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1-22 03:59: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7次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李白的诗超凡脱俗,清新飘逸,朝气蓬勃,浓浓的少年气息,故此人们常说“李白从未老去”。反观与李白合称“李杜”的杜甫,其诗忧时伤怀,沉郁悲凉,一股暮年的朽味,故此人们常说“杜甫从未年轻”。
诗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凭靠。就如沈从文所说,无论诗人,画家,雕刻家,谁不是因为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
李白、杜甫,无一不是把爱憎移入诗,在文字里驰骋,只是一个略微含蓄隐晦,一个稍稍直白明显。所以,读杜甫的诗,会觉出生活的艰辛,直呼“杜甫太惨了吧”。读李白的诗,会觉得生活之快意潇洒,随口一句就是“李白太浪了吧”。事实是,李白“浪”的背后是辛酸的坎坷经历、十之八九的不如意。他用文字骗了自己,也骗了他的读者。
问题的出现,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白悲剧的一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主观因素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诸子百家,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
由于父亲从商,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只得通过干谒实现济世心愿。从十五岁起,李白开始从事干谒活动。
对于自己的才学,李白信心满满,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次次地干谒,一次次地失望而归。
李白游历渝州时谒见渝州刺史李邕,他的不拘小节和高谈阔论让李邕很是不满,这预示李白将空手而回。可是,李白太高傲,太轻狂,临别时以一首《上李邕》作为回敬。诗中,李白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诗的末句写到,孔圣人尚且说后生可畏,大丈夫(李邕)不可轻视年轻人啊!
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心气高,耿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即便如此,出于雄心壮志的考量,且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因此纵使碰壁,李白始终没有停止干谒的步伐。什么是愈挫愈勇,什么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看李白就是了。
李白隐居岷山时,广汉太守推荐他去参加有道科的考试,此乃天赐良机,距离梦想只一步之遥,可被李白拒绝了,原因是不屈于权贵。
“不屈于权贵”似乎与李白在干谒过程中对所谒见官员的盛赞和溢美之词相互冲突。可见,李白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不想谄媚权贵,一方面为了前程又不得不降低身段,做出屈于权贵的举动。
正是不屈于权贵,不违背内心,李白做了皇帝的御用文人之后,发现职位与志向毫不沾边,才从“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美梦里醒来,继而沉浸在“玄宗呼之不朝”的醉汉角色里。“赐金放还”于有着远大抱负的李白而言,不失为解脱,离开错误的位置,正视内在的需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其说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不如说翰林供奉一职与他拯济苍生的宏大愿景相去甚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诗句看似豪情万丈,积极向上,其中不乏经历仕途上的不如意之后自我安慰的意味。
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主观因素可概括为:知识分子的清高,桀骜不驯,狂放不羁。
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客观因素不被外界认可。前有渝州刺史李邕不认可李白,后有李白被安州裴长史所拒,尽管李白曾多次谒见裴长史,却因人馋谤,失去了被举荐的机会。之后,李白到长安谒见宰相张说,又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唐玄宗的私心。李白曾为玄宗献《明堂赋》《大猎赋》,依然无果。后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大加称赞,玄宗终为所动,召李白进宫。
李白来到宫里,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这让李白颇为风光。但是,玄宗看中的是李白吟诗作赋的才情,而不是经世致用的政治才能。可以说,玄宗将李白定位为诗人、才子,利用他能诗能文的才华记录盛况,以向后人夸耀,因此给予李白翰林供奉的头衔,每每宴请郊游,必令李白侍从。后李白遭人馋谤,被玄宗疏远,只得“赐金放还”,结束了与初衷大相径庭的仕宦生涯。
