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关于故乡的散文

时间: 2022-05-23 13: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关于故乡的散文

请介绍几篇写故乡的优美散文

如题。rn要求:很温情的。如台湾散文家琦君的《桂花雨》。rn最好是你自己读过,而且印象特别深刻、特别喜欢的散文名篇。不要仅仅根据文章标题来提一大片。rn谢谢!
我的故乡我的家
总认为,故乡的天空,让炊烟撑起来的炊烟下的那个故乡小村落,虽然很古老破败,但劳碌了一天地里活,一家人在自家的闲院里,围坐在小桌前吃饭,温暖的炕头上休息,大门口跟街邻说说闲话 … 总让故乡人感到日子有着无限的幸福和满足。

故乡的炊烟和他乡的炊烟一样,早、晌、晚三个时间里,定会载着淡淡草木灰的香气,浓浓于原始氛围中缓缓升起,然后,一缕缕飘向明朗或暮合的天空。有时,炊烟被微风扯成丝丝缕缕,微微跃动着,懒散地拥入天空的怀抱,与白云亲密地拥吻着,一起做着甜温的迷梦。

经常采风于乡间,一见到身在那个小村落,房屋的烟囱中飘出的炊烟,便会想起那暮色中的故乡,想起氤氲在故乡村落上空那淡青的烟雾,心底里仿佛有一双温柔的玉手,弹拨着思乡的琴弦。动情中,感觉那淡淡而温暖的草木灰的香气,热气腾腾的灶房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上中学时,母亲常对我说:爸恋家呀,看不到家里的大烟囱就想哭 ” 母亲的话没有什么哲理可言,但话中却蕴含着一种贴心的温暖。那阵,早已有了思想的自然知道母亲话中的意思,那就是身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目力与心自始至终地与故乡的那缕炊烟在一起纠缠。因为,炊烟里有父亲放弃不下的情结 — 那就是家。啊,大烟囱抛出能拴住父亲心的那条长长的线,就是炊烟。如今的也正如当年的父亲一样,外地仰望着故乡的炊烟,想念着自己的家。故乡与家虽贫瘠粗陋,但炊烟是温暖的炊烟,带着温暖的亲情,刀刻斧凿般地锓蚀在父亲与我灵魂里,时时激发我两代人内心对家深沉的爱,这爱不管不顾,只是向着故乡的土地奔涌而去。

故乡的地活多,人们通常起身早,炊烟飘起来的也早。清楚的记得,天还没有完全亮。空气中还散发着潮湿的场院和牲口粪便气味,雾霭后面村子里的公鸡懒懒地啼着,狗在房舍的台阶下睡觉,老母鸡蹲在屋旁树的枝桠上也在睡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清晨,故乡小村落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了一缕缕飘渺的炊烟。有炊烟弥漫着,清晨的雾气就显得格外重,隔远处看,村庄、树影雾雾绰绰的原野、庄稼和林子像给一层白布掩盖上,看不实着,鸟儿躲在不为人察觉的树枝上,炊烟里鸣啾着。

有时,村里人家屋顶上的炊烟也不是同时冒烟的有早有晚,有出格的懒夫妻们干脆省了早上这一顿,让烟囱歇到中午再冒烟。

带着审美的眼光去看,故乡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淡淡的蓝蓝的炊烟,小村落里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晨风吹来,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时,拍翅的鸡,蹒跚的牛,乱窜的猪,蹦跳的孩子,井边的姑娘,拾粪的老汉,屋顶的炊烟,无不生气盎然,醉人眼目。尤其是公鸡们拍着花哨的翅膀飞到墙垣竹篱上自豪地叫过之后,往往要缠住看上的母鸡调戏一番,更是渲染着故乡早晨的气氛。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吃过早饭后,除去到地里干活的人,村子里在家的大人,小人,男人,女人,外加几条好事的狗,都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块地方闲聊。老者们脸上一律皱纹密布,那皱纹最深的自然也就是最老的老者了皆面目慈祥,不时地给旁边的后生家讲出个关于村子从前的故事。这时的太阳是懒懒的却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

黄昏的炊烟,从高矮不一的房顶袅袅升起,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那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越发显得古朴、恬静、美丽迷人。烟缕渲染着黄昏的景色,田间的人们炊烟的呼唤下,赶着车的背着锄的顺着村道走回来。顿时,牛的哞哞声,大车的隆隆声,打水辘轳的轧轧声,狗咬声,鸡叫声,人们说话嚷叫声 … 将炊烟下的村庄的黄昏变得充实起来。

很快地,夜幕像块幕布似的以看得见的速度从西面走来。使得小村里的炊烟正在缓缓地融入夜幕,被无边的夜幕同化。接下来,吃过晚饭的人们带着炊烟的乐趣,陆陆续续地来到村中的古戏台前聚齐。古戏台既古且老,内外墙斑剥的厉害,但戏台顶巍然翘立地 “ 山 ” 字形建筑依然威风凛凛。古戏台是给村里人带来无限快活的地方。散尽炊烟的村里人聚会看戏听道情都在这里。平时,没有戏和电影看,村里的一群后生家便围着一个老者听他讲古。老者的眼睛半睁半闭,怡然自得。说开天辟地的不光是盘古,还有扁古,扁古是盘古的爷老子。无论老者怎样的瞎讲,后生们都相信。肯定那是远古里的事了也有些人聚在古戏台下打扑克。输了人并不输什么,只是乖乖地将鼻子伸到赢家的面前,让他刮三下。热闹时,常有些不知深浅的女人们前来围观,这时调皮些的男人免不了会说几句荤话让大家笑笑,胆大些的甚至在围观的女人的脸上或屁股上拧一把也不算出格。

这是人的世界啊!

