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王茂和臧克家韵体诗。我很好奇它到底是一种现代畸形的产物,还是真具有文学价值

时间: 2022-12-16 23:00:1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王茂和臧克家韵体诗。我很好奇它到底是一种现代畸形的产物,还是真具有文学价值

韵脚诗的诗体发展

3000年来,中国诗歌的繁荣与韵律的发达程度是同步的,诗韵越发达、越精致,甚至越严格,中国诗歌越繁盛,表明韵律对中国诗歌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和贡献。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在无韵或韵律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中国诗歌获得过引人注目的繁盛,极少有无韵诗成为经典诗篇。毕竟韵律是诗歌外在形式的本质特性,是诗歌繁荣的必要条件,任何完全不具备诗律的文字,不管如何排列,作为诗歌的理由都是略显苦涩的,阅读起来更加吃力。
从宏观上看,中国诗歌的繁荣产生过两次巨大变革,一次是从早期的原始诗歌到《诗经》时期。原始诗歌由于当时条件的制约,韵律粗糙、简单、缺乏规则。到《诗经》时期,韵、节奏等韵律要素出现了很大的飞跃,偶句押韵的规则基本确立,双交、抱韵等更复杂、精致的韵式也得到成功运用,诗句或诗节趋于整齐。第二次是经过秦汉及六朝之后到唐、宋、元时期。由于六朝时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并迅速把这些语言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用于诗歌创作,平仄成为中国诗歌韵律的构成要素,大大改进了中国诗歌的韵律系统,使中国诗歌韵律到唐代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最精致,也最严格。
王力先生认为,《诗经》的韵以口语为基础,约可分为30部。唐韵以隋代韵书为基础,不过在隋韵206韵基础上,实际运用时精简为112韵,而到宋代诗韵时调整为108韵,较唐代实际运用的112韵,变化不大。到元代韵部沿袭宋代,元末减为106部,仍未有显著变化。
1917年白话新诗诞生,起初虽反对旧诗韵的束缚,但强调诗韵的文体价值,周无在《诗的将来》中说:“至于韵节也是他特有要素,只有进化改善,没有根本除去的。”作为新诗的开创者,胡适指出:“今人作诗往往不讲音节。”沈尹默先生言,作白话诗尤不可不讲音节,其言极是。”郭沫若早期韵律精致的《瓶》第28首句句入韵:“我凭依着南窗远望,/西方的天际一抹斜阳,/那儿是蔷薇花的故乡,/那儿有金色的明星徜徉。//晚风哟,你是这样的清凉,/少时顷你会吹到那西湖边上,/你假如遇着我那姑娘,/你请道我呀平安无恙。
胡适最初尝试以白话作诗,就是要试验“做白话的韵文”,而不是作非韵文。新诗创立之初的发展,并没有偏离文体的要求,这很可能是新诗在当时受到广泛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伴随白话语言的运用,尤其是20世纪的新精神更容易进入中国诗歌,中国诗歌在20世纪前期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兴盛。以后,文体语言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形式上出现更加散文化的倾向,废韵之声不断。结果,诗歌逐步失去了作为一种文体的鲜明特征而走向冷落。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朦胧诗和归来者诗歌,在诗歌内涵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反拨,韵律有所恢复,诗歌相应繁盛。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尤其是90年代,废韵思潮又盛,诗歌处于低潮。
2000年初,台湾著名诗词人方文山第一个扛起素颜韵脚诗之旌旗,提出了“素颜韵脚诗”的概念,并将“素颜”定义为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像等化妆品。事实上,早在30年代初,著名诗人臧克家早已创作过类似的韵脚诗作品,但由于未在早期的诗歌时代产生过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暂且不表。然而《红楼梦》亦有它的缺憾(没写完噢),素颜韵脚诗始终处于萌芽阶段,未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它的虚幻性和朦胧特质注定了它需要进一步提纯和巩固。此后,以网络写手王茂为代表的全韵韵脚诗概念兴起,一举将素颜韵脚诗推向了韵脚诗创作的巅峰,奠定了中国韵脚诗的雏形。从此,韵脚诗从素颜韵脚诗的间隔或跳跃式押韵过渡到了全韵韵脚诗的新时代。可以说方文山是推动中国韵脚诗形成的奠基人,功不可没,王茂是推动韵脚诗走向完善的再造者,推动韵脚诗达到高潮并走向成熟,使韵脚诗最终形成了全韵韵脚诗和素颜韵脚诗二种并举的创作形式。
然而,韵脚诗作为21世纪开创的新型诗歌,它仍然在路上,素颜韵脚诗需要完善,全韵韵脚诗需要进一步深化,韵脚诗正开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发端,诚如世界上没有完成的事,一切事情正等待完成,最美的画儿还没画,最伟大的剧本还没写,最优美的诗歌还未创作,物理学、数学以及最顶尖的科学还在雏形,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正在酝酿下一个达尔文。朋友们,努力吧,你的任务就是成为诗歌界的下一个“爱因斯坦”。

韵脚诗属于中国汉语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正式盛行于2000年之后,主要代表诗人臧克家、方文山。
韵脚诗主要有二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为全韵韵脚诗:通篇押韵,即为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韵法。
第二种为素颜韵脚诗:整篇诗部分押韵,即为间隔押韵或跳跃式押韵,并且允许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韵。
作品举例:

《永远记得你》

每一次遇见你都佯装欢喜
生怕时光太钝磨损了记忆
醒来后误以为你近在咫尺不离不弃

你的美定格在二十四岁的写真里
百般俊俏的摄影姿势引人着迷
千种卖萌的表情诠释你天使样的淘气

像孩子,你借洛丽塔演绎花开荼蘼
像老妪,你沧桑落笔泣鬼神惊天地
许是精灵,伤神于你的古怪与神秘

可不可以未经允许写一百首情诗给你
续到第八十八期已痛到无法呼吸
佳人如云,谁能轻易将你代替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满地
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
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你哀泣,风一样的女子怎会惹人掂记
你看,你赢得多么彻底
我独哼恋曲,永远记得你

『京都的雨』

木格子窗外 的鸟居
就像 习惯坐姿的情绪
一截怎么也飞不起来 的回忆

石灯笼旁 嫩竹的翠绿
形同 长相轻盈娟秀 的泪滴

一池干涸的 没有光影 的过去
屋外鱼鳞板前 的锦鲤
用颜色斑斓的日文 呼吸

一尾泅泳的思念 拼命在延长发音
一场黑白画面的 不断跳针的 无以名状的 雨

现代韵脚诗大全?

