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雅’与‘俗’如何区分
中国历来对文学作品有“雅”“俗”的界定。但对于为什么称为“雅文学”和“俗文学”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在这里,所谓“雅”,是指正规的、标准的、规范的,由此还可以引申出高尚的、不庸俗的意思;所谓“俗”,则是指大众的、通行习见的,可引申出庸常、平俗的的意味。懂得“雅”“俗”的定义,大致就可以明白“雅文学”和“俗文学”的意思。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将“俗文学”定义为通俗的文学,民间的文学,大众的文学。他认为“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者、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综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几乎每一种文学样式在最早出现时都是属于“俗文学”的。人们习惯的称谓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哪一种文学样式在当初不是“俗文学”呢?
人们关于雅俗文学的划分标准大致有两个,一个是从文学的样式看,在先秦时代,《诗经》中的民歌属于俗文学,而到了汉代,这些民歌在形式上就已经属于雅文学了。从曹操的一些四言诗,就可看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唐宋时代出现的平话作品无疑是俗文学,其后来衍生出的小说作品在当时是受到歧视的“旁门左道”。所谓古典“四大名著”在当时也是以俗文学的方式出现的,但我们今天阅读这些作品,应当说是相当“雅”的文学作品了。许多种文学样式在当初出现时是俗文学,到了后代则成为了雅文学。划分雅俗文学的另一个标准是从语言形式来看的。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中,凡是正式的官方文学,凡在当时被认为是雅文学的,都是用以先秦两汉典范的文言文为语言表达的工具,而一些被认为是俗文学的作品则是用当时的古代白话文为语言表达工具,所以在研究汉语史时,才可能在唐诗、宋词、元曲、古代白话小说中寻取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分辨、论定并设立文学的雅、俗标准在当代文学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谁能说写小说就是俗文学,写戏剧也是俗文学,而写诗歌就是雅文学呢?就语言本身来说,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使用的都是现代汉语,不同作品中语言差异有普通话和方言的细微区别,这些差别相当小,往往可以忽略不计。在现当代文学中,人们评判文学的“雅”与“俗”的深层次原因,是源自我国古代的阐释学传统。中国古代对于典籍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经学的阐释、史学的阐释、文学的阐释。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中,经学阐释势力最大,是具有浓厚意识形态性质的阐释方法。这一种阐释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一切古代典籍道德化、神圣化、伦理化。史学阐释学主要是“秉笔直书”、“不隐善恶”,发展到极致,则为“不为尊者讳”的客观主义精神。文学阐释学则反对“文以载道”、主张“吟咏性情”的俗文学,即在诗话词话曲话和小说评点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理论。经学的阐释方法占有相当统治的地位,而史学与文学的阐释方法只能作为经学的异己力量而存在,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一个支流而存在的。《诗经》属于文学,《尚书》属于史学,《周礼》等属于政治学,《易经》属于哲学,《春秋》属于史学。这样看来,经学无所不包。历代学者对于《诗经》的解释是一种道德的,伦理的解释,许多当时人们非常质朴的爱情歌谣,被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的说教,《春秋》对许多历史事实的记载也被后代经生们按照经学的解释寻找微言大义,被罩上了神圣的光环。因此,从中国传统的对文本的阅读和解释来看,经学阐释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以至于今天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常常以雅俗的区别作为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凡是“雅文学”的就是好的,凡是“俗文学”的就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这是中国传统阐释学从内容的角度来分辨雅俗文学的标准。这种想法妨碍了我们对于文学作品评价的尺度。
