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诗歌都讲究押韵,难道古代人的发音和现代一样吗

时间: 2022-07-16 14:00: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诗歌都讲究押韵,难道古代人的发音和现代一样吗

古人说话念字在拼音上是跟现在一样的? 因为唐诗上讲究押韵,现在念起来都还是一样的。

任务中....
差远了
很多诗用普通话都不押韵了
建议你可以找本关于中古汉语语音学方面的书看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字在古代读jit
“二”读niih
“三”读sam
你看看和现在差别有多大
然后你再想想为什么日语里一读ichi(iti),二读ni,韩语里三读sam,就容易理解了。在存古性上,普通话很多地方比日语、韩语都不如。

http://www.acfun.tv/v/ac136126/index.html
不大一样。
古代是平上去入四声,前二平声,后俩仄声
现代入声已经没了
一二声,汉语拼音的,叫阴平阳平,都属平声
三声是上声,四声是去声。
也有字音不一样的,比如:

回乡偶书——贺知章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不念shuai,念cui才押韵。
这个音韵学吧,专门是个学问,我只懂一点点点皮毛,说的不对,望方家指正
古代的发音好像是6个音阶。现代汉语是4个音阶。
不清楚哦

古人的发音和今天应该不一样,那么诗词是如何保障自己音律的准确性的?

诗起源于音乐:音乐起源于大自然。所以,诗最原始的元素是大自然。

什么是大自然?从诗的角度看,大自然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中所能看到、感知到的所有事情。

我们应当成认也必须接受的是,当代人对大自然的认知与古代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已经不一样了。因为社会进步了,也因为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了。

对于诗词,一些人喜欢说诗词的节奏与音乐性,总是以带入声音节的平水韵为准,不接受没有入声音节的新韵。认为平水韵诗词读起来才能抑扬顿挫,才有节奏感。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了解,在平水韵发音形成的过程中,有多少是中原汉语发音,有多少是西域少数民族的语言发音?在平水韵读诗节奏形成的过程中,有多少是中原汉语读句节奏,有多少是西域少数民族的读句节奏?在宋词兴盛之前,西域少数民族的民谣对宋词词调的形成有多大的影响?

我想说的是:人类说话的节奏是随着社会(知识积累)的发展而变化的。对音乐(唱歌)的把握掌控能力也是不断增加的。现代音乐,比平水韵时代的音乐已经丰富了数百倍(融入了西方音乐)现代人对于说话的节奏的理解与感知也随着音乐的丰富而弹性更大。即是,没有入声音节的现代语言,现代人也能把诗词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

再说几句题外话。坚持平水韵的诗词爱好者。你知道现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一百年前,有多少个民族知道平水韵吗?现在,那些一直没有平水韵的民族,也在用新韵读诗词哦。

无法保证,古代没有针对这些的专门教科书。如果有,早让我们的文物砖家出土了。

诗词歌赋在古代起源于民间,自娱自乐,低成本不占地方,随心而为,三五好友率性聚会,把酒言欢。并不需要向谁得瑟装逼显摆自己高雅。

诗词是非常注意平仄的,诗词最早的来源就是汉乐府,本来就是音乐的形式,所有的音乐音律都是有共通性的,都是起源于大自然。
诗词歌赋的发音主要通过平仄押韵做到,不仅是古诗,现在的歌曲同样遵循这个准则。
通过不断的哼唱。古人的发音和今天的发音是不一样的,传承诗词的音乐准确性可以通过不停的哼唱。

古代汉语与今发音不一样,为啥唐诗韵脚却还那么工整?

