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水平较高的诗词有哪些?
(一)张衡(公元78-139) 字平子,今河南南阳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科技发明家,文学家。117年制造出世界最早的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现藏于南京紫金山天文馆),之后造出第一台测量地震的地动仪(早于欧洲1700年)以及气象仪器候风仪(类似于西方的风信鸡,但早1000多年),此外,指南车、会飞的木雕、活动日历等很多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发明都出自张衡之手。科技著作有专门解释浑天仪运行原理的《浑天仪图注》。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食成因的人,著有天文著作《灵宪》,这些伟大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卓越地位,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在数学上,张衡著有《算罔论》(已失传),他计算的圆周率是3.1622,虽不够准确,但在18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确的计算的确十分令人惊叹。地理学上,他绘制的地图十分先进,流行了几百年。同时,张衡还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二京赋》是京都大赋的极致,堪与辞赋大家的作品比肩,《四愁诗》、《归田赋》等也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绘画方面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成就非凡。张衡以其耀眼的科技发明和多面的全才令人景仰,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语:“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所罕见。”
(二)蔡邕(公元133-192)字伯喈,今河南杞县人。蔡邕广博典籍,是东汉时期广学无所不逮的文化巨匠,曾拜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后汉书》关于他的记载:“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蔡邕是一个艺术全才,书法成就卓然,自成一家,字体工整秀丽,创造的“飞白书”独具一格,影响深远。他的碑文纂刻“骨气通达,爽爽为神”,作品有《六经碑石》等。作为杰出的音乐家,他通晓音律,对琴很有研究,焦尾琴就是他的发明。蔡邕的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作品很多,艺术水平也居于魏晋大家的行列,比较著名的有《述行赋》,《翠鸟诗》等。蔡邕同时是东汉享有盛名的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有《讲学图》,《小列女图》等,可惜大都散佚不传。作为魏晋时代少有的博学之才,蔡中郎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气的人物,受到很多学士的追随,他的女儿蔡文姬同样也是多样皆通,这与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蔡中郎的光芒同时也会引来其他文人、同行的嫉妒,最终这位文化巨人被司徒王允陷害至死,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十分可惜。
(三)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画家,书法家,音律专家。他九岁能诗文,21岁中进士,多才多艺,名动京师。诗歌上开唐代山水田园一派,成就很高,作品意境清旷苍秀,静谧幽美,充满禅趣,诗风清丽自然,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很多名句争相传诵,被认为是盛唐时期成就仅次于李,杜的诗歌大家,号称“诗佛”。王维另一个可与诗歌并行的成就便是他的绘画成就,他首创泼墨山水画,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基础,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历代在山水画上占主流的人物都受了王维的影响,他的文人画理论也为后代继承并发扬,被尊为文人画的前辈和“南宗画派”之祖。他把诗与画两种艺术的意境巧妙的相互融会,做到了诗有画境,画有诗意的艺术特色,为历代文人所激赏。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法上王维主要工于草书和隶书,自成一体。他还娴于丝竹音律,懂得作乐。此外在文学上他的散文和政论也很出色。后期罢官归隐山林,读禅讼佛,他的字就是取自于佛教的维摩诘居士(博学之士),而他也作到了真正的博学,隐士的情怀与淡薄的人格也是后世文人所标榜与效仿的一种精神境界。
(四)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著名词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被后人传诵千古的名句就是出自这位懵懂皇帝之手,作为文学家,他是一流的,作为帝王,他却是末流的,因为南唐这个小国就是在他的手中埋葬的。“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便是对这位才子的真实评价。李煜的诗词现存约四十首,数量不多,但每首都是精品,每一句都透露着他的纯真的性情与浓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他国破家亡后的作品,譬如《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等等,都历来为人赞叹不已,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婉约词成就足以雄视百代,对后世也影响颇深,博得了“千古词帝”的雅号。李煜才华横溢,书法、绘画、音乐、歌舞无所不通,他的书法“遒劲如寒松霜竹”,他的风景画“远过常流,高出意外”,他能够创作乐曲和歌舞,可惜都没有作品流传下来。样样精通的他却惟独不会搞政治,做皇帝,他的这些才华都用在了与宫中的嫔妃们娱乐消遣上了,完全不理会宫外的世界,也不关心国家的安危,待到赵匡胤的大军席卷而来时,这位才子的生命也终结了,他在狱中被赐鸩酒毒死。如果历史让李煜不做君主,做文人,那么他的文学成就将更为绚烂夺目,他的艺术全才也能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展现,他尽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家,可是现在,我们只能慨叹这位全才帝王的哀婉命运了。
