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婉约词风赏析(结合具体诗词)
提到宋词的某一意象,我们往往会认为它的意义是单一的、固定的。比如一想到雨,可能会想到愁,因为有“无边丝雨细如愁”;说到月,可能会想到浪漫,因为有那句“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想到水,会想到“柔情似水”等等。事实上,婉约词的意象不会这样笼统地代表某种意义,具体到每一首婉约词,意象在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甚至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变的。此仅以晏殊作品中的“燕子”这个意象为例:
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郊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在这里由燕子、梨花,带出两个节日——新社和清明。新社,即春社。在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参加劳动的,但平常也做一些针线活,每到社日,就可以放下针线活,专事游玩。词人用燕子开头使读者感到春气的融和与春景的灿烂,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而在晏殊的另一首《蝶恋花》也写到了“燕子”的意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在这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一句写出了词人对物候的敏感,燕子双飞对主人公无疑产生了触动,燕犹能双飞于天,避秋寒而去,人却只能独处幽室,相比之下,令人哀叹的凄凉情景立现!在这里,燕子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远去的亲人杳无音信。柳永的《玉蝴蝶》“念双燕,难凭远信”中的“燕子”这个意象,也是这个意思。……
该派之词,内容多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词风含蓄,隐喻曲折,寄情委婉,文辞绮丽。代表人物自温庭筠始,继之有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观、贺铸、李清照等。 。“花间派”因后蜀赵承祚所编《花间集》而得名,它的鼻祖是晚唐词人温庭筠。他是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却不在诗而在词。他是第一个真正致力于创作词的文人。他性格倨傲又浪漫放纵,尽管文才敏捷,却屡试不中,终生沉沦。他经常与歌妓为伍,并投入正统文人所不耻的“艳情”题材创作中,而能配合乐曲、节奏多变的长短句比诗更能传达柔媚香艳的情思。他的词音声繁会,针缕细密,深婉密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对词体的确立有着奠基之功,开创了婉约词的先河。继温庭筠之后,“花间派”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前蜀的韦庄。“南唐词派”的代表人物是后主李煜,其早期作品多写宫廷生活,后期作品大多是抒写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悔恨,词风也由早期的风流倜傥转为后期的哀怨忧患。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弇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唐宋诗词鉴赏的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一笑嫣然抵万金——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四)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北宋词人晁补之,写有多首咏海棠词,其《洞仙歌·温园赏海棠》,赞美初开海棠的美丽动人:
群芳老尽,海棠花时候。雨过寒轻好清昼。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
全开还自好,骀荡春余, 百样宫罗斗繁绣。纵无语也,心应恨我来迟,恰柳絮、将春归后。醉犹倚柔柯,怯黄昏,这一点愁,须共花同瘦。
