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如果你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清醒,你是会选择读一首诗还是见一面家人

时间: 2022-11-03 01: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如果你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清醒,你是会选择读一首诗还是见一面家人

李白、苏轼临终前各作诗一首,你觉得谁的境界高?

导读:李白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对比,李白豪气不减当年,依然豪气冲天,而苏轼经历坎坷的一生,早就将人生看得通通透透。

李白、苏轼两位"谪仙人"

要说中国诗词史上,最好的诗人和最好的词人分别是谁,我相信很多人会选诗人李白、词人苏轼。而巧合的是,这两位一位是诗仙,一位是诗神。

李白的诗自是不必多少,大气、豪迈、浪漫,而苏轼也是以豪放而著称,他被称之为豪放词的代表性人物。



其实这两人的人生经历,也是有些相似的,都是仕途不顺,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李白立志成为良臣贤相,但他一生却是从未入仕,虽说在长安干了两年翰林待诏,但那翰林待诏却是不入官册的,他只是在唐玄宗身边干了两年"文秘"工作,其实说是文秘都有些不准确,就是给唐玄宗和杨贵妃写了两年诗而已。

而苏轼则一生坎坷,几上几下屡次被贬谪。不仅被贬谪到当时鸟不拉屎的海南,甚至还差点命丧"乌台诗狱"。

虽然人生经历有些相似,但经历过这些磨难之后,他们俩对人生的感悟却是大大的不同。这一点,可以通过李白、苏轼临终前作的一首诗看出来。



不管人生如何狼狈,谪仙还是那个谪仙

不管遭遇过什么,李白还是那个李白,谪仙还是那个谪仙。20岁将自己比作大雁,到61岁人生快要走到尽头之时,他还是将自己比作遨游九天的大鹏。李白人生最后一首诗名为《临路歌》。

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首诗是在762年写的,当时李白已经61岁了,而他的生命也是在这一年走到了尽头。其中用到的"临路"被很多人看作是"临终"。

诗大概都内容是,大鹏展翅震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结果翅膀折断了,没有力气继续飞了。不过剩下的风仍然可以激荡许久,后人知道了大鹏折断翅膀之后,口口相传,但是孔子已经去世了,谁又会像当年他哭麒麟那样为大雁的死而痛哭呢?

李白在诗中用大鹏展翅难飞来比喻自己的一生,让人读了唏嘘不已。想当初20岁的他也是用大雁来比喻自己,顺着大风飞翔,可以飞九万里。

40年过去了,不但一生的志愿没能实现,还饱受生活和现实摧残的他,仍然豪气不减当年。虽然经过那么多的坎坷,心中之志仍在,这样的精神让人很是敬佩。

上天"恩赐"的磨砺,使得苏轼升华

苏轼一生的坎坷,虽然让他饱受煎熬,曾经也痛苦过。但豁达的苏轼,把这些磨砺当成上天的"恩赐",他心境升华了,他的心境达到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是写给他儿子的,他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及感悟写下来,通过这首诗教他儿子如何面对人生。苏轼人生最后一首诗名为《观潮》。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中苏轼把人生分为三境,前两句是第一境,因为庐山和钱塘江非常出名,所以很多人都去游玩,如果觉得这一生没办法去看一眼,就会有些遗憾。

第三句就到了第二境界,等到真的去了,发现景象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好。最后一句是第三境界,其实不管你去不去看,山和水都不会改变。其实山水就是大家心中的执念,苏轼到了生命的尽头,算是看透了一切。



结语

李白走到人生的尽头,他没有低头,更未妥协。他还是"仙"那个不可一世,"天生我材必有用"谪仙。但如果还有下辈子,李白依然活得会很痛苦。

苏轼也没向磨难低头,但他不是仙了,而是实实在在的人,他教他儿子如何做好"人",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快乐 。

这就是他们临死前对人生的感悟,说不上谁的境界更高,但我知道如果还有来生,苏轼将会过得很幸福,而李白,依然会是那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谪仙。

我觉得有用么?现代人总是喜欢议论古人的一些事情,人家李白和苏轼都是他们那个年代的大文豪、大诗人,可以说因为他们的出现,他们的那个朝代也与众不同,如果二人知道现代人闲得无聊去揣摩他们的境界,恐怕都要气死了。