(五)沈括(公元1031-1095)字存中,今杭州钱塘人,北宋博学多才的科学巨人。在担任司天监职位期间主持了多次天文观测,发现了肉眼看到的太阳比实际高度要大这一空前创见,改进了浑天仪,景表等仪器在历法上的成就尤为伟大,创制了《十二气历》,是我国历法上的一项独特创造,对农业和手工业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西方直到800年后在英国才出现类似的《萧伯纳历》。数学上发明了“隙积法”和“会圆术”,均是数学史上的重要计算方法,还第一个提出了求弓形弧长的公式。物理学上他的地磁偏角理论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的早400多年,还通过实验对小空成像,凹面镜成像做了系统的描述。地理学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流水侵蚀理论的人,第一个发现石油并命名的人,沈括绘制的《使契丹图抄》详细地展现了我国北部边疆的地理风貌。在历史方面他记录了历代科技发明及其发明者,是唯一记录了毕升与活字印刷全过程的人,贡献巨大。文学上著有《沈存中诗话》,可惜已失传。沈括还在医学、生物学、考古、音乐、美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涉猎,比如他纠正了历代医书药典里的一些错误,还对音乐与美术进行了专门论述,他的所有成就都记在了《梦溪笔谈》一书中,可谓宏富巨制。另外,沈括还出使过契丹,防止了契丹攻宋,指挥了多次胜利的战役,立下很多功劳,可见他不是一个只专于文化的文人,还是个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冠以博学之名,实不为过。
(六)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一代文学之宗,宋代文学领域的泰斗,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一生都在朝野政治中颠沛流离。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诗、词、散文都代表北宋最高成就。散文上自成一家,创作风格为后世效仿,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诗歌创作颇丰,风格多样,是宋四家之首特别是作为一代词宗,他的词作气势宏伟,俊美飘逸,开创了宋词第一大派—豪放派,对词体与词境的开拓更是影响深远,并留下了许多佳句流传后世。他提出了很多文学理论观点,对诗、词、文等各种文体的创作都有自己的创见与论述供后人学习应用。苏轼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米芾、蔡襄、黄庭坚齐名,擅长行书和楷书,也自成一家,驰名天下。陆游、李纲、张之洞均学习他的书法,可见影响之深远。绘画造诣也极高,擅长画墨竹,提出“士人画”概念,重视神似,远承王维,为后代文人画奠定了基础。他还在金石、农田水利、教育、数学、医药、烹饪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建树。总之,苏轼在许多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地位,他典型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气质与多才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后人辑有《东坡文集》。
(七)赵佶(公元1082—1135)号宣和主人,即宋徽宗,北宋画家,书法家,诗人。他的经历让人想到了李煜,两人都不是当皇帝的料子,而是艺术家的苗子,都是艺术全才,同样也都是是亡国之君。北方蛮族金人的金戈铁马踏平了北宋的天地,俘虏了赵佶和他的儿子,他最终被囚禁致死。宋徽宗作为皇帝是不成功的,但作为艺术家确是大有成就,他不同于历史上的那些附庸风雅的皇帝,而是真正具备艺术家的品格水准,非其他能比。徽宗一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研究他挚爱的诗词,书画,音律上面了,很少过问国事,任凭朝中奸臣颠倒朝纲,国力渐衰,这也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赵佶的绘画成就影响很大,擅长水墨画,花鸟、人物、山石:“工谨细丽、具入妙品”,代表作品有《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柳鸦图》、《池塘秋晚图》等等。书法成就也十分突出,擅长楷书和草书,独创的“瘦金体”遒劲有力,意度天成,颇受书法家重视。文学上他有很多诗词作品传世,著有《稼芳诗卷》,擅长写婉约词,此外他题在画上的书跋也是文学精品。徽宗信奉道教,他写的《御注道德经》、《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是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赵佶的博学多才与他做皇帝时的昏庸无能形成的极大的对比,元人读罢《徽宗记》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尔”,可谓十分精到的评述。
(八)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福建人。继孔子后的又一儒学大师,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家,世人都称之为“朱子”。他做过官,在职期间授命振兴白鹿洞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中外教育学影响深远。广注典籍,在自然科学、经学、佛学、逻辑学、训诂、文学、史学、乐律等领域都作了论述与注解,可见其学问涉猎之广。讲学期间编著了多种教材,如《四书集注》,《楚词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等被元、明、清三代列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书。作为一代哲学家,他是宋代第一大哲学派别“程朱理学”的代表,集前代理学之大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了北宋“二程”,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体系。朱熹是儒学大师,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并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的灭亡。作为文学家,《朱子语类》中的文学批评理论颇有独到之处,他的词作语言纯正,风格俊朗,成就很大,诗文创作也十分有水平,《观书有感》一诗颇受后人赞赏。朱熹以他著作的广博宏富,学识的渊博广泛而被人尊崇,后人辑有《朱子大全》。