故乡的炊烟,包括有太多太多的内容。

记得,垂髫之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或是拿着棍棒习武耍弄,把那片炊烟下的土地舞动的风生水起。从午后一直到黄昏,和小伙伴们欢乐和笑声始终溢满在炊烟中的村落里,时时引来大人们远远的驻足观看,还不时响起一阵阵的叫好声。

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连接我生命的血脉。离开故乡多年了依然固执地思恋着故乡的炊烟,感觉那氤氲在心中的情结,无法用其它再美丽的东西所能取代。

古城居住,多少个日子里,常用自己的心,丈量着古城与故乡的距离,可是不论我怎样地用心去丈量,想拉近我心与古城之间的距离。但是古城对我来说,心灵之中却永远是陌生的古城并非不可爱,只认为:没有炊烟的古城里生活,心是空落落的感到有一种无助的孤寂。

随着年龄的增长,怀乡的情绪渐渐地浓了旷野里的那缕缕炊烟,时时在怀乡的情绪中缭绕着,经久不散。曾感慨,炊烟就是母亲对儿子归家的声声呼唤,那声音,那么的亲切、自然而谙熟,总让人有一种归家后的甜蜜,疲惫时的抚慰。时常,眼睛因看见炊烟的升起而高兴的噙着眼泪,好想再一次,闻一闻故乡炊烟的味道,好想再一次,闻一闻锅台旁边腾腾的热气 …

如今,故乡,很难再看到昔日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越来越稀有了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着我这将是故乡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

故乡的河
从地图上寻去,我的家乡在重庆西北部。那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江防小城。因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所以一般的交通地图册都不予标注。但在嘉陵江的西侧却可以很容易地寻到它的一条支流涪江。涪江的西侧也有一条几百公里长的支流,这条可能未被标注的河流叫做琼江。琼、涪二江在嘉陵江下游西侧的某一个地方交汇。这个地方便是我的故乡安居镇。而这两条河就交汇于我家窗前,日夜从我家楼下流过。因为常年在外不能回去,所以偶尔便会翻开地图册来看看。这交汇的一点便是我的家了,闭上眼睛,故乡仿佛就真的在面前浮现。

人们喜欢择水而居,大凡两江交汇之处都有一座较大的城镇。嘉陵江和长江交汇于重庆城,涪江与嘉陵江交汇于合川市。涪江和琼江的交汇处,也应成为一个较有名的地址。事实上,这里也曾经成为县治所在地,清朝时这里就曾经设“安居县”。至于地名为什么取名“安居”?便有两江交汇之处适于人居之意,这个地方是可以长久地安居乐业的,所以这才有了许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而这座小镇的兴起,大概就始于明清之时。那一整条街的明清建筑,“九宫十八庙”百年的香火鼎盛,依山建筑的城墙和城门楼遗址,以及现在依然繁忙的水上运输,都见证了小镇过去兴旺的历史。

小镇临水而建,依山势起伏,如走龙蛇。涪江迎面而来,琼江横斜着从旁逸出,两江交汇的宽阔江面正对着山前。涪江其实也是一条著名的河流,它是古代巴蜀的分界线,涪江流域也一直是全国三大蚕桑基地之一。琼江虽然不长,但却流经人口密集区,径流量丰富。涪江和琼江在此交汇,使本地成为附近有名的鱼米之乡,历来名属重庆四大古镇。地方上的航运也较为有名,过去一直为川东物资进出的重要途径。在未通公路之前,本地人出川只有乘船沿涪江下行,经合川而至重庆。所以这里曾是嘉陵江航运的一个重要码头,现在也有大小百十余艘船只。以前船只上行拉纤,下行鼓帆,现在则多为一些“机动船”(故乡人俗语)。这是一种乌蓬油漆的铁壳小轮船,行驶时马达“突突”地振响,吐着一缕缕黑烟,常伴随着三两声凄长的汽笛。两江沿岸有许多竹林环抱的村落,那里的人家,都喜欢选择这种交通工具出行。每逢集日,江上渡轮往来如飞,而拍浪之声不止。

而这一天由各码头、车站前来赶集的乡民总有几万人。这些乡民进城之后,忙完生意或正事,往往都散落在小镇的大小酒馆或茶馆里。去酒馆的,二两白干、一碗河水豆花,就可以管够;去茶馆的,一杯坨茶、一小碟花生,就可以和三天才见一面的老朋友相谈尽欢。在记忆中的河水豆花和盖碗茶,遍街皆是,那些小地方的乡民忙碌中却也总不失悠闲,仿佛永远过着最快乐的、简单而又淳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平静得犹如缓慢的江流,总是那么缓缓地、静静地、似乎永远一成不变地流淌着。