受皇室内部权斗牵连。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隐居庐山。756年12月,永王李璘的谋臣韦子春“三顾茅庐”,请李白出山辅助李璘平定中原乱军,收拾河山,李白应允。不曾想,一场危机正等待着李白。
关于永王李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李璘听从唐玄宗的命令,在南方建立一支能够与支持李亨登基称帝的朔方军抗衡的武装力量,使唐玄宗有足够的筹码与唐肃宗争夺实权。因此,唐肃宗将李璘视作威胁自己的对手,安排人事布局除掉了李璘,给李璘扣上了谋反的罪名。另一种说法是李璘本就有反叛的野心,加上手握重兵,于是出兵大举东进,开启了造反的征程,最后一败如水,匆匆落幕。
不管哪一种说法,李白身为李璘的近臣,自然脱不了干系,于是锒铛入狱,转而流放夜郎。李白济世的愿想刚刚燃起,再一次破灭,与上一次相比,有过之而不及。《早发白帝城》就作于流放夜郎途中偶遇大赦之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尽李白当时喜从天降的欢愉舒畅。
《红楼梦》里,和尚见香菱的第一眼,说她有命无运,之后的人生际遇恰验证了这一点。纵观李白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也可用有命无运一词概括。导致李白一生悲剧的客观因素可归结为时运不济。
苦难贯穿李白的一生,也造就了他在诗歌上神圣的地位,牢固不可动摇。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会打开一扇窗。诗人就是李白得以名垂千古的那扇窗,闪耀而明亮。
李白,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诗人之一了,他写了数以千计的优秀诗篇,就连三岁小孩也能背出他写的诗。所以从小在我们眼中,李白是一位“诗仙”,是一位君子,他无视权贵,放浪洒脱。可是,等我们真的去了解唐朝历史,了解李白的经历,不禁悲从中来认为李白是一个“悲哀”的人物。
才华横溢,壮志未酬
李白满身才华却一生壮志未酬。回看李白的一生,不是在漂泊,就是在漂泊的路上,居无定所。一代诗坛的巅峰最后确实一个人孤独饮酒,落水而亡……
李白
李白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又得唐高宗赏识,本应该平步青云,大展宏图,可为何落得如此下场?是什么导致李白一生如此的“悲催”?后来才发现,答案就在他写的三首诗里。
第一首诗藏着悲哀之源
这组诗篇是李白在遭受永王李璘案之后,写给当时的宰相张镐的诗。在这组诗里,李白先是把张宰相的功绩夸赞一番,然后表明心意。之后便开始详细介绍自己其中有这样一句“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这句的意思大概就是说,李白是李广的后代,李暠是他的子孙。李广,大家都知道是汉代飞将,那李暠何许人?他也是李广的后代,并且他还是西凉的开创者。这人可是唐朝认定的祖先,李白似乎在暗示自己是皇室后裔。
汉家飞将军李广
为何皇室后裔落得如此下场
其实,关于李白的身世有过很多的研究,可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不过,大部分学者认为李白是唐朝皇室宗亲,并祖先还可能是“玄武门事变”中失败的一方。如果真是这个身份,影响有多大呢?按照《唐法典》的规定,商人与犯人后世禁止参加科举。
玄武门之变
李白虽然才华横溢,名声远播,可他一生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是因为他父亲是个商人。在唐朝“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可李白有诗描述父亲自幼教他熟读儒家经典。这样看来,李白父亲是一个商人,但他是被迫为商,原因可能就是“玄武门事变”
李白没能科举取士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原因他的身世,这也是李白一生不得志的根源所在。
科举不成,举荐为官
因为身世原因李白没能科举取士,但他和父亲又不甘心,于是走上了举荐这条道路。那么除了举荐,李白还有其他方式实现他的理想吗?其实还是有的,在唐朝,除可以举荐外,还可以门荫,或者军功,再或者幕府的方式。对于李白都不大合适,“门荫”不可能,参军不适合,幕府李白嫌弃官职太小。高傲有才的李白选择了一步登天的举荐方式。
大唐盛世
李白的举荐在最后成功了吗?在花费巨大的精力和不少的财力之后,李白最后成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在翰林工作。这个职位的主要任务就是歌颂皇帝的功绩,还有就是在一些活动中华助兴,比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奉命应景助兴而写。
大唐繁华
职场经验不足的悲哀
两年不到李白就辞职不干了,那么李白到底为什么会离开呢?有的说李白让高力士为他拖鞋,让杨贵妃为他研磨,因此被赐金放还。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这两人地位极高,而李白芝麻小的官,根本不可能使唤得动这两个人。
贵妃研磨,力士拖鞋
李白辞职的根本原因也藏在他写的诗里,有一首诗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这意思是说他被同僚打了小报告。缺乏处世经验的李白就这样被人陷害,而听信了唐玄宗听信他人谗言,对李白有了看法,无奈李白不得志只好离开。
第三首诗,翻盘不成走到尽头
