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对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创作来说,什么最重要

时间: 2023-02-10 09:00: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对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创作来说,什么最重要

说明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如下:

1、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不是所有文学都属于艺术。当文字不单单用来记录(史书、新闻报道、科学论文等),而被赋予其他思想和情感,并具有了艺术之美,才可称为文学艺术,属于语言艺术。

诗歌、散文、小说、剧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扩展资料:

文学体裁

在现代,剧本、剧小说、小说的创作量是最多的。剧本在影视剧的出品中,是最基层的,也是对创作者扶持最高的,所以现代的小说家,大多不但会小说创作,也会剧本的创作,有时也会直接参与剧本的编辑小组里。

有的作家直接写剧小说,既可以出版小说市场,也为了方便以后直接剧本化。但是剧小说很难写,又要有一定质量,还要兼顾到剧本,所以写剧小说的大多是名气作家,不担心没有影视公司买。

而一般作家少有影视公司买,也不想费时费力,就直接写小说来的方便,当然剧情好的话就另当别论了。而小说,在网络上写的是比较多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在于:第一,文学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第二,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第三,文学传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第四,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然而,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尤其是把通常的非文学移位成新的文学,所以需要从历史和具体的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你个人的看法,我觉得!
在我看来,就是文学大师也不好严格界定之间的区别吧!
不知道

浅谈散文诗歌的写作原则

  新时期以来(其实还可上溯到白话文运动或若干时代以前),散文一直构成文学金字塔庞大且稳固的基础。也许跟引领风骚、注重创新的诗歌相比,它不够先锋,不够尖锐;跟宏大叙事、直面众生的小说相比,它不够大气,不够热闹。但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胃,默默地消化着诗歌、小说等诸多文体的营养与成果,使之溶化到血液中,深深影响到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乃至语言风格,成为书面语与口语相互融合的枢纽。可以说宽泛意义上的散文从来就不是贵族文体,它以平民化的方式,直接进入日常生活,使所谓的“纯文学”走下神坛,回到人间。

  八十年代,以朦胧诗为前导的先锋文学(包括小说、戏剧等),承担着思想启蒙的使命。而散文似乎慢半拍,它只负责解说,不,它悄悄使了很大的劲,才从过去的惯性中,譬如从杨朔、秦牧的模式中挣脱出来,开始走向丰富。它找对了方向,丰富才是这种文体最大的优势。

  九十年代的市场经济,迫使曲高和寡的先锋诗歌、先锋小说逐渐退潮,散文却不怵这一套,挺身而上,或者说得更确切点,是勇于俯下身来,以低姿态亲近广大读者。散文如水、随物赋形,可以大雅,也可以大俗;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可以是快餐,也可以做成满汉全席。

  回眸九十年代散文,真可以说是“万类霜天竞自由”。随着席慕蓉、三毛等港台女作家的散文登陆,散文开始流行乃至闯出一条市场化的道路。于是上海、广州等城市率先出现内地女作家写的“小女人散文”,发行量巨大的《女友》《辽宁青年》《读者》《青年文摘》等青年、妇女、生活类期刊,又以大大压倒文学期刊的市场影响力推出作者众多的“青春美文”(我那时也算其中的代表作家),一定程度上为新世纪的“80后”青春文学热发出了先声,即任何时代的青少年读者都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代人的文学”。接着有余秋雨散文风行,仿效者甚众,形成文化散文的潮流。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历史散文,许多中青年作家都尝试用散文的形式谈史说文。以汪曾祺、余光中为代表的文人散文,或以闲适或以浪漫取胜;以张中行、季羡林为代表的学者散文,不仅以高深的学问,更以豁达的境界赢得世人尊敬;研究哲学的周国平,也以清新的哲理散文拥抱青年读者。