其实李白与苏轼的诗都是以豪迈、豪放为主,而李白的诗更受宫廷人士的青睐,可能这是两位诗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吧。但要说到相似之处,李白和苏轼都有当朝为官的经历,但也都有仕途不顺的境遇,而且都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虽然心中有报国志,但奈何时运不济,最终也都没有做官。其中苏轼最惨,上上下下好多次,最后被贬到了海南,甚至还曾经差点因为写诗而丧命。

先说说李白吧,李白这一生都是以“鸟”来比喻自己,无论是年轻的时候,还是临终前,他都是以大雁、大棚之类的鸟类来比作自己的一生,这也与他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李白曾经立志要当贤臣,但最终却没有走上仕途,而是选择了浪迹天涯,游历世界,而他的大多数佳作也是在旅途中产生的。他临终的那首诗叫《临路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下。

不管遭遇过什么,李白还是那个李白,谪仙还是那个谪仙。20岁将自己比作大雁,到61岁人生快要走到尽头之时,他还是将自己比作遨游九天的大鹏。李白人生最后一首诗名为《临路歌》。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自己化作大棚展翅高飞,奈何飞到一半力量不足,但这种精神却可以激励世人,扶桑神树挂住了我的衣袖,后人得知我将死的消息,当年哭泣的神兽已死,谁会为我而哭泣呢?”

其实从最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死的时候有些郁郁而终,生前有鸿鹄志,一生也在追逐理想,但最终却还是没有达成心愿,最终也只能承认自己的不行,至于后世人知道他去世的消息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触。

不过总的来说,李白这一生活的还算潇洒,但要说到苏轼,那可真的是遭了罪了,仕途大起大落的,还差点因诗而死,但苏轼这个人性格是比较豁达、豪放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有种看破人生百态的意思,把他经历的一切都当成了上天对自己的一种恩赐。

而他与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不知道写给谁,而苏轼最后的一首诗叫《观潮》,据说是写给他儿子的,主要是想通过这首诗写尽自己的人生感悟,将其传授给小儿子的。

其实与李白相比,苏轼是真正的吧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付诸于行动的人,这从他入仕途就尅看得出来,但他也是倒霉,大半生一直都在“被流放”,虽然有从政报国之心,但奈何时运不济,一身才华不得施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有点“得道高人”的意思,这从最后这首诗中就能够看得出来。这首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重复的,其实阐述两个意思,一个是“不过如此”的意思,文首出现是理想和目标,而有一天真的实现了它,你会发现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另一种解释就是“正是如此”,首句为憧憬和想想,而末尾是“观后知感慨”,可以说苏轼用这首诗诠释了自己的一生。

其实俩人很难说出谁的境界高吧,前文中我也说了,如果两位大诗人知道后世人在讨论他们的临终之作,哪怕活过来也会被气死,人家当时只是临终前作为遗言留下来的,哪来那么多境界,这就好比普通人临终前给家人留了一封信,写的字迹潦草,字义浅白,而一位文人墨客留下了一封家属,字迹工整,并且把所有的后事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试问你能分清楚他们谁的境界高么?

但要是较真的说,苏轼的境界更高一筹,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那么简单,他当朝为官,一生颠沛流离,且还是个厨子,他的感悟更深刻一些。


我觉得李白的境界更高。李白当时已经临终,但他依旧是当初的那个他。在他的诗中更是写到大鹏展翅。哪怕断翅难飞,也能够解封翱翔。虽令人唏嘘,但依旧充满着豪气。
苏轼,诗仙一生放荡不羁,意境更是大气磅礴,就连临终之时作的诗也很好奇,苏轼的一生被贬了无数次,坎坷的经历让他在临终之时终于看破人生,只有真正懂得生命意义的境界才会更高一些。
苏轼的境界更高一些,因为苏轼经历过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已经有了很平和的心态,而李白始终是已狂傲的态度来表达他的仕途不得志,所以苏轼的境界会高很多。

人在临死前最后一刻,会感受到痛苦吗?

人总是难逃一死的,对于死亡,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很恐怖的,因此也就没有刻意了解这方面。但也有人对死亡很感兴趣,感觉很神奇,人们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人临终前会不会感觉到痛苦呢?咽气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会有什么表现。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生命都是有起点就有终点的,虽然现在的医疗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能够相对性的提升人们的平均寿命,但是这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长生不老,因此面对最终的归宿,人们的感觉到底是怎样的呢?