每天我常不自觉地站在窗前。清晨太阳初升,当阳光抹红了对面的山坡和楼下的江面,那时江边的码头便开始忙碌了,那是河对岸的农民赶早地肩挑了蔬菜来卖。而到黄昏夕阳西斜,又有许多渔船摇出来,在“落霞散成绮”的江中,迎着夕阳撒网,或者是往水里赶着一队队的鸬鹚。这时的江面往往静止如画,我常在此刻望定了江面发呆。

在大多数时候,故乡的河水总是那么的蓝,仿佛总接近于天空的澄澈。那江边的青山和丘陵也恰到好处,甚至在江面也可以现出婆娑的倒影来。而你只要站得稍高一点儿,便可以观得这幅山水的全貌。我常在夜里一个人到楼顶上去,看那星空和身后的万家灯火。这时的江面却总是显得特别冷清,除了一些晦暗的月光和几点移动着的渔火,连一丝声响也没有。每次站得久时,我都不自禁地感觉有些孤独。

那码头就在我家楼下,江边入水处几块光滑的圆石上,母亲常端了大盆的衣服去洗。码头边有一座向上倾斜的高架缆车桥,桥洞内的石头缝隙,里边常有许多螃蟹。我和我的小朋友们常从这里穿过,经城墙下的江岸,绕道避开大人们到下游的浅滩处游泳。每到洪水季节,我的父亲常站在那桥上,伸长了一支竹竿,迎着汹涌的浑浊激流打捞浮财。桥边的洪水洄流处,也往往有许多大人在搬罾。而这时我通常是畏惧大人们的威胁,不敢出门,只有守望在窗前。那洪水涨落一般在十米和几十米之间,有一年甚至淹没了半个小镇。我每次看见那洪水浩荡而来,又一波波翻涌着无边际地漫去,在感受壮观的惊讶中都含了些担心。这样莫名地担心着,很多次都望得双目模糊而生疼。

我常想起父亲对我的约束,这种约束是带了一点暴力倾向的,常常地使我感觉到有些不自由和难堪。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更看重那些待我好的邻居和朋友。记得在琼江边有一座白色的供水塔,我有一年春夏傍晚时,常独自一人去江边的水塔下读书。那地方很静,靠江边岸上长着许多可以养鱼的茂密水草,常有些零散的油菜花儿在其间开放。我偶尔也抬起头来,看对面江边养鱼网箱船上一个中年人钓鱼。那船上有一个比我年长一岁的很好看的女孩子,常划了小船过来载我去她那儿喝可乐。她的父亲,那中年人总戴着一顶麦秸草帽,圆脸总是笑眯眯的,有时还陪我拉一会儿话,找根小凳子让我坐在旁边念一段书给他听。记忆中的那女孩扎着一根长辩子,两只明亮的眼睛常看得我脸红。她曾经和我同一所学校,小学毕业后就上船帮她父亲养鱼了。她好像曾告诉我,挺喜欢看我穿一身学生制服在学校执行升旗仪式。也不知那时怎么就特别喜欢去那儿读书,而每一次都希望她撑了小船过来接我。可惜那女孩后来随她的母亲去外乡了。记忆中的童年仿佛如梦,只是我好像并不快乐。

但一年也有些让我高兴的时侯,这便是每年一度的端午节。这时在江面上,往往可以看见十余只龙舟和许多只彩船,不仅有男女龙舟竟渡,还有人在彩船边泅水抢鸭子。这个日子可能便是本地最热闹的节日了。四面八方的乡民扶老携幼,两江沿岸往往有数万人同时翘首围观。那一天我家楼顶也一定装了一只大喇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等雄壮的音乐。而在我家窗前,也一定挤满了从乡里赶来的亲戚。那种人多的盛况非亲身经历者不能感受。那一天的小伙伴们总是兴奋得满街乱窜,城门楼边用糖精兑水卖的老婆婆总会忙得笑逐颜开,而当天的大会主席台,总要用高音喇叭免费播放一些寻人启事。不过现在可能再也看不到这等热闹的场面了。

在这宽阔江面的下游,也有一处码头。离码头不远处有一座断堤,那断堤一直延伸至江心,断堤往下是一个空旷的鹅卵石大坝。那坝子足有一个飞机场的面积,但常被洪水淹没,所以至今仍荒芜着。记得小学老师组织全年级同学参观江景,地点就在这附近。那次回去后作文,我引用了王安石的一句古诗“半江瑟瑟半江红”,来形容上午半山青翠掩映下的江面,结果获得语文老师的激赏。不仅作为范文朗读,还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那时我刚从农村新转学到这里,正愁无法与他们平等共处。不想从此以后,同学们都对我投来青睐的目光,女生也肯和我玩了。现在想来真的很感激那位胖胖的女老师。