《永远记得你》

每一次遇见你都佯装欢喜
生怕时光太钝磨损了记忆
醒来后误以为你近在咫尺不离不弃

你的美定格在二十四岁的写真里
百般俊俏的摄影姿势引人着迷
千种卖萌的表情诠释你天使样的淘气

像孩子,你借洛丽塔演绎花开荼蘼
像老妪,你沧桑落笔泣鬼神惊天地
许是精灵,伤神于你的古怪与神秘

可不可以未经允许写一百首情诗给你
续到第八十八期已痛到无法呼吸
佳人如云,谁能轻易将你代替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满地
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
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你哀泣,风一样的女子怎会惹人掂记
你看,你赢得多么彻底
我独哼恋曲,永远记得你

《爱的暗涌》

那年各安天命,流落红尘中
你落款韵脚,鼓噪起一阵暴风
朝天涯过客,掀起一道暗涌

你断言,诗人的爱本该无疾而终
当初手可摘星,莫非幸福剑走偏锋
你若见血封喉,或许我不应有痛

幽夜清秋,深琐你最无情的瞳孔
待候鸟迁徙,划破一声凄凉如洪
月色冰雕,上演一场秒杀爱的冲动

祭奠爱情,身体力行毫不轻松
诗章血红,排列窗棂守候化干的风
红眸滚动,任你嘲讽抽泣的男儿难为英雄

江湖小生,惯于追逐沧桑霓虹
你亦素琴清优,拨弄繁华于掌中
生命之轻,邂逅半生情缘如此厚重

山南海北,儿女情长统统藏入囊中
狂歌痛饮,十里柔情永不相逢
唯你是从,今生的爱自缚作茧千年冰封

《青春 好喜欢》

黄昏落燕,江南正炊烟向晚
风牵扯晚霞挤进了人家,在你之前
三月里你来的唐突,令我寝食难安

阳春与白雪,灵气的偶合源于天然
气质是磁铁,你亦牵引所有流转的醉眼
俗世凡尘,特立独行散在你身上是新鲜

出水芙蓉,以如天使光临人间
天然去雕,你的洒脱无人阻拦
情意难舍,日后哪里再克隆你的善缘

喜欢绝非一时兴起,你怪我敷衍
你说爱要花光所有的力量,马首是瞻
输于信赖,你将我的海誓山盟统统谪贬

亲爱的,我笃定我和你不相关
各安天涯之前,请多赠我些时间
红豆几颗如你红颜,教我相思如何消减

你挑衅说,我亦真亦假惯于疯癫
傻丫头,你窃取了我旧时的风范
这样的青春,好喜欢

《所谓的抽象》

你将一首 冰过的情诗 拿去喂食门外陌生的风
从哑口传来的消息 熟悉的年份 却一直都还在归途中
不被信赖的温度 终究还是无法消化 它没看过的繁荣

卡片上的字迹 开始被严刑逼供
关于他那年圣诞节的祝福 实在也太过笼统

承诺 应该指的是一种 抽象的时空
时间 不该被如此具体的 形容

那年圣诞凛冽的寒冬 还一直隐藏在人群中
多年来已堆积成 不易溶解 的痛
再怎么解冻 也很难还原为 当初纯水 的内容
而你的伤 是如此 浅显易懂

《念一首诗给你听》

下雨过后的屋檐 果然 最适合风铃
你从窗外看到 风刚刚冒出嫩芽的声音 很轻

而我决定了 在猫的眼睛上 旅行
于是乎 所有的神秘都向后退 退成风景
只有隐藏的够灵巧的事情 才能长成 蒲公英
然后毫无负担的跟着 前进 很小心

因为害怕 将只敢在梦中喜欢你的我的那部分 吵醒
于是乎 我默念了一首诗 给你听
打开诗集的动作 很小心 很轻

很轻 很小心 就像猫跟风铃 念了一首诗 给你听

《所谓的抽象》

你将一首 冰过的情诗 拿去喂食门外陌生的风
从哑口传来的消息 熟悉的年份 却一直都还在归途中
不被信赖的温度 终究还是无法消化 它没看过的繁荣

卡片上的字迹 开始被严刑逼供
关于他那年圣诞节的祝福 实在也太过笼统

承诺 应该指的是一种 抽象的时空
时间 不该被如此具体的 形容

那年圣诞凛冽的寒冬 还一直隐藏在人群中
多年来已堆积成 不易溶解 的痛
再怎么解冻 也很难还原为 当初纯水 的内容
而你的伤 是如此 浅显易懂

在火树银花的城市上空 你试图拨慢 平安夜的钟
试衅 让所有收到圣诞卡片的人 都停止 拆封
因为 永远爱你 是一行 雨一停就会消失 的彩虹

《极其细腻的喜欢》

太高纬度的窥探 有时候会缺氧 鼓动不了翅膀
纯粹远距离的鸟瞰 那整片 植被覆盖下的月光 又只能用
 想像
因此 姿态是应该再往下降 据说最底层的腐质土 对恋爱
 很营养

爬满苔藓的朽木 横跨在布满浮萍的池塘 被当做桥梁
蚂蚊走过羊齿蕨的大树旁 小心翼翼的叼着 一片晚餐

浓密的树荫下 暗恋适合背着光 温柔正恰如其分的在潮湿
 阴凉
在朽木的桥梁上 我用放大镜检视 蚂蚁刚刚经过的地方
以及 细致如触角般 对你极其细腻的 喜欢
韵脚诗属于中国汉族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正式盛行于2000年之后,主要代表诗人臧克家、方文山。

韵脚诗主要有二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为全韵韵脚诗:通篇押韵,即为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韵法。
第二种为素颜韵脚诗:整篇诗部分押韵,即为间隔押韵或跳跃式押韵,并且允许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韵。

