湖新区,用九年的时间成长,交给对它抱有美好期望的人们一幅满意的答卷。高耸的大楼如同水泥丛林一样屹立在蓝天之下。立交桥像彩虹一样横跨在城市之中,马路上面车水马龙。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各色具有独特艺术创造性的招牌吸引行人的目光。街道两旁的绿化带中生长着让人眼目一新的绿色植物,把城市装点得更加生机盎然。夜晚的滨湖是另一番景象,霓虹闪烁,灯火辉煌。在工作岗位上劳碌了一天的人们结伴而行,绚烂灯火把行人的脸映衬得更加活泼。曾经的阡陌农田变身为现代化国际窗口,滨湖一次次证明自己,它的发展繁荣势不可挡。如今历史已经在人们记忆里,呈现在眼前的是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城市,把我们带入到前所未有的时代。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成果,打造合肥滨湖,促进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滨湖的前景是广阔的,我是亲眼见证滨湖蜕变历程的,短短的几年便提升于现代化大城市的前沿,如恰逢前所未有的机遇。金斗河公园和塘西河公园建设完成将带来840万平米的绿化。未来的滨湖不再是量的改变,更多的是质的飞跃。让我们拭目以待随同滨湖的发展,那将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作者:张思欣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