那空旷的大坝上面,杂生着一簇簇的芭茅,在坝子前的浅滩上,偶尔飞落几只野鸭。过去我们常常去捉打屁虫(学名“椿象”),集体野炊或是放风筝玩儿。那断堤是垂钓和默想的好地方,偶尔也会有一对情侣牵手去玩。我曾无数次到这里,或独自一人踯躅,或和另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这里静坐着同看夕阳。其实,这样的女孩前后有两个,都有一张很可爱的面孔。她们一个喜欢很妩媚地微笑,一个喜欢睁大了清澈的双眼。两人都喜欢托住香腮听我讲故事,尔后又静静地陪着我一块儿发呆。但她俩都已经离我而去了。很多时候不去想,她们就消失得好像从未在我身边出现一样。偶尔记起的片刻,又不敢揣测她们身在何方。

也不知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是十年前离开小镇的。去年回去后打听一些同学朋友的消息,很多人却再也渺无音讯。而我那个家在我回来之前,也是闭紧了窗户久无人居。我的家人早在七年前就迁往县城了。

记得走的时候,小镇新建了一家碳酸锶厂。那是一家日资企业,因本地丝绸、制糖等轻工业大多破产倒闭,由政府招商邀请而来。其实也就是一家化工厂。那工厂巨大烟囱飘散出来的气味甚不好闻,废水废渣也日夜往江边倾倒,不仅对下游的渔业生产颇有影响,一些特殊病例也逐渐在周边扩散开来。本地人曾经怨声载道,听说还引起了一桩群体事件。但因为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地方政府要考虑长远民生,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可结果却是小镇的人们都想方设法外逃,农村外出打工者多年未归,小镇的原住民也有一半迁往县城居住了。

这次回去后,那家日本工厂已经搬迁到更偏僻的省份,小镇也终于重归山清水秀了。一个人彷徨于古镇街头,不觉想起一发生在此地的戏曲故事《碧玉簪》,那公子小姐罗曼蒂克的古典爱情,恐怕再也不能于这里上演。我总是怀疑,本地的书生仕女可能都注定要远离,他们将来也肯定会像小镇的大多数人一样为生计无奈地奔波异乡,如我一般在外成家了。

但我的离去却和故乡的变迁无关,理由拣好听一点的讲,是因为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男儿志在四方。然而我却知道自己是在逃避,在那些失败痛苦的过往之后,我对故乡真的无从适应。可到如今,在外漂泊的时间越久,却更加记得故乡的好处了。

记得在江边有一座山,叫做“波仑山”,山上有座庙,叫做“波仑寺”。寺庙传说是鲁班所修,文革时已遭焚毁,但仍残留了许多尊佛像。其中有一座大佛,闭目端座两手上捧。过去有庙门的时候,这尊大佛正位于大殿居中。每至夜晚,月光穿过庙门上的窗棂正好映射在佛像身上,圆月之夜,更有皎洁月光如捧佛怀。这便是著名的“波仑捧月”。因为有此奇景,这大佛便显得比别处更灵验些。所以每逢初一十五,这里的香火都很旺盛。尤以除夕之夜,很多人都来烧“子时香”,据说外出者籍此来年可保平安和挣大钱,地方上为官者也可升官发财。时值年三十之夜,往往有数千人同时前来进香,山前的狭窄公路上,那一辆辆黑黝黝的豪华小车也如长龙般见不到尾。遍山烛光灯影里,人头攒动,鞭炮炸开有如繁星闪耀,盛况年复一年都更加空前。

我也曾上得这座山去。那一夜,家人打电话要我去求得一些平安回来。但不知为什么,我竟在这遍山的人丛中裹足不前,那份茫然和震撼,心里真是不能明详。我虽不曾去烧“子时香”,但最后也离开了。我终没有心情为自己祈福,虽然去的地方也很遥远。倘若再一次地回来,小镇也一定更加物是人非。我并不嫌弃故乡的贫穷,只是她今天真的已经改变了模样。

故乡的河啊,仍是这么长长远远地流淌,为何那远行的游子也随了你去漂泊?漂泊去了异乡!我知道我还得再一次归去,我的家呀,还在故乡的河畔,我即使不去想,她也在我的心中永志不忘。

春 之 憾
久违的春天经不起人们的翘首企盼,如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而今天的我似乎对春天有一种特别的感触。

长春的春天是那样的简约,不如故乡之春铺张而烂漫,因而久居都市的我也就极为珍爱街头楼角那初始的鹅黄。一场春风,一夜春雨,早起的人们忽地发现春姑娘已来到身边。看吧!是谁为柳枝做了鹅黄色的包装?瞧吧!街边草坪上什么时候挺立起那么多嫩绿的小精灵?没有迎春花,没有布谷鸟,只有这柳,这草,默默地散发春的气息,奏响春的旋律,装扮着北国春城的庭院通衢。我深知,这鹅黄,这嫩绿,只是春天的使者,当着桃李杏梅竞相怒放的时候,她们的美就会被人们淡忘,而我却对此情有独钟,钟情于春色复萌柳梢黄的短短几日,因为美不只在于娇艳烂漫,更在于清纯而无私。