  由于流行报刊乃至畅销书的发达,那几代青少年都是读散文长大的。整个文化界都在产生来路不同、风格多样的散文,纯文学界自然不甘落后。张承志、韩少功等小说家都在写散文,形成小说家散文系列;于坚、西川、周涛等诗人也在写散文,形成诗人散文系列;吴亮等许多评论家也写散文,或者用散文的语言和风格写评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铁凝、张抗抗、迟子建等女作家的散文,使“女性散文”更富有文学性。

  上述的一切,乃至未及评述的一切的一切,形成九十年代众所周知的散文热。我印象中,对于文学而言,九十年代是散文的时代,也是散文化的时代。

  为什么原本慢半拍的散文,进入九十年代,与小说、诗歌相比,反而热得快?在市场经济面前,散文在观念上较少受到“纯文学”、“先锋文学”之类概念的束缚,可以充满好奇与热情地寻求商品化的途径,并且确实也较容易获得名与利的回报。它以最快速度满足了同样面临市场化的传媒(报、刊、书)对文化与文学的要求与需求。散文是轻装前进的,没有太多思想的包袱,或者说,散文从来就不害怕世俗,也不躲避世俗。它与世俗持合作的态度,因为它不需要去象牙塔里避雨。所以在诸多文体中,散文界最早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新世纪又有了新传媒,互联网的时代,散文照样是轻骑兵。尤其论坛、博客盛行,形成“全民写作”的局面,这都可算作广义的散文写作,日记、杂文、随笔、读后感原本就属于散文的品种。

  散文因为简短、无规则而便于掌握。散文因为家常、富有人情味而与作者、读者没有距离。散文因为门槛低,而吸引来更多爱好者、习作者。散文既可以是审美的文体,也可以是实用的文体。散文因为实用,而无处不在。

  其实,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存在。散文最平常,甚至最平淡,却最具有真实感。所有的诗情画意、戏剧性,绚烂之后都归于平淡,这才是返璞归真。散文跟生活一样,以真实为灵魂。

  散文可以通俗到极致,生活化到极致,甚至市场化到极致,但它从来就没放弃对另一极高雅的追求。总有些散文家,在对这种文体进行不懈地探索,有形式上的创新,也有内容上的开拓。新世纪以来,祝勇、周晓枫、张锐锋等打出“新散文”的旗号。更多的作家,不需要宣言,却在默默地实践。总之,新世纪散文,不管在“写什么”还是“怎么写”上,都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一代又一代散文作家的开疆拓土,不只是为了扩大它的覆盖范围,更是为了实现它的最终梦想:散文无边界。不管小说、诗歌、戏剧、评论的手法,散文都能够借鉴并吸取;不管天文、地理、历史、人情的内容,散文都能够表现并再现。

  散文也一直是青少年最热爱,最容易掌握的文体之一。新时期以来的校园文学大潮中,散文的作者是最多的,作品是最多的,读者也是最多的。至今仍记得八十年代我读武汉大学,在浪淘石文学社,编那本大学生学刊,收到的散文稿件最多。我当时写诗,因听了这样一句话:“能写好散文的不一定能写好诗,能写出好诗的一定能写出好散文”,就开始写散文,梦想写出一种风格独具的“诗人散文”。二十多年过去,直到2008年以《母亲》一文获得中国年度散文金奖,我才敢相信,自己不仅是诗人,还成了一个散文家。

  新时期以来,各个大学涌现出无数的文学社团,为散文创作提供了后备力量,而散文也为一代又一代文学青年提供了快乐与梦想。因为散文可以是一种现实,也可以是一种梦想。如果没有梦想,青春会多么荒凉。祝愿你:既用散文表现现实,又用散文描绘梦想——直到梦想成真。