《永远记得你》

每一次遇见你都佯装欢喜
生怕时光太钝磨损了记忆
醒来后误以为你近在咫尺不离不弃

你的美定格在二十四岁的写真里
百般俊俏的摄影姿势引人着迷
千种卖萌的表情诠释你天使样的淘气

像孩子,你借洛丽塔演绎花开荼蘼
像老妪,你沧桑落笔泣鬼神惊天地
许是精灵,伤神于你的古怪与神秘

可不可以未经允许写一百首情诗给你
续到第八十八期已痛到无法呼吸
佳人如云,谁能轻易将你代替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满地
不见竹马,竹马老去,相思万里
从此,我爱上的人都很像你

你哀泣,风一样的女子怎会惹人掂记
你看,你赢得多么彻底
我独哼恋曲,永远记得你

《爱的暗涌》

那年各安天命,流落红尘中
你落款韵脚,鼓噪起一阵暴风
朝天涯过客,掀起一道暗涌

你断言,诗人的爱本该无疾而终
当初手可摘星,莫非幸福剑走偏锋
你若见血封喉,或许我不应有痛

幽夜清秋,深琐你最无情的瞳孔
待候鸟迁徙,划破一声凄凉如洪
月色冰雕,上演一场秒杀爱的冲动

祭奠爱情,身体力行毫不轻松
诗章血红,排列窗棂守候化干的风
红眸滚动,任你嘲讽抽泣的男儿难为英雄

江湖小生,惯于追逐沧桑霓虹
你亦素琴清优,拨弄繁华于掌中
生命之轻,邂逅半生情缘如此厚重

山南海北,儿女情长统统藏入囊中
狂歌痛饮,十里柔情永不相逢
唯你是从,今生的爱自缚作茧千年冰封

《青春 好喜欢》

黄昏落燕,江南正炊烟向晚
风牵扯晚霞挤进了人家,在你之前
三月里你来的唐突,令我寝食难安

阳春与白雪,灵气的偶合源于天然
气质是磁铁,你亦牵引所有流转的醉眼
俗世凡尘,特立独行散在你身上是新鲜

出水芙蓉,以如天使光临人间
天然去雕,你的洒脱无人阻拦
情意难舍,日后哪里再克隆你的善缘

喜欢绝非一时兴起,你怪我敷衍
你说爱要花光所有的力量,马首是瞻
输于信赖,你将我的海誓山盟统统谪贬

亲爱的,我笃定我和你不相关
各安天涯之前,请多赠我些时间
红豆几颗如你红颜,教我相思如何消减

你挑衅说,我亦真亦假惯于疯癫
傻丫头,你窃取了我旧时的风范
这样的青春,好喜欢
《念一首诗给你听》

下雨过后的屋檐 果然 最适合风铃
你从窗外看到 风刚刚冒出嫩芽的声音 很轻

而我决定了 在猫的眼睛上 旅行
于是乎 所有的神秘都向后退 退成风景
只有隐藏的够灵巧的事情 才能长成 蒲公英
然后毫无负担的跟着 前进 很小心

因为害怕 将只敢在梦中喜欢你的我的那部分 吵醒
于是乎 我默念了一首诗 给你听
打开诗集的动作 很小心 很轻

很轻 很小心 就像猫跟风铃 念了一首诗 给你
《单纯》

你的 单纯 自成一个世界
那里的云 像暖烘烘的棉被
空气里 流动着纯度很高的无邪
亲密纷飞 午后的风像抱枕般容易 入睡

你的 单纯 自成一个世界
爱情羽化成蝶 恋人们觅食 取之不尽的体贴
温柔长满了旷野 思念像森林般紧紧包围
在誓言播种的季节 转眼间 厮守终生结实累累

你的 单纯 自成一个世界
人潮中 爱透明的 可以连续看穿 好几个谁
《所谓的抽象》
你将一首 冰过的情诗 拿去喂食门外陌生的风
从哑口传来的消息 熟悉的年份 却一直都还在归途中
不被信赖的温度 终究还是无法消化 它没看过的繁荣

卡片上的字迹 开始被严刑逼供
关于他那年圣诞节的祝福 实在也太过笼统

承诺 应该指的是一种 抽象的时空
时间 不该被如此具体的 形容

那年圣诞凛冽的寒冬 还一直隐藏在人群中
多年来已堆积成 不易溶解 的痛
再怎么解冻 也很难还原为 当初纯水 的内容
而你的伤 是如此 浅显易懂

在火树银花的城市上空 你试图拨慢 平安夜的钟
试衅 让所有收到圣诞卡片的人 都停止 拆封
因为 永远爱你 是一行 雨一停就会消失 的彩虹
无所谓大全,只是相对的多收集一点儿

越详细越好!方文山的歌词《兰亭序》写的是什么!越详细越好!