我说 ,迎着料峭春寒的报春者是最美的。

故乡的春天比这里要铺张,只是她来得更迟。前两天,妈妈打来电话,亲亲地唤起我的乳名,“五·一就不要回来了,这儿没什么好看的,还挺冷呢!你在那好好工作,别惦记家……”,挂断电话,泪水却连成了线。是啊!我常和家里讲,我极爱故乡的春天。故乡是个半山区,老屋被不太高的土山坡包围着,面南依傍在盛满山泉的水库旁。故乡的春不象这里只有那有数的几种树、几种草和几种花,冬雪还没有褪尽的时候,紫色的耗子花已经迎着仍有丝丝寒意的春风在阳面山坡上开放。紧接着,沟谷和田野上的柳树便泛出鹅黄,吐出绿叶,有些柳树还开出金黄色的花(毛毛狗),迎风飘着醉人的芳香。野菜钻出地面,再过些天,漫山遍野便成了花的海洋,处处燕舞莺歌,百灵、黄鹂、杜鹃……百鸟鸣啭,与农忙的吆喝声和隆隆的农机声一起,献给人们一个个清新、喧闹、生机盎然的早晨,一个个艳阳暖暖、花香袭人的黄金上午。

我更爱故乡春天的月夜。月夜深深,劳累了一天的乡亲们沉入了梦乡,远处仍有农机的轰响,但因为离我家远,所以丝毫破坏不了这的静谧。这时的我尽可以安心品味、享受这故乡春月夜,沐浴在月光里,徜徉在花丛中。看!梨花和李花给后山披上了银白色的新装,偶有惊雀掠过,或是清风徐来,落花如雪便纷纷而下,而更诱人的是那花海的芬芳弥漫在山野间,自然、淡雅。清朗的月光下,水面上飘荡着虚幻清幽的水雾,莫不是仙女在浣纱?银光粼粼的水面上传来蛙的合唱,时高时低,变幻莫测,许多不知名的水中动物或水鸟或是不甘寂寞,或是嫉妒这合唱的美妙,总是偷偷插上两句,虽然象捣乱,却使这单调的蛙声变得那样富于变幻,那样生机勃勃,那样自然和谐。这月夜中的我,常常唤着那条忠实的老狗“大黑”来到后山的树下静静地坐着,在月夜里放飞想象的白鸽,听蛙声四起,看落英缤纷,数寒星点点,想那满月中的传说和黑黝黝的群山里的故事。“大黑”很懂事的,就那样眯着眼、垂着耳朵趴在我身边,生怕弄出点声响破坏了这月夜的恬静、这只能用心灵体验的纯真的美,还有主人那么好的心境。

我一直在想,若是把这情这景摄下来,刻到光盘上,用她常来慰籍我这他乡游子恋乡的情愫,那该多好!可去年返乡,才发现那梨树、李树老死了许多,也被砍掉了许多,难道就只为增加那几分贫瘠的山坡田?一个完美的故乡春月夜的景致再不会有了,今后的我也只能把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心间了,只能常常默诵着:“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来聊以弥补那份淡淡的伤感与缺憾。

我爱故乡春月夜,那里有我童年和少年最真的梦幻,那是我心灵避风的港湾,那份爱,最纯美,最执着。

韶华易逝,恰如那短促的都市之春,久经世故与磨难的我已渐觉疲惫。情感世界的荒芜与麻木,理性灵魂的萎顿与逐流,这些都市人的通病我当然难免,然而,形形色色物欲的诱惑、生存竞争的残酷不知怎的仍然淹没不了往日的情怀,总能忙里偷闲地缩在那心灵一隅,追忆那故乡春月夜,独爱那都市柳梢黄。

这个世界上的自然美将越来越少,逼迫着我们善于追忆,善于找寻。

故乡情结
我的故乡在辽东半岛的一个小镇 ——熊岳城。那里有座山,叫望儿山。他没有喜马拉雅山那样高耸,也没有三山五岳的雄姿,但它却有慈母盼儿归的优美传说,脍炙人口,多少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这块带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他在年轻时,同爷爷背井离乡、踏上了谋求生存的不归之路。爷爷不久就客死他乡,父亲自己在外面闯荡,最后落脚在洮南府,他成了家、立了业,有了我和弟弟妹妹们。父亲闯荡的还算可以,当过厂长、局长。他的性格开朗,家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可就是到了年节,他就不高兴,眉头紧锁,躺在床上不言不语。后来,母亲套出了他的心结,病根是想家,得了思乡症。为了让父亲开心,我们哥几个纠缠他,让他讲老家的轶事,这招儿挺管用,父亲讲祖辈的辛酸和他童年的趣事。尤其是说到家乡的景观,更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什么北关街、八大景,尤其讲到望儿山时,他更是眉飞色舞,这是他故事中的重头戏。把那望儿山描述的活灵活现,听者犹如身临其境。在我没去故乡之前,望而上这幅风景画卷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形成。