(九)唐寅(公元1470-1523)字伯虎,号桃花庵主,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世人都称唐寅是明代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而他也的的确确是个名副其实的才子,自幼聪颖好学,少而学有所成,16岁中秀才,耻于为官,四处游历,个性放荡不羁,潇洒飘逸,足见风流。唐寅的最大成就在绘画上,与仇英,、沈周、文征明并列为明四大家。他的山水画体现了一种遁世的思想,美人侍女画的艺术水平最高,影响深远,笔法秀润整密,潇洒飘逸,如《洞箫侍女图》,《秋风纨扇图》等都是传世名作。他的花鸟画、水墨画也挥洒自如,成就非凡,关于唐伯虎长寿殿画猫吓跑老鼠的典故也传为美谈,可见其画技之高。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诗词创作引人注目,作品多引用口语,真切平易,以《桃花诗》最为著名,他还作过多篇曲和赋,文学上和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齐名,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书法上的名气为画名所掩,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书法大家,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作品有《自书诗》,《落花诗卷》等传世。唐寅音乐的天赋也十分突出,会作曲子,给自己的诗词配乐,而较多的采用民歌形式。唐寅是个众所皆知博学之人,晚年一直居住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十)徐渭(公元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公安派的袁宏道盛赞其诗、文、字、画、人无有不奇。作为一个奇人,徐渭自幼聪慧,文思敏捷。他个性叛逆狂躁,名躁当时,由于不满现实而一度精神失常,曾九次自杀未果,手段残忍蹊跷,后因杀害后妻而被捕,释放后安心于艺术创作。徐渭首先是以画家名垂史册的,独创的泼墨写意花鸟画,独具意境,自成一家,无论从艺术个性上还是艺术水准上说都是空前的,对画坛的影响更是深远,齐白石就对他推崇备至,泼墨也成为绘画的一种著名技法。作品如《榴实图》、《莲花图轴》、《墨葡萄图》、《三友图》等等都驰名中外。他的书法之奇在于“书中有画,画中含书”,与唐代的王维的诗画相融十分贴近,书体功底深厚,洋洋洒洒,豪迈恣肆,和他的个性十分相似,也正如他的泼墨画一般。文学之奇的徐渭是明代成就最高的杂剧作家,他的讽世杂剧《四声猿》是明代戏剧的代表作品,此外他还有戏剧《歌代啸》和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宋元南戏与明初戏文的理论专著《南词叙录》。他的诗和文章也是成就卓然,是明代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许多前辈一样,徐渭也精通音律,能为自己的戏剧配曲,结合十分融洽。后代追随徐渭的艺术大师有“八大山人”朱耷,“青藤门下走狗”的郑板桥以及“为青藤磨墨理纸”的齐白石,足见这位历史上出名的博学狂人的影响与地位。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你的标准太笼统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词太多了,你是想找哪个方面的?
古诗十九首,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陶渊明等的诗词文章都是一流的。
陆游的诗歌如果放在唐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如果陆游的诗歌放到唐朝,我认为他能够在爱国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与杜甫和李白两个人的地位还是有一丝差异,我个人也不是喜欢杜甫的诗作。当然,陆游不仅擅长写诗,并且还擅长写散文和词,他在这两个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陆游的人生经历
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之际,是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史学家,他少年时期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后来参加了礼部考试,又因为是主战派被主和派排挤,一生仕途不顺。陆游这一生百世,从这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示儿》这首诗,表达了希望能够朝廷收复失地,重新回到中原的愿望,但是陆游的愿望注定要破灭。
陆游的文学、史学成就
陆游诗歌的内容并非只有爱国这一方面,他诗歌涵盖面也非常广,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他也非常擅长描写田园生活和爱情。陆游是一位非常热爱生活的诗人,我们能够从他的诗中读到闲情逸致。《游山西村》描写的风景不仅色彩明丽,并且还蕴含着哲理。陆游的词是集豪迈与婉约于一身的,一部词非常豪迈,一部分非常的真挚动人、清秀缠绵。陆游在史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编撰的《南唐书》,体制创新、具有有严谨的治史精神、史评色彩新明等特点。
陆游与唐婉的感情经历
唐婉是陆游的表妹,后来陆游娶她为妻,两人非常的恩爱。由于唐婉不能怀孕,陆游的母亲就非常的不喜欢她,于是让陆游休了唐婉,另娶王氏为妻,当然唐婉最终也改了嫁。十年之后,陆游与沈园偶遇唐婉夫妇,创作了《钗头凤》这首词。唐唐婉在这次见面之后就去世了,后来陆游在之后所写的诗歌中多次提到沈园。
我觉得也会是上等水平,真的很不错,他的诗歌真的鉴赏性挺强的,很不错了。
如果陆游的诗放在唐朝,会和李白、杜甫是一个级别的,他能在爱国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陆游不喜欢写诗他擅长的是词和散文。
如果陆游的诗歌放到唐朝,我认为他能够在爱国这一方面具有代表性,与杜甫和李白两个人的地位还是有一丝差异,陆游不仅擅长写诗,并且还擅长写散文和词,他在这两个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在唐朝时期,真的能凭借一首好诗就能平步青云吗?