都说方文山是拆解语言,重构古文,独出心裁,独树一帜,善造新意的创作才子,他的歌词作品促发了音乐创作另类革命。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是成为一种可能衍生很多新文学现象的辞赋。
他的兰亭临帖行云流水,就是一种典型的借古写古,赋予了浪漫的想象,拆解古意,美编古事,感叹古女难拓其美,真心能给谁,无花风月,徒留胭脂味……纯粹任由心流,故事真是无从谈起,应该属于美文游戏,靠语言来撼动人。你看不懂是不奇怪的,我这长期从事编审工作的都心思白费,仅此告之,以解其闷。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RAP: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情事万结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怨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低哑二胡..一种凄凉的音色就这样沧桑地诉说着.. )
《兰亭序》已在月色头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真正品音乐的人.绝不会说什么《兰亭序》比不上《青花瓷》.《东风破》才是最绝..不同于菊花台的悲怆..青花瓷的凄美..东风破的离愁..而兰亭序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
《兰亭序》要阅懂歌词背景内涵..听入身在其中的意境...再与中国古文化书法相连..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方先生遣词用句唯美令人拍案叫绝!以书法的行书行云流水.描写心细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门出来脚步轻移的姿态..再描写女子的绝世美貌无人能模仿比拟..最后暗喻王羲之的年代东晋.正是王室南迁落魄之际.徒留佳人在北方..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虽说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一首诗..但是当手中悬笔欲落款之际..心中激荡的思绪却也不免如岸边千叠的浪~ 而爱情何解..怎麼落笔都不对..若不是真的谈过一回恋爱..恐一生也无法临摹出如兰亭序般千变万化的情!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方先生继青花瓷后再次打捞月色..手揽回忆..何等思念..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心事密缝 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
兰亭序实属句句是诗..条条押韵..意境高雅深情..曲韵婉约有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最后二胡把这种绝美凄伤..婉转牵肠的意境诠释的完美!
与上一张专辑不同的是,周杰伦这一次从古典瓷器到古典书法的转变。其古韵不退,却用流行的方式阐述了古典的书法。与王羲之大有不同。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本来表达的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其大致思想如下: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所属专辑 :魔杰座
歌手:周杰伦
作词:方文山
地区:中国台湾
发行时间:2008年10月15日
唱片公司:杰威尔音乐
歌词: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RAP: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情事万结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怨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低哑二胡..一种凄凉的音色就这样沧桑地诉说着.. )
《兰亭序》已在月色头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真正品音乐的人.绝不会说什么《兰亭序》比不上《青花瓷》.《东风破》才是最绝..不同于菊花台的悲怆..青花瓷的凄美..东风破的离愁..而兰亭序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
《兰亭序》要阅懂歌词背景内涵..听入身在其中的意境...再与中国古文化书法相连..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方先生遣词用句唯美令人拍案叫绝!以书法的行书行云流水.描写心细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门出来脚步轻移的姿态..再描写女子的绝世美貌无人能模仿比拟..最后暗喻王羲之的年代东晋.正是王室南迁落魄之际.徒留佳人在北方..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虽说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一首诗..但是当手中悬笔欲落款之际..心中激荡的思绪却也不免如岸边千叠的浪~ 而爱情何解..怎麼落笔都不对..若不是真的谈过一回恋爱..恐一生也无法临摹出如兰亭序般千变万化的情!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方先生继青花瓷后再次打捞月色..手揽回忆..何等思念..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心事密缝 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
兰亭序实属句句是诗..条条押韵..意境高雅深情..曲韵婉约有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最后二胡把这种绝美凄伤..婉转牵肠的意境诠释的完美!
与上一张专辑不同的是,周杰伦这一次从古典瓷器到古典书法的转变。其古韵不退,却用流行的方式阐述了古典的书法。与王羲之大有不同。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本来表达的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其大致思想如下: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兰亭序 周杰伦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棰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剩几阕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有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我本已写 而墨香不退淤泥都有余味
一竿朱砂 到底借了谁

