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11 14: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一、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代
散文到了汉代,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发展起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散文在前世的基础上品类更加繁多,凡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中所涉及的颂、赞、祝……等三十种散文文体都已独立出现,而每种文体往往又会细分为若干不同式样用途的小类。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多元政治和政权频繁更叠的同时,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学、佛学的盛行,以及儒、释、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现。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思想相对活跃、开放的时期,散文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四、唐宋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五、明代
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六、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扩展资料
新时代的散文:
新时期散文的创作在内陆主要继承了四十年代解放区以记实为主的记实性散文和古典散文,导致建国初期“通讯”、“报告”极盛一时,后者则促成六十年代“诗”化的散文创作的热潮。
在前二十七年的时间里,散文创作缓慢而有限地发展,无论创作方法,艺术个性,还是品种样式,风格流派,都比较单调,甚至趋于雷同化、模式化、公式化。
为了摆脱这样的框架和模式,一辈散文作者回归“五四”散文创作传统,他们在作品中高扬个性意识、文体品位和文体意识,使现代散文得以薪火相传。
只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思想个性的解放,封闭体制的打破,艺术视野的扩大,才使大陆散文经历了长时间的徘徊与停滞之后,迎来了真正的转机,散文创作形成热潮。正是在振兴散文创作的诉求下,一直被认为是超稳定结构的散文文体从八十年代开始在台海两岸掀起变革热潮。
在大陆,首先是一批老作家突破了散文“简约”、“抒情”的审美规范,接着是一批学者、小说家、诗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散文”的理论主张,重新恢复散文的大度和洒脱。
真正给传统散文美学观念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并在散文文体的创新发展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唐敏、赵玫、黄一鸾、斯妤等女作家和曹明华、胡晓梦、元元、苇岸、钟鸣、张锐锋等新生代散文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战国初,代表作有《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和《庄子》,前者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后者已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和《韩非子》,在先秦散文中都已经发展到议论文的最高阶段。它们的篇幅由短而长,风格由简朴而开拓、纵恣,代表着春秋战国时代各个阶段的理论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
先秦诸子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首先是儒家学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学派的老庄思想。这两派思想在过去学者文人的头脑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常起着不同的积极或消极作用。
一般说,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积极的,但维护封建秩序的说教却有不良的影响;道家对待现实的态度是消极的,但不肯同统治阶级合作,不肯同流合污的“清高”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也有一些好影响。
就诗家来看,接受前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现实主义;接受后者的影响的,其艺术风格多表现为浪漫主义。杜甫和李白就代表着这两种不同的影响和作风。
我国古代的散文创作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口头文学最先起源于诗歌,书面文学最初当是散体的记录,这些成文的记事作品从文学形式上看,就是散文或者历史散文。《尚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史,也是第一部集记叙文和论说文的散文典籍。在春秋战国这个学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中,散文创作也有突出的成就,这就是“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出现。此期产生的《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优秀的诸子散文典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学名著则属于历史散文典籍。历史散文在汉代得到划时代的发展,其代表性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政论文在汉代发达起来,西汉初贾谊的《新书》、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都是典型的政论文典籍。诸子散文在汉代则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安等编的《淮南子》等典籍。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散文逐渐向清新挥洒的方向发展。三国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散文具有代表性,反映了这一时期散文侧重于抒情的特色。晋代陶渊明的散文,更发展了这种风格,在叙事、写景中结合抒情。
从总体上看,魏晋前的散文偏于叙事,魏晋后的抒情散文逐渐多了起来。魏晋前以作家的个人散文专集较多,魏晋后的散文作品则多归于总集和作家个人的别集。入唐以后,散文创作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唐中叶的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日趋僵化的骈体之风,使散文在写景、抒情、言志、叙事、论理等方面真正发挥了散文的文学性质。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人,继承和发扬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元代散文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明清两代的散文则有持续的发展,明代散文中成就较大的如归有光,他以抒情散文见长。晚明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文学改良主义,他们擅长抒情的短篇小品散文,提倡文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笔清新流畅。明清之际,顾炎武、归庄、屈大均等人的散文作品洋溢爱国主义的激情,各有成就。清代中后期,出现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为代表的桐城文派,他们致力于古文复兴运动,提倡作文“义法”,风行一时,垄断了清代文坛。早期的桐城派散文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在写作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技巧。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