做学生的都怕考试,而在考试里学生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了。考场上,有的人抓耳挠腮老半天写出来的却是一堆废话,也有的人满头大汗坐在那里,直到考试结束卷子上还是一片空白。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学霸,他们从不担心这类事情,写作文时笔下如有神一蹴而就,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得到老师们的赏识。
古代就有人把每年高考状元写出来的文章专门收集起来,编成一本书供一众学渣们瞻仰、学习。科举考试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了,那时的考试,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科举”。想必,大家对各种各样的高考作文看了无数,那么,今天我们不妨看下,唐朝考生写出来的作文是怎样的。
在唐朝,“诗”就是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这首诗想必上过小学的人都有学过。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
诗的内容则写的是:草原上的青草,长了又枯,枯了又长,年复一年,生生不息,即使天降大火也不能将其烧尽,等来年春风一起,又是一片繁荣景象。咋一看,它描述的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自然景观,除了赞扬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外,诗人并没有在诗中寄予太多的情怀。
殊不知,这首诗还有后半部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的是,远处芳草的清香浸满了古道,让人流连,而在阳光普照之下,眼前的荒城被一片绿油油的植物所围绕,令人心旷神怡。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可就在本该好好赏景的时候,诗人却要与友人告别了,看着萋萋的芳草,心中升起了无限惆怅,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这样一来,用我们语文老师的话来说,立意就高了很多。
再来看一篇: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这是唐代诗人王冷然写的《古木卧平沙》,这个人物虽然比较冷门,以至于,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介绍他,但是,他写出来的诗却非常值得品味。
诗的前六句都是写景,讲的是一根平卧在沙中的枯木,寒来暑往经历了无数的岁月,它依然原地不动呆呆的卧在那里;后两句诗开始抒情,诗人感叹因为从来没有遇到来自上天的使者,所以,没人识得这根枯木是通往天河的船只。通读全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其实是在以“古木”自比。
作者认为:自己才华横溢,但是,却“不逢星汉使”。也就是说,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赏识自己才华的人,所以,只能像古木一样孤苦地守在一个无人的小角落里。这首诗用到了许多的典故,例如“星汉”取自曹操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而“灵槎”则源于晋代《博物志》里的一个小故事。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的文学素养还是挺高的。
接下来是《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的作者朱庆馀是当时的一名考生,那时的考试有一种传统,就是考生在考试之前,可以把自己平时所写的作品拿给考官浏览,以求给考官一个好印象,以防临场紧张,真实水平发挥不出来。而这种考前交上去的作品,称为“行卷”。这首《近试上张籍水部》就是作者给当时的主考官张籍的一首“行卷”。
表面上看,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新娘,为了能在见家长的时候,给公婆一个好印象,一个晚上没睡,都在洞房里精心打扮自己。即使这样,内心还是不太自信,只好弱弱地问自己的丈夫:“自己的梳妆还算得上时尚吗?”
但是,细细读来,这首诗其实是作者把自己比作新娘,而把考试说成是见家长,考官张籍则是自己的“夫婿”。
临考在即,自己心里很没底,于是,拿着这篇“行卷”来问张籍,自己“入时无?”