无花风月 我提取的泥灰
悬笔欲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花风月 我提取的泥灰
悬笔欲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弹指岁月 轻唱清歌净延绵
青丝半截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美 你摇铜镜叹 谁让你蹙秀眉
而声回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欲别离溅泪
菊已八月 收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封搜刮谁睁着眼对
落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花风月 我提取的泥灰
悬笔欲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花风月 我提取的泥灰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的蕉叶 又消瘦了几夜
我等着泪 来提醒你爱谁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a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游云,娇若惊蛇”,“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编辑本段]逸事趣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本名:方文山
英文名:VINCENT
生日:1969/01/26
国籍:中国
地域:台湾省
民族:汉族
职业:作词
血型:A型
嗜好:收藏世界各国车牌、各式早期的广告铁牌
星座:水瓶座 生肖:猴
籍贯:台湾省花莲县
毕业:成功工商电子科
曾经职业:送报纸,外劳中介、安装管线工
发掘人:吴宗宪
方文山博客:
请赏析一下方文山写的歌词 …… 《青花瓷》赏析 (方文山)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
《兰亭序》的歌词? ……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牧笛横吹黄酒...
方文山的兰亭序描写的是哥什么意境 怎么MV拍得那么让人费解 …… 兰亭序的歌词很唯美,但是MV与之相去甚远,也许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罢了!...方文山的歌词《兰亭序》...
求方文山写的歌词,越全越好。 …… 周杰伦 - 青花瓷作词:方文山作曲:周杰伦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方文山的歌词《兰亭...
?兰亭序?的歌词是什么? …… 急!!!越快越好!万分感谢!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词:方文山曲:周杰伦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
兰亭序歌词是什么 …… 2021-06-23 兰亭序的歌词是什么??? 2009-10-...词/方文山 曲/JAY☆ 兰亭...
方文山如何写歌词 …… 如何写歌词?歌词里的人称一定要明确在昨日的活动现场,面对本报记者递上的厚厚一沓读者原创的歌词,方大才...
谁有最准确的《兰亭序》的歌词? …… 兰亭序 词:方文山曲:周杰伦 编曲:钟兴民 JayChou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
兰亭序歌词 …… 词/方文山 曲/JAY☆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2021-04-26 《兰亭序》歌词 更多...
我要方文山写的歌词,越多越好! …… 满 月 作词/ 方文山 作曲/ 林迈可 纯白色的感觉 有一种初恋的美 爱没有杂质的无邪 你的笑像月色...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a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游云,娇若惊蛇”,“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编辑本段]逸事趣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唐兰亭序五大摹本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
[编辑本段]其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编辑本段]原文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编辑本段]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RAP: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情事万结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怨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低哑二胡..一种凄凉的音色就这样沧桑地诉说着.. )
《兰亭序》已在月色头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真正品音乐的人.绝不会说什么《兰亭序》比不上《青花瓷》.《东风破》才是最绝..不同于菊花台的悲怆..青花瓷的凄美..东风破的离愁..而兰亭序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
《兰亭序》要阅懂歌词背景内涵..听入身在其中的意境...再与中国古文化书法相连..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方先生遣词用句唯美令人拍案叫绝!以书法的行书行云流水.描写心细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门出来脚步轻移的姿态..再描写女子的绝世美貌无人能模仿比拟..最后暗喻王羲之的年代东晋.正是王室南迁落魄之际.徒留佳人在北方..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虽说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一首诗..但是当手中悬笔欲落款之际..心中激荡的思绪却也不免如岸边千叠的浪~ 而爱情何解..怎麼落笔都不对..若不是真的谈过一回恋爱..恐一生也无法临摹出如兰亭序般千变万化的情!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方先生继青花瓷后再次打捞月色..手揽回忆..何等思念..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心事密缝 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
兰亭序实属句句是诗..条条押韵..意境高雅深情..曲韵婉约有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最后二胡把这种绝美凄伤..婉转牵肠的意境诠释的完美!
与上一张专辑不同的是,周杰伦这一次从古典瓷器到古典书法的转变。其古韵不退,却用流行的方式阐述了古典的书法。与王羲之大有不同。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本来表达的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其大致思想如下: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方文山这一次别出心裁。把古典的内涵用现代的流行来解释。兰亭风花,悬笔表情: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那一段爱情好像如兰亭的行书,纤细,婉约,不羁,似行云流水,却又不乏细腻,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已经离我而去,那份爱就像碑上残缺的题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给谁呀?
“山月不知心里事”,风月又怎么能了解我的失意?爱情不在,因为我不了解你,无法捕捉到你的内心,我该怎么办?只有在碑上题序了。看着那岸边千叠的浪,这却是我的行书!承载着我的爱,只是,写完行书我才发现有空空荡荡的感觉?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呀,我抓不住你的内心!!!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我心中有愤恨万千,只因为没有你。但方文山继承青花瓷的风格,并没有直接点出我心中的悲伤,我是静静的,柔婉的,在碑前题序。只等春雷,惊醒你——也很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再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种等待,毕竟彼此相爱,这份爱会继续,只是相见无期。而兰亭序中的爱,是我已经失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种无奈。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等待变成了单相思。唉!就把希望寄托在春雷上好了,听到那春雷,你会爱我吗?
所属专辑 :魔杰座
歌手:周杰伦
作词:方文山
地区:中国台湾
发行时间:2008年10月15日
唱片公司:杰威尔音乐
歌词: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RAP: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情事万结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怨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低哑二胡..一种凄凉的音色就这样沧桑地诉说着.. )
《兰亭序》已在月色头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真正品音乐的人.绝不会说什么《兰亭序》比不上《青花瓷》.《东风破》才是最绝..不同于菊花台的悲怆..青花瓷的凄美..东风破的离愁..而兰亭序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
《兰亭序》要阅懂歌词背景内涵..听入身在其中的意境...再与中国古文化书法相连..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方先生遣词用句唯美令人拍案叫绝!以书法的行书行云流水.描写心细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门出来脚步轻移的姿态..再描写女子的绝世美貌无人能模仿比拟..最后暗喻王羲之的年代东晋.正是王室南迁落魄之际.徒留佳人在北方..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虽说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一首诗..但是当手中悬笔欲落款之际..心中激荡的思绪却也不免如岸边千叠的浪~ 而爱情何解..怎麼落笔都不对..若不是真的谈过一回恋爱..恐一生也无法临摹出如兰亭序般千变万化的情!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方先生继青花瓷后再次打捞月色..手揽回忆..何等思念..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心事密缝 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
兰亭序实属句句是诗..条条押韵..意境高雅深情..曲韵婉约有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最后二胡把这种绝美凄伤..婉转牵肠的意境诠释的完美!
与上一张专辑不同的是,周杰伦这一次从古典瓷器到古典书法的转变。其古韵不退,却用流行的方式阐述了古典的书法。与王羲之大有不同。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本来表达的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其大致思想如下: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方文山这一次别出心裁。把古典的内涵用现代的流行来解释。兰亭风花,悬笔表情: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那一段爱情好像如兰亭的行书,纤细,婉约,不羁,似行云流水,却又不乏细腻,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已经离我而去,那份爱就像碑上残缺的题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给谁呀?
“山月不知心里事”,风月又怎么能了解我的失意?爱情不在,因为我不了解你,无法捕捉到你的内心,我该怎么办?只有在碑上题序了。看着那岸边千叠的浪,这却是我的行书!承载着我的爱,只是,写完行书我才发现有空空荡荡的感觉?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呀,我抓不住你的内心!!!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我心中有愤恨万千,只因为没有你。但方文山继承青花瓷的风格,并没有直接点出我心中的悲伤,我是静静的,柔婉的,在碑前题序。只等春雷,惊醒你——也很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再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种等待,毕竟彼此相爱,这份爱会继续,只是相见无期。而兰亭序中的爱,是我已经失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种无奈。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等待变成了单相思。唉!就把希望寄托在春雷上好了,听到那春雷,你会爱我吗?
所属专辑 :魔杰座
歌手:周杰伦
作词:方文山
地区:中国台湾
发行时间:2008年10月15日
唱片公司:杰威尔音乐
歌词: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又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 而墨香不退与你同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RAP: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独缺 你一生了解
弹指岁月 倾城顷刻间湮灭
情事万结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 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
而深闺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怨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低哑二胡..一种凄凉的音色就这样沧桑地诉说着.. )
《兰亭序》已在月色头上..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真正品音乐的人.绝不会说什么《兰亭序》比不上《青花瓷》.《东风破》才是最绝..不同于菊花台的悲怆..青花瓷的凄美..东风破的离愁..而兰亭序更多的是沧桑与无奈..
《兰亭序》要阅懂歌词背景内涵..听入身在其中的意境...再与中国古文化书法相连..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人雁南飞 转身一瞥你噙泪」
方先生遣词用句唯美令人拍案叫绝!以书法的行书行云流水.描写心细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门出来脚步轻移的姿态..再描写女子的绝世美貌无人能模仿比拟..最后暗喻王羲之的年代东晋.正是王室南迁落魄之际.徒留佳人在北方..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
虽说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一首诗..但是当手中悬笔欲落款之际..心中激荡的思绪却也不免如岸边千叠的浪~ 而爱情何解..怎麼落笔都不对..若不是真的谈过一回恋爱..恐一生也无法临摹出如兰亭序般千变万化的情!
「掬一把月 手揽回忆怎么睡」
方先生继青花瓷后再次打捞月色..手揽回忆..何等思念..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醉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约」
「心事密缝 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
兰亭序实属句句是诗..条条押韵..意境高雅深情..曲韵婉约有神..
「雨打蕉叶 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 来提醒你爱谁.....」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最后二胡把这种绝美凄伤..婉转牵肠的意境诠释的完美!
与上一张专辑不同的是,周杰伦这一次从古典瓷器到古典书法的转变。其古韵不退,却用流行的方式阐述了古典的书法。与王羲之大有不同。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本来表达的是“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其大致思想如下: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方文山这一次别出心裁。把古典的内涵用现代的流行来解释。兰亭风花,悬笔表情: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 那一段爱情好像如兰亭的行书,纤细,婉约,不羁,似行云流水,却又不乏细腻,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已经离我而去,那份爱就像碑上残缺的题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给谁呀?
“山月不知心里事”,风月又怎么能了解我的失意?爱情不在,因为我不了解你,无法捕捉到你的内心,我该怎么办?只有在碑上题序了。看着那岸边千叠的浪,这却是我的行书!承载着我的爱,只是,写完行书我才发现有空空荡荡的感觉?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呀,我抓不住你的内心!!!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我心中有愤恨万千,只因为没有你。但方文山继承青花瓷的风格,并没有直接点出我心中的悲伤,我是静静的,柔婉的,在碑前题序。只等春雷,惊醒你——也很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再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种等待,毕竟彼此相爱,这份爱会继续,只是相见无期。而兰亭序中的爱,是我已经失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种无奈。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等待变成了单相思。唉!就把希望寄托在春雷上好了,听到那春雷,你会爱我吗?

