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是否是唐人七律中的上乘之作?
《黄鹤楼》是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可以说崔颢凭仅此一首诗而留名古代文学史。
李白读过这首诗后,曾作《登金陵凤凰台》欲与之比高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人就围绕着这两首诗孰高孰下展开了无数的争论,这也算文学史上的一个有趣的话题。
是。传说李白曾有意在黄鹤楼题诗,看见崔颢的诗后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我知道楼主想问什么,是想问律诗是否能“以意害律”吧?
很多人就是以这首诗为理由,来证明写“诗”可以不用按格律写
其实,初唐时候格律并没有规范,所以这首诗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律诗,盛唐以后,律诗的格律逐渐才确定下来
玩一个游戏就应该遵守一个游戏的规则,写律诗还是应该符合律诗的格律,否则还不如去玩现代诗
个人认为“律为诗骨,意为诗魂”,缺一不可
能写出有“意”的诗不算本事,能写出有“律”的诗也不算本事,能写出“律”与“意”完美结合的诗才是本事
是唐律诗的压轴之作.不仅仅是它得到了李白的认可,让李白停笔.这诚然是一个方面.唐七律还有老杜能做到点格律严谨,意境浑厚.崔诗无论在格调还是在意境都很有突出之处.
我觉得崔颢的《黄鹤楼》比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论从意境还是气势上都略胜一筹
yes
崔颢的《黄鹤楼》是七言律诗吗
是的。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南宋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清代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评:“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意即崔颢的《黄鹤楼》,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绝唱。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黄鹤楼》的前四句,就是文以气行,三用“黄鹤”而不显拖沓。前两个“黄鹤”旋转蓄势,最后一个“黄鹤”顺势而下,如鹏飞象行,一气直下。
中南大学教授王兆鹏在他的《唐诗排行榜》一书中,统计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得出了一份唐诗的排行榜,而崔颢的《黄鹤楼》,毫不例外地排在了第一名。
诗词典故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登楼欲赋诗却搁笔而去的故事。
传说在崔颢写下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
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竟搁笔而去。意思是说眼前的景色无法写出来说出来,崔颢的诗句已经把这景色表述了。
后人有感于此,乃于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搁笔亭,以志其事。
应该不是律诗。不能因为李白的一句话就放宽律诗要求的尺度。古人也好,大家也罢没有不出错的。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学术面前也要人人平等!
不是,这首诗前四句不符合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是的呀,绝对是,我押一个茶叶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既然不对仗,为什么崔灏的黄鹤楼反而成了七律第一
摘要
崔颢《黄鹤楼》的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
文章标题: 崔颢的《黄鹤楼》作为七律真的写的很好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