中国古代的经学阐释系统主要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化、道德化的说教,一切对于天文、物理、历史、文学、文献的解释,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这种阐释方法对文学作品也同样适用。实际上,我们今天评价文学作品时就有意无意地沿用了这种经学的阐释方法。
雅俗文学的划分、判别具有历史性,而经学的阐释系统对文学的阐释是道德的、伦理的,如果我们今天还仍然沿用这种文学评价标准,就会妨碍我们对于当代文学作品多层次的阅读和阐释。因此,我们应当正视这种评价文学作品的分类,不能把它作为评价文学作品优劣高低的标准。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本价值,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高低优劣标准,不该仅以“雅”“俗”来论定。
‘雅’与‘俗’ 根本不重要 关键是自己喜好的文章风格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想写好小说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好雅俗,雅是高度,俗是低度,具备大雅大俗决定小说的开张度,小说越优开张度越大,这就象多个水中高低起伏的波浪,优秀小说在人心理上起的是大波浪,不怎样的小说在人心理上起的是小波浪,小说好孬主要看对人心理影响的大小。
作家首先得思想境界高,人只有思想境界高,人精,对人事物看的透,才会选取素材写,才会选取最适合自己写的素材来写,才会对素材中的人事物景有正确的把握,才会适宜的正确的写它们。高的思想境界是雅,人的思想境界越高越雅。
小说要想写得得好还得看写什么样的人,小说中的人越有出息可写度越高,不简单的人出不简单的言行,不简单的人是多上不简单的言行的,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也是内容丰富的,这丰富的内容人写它小说的内容也易丰富。小说好孬主要看内容,内容可以小说就可以。选择有出息的人写,有出息的人往往内心是高雅的。
小说光注重写髙雅的人还不行,小说写了高雅的人同时还得写没有出息的人,有出息的人的言行与没出息的人的言行对比小说易产生波渊,它会引发读者的深的感受,读者本来心中就有人与人对比存放着,小说中人与人对比会使读者心里产生共鸣。
人越没出息活得越轻松自由也越快乐,低级与趣味为伍着,它可增加小说中的活跃气氛,增加快乐的气氛。没出息的人社会地位是低的,身上的俗气是多的。有出息的人是个雅,没出息的人是个俗,小说雅得可以得有俗的可以,这是个阴阳平衡的问题,大阴配大阳,大雅配大俗,这可产生小说的张力,好的小说是张力大的小说,小说写得越好张力越大。
作高得有高境界,有了高境界才有文字上高的表达水平,人越可以写的面越大,越能将小说写好。作家要有一颗平常心,社会上正常的现象是好的现象,是有序和谐的现象,是不断重复的现象,这些现象是人们很少否定很少否定得了的现象,作家心中得有平常的这个标尺衡量人事物景。
世上数常态的人事物景最好,非常态的东西是有过或不及的东西,除非这东西对社会进步发展多有益,否则就是个坏东西。作家应以平常心对待自己所写的东西,过,惩罚,不及,轻视,这样小说主体才正常。平常心是大众心,平常心是众人共同的心理,平常心是世俗心,是人世间最为一致的心理,它,是俗的。
雅与俗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还真不好说,我的理解是:
雅,是文明的标志;俗,人类的原生态。雅与俗,可以“和平共处”,即“雅俗并立”;还可以“互利双赢”,即“雅俗共赏”。但最高境界,还是“大雅若俗”。这就既要有大慈悲,更要有大智慧,还要有大勇敢。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这是文明时代才有的分野。野蛮时代的人,赤身裸体,茹毛饮血,火都不会用,衣服都没得穿,哪有什么“雅”可言?也就只有“俗”。但,也正因为“只有俗”,它就不能叫“俗”,只能叫做“真”。后来,人类进步了。物质变得丰富,精神也有了要求。衣食住行,都不同于野蛮时代。比方说,吃饭要用餐具,不能用手抓;公共场合要穿衣服,不能暴露“不雅之处”;老婆得“明媒正娶”,不能逮谁是谁,等等。说话,也有了禁忌,不能动“粗口”、说“赃话”。这些讲究,就叫“文明”,也叫“文雅”。特别讲究的,则叫“高雅”。相反,则叫“俗”。特别不讲究,就叫“低俗”。低俗,高雅,一高一低,就有了价值的判断──雅是好的,因为代表文明;俗是不好的,因为代表野蛮。于是,雅,就成为主流,成为方向。俗,则成了“上不了台面”的“狗肉包子”。这是许多人要假装“雅”,或包装“俗”的原因。
诗可分学院派和大众派,学院派图文气,文气越高证明自己的水平越高,大众派图的是合心联成一气,大众派语言通俗,大众派的诗歌语言好与人心心相通,他们的诗越与人心心相通越高明。
平常的语言最实用,平常的语言最容易进入他人的心,人人心中有诗,浅显的可以是诗,语言整齐是诗的特点之一,整齐的语言有整齐的节奏,语言有节奏是诗的特点,语言整齐是诗。
高大富强(哲理诗)
文/孙达钧
高从低起,
大由小来。
富从贫生,
弱能变强。
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似乎都在竭力地追寻、追求一种雅俗共赏的一个审美境界。那么,到底艺术有没有雅俗之分呢?
读书与骂人就是雅与俗
优雅和世俗。
文章标题: 雅是否比俗更有价值 俗是否比雅更加流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4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