诗歌是咋分类滴?有几种朗读方式?

现代诗歌,请求讲详细一点
  现代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
  一种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
  一种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诗歌。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

  (3)格律诗:
  一直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4)自由诗:
  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5)散文诗:
  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诗歌。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6)哲理诗:
  一种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歌。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

  (7)题画诗:
  一种按图意或者为图配上文字的诗歌。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

  1、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⑴ 语法重音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词语。

  由主语谓语构成的诗句,谓语是说明主语情况下,一般要重读。例如:“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更生歌》)

  主谓宾结构的诗句,宾语重读。例如:“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刘半农《情歌》)

  谓语前加上修饰语的诗句,则修饰语重读。例如:“霖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这两个修饰语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⑵ 强调重音指为强调语意重点而重读的词语。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

  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语法重音没有强调重音明显,一旦句中出现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2、停顿:

  停顿表现在诗歌的朗读中主要指节拍。朗读时,根据诗句内部词语的疏密将其分成几段,以体现节奏的鲜明,语言的韵味,这样的停顿方式称为节拍。

  朗读新诗,不能机械地依据字数来划分节拍,要兼顾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各行的节拍数要匀称、均衡,使其有一种和谐整齐的韵律美。例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第一、三句为三个节拍,第二、四句不完全按照字数分为四个节拍,仍然是三个节拍,朗读新诗时,为了保持整齐和谐的美,宁可把句中词语挤得紧些,也不能把语意关系密切的诗行分成不同的节拍。

  3、语气:

  语气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态度的声音,也就是俗语说的“口气”。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欢乐、愉快、悲伤、沉痛、压抑、沉重、激动、不安、惊讶、绝望、怀疑、感叹等各种感情。朗读时,要用相应的语气将其恰当的表达出来。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诗人紧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摄取三个艺术画面。从时间上看,三个画面前后紧密相承。今天“在土里流汗”的爸爸到明天又该被埋葬了,到那时“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必定还要重复父辈和祖辈的命运。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居,农民的境况却没有丝毫的更改。朗读时要选择低沉的语气、降抑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出诗中包含的旧中国农民的痛苦、辛酸和诗人的同情、悲愤!再看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这是一首歌唱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它不仅展示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抒发了诗人爱桂林、爱祖国的感情,而且让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朗读时,要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语气,轻松的节奏,活泼自如的韵调,读出诗人的山水情,祖国心。

  从朗读新诗入手,坚持朗读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下面说说朗诵技巧:

  1、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

  诗,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也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决不是无病呻吟、玩弄文字游戏,而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那么,诗人“感”什么?“事”什么,作为读者和朗诵者,我们要去体会、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诗的内容,朗诵时才能表现与发挥。因此,我说: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表现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为爱情奉献一切的赤诚。那么,朗诵这首诗时必须突出主人公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每节的前半部分语调高亢,而后半部分语调则要舒缓。郭小川的《秋歌》,以秋为题,展现了祖国大地上广阔的秋景。从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从草原的骏马到东北的青山,诗人以全景式的综览,描绘出一幅恢弘的画卷。

  2、把握感情是朗诵的前提

  感情这东西人人都有(除非没有灵魂),或爱或恨,或笑或哭,或喜或忧,如此等等。我们前面讲过:诗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诗人的情感又最丰富,因此,把握好原诗的感情和诵诗的感情尤为重要。怎样把握好呢?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诗歌的主题,再次要体味诗人的情感,然后还要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进行艺术再加工,使诗歌朗诵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余光中的《乡愁》、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情截然不同。我们在朗诵时一定要注意。

  所以说,不同情感的诗要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诵。大家知道,苏轼和柳永都是宋代大诗人(词人),他们各自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由于他们的风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有这么一个传说,苏轼管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今风体韵律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今风体韵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今风体韵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见于进水《汉语言韵律诗歌理论纲要》)

叙事诗和抒情诗
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4)韵脚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现代诗和当代诗
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分类。

(1)中国现代诗歌:二十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称为中国现代诗歌
(2)中国当代诗歌: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称为中国当代诗歌