还有人说,李白离职是因为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可是在他写的一首名为《登金陵凤凰台》的诗中有一句“长安不见使人愁”。可以看出李白对官场依然是憧憬的,所以李白厌倦官场主动辞职的可能性不大,被动离职才是事实。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入主中原,唐玄宗出逃西蜀大地,太子李亨留守抵抗叛军。唐玄宗本想在天府之国控制全局,为了防止太子派了李璘等儿子监督,谁知太子李亨行动迅速,在灵武就私自登基为帝,让唐玄宗没有重来的机会。
安史之乱
这就让李璘尴尬了,无可奈何,最后选择拥兵自重,广邀天下名士。李白分析唐玄宗逃亡巴蜀,难以翻身,太子李亨身处叛军前线,也是凶多吉少;而李璘据有江南,又有长江天堑,还有江南粮仓,前有天堑,后有粮草。于是,李白主动加入李璘麾下。
李白作为一代文人,虽然胸有才华,满腔壮志,可他实际能做的却少之又少。他只好发挥特长,写诗赞美永王李璘。这首诗不仅把永王李璘盛赞为秦皇汉武,还把他比作唐太宗李世民。这种无孤注一掷的行为实在危险,最后,李白的理想全部落空。太子李亨一到,李璘的队伍瞬间土崩瓦解。李白也算到尽头了,先是被流放,后被赦免四处漂泊,最后客死他乡。
永王李璘
三首诗道尽李白悲惨的一生,身世原因让他输在了起跑线上,多次努力小有结果,又因经验不足,被迫离职。最后本想一局定胜负,结果却是满盘皆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非也,欲望过强,傲气过高,贪念过大。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李白作文共七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共七篇1李白在中国基因中是个伟大的名字。没有一个诗人像李白那样广为人知,并且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每一张中国人的画像都是怀乡之叹而生:抬起头来看,我发现是月光,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可以说,李白和他的诗是中国人的自然认同。
但是,深入了解李白之后,你会发现诗人的一生是传奇而孤独的。
自25岁离家以来,诗人一直孤军奋战,一步一步走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慢慢成为熟悉的李白。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造就了这位旅行家的深度和大度。他不担心国家和人民的福,而屋顶上的三重草也不足以影响他的感情。他的眼神很平静,他走的是亿万年的永恒宇宙和世界,也就是脱离人的社会性的最高理想。但是,这样的修行者和99劫后的无情佛是不一样的。李白,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可以在他的诗中找到。与唐代许多大诗人相比,李白更有侠义之心。道家精神弥补和掩盖了儒家思想的过度社会性。官场封闭了他的道路,他聪明洒脱,走向更广阔的路。
李白的孤独是先天的,形而上的。他一直在实践,寻找人类的自由,抛弃社会框架,一步步解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他才能体会到别人不理解的孤独和痛苦。而高傲的性格,也让它在这条孤独的路上越走越远。他不断自吹自擂,朋友自吹自擂,粉丝自吹自擂,成了一个狂热的和尚。同理,玄宗眼中的李白,永远就像一个偶像歌手。不管他是怎样的个人,他终究不是一个政治人才。他自负,狂妄,对官场不屑,不愿意与阴险狡诈作斗争。以这种心态走政治,只会激化矛盾,让官场更加世俗,让李白更加清高。
李白就是这样的人,矛盾又耦合。他的世界孤独而崇高,但他身边有很多朋友。他超脱于酒色,却写诗说自己困于饥寒之中。他一生传奇,却以最普通的方式死去。现实中的李白可能与过去印象中的人相差甚远。他终究摆脱不了人性的复杂。作为一个修行者,他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最终还是有血有肉。但他的故事远未结束。无数人在讲他的故事,他还在练习。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共七篇2李白青壮年时期,正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不仅政治、经济繁荣,文化的包容性更显淋漓尽致。从唐朝出的书法作品字迹也可看到大唐的兴盛。“庄严、敦厚、饱满、圆健”是唐代没血的真实写照之一。且当时唐朝开放兼容的政策孕育了唐代浩大明亮的文化境界,这些都可以从历史书上寻到。读了祝勇的`《纸上的李白》,我方知原来唐代艺术之自由与浩荡,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朝的纷乱与当朝的安定的差距所带来的变化。“到了唐代,曾经的悲惨和痛苦,都由负面价值神奇地转化成了正面价值,成为锻造大唐文化性格的大熔炉。”如此好的时代,正给予了文人一个大放异彩的舞台,包容四海,兼容并蓄,摒弃了秦朝粗暴的思想统一,也不同于明清的思想专制,从而造就了唐代文学的时空感。大唐盛世,恢弘浩大,正是我心仪的朝代。
经历
李白也算是位富二代,5岁随父前往四川生活。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5岁的李白就开启了驴友生涯。年少时的经历使他眼界大开,此后的一生,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看过山河川流,期间也尝过途中之艰苦,这种经历在诸位有盛名的诗人中已属难得。“从千里霜雪、万里长风中脱胎而出,所以他的生命里,有龟兹舞、西凉乐的奔放,也有关山月、阳关雪的苍茫。”李白并不囿于所谓寒窗,而是从走四方的流浪,一定程度上也铸就了他爱自由、浪漫,足够洒脱的豪性。这样的经历已足够吸引我,使我心生羡慕。