虽说古今汉语和发音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诗词的发展过程中,依然还是讲究韵脚的,并且诗词的作法虽说一直在变化,但是本质上是没有什么改变的。也就是说唐诗的读音虽说发生了变化,但是在韵脚方面却是会一直保持一种比较工整的状态。

中国的汉字在历史文化中有多种形态,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汉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甚至还衍生出了多种形态,但是在不断衍生的过程中,汉字的本质其实一直没有改变。而且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字的,只不过在汉字发展初期,古人经常会用一个汉字来代表不同的食物。

但是因为汉字的不断发展,所以汉字在不同的环境下,代表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些汉字会有多种读音,而读音则是区分这些汉字的区别,同时在作诗的时候,因为比较讲究押韵,当押韵的时候,发现诗词和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不矛盾,于是便一直延续了下去。

唐朝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发展比较繁荣的一个朝代,当时的社会也比较稳定,因此唐朝时期的诗词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此时的诗人更是喜爱在诗词中押韵,而押韵的也就更为工整了。汉字原先是没有声调的,只不过随着诗词的发展,为了区分汉字在不同意境下的意思不同,于是便有了声调的区别。而韵脚在发展的时候,因为对诗词更加工整也更加的朗朗上口,于是韵脚也就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因此,在汉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说读音发生了变化,但是韵脚却是不会变的,所以有时候读古诗的时候,虽然读音以及汉字的意思不一样,但是韵脚却是没什么变化的。

古代字的读音和现代都不一样,那以现代音去分析古代诗歌的平仄和押韵岂不是乱作一砣?

本来这个就不能用现代音去分析的。
平常不研究平仄的话,用现代音来阅读古代诗歌,方便,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是作为严格的诗歌爱好者或者文学研究者,就必须熟悉古代的平仄发音。尤其对于律诗而言。
是的,不能以现代读音去衡量古诗。

古代人的发音跟现在相同吗?

我在想,一个生于1920年左右的老人,经过90年的岁月变迁,而他的方言发音并没有太大变化,可以推断那个时候的发音及说话方式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但是再往前推呢?200年前、500年前的发音跟我们现在一样吗?举例说吧,唐朝人说话清朝人能不能听懂呢?还有就是方言问题,皇上上朝的时候,底下一大帮五湖四海的官叽里呱啦的说着自己的方言,皇上能听懂吗? 这些问题纠结很久了,很想知道答案,谢谢

古代人的发音跟现在不同。

例如“吾”字读音,从商、周、汉、唐、宋到现代,老国音便是粤语的读音,而新国音则是普通话的读音。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多了平声,少了“入”声。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汉语中的“上、去、入”是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上、去”相当的。古汉语的四声,也是不能与现代汉语的四声相当的。

以“入声”为例。古汉语中有入声,但现代普通话中没有“入声”了,古代的入声字都转化到平、上、去声中去了。如“鸭”字,古代是入声,现代普通话里是阴平;又如“发”字,古代是入声,而现代是阴平。

中国的地域广阔,方言复杂。各个历史时期的官方用语不尽相同,与现代人不会完全一致。

扩展资料

学习古代人发音语言的方法: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本,能在适合的时候进行语义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言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具体古汉语语法可查阅高本汉先生的《古汉语语法纲要》。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参考资料:人民网--“穿越”需谨慎 古汉语发音绕晕你 与现代不同

北京话要是胡音,满语难道又是后期进化了?满语没一句接近汉语!蒙古话更是听不懂。粤语的语言结构都和普通话不同,粤语说话主语和宾语位置不同,比如 你去吃饭了吗? 粤语是 吃饭了吗你?还有很多一般人完全听不懂,这也是为什么粤语需要单学。而且粤语地理位置的原因,接近东南亚地区的语种,发音结构最接近的是泰语。广东也从来没有出过个别的皇帝,不可能成为主要语种。李白的诗要是粤语读完全是另一个风味了。宋代以南方为主,语言都是吴语也就是苏州话为主。而且唐宋版图很小,只有现在的一半,目前的版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蒙古入侵中原后形成的。
还有中国语言整体语系不可能改变太多,包括很多有名的民国外地名人,都是说带有地方语言的普通话,否则标准湖南话,四川话,包括孙中山的粤语,都很难听懂。而且语言的差异化主要是因为地域发展的缘故。
普通话的标准应该从来没有变过,北京周边,蒙古语,满语,甚至朝鲜话,很难和汉语有互通性。因为北京话是最接近汉语的语种,和很多朝代定都的陕西语系有共通性,发音平顺,没有南方语系的绕舌音。任何朝代都不会以地方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官方语言应该就是普通化的雏形。发音平顺,古代写东西文字更为简洁。包括清代的聊斋都是文言文,这是官方文字结构。所以古代官方语言发展变化不会很大,也不会有巨大的地域差异化。如果你了解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历史没有很大的偏差。
1、呵呵,偶是对外汉语专业的,试着回答一下吧。其实古代发音与现代发音是不同的,这一点你自己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举个通俗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七言绝句一二四押韵,如《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照理“斜”、“家”、“花”押韵,如果按照现代读音,“斜”读“xie”的话根本不押韵,所以“斜”在古代读”xia”。汉语的语音演变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字形随读音的变化而变化,但从古代诗歌等典籍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痕迹。
当然,从方言中也可以看出类似的痕迹,尤其是在南方。如我们现在讲“上街”为“shang jie”,可在南方有些地区讲“shang gai”,偶就是南方人,这点可以证明。