不得不说,这首诗这么写,真的是很有特色,把考生比作新娘,一下子就把考生临考前那种紧张不自信的心理,描绘的惟妙惟肖,同时,让人会心一笑。
而张籍也是一代才子,看了这首诗,略作思索,便大笔一挥,回了一首《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的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肯定了朱庆馀的才华,并且,让他不要为考试过不过的问题太过操心。这一来一去,不仅朱庆馀的才华得到了赏识,还让这段事迹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最后,再看一首典型的应试诗,张子容的《长安早春》: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因这场考试是在早春,考官便以季节命题,而张子容则非常清醒,既知道点题,又知道拍马屁。先说现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百姓都沉浸在其中过春节。然后,写春天来了,冰雪融化,路边长满了青草,连鸟儿也飞回来了,还时不时有黄莺在唱歌……
这虽然与我们日常的早春差不多,但是,却浪漫了很多。最后,作者也没忘记正事,点明科考的目的:什么时候我可以科举及第?这样,在我衣锦还乡的时候,还能赶上看柳叶青青。就凭这诗,能不让他高中嘛?果然,唐玄宗先天元年,张子容顺利进士及第,成了孟浩然的好朋友。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你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哪些?一、根本原因是:社会繁荣稳定、思想开放。
二、具体原因:
1、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2、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
3、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
4、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
5、“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6、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
7、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扩展资料
形式风格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以下
经济的空前繁荣、全国空前的统一、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统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倡导、崇尚诗歌的社会风气、庶族地主阶级的参与,前人的积淀
一、唐代经济的空前繁荣为诗歌的发展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隋末唐初,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经济凋敝。在唐朝完成全国统一之后,政府颁布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的政策以及促进社会稳定法规,农业有了长促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大力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也大力发展了起来。唐代的城市也空前的繁荣,全国交通畅达,陆路以长安为中心,有5条干线通往各地,水路一扬州为中心,京杭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系。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社会的稳定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些也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焕之等得以等闲经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资条件。
二、全国空前的统一为唐代诗歌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汉代起,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就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化造成了暂时性的祖国分裂局面,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割据,但又由于隋炀帝的昏庸,祖国再次分裂割据,唐的建立使多民族的祖国再次统一。唐代在结束了各地割据以后一面稳定中原促进农业发展,一面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与稳定。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也加大了对戍边将士的封赏。这些措施也间接的促进了中原人士赴绒从边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这些文人长期的在边疆生活,深入将士生活,丰富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视野,也进一步刺激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这就促进了唐代边塞诗的发展,也丰富了唐代诗歌题材。
三、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研习,成为了唐代诗歌繁荣的直接原因。唐代的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打破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士族对政治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对于庶族子弟来说,诗歌成为他们进入仕途的捷径,他们也不得不走上诗歌创作的道路。以诗取士,使几乎整个知识分子阶级都成为了诗歌的创作者,诗歌也成为唐代文化领域里的一个特色,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研究的必修科目。他们为了进去仕途,必然要对诗歌技巧进行研习和训练,也必然要对前代诗歌技巧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诗歌的延续性。
四、唐代统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提倡,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广泛的群众的基础,形了诗歌大创作的局面,促进了诗歌的繁荣。唐代君主,大都都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唐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找延学士,编撰文书,与之唱和吟咏。唐高宗、武则天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和音乐家,文宗特置诗学士72人。统治者的喜爱和倡导。自然回吸引知识分子走上诗歌的创作道路,形成诗歌创作的普及风尚。
五、崇尚诗歌的社会风气还造就了空前庞大的欣赏群体。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就生动地描写了他的诗歌被广为传颂的情景:“其馀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而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可见白居易的诗歌的欣赏者已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将诗歌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除了诗人直接提写赠送外,主要得益于三种人的作用:教师向弟子的直接教授,书商的抄写贩卖,歌姬以歌传唱。其中歌姬的传播作用最大,众多不能阅读来欣赏的人,都可以通过听歌看舞的形式来欣赏诗歌。诗人们的名声大小也与其作被歌姬传唱的多有着直接关系。
六、唐朝诗歌繁荣的主要社会阶级基础是庶族地主阶层。科举制使寒门庶族地主阶层登上了政治舞台,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虽然跻身于上层的封建统治阶级,但大多数扔然沉沦下僚,经历了种种坎坷不平的遭遇,比较接近下层人民,比较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有一种比积极的精神,在文学上,他们成为一股新生的和贵族文学相对抗的力量,如初唐四杰、白居易、李商隐等。正是这些人的出现,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政治现状常常不满而要求变革,他们善于吸收古代以来诗歌的营养,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达政治理想。可以说唐代诗歌就是在这些人手里繁荣发展起来的。