品格
风流潇洒,放荡不羁。李白在《韩荆州书中》写到“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二十而怀纵横之策,欲遍干诸侯。”这种独属于他的暴力美学在“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体现得淋漓尽致。
豪放任性,自信进取。李白曾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一生也正是这样做的,他更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豁达和自信。
坦荡自然,待人真诚。当好友王昌龄被贬,其他人都避之不及,李白却写诗送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此真挚,令人为之动容。
李白的盛唐时代,李白的浪迹经历,李白的有趣灵魂,是他的特别之处。壮志难酬不能困住他,他有赐金放还的=潇洒,更有乘风破浪济沧海的排遣。李白的气魄触动我至极,要是能重来,我愿体会李白这传奇色彩的人生,即便有床前明月光的孤独,但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完整。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共七篇3你,酒入豪畅,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在这初春的夜里,我举头、遥望着星光点点的夜空,在勿勿流失的时光里,我怀念着你,让这星光带给我所有感动的你,盛唐的骄傲——李白。
繁荣强大的大唐,你用你的一生走过,在漂泊中走过,你永远我行我素,饮你的酒、洒你的泪、唱你的歌、做你的诗,你用你那优美的诗歌、用你那横空出世的才华,为盛唐增添了光彩,为后人留下了亘古的感动。
你心里永远有大志,有远大的报负,你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满怀壮志的走入官场,你像许多读书人一样,盼望能通过仕途大展才华、挥洒人生、效忠祖国,可是,官场的沉浮、仕途的不顺,让你洒下多少泪水,付出多少心血!但是,我还是为你而感动,我感动你那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你是放荡不羁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那时,你不再留恋那沉浮的官场,你独登高楼,你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我感动你那如天山雪莲般的高洁的情操,感动你那不事权贵般的傲岸。那时,你手执金樽,饮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时,你试想“划却君山好”,你也想“醉杀洞庭秋”,但万物都离你而去只有敬亭山还依然与你相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你不放弃,故,你高唱“天生我才必有用”。你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还是为你而感动,感动你的达观,感动你的孤芳自赏。你是一位诗人,却也是一位卫士,你用笑书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文字捍卫自己的人生尊严,你是仙风傲骨的诗仙;你是醉卧长安的醉汉;你是挺立水中的青莲。在你眼中,官位名利比不上自由对你的吸引,黯然地离开,却让你有了高洁的自我,你宁可相忘于江湖,忘情于山水,也不与那些官僚合污。我为你而感动,感动你的坚守自我,感动你的远离官场,感动于你那心灵的净土。我终于明白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正内涵。
初春的夜里,请夜空中的点点星光为捎去我对你的感动,我对你的祝福,清风明月作证,山川大地作证。
今夜——20xx年初春的夜里,明月普照,星光闪烁,我在这里怀念你,醉卧长安的你——诗仙李白;我在这里怀念你,挺立水中的雪莲——青莲居士!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共七篇4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被后人誉为“诗仙”;他是住在青莲乡的“青莲居士”;当时有的人称他为“谪仙人”;他一生有三大爱好:读书、舞剑、旅游。他就是李白。
我眼中的李白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既有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又有飘然若仙的风骨气概,而他竟将这两种矛盾的特点融于一身,令人敬佩。
我眼中的李白是一个爱旅游的人。在旅游中,他曾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读完,让人仿佛神游了一次天门山。