父亲因病去世了。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他躺在病榻上,啦着我和弟弟妹妹们的手,眼里含着泪花,断断续续地对我们说:“孩子,你们有空回老家看看,同亲属们走动走动,不要断了联系,咱们的根儿在那......”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8cc470100dh7i.html) - 故乡情结(散文)_铁路天峰_新浪博客
我很听父亲的话,凡有机会就回到熊岳城,看看家乡的亲人,逛逛小城的大街小巷,攀登望儿山陡峭的山崖,遨游浩瀚无垠的大海,尽情地陶醉在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山山水水之中。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父亲讲过的故事,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父亲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和对亲人们刻骨铭心的爱意。我回乡省亲数次,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这座古朴的小镇,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望儿山上点缀了许多楼台殿阁,在如涛似波的万顷果林衬托下,这个“小岛”显得更加妖娆。小镇的变迁记载了时代进展的历程,尤其是这座不起眼的望儿山,她不正是祖国和母亲的象征吗!?我们有许多儿女远离家乡游离在外,“游子吟”的歌词就道出了游子们的心声。放眼望去,望儿山上的青砖塔,不正是慈母的化身吗!他站在山峰上,任凭风雨的撕扯,严寒的折磨,望眼欲穿的祈盼儿女的回归,这也是古老传说的由来。此情此景真能不让人心动哪?

我父亲爱家乡,我也爱家乡,我们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笔墨书不尽,丹青画不完。

正是:

游子觅人生,

慈母盼归程,

手捧故乡土,

思绪如潮涌,

悠悠千古爱,

尽化此山中。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这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诗了吧~~`1~~~在小时侯学的时候只知其优美的句子,长大的时候才深深体会其中的感情~~~

还有余秋雨老师在<借我一生>中有很多都是写故乡的文章.
关于乡愁的诗歌你可以参考一下席慕容女士和余光中先生的诗

再介绍一首歌给你,歌词不下于散文的,歌曲亦很 优美

歌曲:故乡的云
歌手:费翔 专辑:跨越四海的歌声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尉天骢的《岁月》里有很漂亮的文章,《枣与石榴》、《叫魂》,……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中,《杨柳》、《还我缘缘堂》,……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雅舍忆旧》中,美文美不胜收。
《北国的秋天》、《故乡的河》《乡集情结》《故乡的食物》

表达思念故乡的散文

表达思念故乡的散文

1.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一百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

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

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

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二十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2、故乡

故乡的田野上有相互追逐的孩童,随风自由奔跑,在苍茫的金色麦海中玩捉迷藏,在空旷无垠的草地上玩老老鹰捉小鸡;收割之后,农家伯伯用枯黄的麦禾编织成可爱的稻草人;田野上飞来寻觅稻谷的麻雀,顽皮的孩童追赶着饥饿的小麻雀,嬉戏在故乡的田野上。

故乡的田野,金色的麦浪,小昆虫煽动着翅膀流连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鸟儿唱着丰收的歌谣盘旋在蔚蓝色的天空,享受着金色的秋。收获的季节,农家伯伯戴着草帽在毒辣的日头下默默的收割,无情的太阳光已把他们的皮肤由黝黑的黄色照换成古铜色,但造就了他们坚强的脊梁。

鸡的鸣叫声打破故乡安静的晨曦,村庄被一层层的雾气笼罩着,有一种朦胧的美;黑色的烟囱冒着晕圈,炊烟的味道弥漫在故乡的山川河流,不明白是哪位好妇在黎明破晓前已早起烧火为家君做饭,清晨的晶莹剔透露珠像一面洁白的镜子在太阳散发的微光中闪着亮色,映射着勤劳伊人的容颜。

故乡的风,温柔地抚动树枝,桂花散落地错落有致,桂花香飘荡村庄的每个角落,萦绕在鳞次枳比的瓦房的上空。

当我怀着憧憬毅然决然地离开我的故乡,告别生我养我的那一片热土,来到喧嚣霓虹灯闪亮的城市,展望自己闪耀的星空。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每一个寂寥无人的夜,我都会想起那故乡的生活;想起爱我的亲人,当我想他们的时候他们是否也会在昏暗灯光下的窗口挂念着我。

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的时候,望着天尽头那边的故乡,我会情不由衷地唱起故乡的歌,想起故乡的人。

我想念的是故乡那灯火下的温情,那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温暖。不明白是从懵懂开始还是何时,我的奶奶就一向伴随在我的左右。童年时的我,在奶奶哼唱的摇篮曲里安慰地入睡;桂花飘香的季节,奶奶会和我一齐摇桂花,为我做甜蜜的桂花糕,那种甜蜜将在我的口中停留一生。

烛光下的奶奶,为我缝补破了的衣衫,透过烛光,岁月不动声色的力量已经为奶奶换了装;深凹的眼角,有了褶皱的脸,弯凸的腰,步履蹒跚。我在烛光中偷偷细数着奶奶头上的白发,不经意间落下一滴莫名的泪。

灯火下的温情,烛光里的奶奶;你是我的牵挂,你是我前行路上的光,不管前路是荆棘密布,还是海市蜃楼,我都会带着你的爱,走过萧杀苍凉的秋,走过寒风刺骨的冬,走向花开不败的春。