七、唐代诗歌并不是平地而起的,它是植根在深厚的文化积累的土壤中的,吸收前人诗歌的经验技巧而逐渐取得的。唐代之前我们有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属于点章制度还是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了可观的发展和可借鉴的经验。如七言古诗在先秦两汉的基础上,在鲍照等人的发展,在六朝时就已经形成规模。还有田园诗在东晋时陶渊明已经将其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总之,诗歌能在唐代形成高峰,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如果把唐诗发展比作一个系统的工程的话,也许某个朝代的个别软件或硬件会更好些,但总体上来说,任何朝代都不能与唐代相提并论。这也是唐代之所以才会成为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唐代科举制就要专门的考诗歌。而且唐代的诗人多数喜欢漫游,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诗人的眼界开阔,诗歌题材广泛,联想丰富。总之唐代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唐代诗歌的创作方式多样,题材丰富,给后世的诗歌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模板,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样由于唐诗成就太高使得后人很难超越,因此开发了新的文学领域,宋词的出现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资料:http://www.ccnt.com.cn/china/history/history/tang/tang104.htm
以唐朝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多方面的因素。
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趋向成熟,隋统一全国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
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
唐朝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我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史的一大贡献。那么为什么这种文化现象会出现在唐朝呢,而不是其他朝代呢?下面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第一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文化因素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在没有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是很难创造出较高水平文化的,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个命题,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之前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较长时间的分裂,即三国时代和南北朝时期,这其中虽然有晋朝的统一,但是在生产力水平上没有超出汉朝水平,经过北方战事的冲击,带来北方生产力水平的下降,大量土地荒芜,大量劳动力或死或逃亡,这时江南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这种增长势头没有能够弥补北方战事的冲击,在总体水平上中国的生产力在下降。
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和对外战争的原因,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是短时间内又陷入了战事,文化的发展遵循长线效应,因此,文化在隋朝虽然略有发展,但是在高度上还没有达到教高水准。
经过唐王朝的统治,特别是前几朝的休养生息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的带动下,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开发,大量劳动人口的出现,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生产力有了教大发展,这可以通过唐王朝时代出现的大量生产工具来证明,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这些经济因素的出现促进了文人对那个时代的讴歌,因此为文化的向前发展准备了物质动力和思考的源泉。
第二是政治因素。
唐朝较其前朝的任何时代在文化政策上都是比较开放的。我想这与唐王朝出身于北方少数民族(当时条件下)有关,他们虽然了解中原文化,特别是汉朝以来的儒家文化,但是唐朝统治者们有自己的理解,这对汉朝以来的儒家文化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异质性文化理解,正是这种异质性的理解方式,使得唐王朝的统治者们可以推行一种不同于前朝的文化政策,而他们推行的文化政策正好是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融,这种政策符合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适应了当时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王朝文化的发展。
第三是文化因素
在前面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唐王朝的文化在向前发展着,在这种文化发展的推动下,文人所面临的就是文化模式的选择问题。这种文化模式的选择在今天看来是有必然性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是当时文化所不能选择的,因为这种文化模式不能很好地表达当时的要求。而诗歌模式是中华民族所早就有的,因此当时的文化对这种原有的文化模式进行了模式上的创新,就形成了唐朝的诗歌模式。
当然还有其他模式,这正是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模式。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
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
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
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
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
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
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
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
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
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
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
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
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
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
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
“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
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
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
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
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
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
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
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
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
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
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
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
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
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
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
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
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
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
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
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
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颜真卿的楷书在庄重严
整之中透露出凛然而不可犯的气势。吴道子的绘画轰动长安,他在兴善寺绘画时,
“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吴道子
在洛阳曾遇到书法家张旭和舞剑名手裴�,裴请吴在天宫寺为他亡故的双亲作壁
画,吴不受金而请裴舞剑以壮气。“舞毕,奋笔,俄顷而就。”张旭也在那里写
了一壁字。洛阳人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当时还有专擅画马的曹霸、韩干、韦偃等。杜甫在《丹青引》中称赞曹霸的画“