我眼中的李白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他少年时期家中富足,读了不少诗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由于他从小接受儒家学派的教导,从小就立志做官。二十六岁时去漫游求仕,经过十六年的求仕。四十二岁时终得皇上赏识,在宫里做了一个“文人",但李白一心想报效祖国,不甘在这里为皇上取乐,便辞官回乡,回家之后李白开始“修仙”整天游山玩水但也不法消去他的忧愁,他曾在诗中写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名朝散发弄偏舟。”李白借此来表达他已无心求仕,不如放下束缚,好好享受生活。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认为自己应该报效祖国,于是他便去参军,却因他的政治团体倒台被下了大狱,后被发配夜郎。
李白是我最敬重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身影:一个爱旅游的人;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矛盾的人。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共七篇5屋外,乌云密布,天色阴沉,一场大雨正酝酿着倾盆而下。屋内,茶烟缭绕,书香沁人,书桌上展开着一卷《太白诗集》。我会心一笑。好久不见,太白依然。
太白依然,游历四方
初识你,你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长江上,你一身白衣,手捏酒壶,站在小舟上,望见眼前的一片水雾,你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是多么激动啊,你迫不及待的想在你的白衣上留下西域漫天的黄沙江南氤氲水汽,北境冰冷的雪花;最后,你还想在白衣上闻到长安万众繁华的气息。江水仿佛倒映出宫殿楼宇,你催着船夫快点,再快点。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太白依然,仰天长歌,清酒入喉,豪情激荡。
太白依然,绚美繁华
再见你,你是那个得势张狂的翰林学士。不是要以难听的语气说你,让后人看看你的所为便知。你喝下千斤酒,在黄袍,玉绸,锦缎的渴求目光中吐出两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诗卷已然变成画卷,杨玉环坐在中央,你的诗句幻化成了圣光,众人惊叹。不算完,你自仗诗情,又唤高力士上前,将你骄傲的脚抬到他的眼前,你的破烂靴子竟让他低下了高傲的头。你在众人之间,享万般荣耀。太白依然,仰天长笑,美酒入肚,豪情激荡。
太白依然,高傲落魄
最后一次见你,你是那个被放逐却依旧仰头的逐梦人。你在酒宴上,我在酒桌外。我看见你面前分明是你从未享用过的饕餮美食,可你并不开心。你“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逍遥不过几年,你终究是被赐金放还。你总该像世人一样落魄颓丧了吧。可我看见你没有。你的眼里闪出一丝光芒,与在万般荣光中时竟一模一样。我读不懂你了,可我也拦不住来问你。你“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追随你的步伐,却只能望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太白依然,仰天长啸,浊酒入肠,豪情激荡。
屋外,雨渐歇了。屋内,香已燃尽,茶已微凉,书桌上的《太白诗集》已然翻到了最后一页。我合上书,头脑里画面却始终清晰:白衣、破靴、云帆。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共七篇6不夜长安,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接踵而至。翩翩侠客,腰佩轻剑,步履矫健,目光炯炯,谈吐风趣。这就是大唐第一明珠——李白。
我眼中的李白,风流倜傥,才不言是。无论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的纯真童趣,还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浪漫想象。无不体现出这位大唐第一才子的真才实学以及超乎万物的想象。神明把光风给霁月,大唐把浪漫给李白。或许那个伟大又繁华的时代也知道,它需要这么一个伟大的诗人记录并歌颂它的伟大。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人选日后竟然比那个朝代本身更引入注目。
我眼中的李白,狂妄自大,满身豪情。单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还不足夸,再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勉强能体现。这事自己夸自己还不能说明什么,咱再看李白头号迷弟杜甫那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谓是把李白狂妄自大体现的淋漓尽致。当然这里并没有什么贬义,毕竟大唐第一才子狂妄一点实在是无可厚非。
我眼中的李白,清醒知趣,自保清白。大唐盛世,未央宫中,叫贵妃磨砚,命力士脱靴,这在大唐历史乃至封建王朝两千年历史中又有多少?但这般才子也就只能写写“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种艳诗。大唐不能没有李白,但大唐朝堂不能有李白。白哥肯定也心知肚明,清醒知趣自行离开。雄鹰的归宿绝对不是这个笼子,是瀚瀚浩宇;才子的征途绝不是小小弄堂,是整个历史长河!他高呼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向当权者挥手告别,这个才子只是换了个属于他的地方发光发亮。
