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读圣贤,所求为何

时间: 2022-07-28 00:00: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读圣贤,所求为何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 所仁至。读圣贤书 所为何事 而今而后 庶几无愧。

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人……最爱的人怎么可以用来比较的呢!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关怀!就看在你心中怎样摆正三者的位置喽……三者缺一不可。

翻译“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读圣贤书,不是学做事,而是学做人,这样才能算读书的真缔,无愧于天地。

出自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衣带歌》,原文如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译文:

在儒家学说里,孔子主张性仁,而孟子则主张以生义为先,只有明白自己的生存的意义才能上升为以仁待人。读圣贤书,不是学做事,而是学做人,这样才能算读书的真缔,无愧于天地。

扩展资料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

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译文】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东西?(设问句,意思学习的就是仁义)。(既然学会了仁义)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庶:几乎,差不多 ;

愧:一层意思是自己不惭愧 ;二是不愧对别人, 正因为不愧对别人所以自己就不惭愧,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 。

【出处】《衣带赞》

【作者】文天祥

【创作年代】公元1282年

【文学体裁】哀赞

【原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意思是:孔说成仁,孟说取义,只有他的义尽,所用仁来。)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是: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东西?既然学会了仁义,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衣带赞》,南宋丞相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绝笔中一段赞文。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德祐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

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擅长书法,行草流畅劲秀,颇具韵度。但传世墨迹极少,有《自书木鸡集序》、《谢昌元座右自警辞》、《遗像家书》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至元十九年,文天祥就义于北京。临刑之前,文天祥从容地对吏卒说:“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

文天祥遇难之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绝笔遗言,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后世将其中的赞文称为《衣带赞》。

“赞”,古代一种文体,常用于抒情,以情调激扬、风格精炼著称。“赞”常以押韵的四言句写成,篇幅相对短小。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把“赞”分为杂赞、哀赞、史赞三类。认为杂赞专用于褒美人物、文章、书画等;哀赞专用于哀人之殁而赞扬其德操;史赞则词兼褒贬,可用于对历史人物的品评。 

文天祥的《衣带赞》当属于哀赞一类,既是自己秉承的道德准则的宣示,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留给世人的一块丰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衣带赞

文天祥的遗书啊,我想哭! 翻译:读那么多的古来圣贤的著作说教,学到了什么呢?(大概就是大义吧!)从今往后,我就不再会有什么愧疚了!(因为他舍生取义!) 谢谢!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每一次劝降,对文天祥而言,都是一场斗争,无论是同敌人斗智斗勇,还是面对亲人道义与情感的冲突。五次,总数不算少,但平均分到三年里也不过半年一次,然更多的时间,文天祥都是与那间土牢为伴。关于这间牢房,文在他的《〈正气歌〉小序》里有详细的记述:“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要说文天祥在那样的环境下凭着信仰丝毫不以为苦那简直是非人之言,痛苦和孤独才是正常的。文学是苦闷最美好最优雅的发泄途径,所以文天祥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整理旧稿,并不断创作新的作品。他回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怀念死去的亲人、战友和随从,用诗来记叙、评论、悼念、呼号和高歌。这种方式同时客观上也作为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促使文天祥矢志不渝地这样坚持下去。
然而外面的环境渐渐起了变化。伯颜、张弘范先后去世,元朝朝中再也没有对文天祥既赏识又尊重的重臣了,而这个时候当丞相的又是文天祥在江西曾经大败的麦术丁。《宋史》载:“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有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不管真假,反正忽必烈手上是有了一大堆奏请杀文天祥的奏折,他也到了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三年里与文天祥间接的多次交锋,使他明白了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7〕,清楚自己对文天祥的看重早已引起了那些主动投降的南官和部分北人的不满。然而,忽必烈仍然心有未甘,在这一年的腊月初八决定亲自出马作最后的尝试。

这是两个人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会面。文天祥并没有因为忽必烈的召见而感动,他以外臣之礼长揖不跪,对元世祖以宰相之位相邀婉言以谢。最后,忽必烈问:“汝何愿?”文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8〕忽必烈无语。

文天祥知道自己死期已到,如释重负,他的使命和牢狱生活都快要结束了。他从容地写了两首绝命诗交给三年来照顾自己的张千载(毅夫)。张千载是文天祥的早年同窗,在文天祥富贵时邀而不至,却在文天祥押解途中自请随行,三年里一直照料文的饮食起居。接着文天祥又写了一篇《衣带赞》,藏于腰带间。

第二天,文天祥被押往燕京城北的柴市处斩。临刑前,监斩官告诉文天祥此时反悔还可以当丞相,文天祥回答,我要做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遂被斩。数日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前来收尸,在文天祥衣带中发现了那篇《衣带赞》。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死后,宋朝真的是亡了。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此所谓士所重在节矣

孔子成仁,孟子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什么意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意思是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只有义尽,才能仁至。读了古代圣贤的书,做什么用呢?从今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了。

出 处:元阿鲁图《宋史·文天祥传》原文:

召入(忽必烈)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译文

忽必烈召见文天祥,问到:“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身受大宋恩德。荣任宰相,我怎能再侍奉第二个主人?我的愿望很简单,让我安心死掉,就心满意足了。”然而,忽必烈不忍心把他处死,挥挥手,叫文天祥赶快退下。

忽必烈身边的大臣极力主张答应文天祥的请求,把他处死,忽必烈答应了。不久忽必烈又下诏不让处死文天祥,可惜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临刑前,文天祥态度十分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已经办完,你们可以动手了。”

他朝南跪下,向南方的祖国故土拜了几拜,即从容就义了,几天后,文天祥的妻子欧氏前来收尸,只见文天祥面色如生,当时年仅47岁。

他的衣带上,写着这样几句话:“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只有义尽,才能仁至。读了古代圣贤的书,做什么用呢?从今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了。”

扩展资料:

衍生成语有成仁取义。

成仁取义,汉语成语。拼音为chéng rén qǔ yì。释义为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

1、元阿鲁图《宋史·文天祥传》:“ 孔 曰成仁, 孟 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译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只有义尽,才能仁至。读了古代圣贤的书,做什么用呢?从今以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了。

2、清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译文:虽然时间先后不同,但都是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

3、近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大丈夫既然以身许国,七尺微躯不敢私有。成仁取义之理,略知一二。”

在儒家学说里,孔子主张性仁,而孟子则主张以生义为先,只有明白自己的生存的意义才能上升为以仁待人。读圣贤书,不是学做事,而是学做人,这样才能算读书的真缔,无愧于天地。
义不是意义,是道义。孟子学说读过之后再来解释好吧,别误人子弟。
文章标题: 读圣贤,所求为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5624.html
文章标签:圣贤 所求

[读圣贤,所求为何]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