有神”;说他为玄宗的御马画像,“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董庭
兰善弹胡笳,李颀描写他的音乐所产生的效果:“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当她舞蹈时,“观
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些
艺术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有若神助的艺术,同样呈现了盛唐气象。
二、盛唐诗歌的新趋势
盛唐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盛唐气象主要表现为:投身社会和参预政
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当政,这时盛唐气
象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洞察力,暴露社会矛盾的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
社会危机即将到来的忧虑。例如李白在《古风》其二十四中痛斥宦官和斗鸡小儿
,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揭露政治的腐败。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揭
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的问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李白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
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杜甫虽然忧国忧民,但不是悲观主义者。写
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北征》,忠实地记录了战乱中民生的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
会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之余又把大唐比
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江汉》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
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正是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
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看,盛唐和前代相比有一些新的趋势。从这些趋势中也可
以看到盛唐气象:
首先是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从宫廷御用的路线转向个人抒
情的路线,这是很大的进步。如果只是沉溺于个人感情的纠葛之中,而不能面向
外部世界,那还是很有局限的。盛唐诗人既不用诗去讨好帝王,也不把诗当成只
供个人玩赏的小摆设,而是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这普遍性的主题
就是社会政治主题,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创造出长治久安的局面。李白抱着宏伟的
理想,欲“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像鲁仲连、
范蠡、谢安那样功成身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突破了“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虽然一生未达,却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其次是
表现新的体验。盛唐诗歌的题材都是旧有的,无非是感遇、咏怀、咏史、山水、
田园、离别、闺怨、边塞、从军、宴饮等等。明代张之象《唐诗类苑》收有14
72位诗人的28245首诗,占《全唐诗》的五分之三。此书按题材分为39
类,没有哪一类前代未曾写过。可见盛唐诗人的贡献并不在开拓了新的题材,而
在于他们就原有的题材,找到并表现了新的体验。例如边塞诗早在汉魏就有了,
此后一直没有中断过,可是许多人写边塞诗未必到过边塞,而盛唐的边塞诗多出
自诗人亲身的生活体验。高适以政治家的眼光议论边防之得失,王维和岑参以诗
人的敏感描绘边塞奇异的风光,王昌龄以战士的口吻诉说内心复杂的感情。例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
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样真切的诗句以前是少见
的。第三是大眼光、大格局。初唐以精细为美,盛唐以阔大为美。李白的眼光简
直是宇宙眼光,他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同科。”(《日出入行》)又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他与宇宙处于平等的
地位,也可以说他心里装着整个宇宙,并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这是一种
全新的眼光和格局,正如皮日休所说,李白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
《刘枣强碑》)此外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
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岳》这些盛唐的佳句都表现了大眼光、大格局,具有雄伟的气魄。
三、开明与开放
——盛唐气象的根基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运
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拙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文中
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
下面仅从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
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
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
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
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方的书法
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北碑凝重。《隋书·文学传序》说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
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
很显然,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
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国,以及大运河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文化互补的过程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
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
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
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
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李白带有蜀地的浪漫与豪情,杜甫带有中原的纯朴与厚重;王维信佛,李白
崇道,杜甫尊儒。盛唐的许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的经历,这只有在国家统一的时
候才有可能。南朝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泰山。
而北朝的诗人,亦未能见到南方的奇山异水。若论眼界、胸襟和见识,他们
就差多了。盛唐的诗人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五岳寻仙,四海为家,足迹
及于大半个中国。杜甫也有一段壮游时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都留下他的足迹
。当时的东越即现在浙江东部地区风光奇丽,许多诗人都到那里寻幽探胜,觅得
诗的灵感。就连大半生隐居在家的孟浩然,也有浙东之行。至于高适、岑参、王
昌龄等人,远走东北、西北边陲,充分体验了军旅的生活,目睹了边塞的风光,
他们的眼界就更不一般了。其次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当时的长安、洛阳、扬州、
广州等大都市,都是中外文化交汇的地方,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
在八世纪前半叶人口已达百万,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
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
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
尼教也都得以流行。敦煌石窟中所存《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是开元十九年翻译的
汉文摩尼教经典。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
