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13 13: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出自清.纳兰性德的《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意思:如果情人之间只像初相识时一样柔情蜜意,又何来以后的悲伤叹息?!
原文: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译文:
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词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初名成德,后避太子嫌,改名性德。出身满族贵族,满洲正黄旗人。
纳兰性德天性浪漫,淡泊名利,他的贵胄身份和社会地位,使他自幼无需担心衣食生计问题,而可以专心一意地读书做学问,并且广交天下有才学的文人士子,一起纵论古今,相互切磋,博采众长。
纳兰性德词中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悼亡、边塞、表达友情与志向,以及无法知其为谁而作的大量的所谓艳情词,后者在纳兰词中所占数量较大。其词之特色,就如他所主张的诗歌创作要有自家面目一样,在清初词坛上亦颇具自家特色。他喜欢清新自然、纯以言情为主的词,词中亦喜欢表达隐秘的情感体验和不为人知的感情经历。这与词家纯粹以追求声律技巧、刻意追求刻镂之工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后人未必真能理解他的词学思想与词心。
秋江送别
【作者】王勃 【朝代】唐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翻译如下: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以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关键词注释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
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
津:渡口。
俨:好像。
波澜:波涛。
赏析
这两首诗(前四句为其一,后四句为其二)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同时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写景诗、写水诗。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王勃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根据组诗题中“秋江”及第二首诗中“他乡”字样,这组诗或作于王勃居蜀时期。
诗人介绍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唐代诗人王勃的诗作《秋江送别二首》译文和鉴赏如下:
【译文】
其一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其二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乡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句用的也是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这里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语句,显示了王勃擅长化用前人诗文的特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初唐四杰”传世之诗作,七言绝句很少。就这组诗看,作者对于七言绝句创作技巧的掌握显然还不够纯熟。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编审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首句点明“秋”字,次句点“江”字,这两句写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早是”二字带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突出对早秋到来的敏感。客居的忧思及种种离情别绪都暗含在其中。“早是”与“早秋”,“江亭”与“江流”,都在相同的位置(第一、六字)运用重字造成回环映带的韵致。第三句倒转一笔,回诉平日的伤别。第四句才说到今日的送别,把这次送别的忧伤更推进一层。作者的笔法的确很高明。
【出处】
《秋江送别二首》——王勃
【原文】
其一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其二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关键词注解】
其一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
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
津:渡口。
其二
俨:好像。
波澜:波涛。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668),王勃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根据组诗题中“秋江”及第二首诗中“他乡”字样,这组诗或作于王勃居蜀时期。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秋江送别二首
王勃 〔唐代〕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注释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
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
津:渡口。
俨:好像。
波澜:波涛。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公元668年),王勃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根据组诗题中“秋江”及第二首诗中“他乡”字样,这组诗或作于王勃居蜀时期。
赏析
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乡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句用的也是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这里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语句,显示了王勃擅长化用前人诗文的特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初唐四杰”传世之诗作,七言绝句很少。就这组诗看,作者对于七言绝句创作技巧的掌握显然还不够纯熟。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秋江送别二首》王勃全文翻译】:
其一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其二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列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
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秋江送别二首》王勃赏析】:
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是其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
第一首诗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第三、四句说看到流逝不返的江水更增添了别离的伤感,更何况看到渡口的树林隐没了友人的舟船。宋人李鞴《乡思》中“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句用的也是这种更进一层的写法。这里化用《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语句,显示了王勃擅长化用前人诗文的特点。
第二首诗同样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初唐四杰”传世之诗作,七言绝句很少。就这组诗看,作者对于七言绝句创作技巧的掌握显然还不够纯熟。
【作品原文】:
《秋江送别二首》
其一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其二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词句注释】:
早是:已是。早秋:秋天的第一个月,旧称孟秋,即阴历七月。
明月带江流:指月光随着江水流动。带,连带,随着。
逝川:这里指流逝的江水。
津:渡口。
俨:好像。
波澜:波涛。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创作背景】:
唐高宗乾封三年(668),王勃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长安,后南下入蜀。根据组诗题中“秋江”及第二首诗中“他乡”字样,这组诗或作于王勃居蜀时期。
【表达主题】:
《秋江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这是两首送别诗,主要抒写的是客中送客的伤感,同时以江水、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这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往复的美,且都写得精巧矫饰,体现了宫廷诗风。
【名家点评】: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编审任国绪《初唐四杰诗选》:首句点明“秋”字,次句点“江”字,这两句写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早是”二字带有鲜明的主观感情色彩,突出对早秋到来的敏感。客居的忧思及种种离情别绪都暗含在其中。“早是”与“早秋”,“江亭”与“江流”,都在相同的位置(第一、六字)运用重字造成回环映带的韵致。第三句倒转一笔,回诉平日的伤别。第四句才说到今日的送别,把这次送别的忧伤更推进一层。作者的笔法的确很高明。
《秋江送别》的翻译和赏析是:
秋江送别
作者:王勃
原文: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译文:
早已是他乡之客,也不知要漂泊到何时,此时正值早秋七月,在江边小亭边送别友人,看着朦胧的月光随着波光粼粼的江水流动。
我面对滚滚流淌的江水感到时光在不断流逝,本已为人生中的经常离别而伤怀,现在又看到渡口的树荫下停着你即将离去的船只。
赏析:
《秋江送别》写出了诗人客中送客时内心的伤感,表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感慨。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
第一、二句叠用“早”“江”二字,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也有一种节奏紧凑的效果,和下面两句一比,节奏的变化就显出来了,而节奏由紧张变为舒缓,又正与送别是的怆然与别离后的惆怅相吻合。
创作技巧:
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因为乙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