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主要作品及内容简介(内容简介在二百字左右)
1、主要作品
①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②龙凤艺术
本书是沈从文有关文物与艺术研究论文集。共收录作者48篇研究论著,这些论著考证严密,论述生动,见解独到,是沈从文后半生从文学创作转向历史文物研究的成果集成。研究既严谨务实,文笔又清新可读,处处显示大家风范。
③长河
沈从文名作,是作者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之后有感而写的一篇随记。是他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跟随作者叙述的目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湘西在战争发展中的种种变迁。
2、人物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雪晴》
《新与旧》
《主妇集》
《春灯集》
《黑凤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 (其中《端午日》选入江苏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章,第十三章选入上海市高中一年级教材,第3~6节选入人教版高中必修5)
《长河》
散文集
《沈从文散文选》《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学术著作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从文赏玉》
相关传记
沈从文,《从文自传》,湖南美术出版社
金介甫,《沈从文传》,国际文化出版社
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吴世勇,《沈从文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辉,《沈从文图传》,长江文艺出版社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心与物游(节选)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阳光,小草,溪水流过绿绿的山林.我在空中偎依着一朵白云,感受着风柔柔地从身边滑过.一缕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里,暖暖地,自由自在.闭上眼睛,自由的漂浮于天地之间.太阳渐渐远去,暖暖的心开始有了一丝凉意.一颗启明星徐徐亮起.我如石块一样漂浮于浩瀚的太空中.去约会那夜晚的星星.
白日里太野,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淋雨以后放出的气味,走私要我说来虽当时无法用言语去形容,要我辨别却十分容易.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捅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拉的微声,全因到耳边时分量不同,我也记得那么清。
《心与物游》
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经典力作,全景再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那些人与那些事,重新梳理沈从文从湘西凤凰到中国文坛中心的创作经历与心路历程。
“颇远的地方,有市声随了微风扬到耳边。月亮把人的影子安置到地面上。大坪里碎琉璃片类,在月下都反射着星样的薄光。一切的一切,在月光的抚弄下,都及其安静,入了睡眠。月边,稀薄的白云,如同淡白之微雾,又如同扬着的轻纱。”
《凤凰》最能代表他的风格,他把湘西凤凰的风俗写得活灵活现,楚楚动人。湘西的放蛊、巫婆和落洞,带着乡土气息却又清新脱俗。
《流光》写于1926年,沈从文在其中吐露了他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有朋友的小八卦。
(╯`□′)╯(┴—┴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 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创作题材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12]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有人评价沈从文可以说是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人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4068.htm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珠》《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急求沈从文中篇小说《灯》的解读或分析!!
《灯》创作于1942年。文章开篇就用“噩梦”、“窒闷”、“漆黑”这些词写自己的心情及周围的环境,然后话锋一转,分辨出了“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因为:“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这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心态。因为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大片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整个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之中,作者此时此刻。为民族、为国家、为他挚爱的人民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感到痛苦,甚至感到失望、苦闷、傍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消沉下去。因为他看到了“扫淡黑暗颜色”的灯光,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就为全文的写作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下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第四至第八自然段我们可以看作是这篇散文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写由眼前的灯光所引起的广泛的联想:眼前的灯光“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接着联想到自己一次风雪夜行时对于灯光的感受:“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眼前无边无际的黑暗,没有路、没有尽头。但“一点豆大的灯光”给我指引丁路途。这里,作者把眼前的灯光和记忆中的灯光交织描写,并更深一步地描写灯光不仅给夜行者带来光明,指明方向,而且还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心灵的安慰、鼓舞:“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 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表达了作者对灯光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前两部分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赋予灯光代表光明希望这样的意义的话,那么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拓宽一步,灯光不仅仅寄寓着希望。代表着光明,而且通过灯光抒写了作者对爱的渴求,对爱的讴歌。这主要是通过文中三处对灯光的描写来体现的。第一处是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这里灯光象征着姐弟之爱,表现的是人间亲情。作者在写这篇散文的前一年。曾写过另一篇散文《爱尔克的灯光》,在这篇散文里,作者是借这个古老的欧洲传说。表达了对亡姐的爱和怀念之情的;第二处是通过古希腊传说:“女教士希洛为每夜泅过海峡来的利安得尔燃起火炬”来描写灯光。火炬的光芒象征着男女之爱,表现的是人间的爱情;第三处是通过一个投河友人的故事来描写灯光的,当这位友人怀着“必死之心”投入水中却被陌生人所救,醒来时看到了“一盏油灯”,“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友人从而改变了生活态度。“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里,灯光象征着普通人之间的爱,表现的是人间真情。这三处对灯光的描写含义是十分深刻的,灯光在此又象征着亲情、爱情、友情,而这三种情感代表了也概括丁人问的所有情感。因而这篇散文中灯光的象征意义,如果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我认为是不全面的,也使得这篇散文在感情的表达上失却了含蓄隽永的丰富性。巴金先生曾经说过“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这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可见,广博的爱心,一直浸润着巴金先生,文中对光明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不正是缘自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吗?对爱的讴歌,也使得这篇散文具有更为撼人心魄的感染力。而且这种爱永远也不会消失,正如“灯光是不会灭的”,这种爱也通过他的作品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爱他的读者
《沈从文作品选》——读后感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降生于湘西凤凰县。作品最有名的当属《边城》、《长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文化让人沉醉,它所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沈从文是京派的代表作家,自从他入了北京城之后,一直以“乡下人”自称,作品就有了乡下人与两个都市(北京、上海)的相遇与碰撞。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娼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计等等,都怀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边城》里的翠翠,《三三》里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都是作者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美丽。在美学观念中,沈从文心目中的神行也就是最高的人性,在《龙朱》、《月下小景》等,所赞颂的爱和美都上升到了人性的极致。
《边城》描写的是撑渡船的老人家与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同爱翠翠造成的悲剧结局。这本书我是通过有声小说形式,用耳朵满满享受湘西美好纯真的一面,由耳朵直接导向内心。最后到了祖父老船夫死后,翠翠才将事情始末串联起来,明白了自己的不幸。其中造成悲剧的因素有认为的、社会的。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的人性美,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烘托,表明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作者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实,当他以乡下人的眼光看待都市商业化的时候,便露出讽刺的尖刺来,都市部分总是作为他整个乡村叙述体的陪衬物或补充而存在的。最新看的《八骏图》从人性的缺欠、人性的冲突入手,指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自认深得现代文明真谛的高等知识者,也和普通湘西农民一样,阻挡不住性爱的涌动。不同的是,乡下人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和谐;都市的智者却用“文明”来束缚自己,以至于失态,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中。
《萧萧》、《柏子》、《丈夫》、《石子船》等代表作,没有尖锐的阶级斗争的图画,只是用看似清淡的笔墨,点出令人心灵颤抖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调子,不像莫言笔下的辛辣、悲怆。他更多的是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用水流般的抒情笔致,通过描摹、暗示、象征甚至穿插议论,来开拓叙事作品的情念,制造了现实与梦幻水乳交融的已经。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特异的“湘西文学世界”,文章读来被其中的文笔和景致深深吸引,更为让人舒心沉迷的就是人物真善美的形象。读起来,让我不禁神往,深受感动。讲了许多作品选里的文章,很值得大家一读,都具有特别的代表性。
文章标题: 怎样看待沈从文的散文《流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