故乡的傍晚,红彤彤的火烧云映红了小村庄,晚霞的亮光照亮了河面打鱼归人的路。

也许你也会在茫然失措中想起故乡的那一片飘浮的云彩,也许你也会在被背叛伤害的痛彻心扉后唱起故乡温暖的南泥弯,也许你也会在暮入黄昏后想回到故乡落叶归根。不管我们走得有多远,有多大的辉煌,而我们就像是故乡厚重的大手中紧牵着的风筝线,从不会流浪异乡,亡命天涯。

当我们的肩上背负着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请不要害怕迷茫,请不要放下你肩上的行囊,看着前方指路的灯火,继续前行。不管以后要经过多少个转弯的路口,请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我想把故乡的一切装进我的口袋,让我无时不刻感爱故乡的温暖。

我从不在意别人眼中的所谓的海枯石烂的幸福,我只愿守护故乡那一砖一瓦的房屋,里面装载着我的回忆,墙上有我画的彩虹,挂着我童年时放飞的风筝,书桌上有我折的纸飞机,有我奶奶听花戏的留声机,有我的梦,有我的童话,有我的温暖。

唱起故乡的歌,说着故乡的事,做故乡的梦,拥抱故乡的晴天,想念故乡的亲人,双手合十祝福我们的故乡。

故乡是我温热我胸口的一首歌,故乡的歌,纯净如水,热情如火,灿烂如花,响彻云霄,温暖我的梦。

3、回望家乡

午夜子时,泡一杯香浓的咖啡,随着咖啡的氤氲,我的指尖飞快地在键盘上飞舞,我想到了我秀丽的家乡-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一个秀丽的水乡小城。

宁静的海池河,古色古香的八字桥,风景秀丽的水上森林公园,风韵犹存的老沙沟无时无刻不让我泪湿罗衫,魂飞故里。回想童年,踏着长满青苔的青石板路,穿过一条条静幽的小巷,跟着妈妈去备战桥下去洗刷被单,和同学一齐到秀丽的垛田春游,徒步到乌巾荡放飞风筝。

在一个城市生活久了,难免在语言上被同化,我是一个生在苏北长在苏北,地地道道的苏北人,虽然在外呆了十年,但语音里仍有浓浓的乡音。女儿自幼生活在南京,两岁时由于我调至外地工作,便托付给我婆婆照看,直至五岁才回到我身边。女儿刚来时的一口乡音此刻已经荡然无存,此刻讲的是一口标准的南普话(南京式普通话),偶尔回乡听讲快一点的苏北话还听不懂,学讲家乡话,更是怪里怪气,让我心痛不已。

和女儿一同回乡,都会带女儿到处走走。到我以前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看看。我带女儿去我小时候上的新华幼儿园(元老府),有名的元老府已重新修缮,我幼时的新华幼儿园那两扇厚重的大门居然还存在,铜门搭,一点没有改变,只是修缮后重新刷了层朱红色的油漆。我指着那高高的门槛,告诉女儿,妈妈很小的时候就是在那里上幼儿园的,一次放学脚没抬高,被门槛绊倒,整个前臂与地面摩擦,嫩生生的胳膊擦了一层皮,血肉模糊,至今还有印记。

带着女儿穿过长满青苔青石板路的儒学街,走过一路青砖瓦黛的上元巷,来到当初老家最繁华的牌楼路,那里有我们家乡最高学府,县中。我告诉女儿,妈妈当年小学毕业仅以两分之差与这个校园无缘。但妈妈小升初,初升高都是在那里考的,这是妈妈当年无限向往的校园,也是妈妈当年奋斗的目标。可惜由于城市规划县中已迁移,只留下了一些以前的痕迹。我围着老县中拆迁后留下的古树走了一圈,仰望根粗叶茂的枝干,不知大树是否还记得当年县中的林荫大道上曾有位肤色白皙,身淡薄影的女孩,行色匆匆地走在赶考的路上。

十多年前的傍晚,秀丽的海池河边经常有位长发披肩,素衣素裙的女子坐在河边或看书或对着水面凝望,看着河面泛起的一层层涟漪,看着黄昏落日渐渐西去,看着野鸭在河里戏水,那个女孩便是以前的我。经历了一场感情的波澜后,每一天清晨或傍晚都会围着海池河边走一圈,只有当我看到碧波荡漾的河面,看着潺潺的河水拍打着岸边的河堤,我的情绪才能得到片刻宁静,没有一切杂念,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落日黄昏陪伴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直至我离开老家,远走他乡。

虽然家乡的美景令我流连忘返,但生活在家乡的那些年,有太多让我纠结的记忆。当年生活在那里,我无时无刻不期望自己尽早离开那里,盼望离开所有的纷杂与繁琐,曾游走于几个城市之间,在那鞭炮齐鸣,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宁可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吃着方便面忍受着孤独和寒冷,我也不愿意回乡,我恨那里,我害怕我触景生情。但时间是疗伤最好的药剂,事隔多年,那些纠结的回忆已经淡忘,我的思乡情结越来越浓,小城的恬静,小城的惬意,让疲于奔波的我很想驻足停下来休息,每次休假回家总觉得时间太短,坐在回乡的车上,总觉得路太长,回到父母身边,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