本词所咏赞的是初开海棠花。词人还有一首《喜朝天》咏盛开之海棠,又一首《感皇恩》咏半谢的海棠。可见词人对海棠花情趣极浓。
海棠在暮春开花。词开篇二句便点明:百花凋谢之日,正是海棠初开之时。在花事寂寥之际,海棠为人间带来美色。正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可见此花珍贵可人。第三句点明在温园赏花的时间。那是一个雨过天晴,清新宜人的白天。一个“好”字,传达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的愉快心情。
上片后四句,写初开海棠的美丽动人。在花园中最美丽动人的一段,全是初开的海棠花。那一片片翠绿的小叶和粉红色的娇嫩小花,恰是一位巧饰云鬓、轻施粉脂、梳妆未毕的俏丽少女,十分可爱。以美女喻花,是古诗的老传统,并不新奇。词人在《喜朝天》中写盛开海棠,也用了“绿鬓朱颜”,“浓妆淡抹”等词形容花之美丽。但此处把初开海棠比拟为“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的少女,却极有个性,恰切新颖,确是传神笔墨。
过片三句写盛开海棠之美。此处用的是虚笔,写的是设想之景。“全开还自好”,设想海棠全部开放,花事极盛之时,自然也是美好的。海棠盛开之时,“骀荡春余,百样宫罗斗繁绣”。在那令人快意的骀荡残春,海棠花犹如宫中的绮罗锦缎,繁花艳彩,百样争新,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富丽华贵之美,比起初开海棠清新淡雅之美来,诗人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纵无语也,心应恨我来迟,恰柳絮、将归后”,此三句与“最妖饶”相照应,诗意为:如果等海棠盛开时来观赏,花虽不语,但心里会怨恨我迟到。因为此时柳絮已把春天带走了,我将无缘再赏初开海棠之青春美了。到此我们才明白,词人写盛开海棠绮罗繁绣之美,目的是比衬初开海棠“最妖饶”。此种写法极为婉曲,含蓄有味。
最后三句,进一步写对初开海棠的迷恋之情。“醉犹倚柔柯”,已被海棠陶醉了的诗人,如醉如痴地倚偎在柔软的海棠枝旁,写尽花迷神态。写人而旨在写花。“怯黄昏,这一点愁,须共花同瘦”,诗人生怕黄昏降临而发愁,因为那样将无法赏花。与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淡淡的怜花之愁如何排遣?还须寄托在娇小的海棠之上。“瘦”字极为传神。此句不但造语奇警,而情思亦极为婉妙,真是鬼斧神工。李易安的“人比黄花瘦”,世人称颂,虽精妙绝伦,却为此篇之后尘。
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人的尤袤,写有一首《瑞鹧鸪·海棠》,盛赞了海棠花之美:
两行芳蕊傍溪阴,一笑嫣然抵万金。
火齐照林光灼灼,彤霞射水影沉沉。
晓妆无力胭脂重,春醉方酣酒晕深。
定自格高难著句,不应工部总无心。
“两行芳蕊傍溪阴,一笑嫣然抵万金”,词人首先把海棠花拟人化,借用美人“一笑千金”的典故,写出了海棠花芳蕊展姿,花瓣动容的妩媚妖娆之态。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周幽王之褒妃一日在楼上,凭栏观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词中化用这一典故写海棠花,极其自然贴切,甚至说没有使用典故也可以,达到了脱化无迹的要求。
“火齐照林光灼灼,彤霞射水影沉沉”,词人又用两个恰切的比喻,描摹出海棠花的色、光、态。“火齐”,是一种极为名贵的红宝石。“彤霞”,即天空中红霞。这两句是说,海棠花茂美鲜艳,滋润可爱,像红宝石一样灼灼闪光,又像红霞映水一样极尽娇柔富贵之态。
“晓妆无力胭脂重,春醉方酣酒晕深”两句,又将海棠花比拟为美女,说它含苞欲放之时,色泽浓重,尽态极妍,好像是美女早晨梳妆多抹了胭脂而又无力擦匀一般鲜红;而当它花开之后,花瓣色泽稍淡,娇美可爱,好像是美女春日醉酒后脸上留有红晕一样明艳。至此,词人对海棠花的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了。
最后两句“定自格高难著句,不应工部总无心”,词人又荡开笔墨,从诗不尽意、词不达情的角度,进一步从反面赞颂海棠花的圣洁纯美。“格高”,指海棠花格调高洁。“工部”,指唐代诗人杜甫,因他曾在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这两句是说,不是伟大诗人杜甫没有用心写诗歌颂海棠花,而是因为海棠花格调高雅,不同凡响,诗人们实在是难以遣词造句呀!其实,杜甫也是爱花的,只是因为“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高》),在人间血泪、世上疮痍的时代,忧国忧民的杜甫,哪有闲情逸致去咏花弄月呢?