  现今散文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缺钙”问题,比如很多“小女人散文”,“生活随笔”,还有很多“少年作家”的散文,精致,漂亮,好看但不耐看。缺钙的人不可能长高长壮,缺乏大本大源的草木不可能长成苍天气象。这个问题在九十年代的散文界很明显,已被广泛关注,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另一问题还没有得到注意,那就是文学中的少年气象,值得弘扬。人们动辄强调“成熟”,批评人的时候常用的词就是“不成熟”,成熟当然没什么不好,可过分的`、过早的、刻意的成熟,未必是好事,成熟的极致就是衰老的开始。盛极而衰,这是常识常理常情。“五四”以来一直这样,作家常常“成熟”得太早,有一股子老气,缺乏那种青春的活力、锐气、冲击力,在一般的批评家和读者中,也习惯了这样一种口味。诚然,中年作家在学养、阅历、功力上都极其深厚,是青年人无法企望的,但中年有中年的长处,青年也有青年的优势,那种锐气、那种激情、那种锋芒,是别的年龄段很难再有的。我在这里不对两种散文作高下的评判,只是说,仅仅有“中年文章”是不够的,仅仅欣赏中年散文也是不够的。中国人素有“不悔少作”的追求,自然也就有“悔其少作”的心病,没有几个人在功成名就后愿意、敢于翻出自己的年轻时的作品来示众。其实,又何苦呢?年轻时候的作品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当初的“幼稚”,又何来日后的“成熟”。

  相对于现今文化界的氛围来说,强调“少年气象”还是很有必要的。我这么说,不是因为我个人还算年轻,而是散文创作界确有那么几分老气,这是不应有的。呼唤“少年气象”,是要有一大批更年轻的后继者涌现出来,如果后继无人,散文真会是前途堪虞。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文学,不是当作职业和工具,甚至也不仅仅当作爱好,而是当作信仰,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能这样,就好了。

  散文的两个原则:一是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二是有难度。要成为一流散文家,至少需要在知识结构、修养、阅历等某一方面有不可比拟的卓绝之处。

  诗歌是对形式要求较严谨的文体,形式上的革命就是内容上的革命,比如从旧体到白话就是一个转变。散文呢,则是很宽松的袍子,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散文的特点,在于百川归海,在于易学难工,它对任何潮流都不拴死。而散文的核心力量,是具有神圣感、最不易被世俗化的诗人散文,其作者注定是站在时代、文化或人性的至高点上,不断革命。它是脱缰野马,永远挣脱传统和体制(含诗歌体制)的束缚,不可能沿着固定轨道走。诗歌永远是野生动物,散文是圈养动物,诗人散文是脱缰野马跑到别人圈中被圈养,这就给散文这块自家园地带来一丝野性。诗歌确实有些野,那种浑然天成,有鬼斧神工之感。有些港台小散文不仅不是一般的圈养动物,而且是宠物。我对宠物式散文不感兴趣,相反,我个人更爱野路子的散文,反常规的散文,甚至迷路的散文。它在奔腾中逃离主人的怀抱,找不到归途。这种绝境之美是散文的极致。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文学能使人陶冶情操,更明白事理。学习文学也是打发时光的好途径,文学将人带到通往理想,智慧的深渊。文学是一个广概的说法,我认为像哲学,逻辑学等等都与文学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不同的学理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文学可以说罗列齐全,博大精深。文学教导我们怎么用文字说话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文学就是一个人对生活观、人生价值观的总体显现,一个文学素养很好的人,他的生活情趣生活素养都一定不会很差。文学是需要培养的,从自身的体验来感受它。你会发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是多么明朗舒畅!当别人赞叹你的文采多么好时,你一定会很高兴。这就需要平时的培育,不断的锻炼。像小时侯,我们用字词造句一样,这是初步的为我们将来对文学的功底造诣、兴趣爱好打下伏笔。每个人都应该有文学兴趣,文学方面的涉及,但是不同的是所涉及的深度内涵不一样,一些人只能了解一个皮毛而已,而一些人则成为专业的语言大师,这是一部分人将它学通学活,得心应手的表现。
文学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

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 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名。 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五)期刊名。 ①左联机关刊物之一。1932年4月25日在上海创刊。半月刊。刊有冯雪峰、瞿秋白关于大众文学的文章。仅出一期,即被国民党政府查禁。②文学刊物。1933年7月在上海创刊。月刊。郑振铎、傅东华、王统照先后任主编。发表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是30年代影响较大的文学刊物。1937年11月出至第九卷第四期停刊,共出五十二期。
在于心灵的愉悦.
文学是一种艺术。一个人要成长,都里不开艺术的熏陶和艺术的整合。文学可以净化心灵,提升素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人文关怀。文学也是一种观察社会的途径,她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自己需要。