在生命停止的最后一刻人们的感受又是如何的呢?我们采访了很多人,大家都说自己并不惧怕生命的终点,只是害怕离开的时候还有所牵挂,也担心生命的终点是巨大的痛苦与折磨。我们都知道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生命体征的一般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心跳,另一个就是呼吸,哪怕是脑死亡的植物人同样是会有心跳和呼吸的。

那么死亡的前一刻也就意味着人的呼吸越来越脆弱,这个时候人体的各种机能都会逐渐的下降,尤其是人脑的意识会涣散直到最后变得没有任何意识和知觉,最终呼吸停止,心跳也不复存在,这个人就被认定为没有生命体征了。痛苦可能会有,但是死亡前一刻的痛苦几乎是非常短暂的,即将离去的人根本不会有太多的感受,更不会有任何的记忆,反而是自己的家属朋友会非常的伤心和痛苦。

既然知道人生的终点在哪里,我们就应该用心珍惜自己的时间,只有好好生活过的人在离开的时候更加坦然吧,希望大家都能够过好自己的每一天。每个人都会死亡,临终的时候会痛苦,但看着亲人离去更是痛苦。好好的对待我们的亲人吧。 

我觉得人在临死前最后一刻,应该不会感到痛苦了,因为那时候的痛苦已经被不舍顶替,感觉到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痛不痛苦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想与亲人做个告别。
不会吧,应该会感到解脱,感觉人生得以圆满,可以去新的世界感受一下新的生活,只是对子女来说会比较痛苦。
应该不会吧,应该是解脱,而且人也感觉不到痛苦了,不管是带着遗憾走还是满意的离去,都不会痛苦。
会。如果是非正常死亡,肯定是因为内外伤,这样肯定会痛。如果是寿终正寝,快死亡的时候越来越难以呼吸,也是很痛苦的。

海子死前的最后一首诗是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 这是海子的最后一首诗,一首抒情短诗。它在内容、意象上的独特性、私人化更为突出,文本散发着一种独自绝望的情绪。 悲哀而断续的思路分裂而破碎的意象,不连贯的臆语,传达着伤痛而荒凉的心境,诗句带来了不祥的惊恐。复活了的十个海子,它们都在“低低地怒吼”着。他是这个春天的幸存者,是最后剩下的一个海子,一个黑夜的孩子,他几乎是变态地“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他一往情深,不能自拔。 他虽然极度悲伤,已无视黑夜和黎明,但他仍“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臆念着高高堆起的谷物,一家六口的吃用,有一种不可断绝的乡村情结,他还在怀疑中追逐曙光。但,矛盾、痛苦、幻灭、绝望,不能自拔。 读海子的诗,会有一种难于把握的恍惚不定的感觉、但这感觉又是独特的,而且是十分确切的。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正是海子诗的强烈的个性化的特 [附]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参考资料: http://www.kisssnow.com/BBs/ReadTopic.asp?Topicid=20732&BoardID=34&Curpage=0
《春天,十个海子》

这是海子的最后一首诗,一首抒情短诗。它在内容、意象上的独特性、私人化更为突出,文本散发着一种独自绝望的情绪。

悲哀而断续的思路分裂而破碎的意象,不连贯的臆语,传达着伤痛而荒凉的心境,诗句带来了不祥的惊恐。复活了的十个海子,它们都在“低低地怒吼”着。他是这个春天的幸存者,是最后剩下的一个海子,一个黑夜的孩子,他几乎是变态地“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他一往情深,不能自拔。

他虽然极度悲伤,已无视黑夜和黎明,但他仍“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臆念着高高堆起的谷物,一家六口的吃用,有一种不可断绝的乡村情结,他还在怀疑中追逐曙光。但,矛盾、痛苦、幻灭、绝望,不能自拔。

读海子的诗,会有一种难于把握的恍惚不定的感觉、但这感觉又是独特的,而且是十分确切的。理想的境界与现实的,冲撞而又交错的意境,正是海子诗的强烈的个性化的特

[附]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文章标题: 如果你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清醒,你是会选择读一首诗还是见一面家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54934.html

[如果你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清醒,你是会选择读一首诗还是见一面家人]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