现代诗歌的朗读方式

现代诗在内容和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朗读时要认真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安排合适的重音、停顿,选择恰如其分的语气,读出新诗的艺术美。
1、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
⑴ 语法重音指根据语法结构特点而重读的词语。
由主语谓语构成的诗句,谓语是说明主语情况下,一般要重读。例如:“我们新鲜。我们净朗。我们华美。我们芬芳。”(郭沫若《凤凰涅槃,凤凰更生歌》)
主谓宾结构的诗句,宾语重读。例如:“月光恋着海洋,海洋恋着月光。”(刘半农《情歌》)
谓语前加上修饰语的诗句,则修饰语重读。例如:“霖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沈尹默《月夜》)“呼呼”“明明”这两个修饰语就取代了重音的位置。
⑵ 强调重音指为强调语意重点而重读的词语。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位置,朗读时要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确定。下面几种情况应处理为强调重音:
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很重要的词语。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好”是人民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和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敬意。
表示对比,有突出句意作用的词语。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重读“死”和“活”,使两种人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艺术感染力。
与上文有照应关系的词语。例如:“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重音只有落在“灯笼”上,才能与上文“你看那朵流星”挂起钩来,构成比喻关系。
为了强化听者印象,诗句中列举的同类成分。例如:“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重读“高山”“大地”“森林”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语法重音没有强调重音明显,一旦句中出现强调重音,语法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2、停顿:
停顿表现在诗歌的朗读中主要指节拍。朗读时,根据诗句内部词语的疏密将其分成几段,以体现节奏的鲜明,语言的韵味,这样的停顿方式称为节拍。
朗读新诗,不能机械地依据字数来划分节拍,要兼顾诗歌的内容和结构,各行的节拍数要匀称、均衡,使其有一种和谐整齐的韵律美。例如《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第一、三句为三个节拍,第二、四句不完全按照字数分为四个节拍,仍然是三个节拍,朗读新诗时,为了保持整齐和谐的美,宁可把句中词语挤得紧些,也不能把语意关系密切的诗行分成不同的节拍。
3、语气:
语气是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态度的声音,也就是俗语说的“口气”。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欢乐、愉快、悲伤、沉痛、压抑、沉重、激动、不安、惊讶、绝望、怀疑、感叹等各种感情。朗读时,要用相应的语气将其恰当的表达出来。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诗人紧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摄取三个艺术画面。从时间上看,三个画面前后紧密相承。今天“在土里流汗”的爸爸到明天又该被埋葬了,到那时“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必定还要重复父辈和祖辈的命运。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居,农民的境况却没有丝毫的更改。朗读时要选择低沉的语气、降抑的语调、舒缓的节奏,读出诗中包含的旧中国农民的痛苦、辛酸和诗人的同情、悲愤!再看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
这是一首歌唱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它不仅展示了桂林的山水之美,抒发了诗人爱桂林、爱祖国的感情,而且让人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朗读时,要以饱满的热情,亲切的语气,轻松的节奏,活泼自如的韵调,读出诗人的山水情,祖国心。
从朗读新诗入手,坚持朗读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下面说说朗诵技巧:
1、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
诗,无论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也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决不是无病呻吟、玩弄文字游戏,而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那么,诗人“感”什么?“事”什么,作为读者和朗诵者,我们要去体会、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诗的内容,朗诵时才能表现与发挥。因此,我说: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例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表现的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为爱情奉献一切的赤诚。那么,朗诵这首诗时必须突出主人公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追求。每节的前半部分语调高亢,而后半部分语调则要舒缓。郭小川的《秋歌》,以秋为题,展现了祖国大地上广阔的秋景。从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从草原的骏马到东北的青山,诗人以全景式的综览,描绘出一幅恢弘的画卷。
2、把握感情是朗诵的前提
感情这东西人人都有(除非没有灵魂),或爱或恨,或笑或哭,或喜或忧,如此等等。我们前面讲过:诗都是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诗人的情感又最丰富,因此,把握好原诗的感情和诵诗的感情尤为重要。怎样把握好呢?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要把握诗歌的主题,再次要体味诗人的情感,然后还要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进行艺术再加工,使诗歌朗诵充满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例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余光中的《乡愁》、陈毅的《梅岭三章》,感情截然不同。我们在朗诵时一定要注意。
所以说,不同情感的诗要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诵。大家知道,苏轼和柳永都是宋代大诗人(词人),他们各自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由于他们的风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有这么一个传说,苏轼管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讲究技巧是朗诵成功的秘诀
朗诵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这门艺术同别的艺术一样,也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朗诵成功。我对朗诵没有研究,谈不上技巧。
这里只谈几点体会:
(1)、仪态自然大方,引人注目
仪态很重要,它体现着人的品德和修养,试想,一个拉里邋遢的人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们可想而知了。常言道:女知己者容。我在女字前加三点水成为汝,就是你。你要吸引听众,打动听众,你就必须要打扮的精精神神。这里的精神不是指花里胡哨,而是自然大方、得体。孙道临、达式常、乔臻、丁建华。他们朗诵时都是仪态自然大方。因而总是那么吸引观众和听众。
(2)、停连得当,方能扣人心弦
停连是指朗诵中的停顿和衔接,是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是不可忽视的朗诵技巧。停连适当不仅可以调节气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地传情达意。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卡莱尔说:“沉默(即适当的停顿)与语音相配合,能创造出双重的已经。”有停有连,可以使朗诵语清意明,还能调节朗诵的节奏,创造出从容不迫、紧张急切、热烈欢快等多种情势。
有人在朗诵时忽视停连的恰当运用,因而他们朗诵或象开机关枪,语速失控以致语意浑浊不清;或象开慢车,松松散散,造成语意不全,支离破碎。
由此可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该连不连,语意难全;有断有连,方能扣 人心弦。
选准停连位置,该停则停,该连则连,这是掌握停连的首要工作。有人认为,一篇作品有许许多多的标点符号,不是可以给朗诵者提供停连设计的依靠吗?诚然,标点确能给人停连启示。但是,如果过分拘泥于标点,则往往会使人听起来机械、呆板。因此,朗诵中哪里该停,哪里该连,需要看表情达意的需要。只要是为了表情达意,就可以冲破标点的局限。无标点的可以停,有标点的可以连。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略)
什么时候停连呢?
A、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和谓语,修饰语和中心语,并连性对比性词语之间,复杂宾语、补语之前,段落层次之间,都可以做区分性停连。
B、有时为了显示结构,往往在段落之间,层次之间要做停顿,从而使倾听者有一种层次感。
C、停连还可以为调节节奏的需要
节奏是多种声音技巧综合运用体现出来的声音形势的回环往复变化。而停顿与衔接是调节节奏的重要因素。由于停顿、衔接的不同处理,常常体现出不同的发动状态。兴奋、激动、欢快常常使语流加快,悲哀、抑郁、沉思常常使语流变慢。
必须强调,停连永远不是单独在朗诵中起作用的,它必须与重音、抑扬等其他声音技巧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朗诵的声音再创作活动。
3、巧用重音,主次分明
朗诵时恰当运用重音准确的表情达意,对于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重音?重音是朗诵者在朗诵中运用声音形式着意强调的词语。
大家知道,每首诗歌都有一个主题,每一节或每一诗句也都有与全诗相关联的中心,然而,作为组句成篇的每一词语在一句话中的作用则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必然有主次之分,朗诵中突出了主要词语,分清了主次词语之间的关系,全句的意思也就能得到明确的体现。因此,重音是表达语句内容重点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略)
如何巧用重音?
(1)、利用声音的强弱对比,突出重音。也就是重音重读。例《沁园春雪》(略)
(2)、重音高读。即重音词语读得高些,非重音读得低些。例《青纱帐——甘蔗林》(略)
(3)、重音慢读。重点词语可适当延长音节,有意慢读。例《有的人》(略)
(4)、重音轻读。表现幽静环境、动作轻捷、悠悠情思的要轻读。例《苹果树下》(略)
总之,重音的表达方法是读种多样的,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且在一篇作品的朗读中还应相互配合运用,以求在变化中表达出感情的起伏流动。
上面两位说的够详细了,不过都是粘贴的,内容也是正确的,拾人牙慧咀、嚼人余唾也是一种美德啊。我也就没有必要啰嗦了。
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今风体韵律诗歌和现代格律诗歌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今风体韵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今风体韵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见于进水《汉语言韵律诗歌理论纲要》)