何静: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文学样式

文学体裁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存在样式,是由构建文学作品内容的方式、手段、语言和结构等因素有机综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外显形式,它规定了文学作品的类别或类型。现行中国通用的“四分法”是沿袭鲁迅、茅盾等所编的《新文学大系》,将文学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文学样式

何静

诗歌: 是一种高度集中地表现生活(客观的和主观的),饱含情感,富有想象,语言精练,节奏感鲜明,分行排列的文学样式。

散文 :广义的散文是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狭义的散文指纯粹文学意义的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情实感的文学作品。

小说: 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生活画面,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利用背景交代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虚构性叙事文体。

戏剧 :又称为剧本,是戏剧表演所依据的脚本,它以人物的台词为手段、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高度集中反映社会生活。

明确地区分四类文学样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体特征,解读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习得体裁知识,落实写作要求。四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很鲜明,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因此,从四类文学样式的基本特性出发,就能较轻松地作出辨别。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抓文学样式的基本特性,辨别这四类文体呢?下面几位名师的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案例1】王崧舟老师《长相思》(苏教版,四年级下)诗歌教学:

师:除了纳兰性德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应改一下,改成——

生1: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

【案例2】余映潮老师《荷叶 母亲》(人教版,七年级上)散文教学:

师:这次,从第4段读起。读冰心的文章,一个基本的语调是温婉的调子。

生齐读4-7文字。

师:还要读,刚才的朗读的弱点在于速度。读冰心的文章,还要有水一样的柔情。不是我们读的那么快,就能够体会的。你看。(师有感情地范读。)

【案例3】程红兵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九年级上)小说教学:

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说。

……

师: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

……

【案例4】程翔老师《雷雨》(人教版,必修四)戏剧教学:

师:课文是戏剧,对话是重点。对话的特点是阶段性、分组。《雷雨》的对话可以分为四组。

师:第一组是围绕着什么而展开的对话?

生:回忆一个人。

从上面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文学作品教学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的一些特征:

0 1

诗歌的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任何文学样式都蕴含了作家的审美情感,但诗歌的抒情性最为鲜明。如李煜在《虞美人》中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自己的愁情深重,就把抽象化为鲜明的具体的形象,诗人似乎把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都凝结在这滚滚东去的绵绵无尽的江水中。

(2)高度的概括性 。诗歌的概括性主要指诗歌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同时又简约凝练。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词、炼句,目的就是要使写出来的诗言简意丰。如贾岛的“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茎”都是经典的例子。

(3)丰富的想象性。 虽然一切文学体裁都离不开艺术想象,但一般来说,诗歌的想象更丰富、更自由、更奇特。《行路难(其一)》中的李白,身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的盛宴却食不下咽,酒不入喉,拔出宝剑,却不知道砍向哪里;欲渡黄河,冰雪塞川,将登太行,大雪封山。自视甚高的诗人,只好自叹“行路难,行路难”。眼看就要被这股苦闷和烦躁吞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独特的音乐美。 节奏和韵律是诗歌音乐美的两大因素。节奏指诗句的长短强弱的音律变化,韵律指诗歌的平仄方式和押韵规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以两个“轻轻地”和一个“悄悄地”开头、结尾,使得诗歌就像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伴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跳跃,旋律优美而略带忧伤,呈现出音乐美的特征。

(5)立体的建筑美 。诗句的分行排列,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形式上的造型美和建筑美,也是诗歌最突出、最特殊的外部标识。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本来是不合语法的,正确的顺序本应为:“微风细草岸,独夜危樯舟”。但恰恰是这些词语、意象的颠倒,使得语言具有了一些新奇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0 2