南宋词人曾觌[dí]的《柳梢青·咏海棠》,表现了雨后海棠花的风神韵致:
雨过风微,温泉浴倦,妃子妆迟。翠袖牵云,朱唇得酒,脸晕胭脂。
年年海燕新归,怎奈向、黄昏恁时。倚遍琼干,烧残银烛,花又争知。
在争奇斗艳的百花之中,海棠花向来以娇美著称。它花丰、叶茂、枝柔,风姿绰约,别有一番风韵。曾觌这首歌咏海棠之词,颇能表现海棠花的风神韵致,值得一读。
“雨过风微。温泉浴倦,妃子妆迟。”词人一落笔,并没有直接描写海棠花本身,先是描写它所处的特定环境,再用杨贵妃这绝代佳人比况它。海棠所处的特定环境怎么样呢?是“雨过风微”的新晴之时,词人把海棠放在这种环境下加以描绘是另具匠心的,因为经雨之后不久的海棠是最为明艳美丽的,唐代诗人郑谷在他的《海棠》一诗中说“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未开时。”你看:一场小雨刚刚过去,微风轻轻地吹来,那美丽的海棠花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洗净了花瓣上的纤尘,那么光洁、那么鲜艳,那秾丽的丰姿神采,特别是那嫩红的花色看上去多么像少女含羞时脸上的红晕,妩媚娇娆。难怪词人用贵妃出浴时娇柔懒起的情态来比喻它:“温泉浴倦,妃子妆迟。”多么生动、多么形象!杨玉环身体丰满,国色天香,所以有“环肥燕瘦(燕,赵飞燕)之称。她深得唐玄宗宠幸,常浴于华清池,出浴之时更千娇百媚,美艳至极,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里曾觌把雨后微风中妩媚妖娆、鲜艳明丽的海棠花比为出浴后的杨贵妃,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接下去三句词与前几句紧紧相承,明里是继续描写杨贵妃,实际是在描绘海棠的形状与颜色:“翠袖牵云,朱唇得酒,脸晕胭脂。”前一句写花叶,后两句写花朵本身的颜色。绿叶红花,相映成趣。首句中的“翠袖”是写海棠叶子的颜色为翠绿色,“牵云”一词则画出它的形态,后二句“朱唇得酒,脸晕胭脂”则是以人写花,极尽海棠之色。意思是那雨后的海棠花就像那酒醉后的杨贵妃一样,那花朵上红红的色泽就如同贵妃那涂着胭脂的面颊上生出的酒晕,鲜艳明丽。词人的这两句描写实在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雨后海棠花那娇美色态。
词的上片,词人捕捉住“雨过风微”这特定的时刻,着意刻画,生动形象地把海棠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你看它花朵干净明洁,缀着水珠,带着胭脂般的红晕,衬着翠绿的叶片,当风而立,盈盈欲语,简直如活生生的美人,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词的下片由上片着重写花转而侧重描写自己惜花恋花之情。“年年海燕新归”,点明海棠花开的季节。“海燕”是燕子的别称。年年燕子新归之时,也正是海棠开花之时,词人留连花间,不忍离去,可是“怎奈向、黄昏恁时,”词人最害怕、最难忍受的、又无可奈何的是黄昏之时。因为此时光线暗淡,四周迷茫,再赏海棠已经看不太清了。
一刻千金的海棠花期哪能虚掷呢?于是词人又重演许多人的故技,在夜里观赏:“倚遍琼干,烧残银烛。”这两句词着重时间描写,以突出词人的惜花之情。他倚栏观赏,把栏干依遍,说明他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仔仔细细地用心观赏的,如果不是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是绝不会如此的,而且时间持续得太长了,不仅“倚遍栏干”,而且“烧残银烛”,这就可见时间之久了。苏轼也极爱海棠,日里观赏之后、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曾觌不仅烧烛,而且烧残,可见其惜花之深、爱花之切!他夜里赏花之久、用心之专、痴迷之深是超过前人的。
不过词人转念又一想:又有点感伤:自己这么多情于花,如此受怜与珍惜,但卉木本是无情之物,它们哪里知道,又怎能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一片痴情呢?所以词人在词的最后写上“花又争知”一句便是这种心绪的表现。
这首词虽然同许多文士一样,表现的是惜花怜花的常见主题、但词人表现的情怀比一般作者更为深沉。同时在艺术手法上本词也有独到之处,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词人善于捕捉时机,匠心独运,抓住“雨过风微”这一特定时刻进行描写,最宜于表现海棠之美。
文章标题: 如何赏析宋朝的诗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6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