我眼中的李白重情重义,不忍轻离别。和好朋友汪伦船上分别写下那句“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面对好友王昌龄的贬谪,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不知道引得多少人的羡慕嫉妒;与好友叙旧而别后,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美好祝福。李白每一次与友人的道别未曾不留下真情告白。和才子做朋友是一样什么?这得去问问汪伦他们了吧。
那个时代引发了许多人的神往,李白的出现为那个时代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神秘和伟大。那是个伟大的时代,他是那个伟大时代最伟大的谪仙人。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共七篇7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是李白。寒风萧萧。皇宫一片金碧辉煌。你独自站在皇门之外,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醉酒之时,让高力士脱靴。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羔人。”;想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使皇城上下万千痴迷。却也是这句妙诗,却遭高力士恶语。站在这皇宫之外,没有泪,没有悲,寒风不能使你弯腰,挫折无法把你压倒!是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你走了,在诗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
惊涛翻天,黄沙飞卷/你独驶一叶孤舟,独自走去。你清楚地听到,一身又一身踏浪高歌。蓦一回首,是汪伦的身影,不断走近。一时,友谊溢满了碧水,也溢满了你的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走了,带走了一江友谊。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
独在异乡,何人共酒?在月下,你独自举杯。于人,无人与你共酒。于心,无人把你赏识。你举杯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须共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孤影,岂非永远的朋友?纵使千人离去,依有明月,孤影,守于己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
李白,是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们喜爱。我也很是喜欢他的诗。本人喜欢他的诗歌主要是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李白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上天入地、奇思妙想的感觉。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特点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而被称为“诗仙”。他诗歌尤其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比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类,都是思维独特、想象奇特,给人以审美享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日常思维,对于习见的事物感受不深,甚至几乎失去了感知判断。而这些习见的东西一旦进入李白的诗歌中,就变得活力四射,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奇特诗句,就不是一般的思维可以光顾到的,显得出奇制胜,让人读后印象深刻。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二是李白诗歌明白晓畅、明白如话。诗歌的特点是语言精炼,言简意赅。因此,有人就把诗歌写成了极简的文章压缩版,读来语言简练,但也往往晦涩难懂。而在李白的笔下,写得轻松自如,读来也是朗朗上口,而且意境深远,最重要的是语言明白好懂。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白像口语,而且诗意盎然。只有李白这样的高手才能写出来这样的诗歌。
三是李白诗歌的洒脱、飘逸的风格让人心旷神怡。李白在某些方面与宋代的著名诗人苏轼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官场上处处不顺,遭受打击,但都具有旷达的心态、乐观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巨大的能量,写出了许多充满乐观、旷达的作品,表现出洒脱、飘逸的艺术风格。比如李白在受到召见时说“遭受官场打击之后,写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而当受到排挤时则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管是“进”还是“退”,都是潇洒自如,真乃性情中人。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