2、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被皇上召见,讲了一大通,皇上却一个字都听不懂。由于这种情况,产生了“通语”,通语是在一个多方言的社会内,产生的一种临时的语言,一般是供上流社会交际。所以皇上、文武百官之间就能交流啦。
中国的历史是在不断的发展的,中国的文化内容是在不断丰富的,语言是文化的最明显的特征,中国现在的语言和古代中原地区的语言是差了很多的,随着历史的演变,每朝每代都会有不同的语言融合到中国的语言中来,因为每朝每代的皇帝都不是一个地方的人,就算是一个地方的人,也会因为战争、交流、婚姻等很多原因杂合了很多其他地方的语言,所以说现在和古代的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可以相通,并不能相等。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如果朱熹回到了春秋时期去听孔子讲课,他就完全听不懂,就算是讲同样一句话,他们也未必能够明白对方在讲什么
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这个语言基本上是以首都的语言为官方语言,因为总不能让皇帝跟着大臣的方向走吧,所以大臣都是跟着皇帝说话,皇帝如果是长安人就讲陕西话,大臣也要讲陕西话,如果这个大臣是南方来的,即便不太会讲陕西话,那么他讲出来的话至少也要是皇帝能够明白的,皇帝讲的话他也要听得懂,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不是每个地方的普通话都很标准,但不妨碍交流就行了。
另外,唐朝人讲的话,清朝人未必听得懂,意思是说,不是全部听得懂,但也不是完全不知所云的那种,语言么,都有一定的相同性,更何况都是汉语,是有传承性的,只是时代不同了,发生了些变化而已。
你可以参考,普通话的来源: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三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仍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e)”说成“han”,把“蝴蝶(hudie)”说成“hudiěr”,把“告诉(gaosu)”说成“gaosong”,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ue”、也有人念成 “qǐnlue”;“附近”一词,有人念“fujin”,也有人念成“fǔji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京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京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契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京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苞米”,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京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京话地区的外来词汇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京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言。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的产物,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另外,隋唐时代,江南经济跃居全国前列,又是南朝时代的文化中心,因此吴语仍然有一定流行度。金陵话、苏州话和扬州话都是当时吴语的代表。隋炀帝曾经在扬州学习过吴语。 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并且废除《广韵》的标准音地位。这样,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有专家也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明代以后,朱元璋将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清代雍正帝在(1728年)设正音馆,制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作为标准音。而当时的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此外,在民间,由于南京和扬州在近代成为北方话地区,因此南方的吴语开始以苏州话为主要代表,以继承南朝的南方雅言,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吴语文读为基础。另外,明清时期,粤语也因为经济发展逐渐流行,粤语实际上是唐宋北方移民影响当地语言形成的,也是公认比较接近宋朝标准音《广韵》的方言之一。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民国五年广东蒙学教材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文章标题: 诗歌都讲究押韵,难道古代人的发音和现代一样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4409.html

[诗歌都讲究押韵,难道古代人的发音和现代一样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