诗歌的知识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八)抗日战争时期诗歌
当艾青、田间、臧克家出现在诗坛,新诗已适应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它以多样的形式为现实斗争服务。街头诗、传单诗应运而生,诗歌与群众的联系空前密切。诗歌的主题基本转向国难的描绘与国防的呼吁,诗歌的旋律由柔婉变为雄健。倾心于激昂的战斗代替了对于纯美的追求,诗人们多以愤怒而乐观的调子歌赞这场全民族的生死存亡的抗争。何其芳著有《夜歌》,卞之琳写了《慰劳信集》,王统照的《吊今战场》和舒群的《在故乡》,堪称抗战诗歌的代表性作品。柯仲平的《边区自卫军》,具体地展现了现实斗争的人物与场景。这首诗和《平汉铁路工人破坏大队》,均作于延安,力图以民间熟知的形式表现新的生活。高兰以朗诵诗闻名,代表作《哭亡女苏菲》以个人的哀痛概括了民族的懮患。
抗战期间诗歌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在重庆、桂林、成都等内地出现了《诗创作》、《诗垦地》、《诗星》等诗歌专刊和《七月》、《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大量发表诗作的文学杂志,吕剑、徐迟、袁水拍、胡风、邹荻帆、韩北屏、苏金伞、青勃、臧云远等人,创作相当活跃。力扬的长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发出劳动家族的苦难历史的叹息,是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作品。在敌后,以延安为中心,晋察冀边区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严辰、公木、光未然、朱子奇、萧三、蔡其矫、方冰、陈辉、魏巍(红杨树)等也都有丰硕的诗作,易琴弦为喇叭,显示了抗战诗歌的严峻、力度与真诚。
从抗战后期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政治地图与战争区域的划分,40年代的诗歌活动大致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两部分,且各有自身的特点。但因解放区代表了全中国的新生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起著全局性的影响,解放区的新型诗歌同样成为全国的楷模并对国民党统治区诗歌有潜在的影响。
诗歌百科名片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目录

一、概述
二、释义1、基本解释
2、详细解释
三、起源
四、发展
五、特点
六、表现手法
七、分类1、古代诗歌
2、现代诗歌
八、诗体概说
九、诗作赏析白朴《天净沙·秋》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抗日战争时期诗歌
十、现代诗歌理论源流
十一、主要流派1、新国风
2、“五四”诗歌
3、新月派
4、现代派
5、九叶派
6、朦胧诗
7、中间代
8、新生代
9、湖畔派
10、韵脚派
十二、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1、节奏
2、音调
3、声情
十三、同名诗作诗歌
十四、其他一、概述
二、释义 1、基本解释
2、详细解释
三、起源
四、发展
五、特点
六、表现手法
七、分类 1、古代诗歌
2、现代诗歌
八、诗体概说
九、诗作赏析
白朴《天净沙·秋》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抗日战争时期诗歌十、现代诗歌理论源流十一、主要流派
1、新国风 2、“五四”诗歌 3、新月派 4、现代派 5、九叶派 6、朦胧诗 7、中间代 8、新生代 9、湖畔派 10、韵脚派十二、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1、节奏 2、音调 3、声情十三、同名诗作
诗歌十四、其他展开 编辑本段一、概述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在中国古代,区别“诗歌”与“非诗歌”之间的主要标准为“是否押韵”(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新文化运动之后,在西洋文学的影响下,部分作者创作了不押韵的新诗,从此“无韵诗”正式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甚至一度成为了诗界主流。 诗歌主要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
编辑本段二、释义
词目:诗歌 拼音:shī g 《诗经》
ē
1、基本解释
[poems and songs;Poetry]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2、详细解释
中国 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宋 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 《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编辑本段三、起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编辑本段四、发展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五、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编辑本段六、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编辑本段七、分类
1、古代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从上到下,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2、现代诗歌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4)韵脚诗: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顾名思义,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属于一种新型诗体,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出道于2000年之后。
编辑本段八、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诗歌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什么是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旧日,是妄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金昌绪《春怨》(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文章标题: 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王茂和臧克家韵体诗。我很好奇它到底是一种现代畸形的产物,还是真具有文学价值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59386.html

[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王茂和臧克家韵体诗。我很好奇它到底是一种现代畸形的产物,还是真具有文学价值]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