早在唐太宗时就设立了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
国外。盛唐时期外来的舞蹈也很流行,如著名的胡旋舞。敦煌石窟中盛唐的壁画
和雕塑,以雄浑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远远高出于其它的时期。中
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
起了积极作用。
归根结底,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
安定所决定的。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甚
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如:“人家粮储,皆及
数岁。”(元结《问进士》三)“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
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据两《唐书》、《唐六典》、《通典》、《资
治通鉴》、《唐会要》等书记载,从中宗神龙元年(705)到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短短的五十年间,人口就从37140000,增加到52919
309,增幅达40%。人口激增说明社会安定、经济富裕。可是在这种情况下
,物价反而有所下降,开元初年,“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
匹钱二百。”(《新唐书·食货一》)天宝年间人均粮食达到700斤。杜甫在
《忆昔》里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
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玄宗诛除了韦后、太平公
主等腐朽势力后,任用姚崇、宋�等贤相,整顿吏治、检括田户、改善财政、改
革兵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这里
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被称为“救时之相”的姚崇,以及宋�。姚崇为人豪爽,崇尚
气节,为政简肃,掊断如流。开元元年(713),玄宗不顾某些大臣的激烈反
对,毅然任命姚崇为相。姚崇提出“十事要说”,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从稳定
政局、整顿吏治、改善财政这三个大的方面申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得到玄宗的
支持。姚崇于开元四年(716)罢相时推荐宋�继任相位。宋耿介无私,直言
急谏,而且工于文翰。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继续贯彻姚崇的政策,使得赋役宽平
,刑罚清省,百姓富庶。盛唐时期能够出现姚崇、宋�这样的人物,而玄宗又能
发现和任用他们,这对盛唐安定繁荣局面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
这是形成盛唐气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儒家在唐朝的地位不断提高,玄宗很重
视在官学里研习儒家经典,并允许民间立私学以弘扬儒家学说。对于佛教,玄宗
在开元初期曾经采取一些限制的政策,但总的看来他对佛教还是尊重的,对于开
元年间传入的密宗尤有兴趣。玄宗的崇道更有甚于尊儒,他在科举中设立了道举
;在两京设立崇玄馆;还亲自注释《道德经》颁示天下。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
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
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人才发展空间的扩大是一个起了直接作用的因素。由于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
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
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
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
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
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
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盛唐文人之间有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这也有助于气象的形成。杜甫在《忆
昔》中回忆开元年间的情况说:“天下朋友皆胶漆”,反映了当时的状况。他们
觉得某个人受了委屈,就为之大声疾呼,有担待、不世故。杜甫为郑虔鸣不平:
“诸公��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
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醉时
歌》)李白为王十二鸣不平:“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
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而当他们佩服一个人时,又出自真心的褒之扬之。
从贺知章和杜甫对李白的推崇、李白对孟浩然的称颂中,都能看出盛唐文坛那种
良好的气氛。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绘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人醉后的狂态,
欣赏和钦佩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一个人应当特别提出来说一说,这就是张说,他
是从初唐过渡到盛唐的关键人物。他的诗还带着初唐的拘谨,不具备盛唐诗歌那
种浏亮与光彩。但是他“前后三秉大政”,朝廷的“大手笔”都是由他撰述,“
天下词人咸讽诵之。”(《旧唐书·张说传》)他特别奖掖后进,他所奖掖的文
人能考知的有张九龄、贺知章等三十余人。还有一些是曾以文学受知于张说,日
后以政绩著称的,如房�、李泌、刘晏等。这种奖掖后进的做法已经形成传统,
贺知章和张九龄受到张说的拔擢,他们又再奖掖后进,如贺之对李白,张之对王
维。从以上所举的种种事例可以看出,盛唐文人是怎样的大度。盛唐文坛的情况
可以借用曹丕《典论·论文》里的两句话来形容:“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
足而并驰。”
总之: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的根基。惟开明才能革旧布新云蒸霞蔚,惟开
放才能百川汇海博大深邃。盛唐不过短短的五十年,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
,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曹雪芹的诗才放到唐朝是什么水平?
个人认为唐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曹雪芹的诗如果放在唐朝,其实是属于一个中等水平,并不能算在顶级里面
唐朝的李白的诗风豪迈,随意,奔放。杜甫的则写出了战乱时人家的疾苦。也有写边塞孤冷风景凄美的。到了宋代则是由于活字印刷流行,广大的老百姓知识文化都比较高。诗词中充满了知识性,哲理性,民族意识。到了明清两代战乱较少,人们安居乐业追求功名!这时候的诗词都是文人诗,应酬诗,生活诗,秀才诗比较多。这时候的诗词格律平仄严谨,主要都是应对科考的。特别是清朝,什么东西都是讲轨距,写字都要“馆阁体”!曹雪芹的诗词大都如此,但是他写诗的功力确实是深厚。《红楼梦》里面的诗句他可以根据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文化水平来写,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风格!林黛玉,薛宝钗,薛蟠,贾雨村,宝玉,香菱,元春,……从他们的诗风中就可以看出那个人的性格与文化水平,这一点非常难得!“一茬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这句诗放在哪里都是“圈子里面的人”!
首先,曹雪芹的小说是个巅峰,无须质疑。
说道诗,清代的文学思维注定清诗成不了一个体系,或者说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巅峰已过,大成已成,也没留下多少可发掘的,后来者无法再突破。
清诗基本是仿的,没有自己的任何特色,不如宋诗的理趣,更不用说唐诗的意韵。章回体小说开篇和结尾的诗,基本是作为一个引子和总结。没太大单独存在的意义。
单独,论文字功底,曹雪芹明显如施耐庵。文字表述方面,水浒应该高于其他两部,水浒中的诗也不过是为剧情服务的,说白了,这些诗不能以诗的眼光去看,无论好或者不好,都无所谓,没人计较,就算是打油诗,达到很好的为剧情服务的目的就行。例如三国“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咚咚。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就是打油诗,但没人在意这些,诗是为小说服务的。是小说的一部分。所以单独以诗的眼光来衡量,只能算辞藻堆砌起来的工整的打油诗。
满纸荒唐言诗应算上游水平,其他估计中下。林二薛的诗如果不在书中,估计也就是鱼玄机薛涛水平。词在宋词中中上到中下都有。像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比较一下易安居士,遣词造句完全比不了,所以在立意方面搞个新奇,还是不错的。比他早点不多的纳兰性德如果在唐朝虽不比李杜小李杜,单诗而言也是王杨卢骆水平。
放在唐朝属四流诗人,放在宋朝属三流诗人,放在清朝属二流诗人,放在现代属一流诗人。
文章标题: 我的诗水平是不是可以达到唐代一流的水准了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4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