散文的特征

(1)题材广泛多样。 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凡是与某一主题相关的材料都可以成为散文的素材。散文的取材广泛也与它的分类多样息息相关。如回忆亲人的《背影》是散文,描写景物的《小石潭记》是散文;游记《醉翁亭记》是散文,小品《湖心亭看雪》也是散文。

(2)形散而神不散。 柯灵认为:“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 形散对于散文只是外在的现象,神不散才是其内在的本质,这才是散文结构自由的根本所在。如朱自清的《背影》从交代家庭内部琐事到南京出游,从父亲叮嘱别人送行到亲自送别买橘等,一大堆杂事都记叙在内,看似很松散,但仔细分析其间事件的联系会发现,所有的事都是围绕表现父亲对我的爱而安排的,并进而表现自己对父亲的悔。当然,形散而神不散只是散文形神关系的一种,有些优秀散文则是形散神也散的。

(3)抒发真情实感。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真挚地表现出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确实是散文创作的基石。” 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既表现了爸爸对主人公的深情盼望,又表现了主人公失去父亲的痛楚无奈,同时还表达了主人公对爸爸的崇敬怀念以及深深眷恋的感情。

(4)语言简洁自然。 散文语言大多清新自然,表情达意,朴实真挚,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专门选择具有拟人化手法的词语,使得语言具备童真与活泼的特点。如“开得这样盛的紫藤萝”“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欢笑”等词语原本是写人的神情,在这里把紫藤萝写得犹如孩童,生机勃发、淘气可爱。

03

小说的特征

(1)深入细致的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它的灵魂。小说把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刻画作为创作的中心。想起某一部小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里面的鲜活人物,如吝啬的葛朗台、泼辣的王熙凤、贪吃偷懒的猪八戒、胆小的别里科夫。

(2)完整复杂的情节结构 。情节是按照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事件,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情节是小说生动性的集中体现,它与人物性格刻画息息相关,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如《西游记》与孙悟空相关的情节有从师学艺、智取金箍棒、大闹天宫、斗法如来、被压五指山、西天取经;《水浒传》与武松相关的情节有景阳冈打虎、怒杀潘金莲、狮子楼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等。

(3)具体生动的环境描写 。“人始终逃不出景物的毒手,正如蝇不能逃出蛛网。”环境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鲁迅在《孔乙己》中有意以乐景写哀事,以外在环境推动人物命运发展:只要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短衣帮拿孔乙己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片刻的欢乐,掌柜在孔乙己打折腿之后还念念不忘他的十九个钱……而正是这样一种麻木不仁、自私冷漠的社会环境,使得孔乙这样一个原本多余的人更加处于孤立无援的悲惨环境中,其悲剧的必然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04

戏剧的特征

(1)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基本特质,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文学就是要求着力处理生活冲突和性格冲突,并把它们艺术地转化为戏剧冲突。如《变脸》的剧情是在水上漂、梁素兰、狗娃、孙少爷等人物的意志冲突中展开的,而这些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进一步刻画了他们的性格。

(2)富于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戏剧文学中一般只有人物的对话和独白,较少出现叙述性的语言。从戏剧艺术的特性来看,人物语言既是体现人物内心动作的形式,也是戏剧动作的基本形式。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动作性的对话,等于戏还没有开幕。人物语言(对话、独白)的动作性,一方面指人物语言可以配上一定的动作,一方面是指人物语言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3)适应舞台时空的戏剧结构 。戏剧作品要在舞台上演出,受到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反映生活必须高度集中,必须让观众的审美注意保持始终。西方古典主义戏剧根据其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理解,提出了“三一律”,即:“时间的一律”“地点的一律”“动作的一律”,要求用一地、一天内完成一个故事,以求得剧情时空与舞台时空的高度统一。如老舍的《茶馆》利用了“裕泰茶馆”这个大背景只用了两个上午、一个清晨,就把三个时代里发生的事情尽数描述了。
文章标题: 对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创作来说,什么最重要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3819.html

[对文学(诗歌,散文,小说)创作来说,什么最重要]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