年过古稀的父母,每次听到我回家的日子,每日都在倒计时地算日子。当我踏上家乡的土地,打电话给他们时,父亲便会直奔楼下等我,腿脚不利索的母亲会扶着门框,不停地张望。女儿远远地看到外公,必定会给外公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家人说说笑笑地进了门,大姐和嫂子已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为我接风。但每次假期到了,我要回南京跟父母告别时,母亲总会泪水涟涟,我强忍着泪水笑着安慰母亲。常回家看看,这是父亲每次送我走时讲的最多的话。

春天时,想的最多的是家乡的垂杨柳;夏天时,想的最多的是北水关桥上手拿蒲扇纳凉的人群;秋天时,想的最多的是牌楼路上落下的梧桐叶;冬天时,想的最多的是挂在屋檐下的冻冻钉。我秀丽的家乡,我衷心的祝愿你,粮食丰产,经济腾飞,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秀丽!

4、故乡遐想

在北方,望见叶落絮飞的景象,便想起故乡,我的故乡在四川南方一个依山傍水的城市,那里有山的绿意和水的清凌,时常让我魂牵梦绕,寤寐思服,那是一个小城,无论是大江或是小河,一到了那里便舒缓下来,那水的样貌,伴着年轮缓慢地流进我的心里,长成梦的模样,若影若现,周围的小山和丘陵间常常在薄雾中延宕,这样的景致让我对故乡有些许的期望,期望她更加的温润,清亮,仿若是山里的摩登,或若是城市里的乡村,近年来,由于长期在外地工作,隔上一段时间,回到故乡,那里的变化,越来越让我感到亲切,而在以前的时候,这样的感觉是没有的,假期结束后,当我离开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愁绪和思量,但是,在北方呆久了,每当看到季节的变化,风里冷冽的气息,黄叶飘落满地的时候,心中故乡的蔓藤,像花儿一般在渐渐绽放,令我生出诸多的惆怅,来对映生命的眷念,思念就像长了翅膀,便在瞬间,回到故乡;

在南方,我的故乡,有众多的山峦掩映着绿色的衣裳,山下的河,像温柔的女儿,守护着那岸边的万家灯火,像神女峰的坚持,延续远古的梦想,河的蜿蜒,水的潺潺,在两河间的狭长地带,孕育了一方水土的儿女,生长出许多青绿,在蓝天白云与广阔的田野间弥漫;那里有农田的稻香,有瓜果的芬芳,有菜籽的金黄,有蚕丝的曼妙,还有那城市里的现代化大道与老城之间交映的历史和文化,当夜的黑来临的时候,河上、岸上的灯火,繁衍南方不尽的妩媚和安逸;

故乡的酒,散落在陋巷的酒馆里,酒馆里有简单的条凳,红黑相间的方桌,还有那酒缸里透出的味道,纯纯的,散发着谷物的绵柔,流连的芳香,酒馆里的人,或是乡里的农人,或是小街上的商贩,在川南俚语中,古往今来、奇闻异事、花鸟虫鱼、世界万象,如江水汩汩不息,仿若世界的这天,在酒与话中,变得这样的具象;偶尔的插科打诨、夹杂着对老板娘的戏谑,下午的时光在一个日头下,慢慢的地走向黄昏,斜进的阳光,照耀着尘埃,时光仿佛凝固,一切变得如此的静谧和安详,那样的日子,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此前的情景,飘若回声,过了,便是一晒;

时光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在故乡的平凡世界里,有的是人性完美的和百姓的善良,那里有太多的温存,用语言或笑声,来回应一点点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厚重;

向南便是赤水河,那里有泸州、宜宾这样的酒城,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故乡的微醺,便多了几分媚态,夹着川剧的高亢和撕裂,动人心彻,我常常穿梭在故乡小城的各类小巷,思考着这简陋设施的酒肆,里面藏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和流淌着的关于酒的传奇;尽管在现代大都市概念中,那样的里巷渐次凋零,而我或许在某个清冷而微风习习的日子,去寻找故乡的味道,这味道中的酒意,在心里早就酿造好了,等待着某个时刻,散发开来,回应那些清晨和傍晚,在那里有我儿时的记忆,和对故乡无尽的缠绵;

故乡的书法,穿梭在现代与古代之间,尤以蓬溪的书法为最,我以前看到了书法之乡蓬溪的文化风起,一个亭台、一个楼阁、一个小桥、一个回廊,都是那样的墨香连绵,笔走龙蛇,意蕴若兰,那是黑色的艺术,在黑白之间的一次纵情奔放、或是一次人性燃烧的烈焰,交织的意象,在技术和艺术之间,留下太多飞白,让想象的空间得到了释放,那是动与静、黑与白、空间与时间等流向的表达,那里有你的影子、我的声音、他的未来,有音乐的灵动、有诗歌的悲喜、有山水的跳跃,那是一个人对世界的一次巡礼;

山水的空灵,孕育了人性的清高,那些在书法路上的行者,持续着千年如一的姿态,守望者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每当看到各地的书法作品,心里闪耀的还是那故乡墨池里,溢出的墨香,那是不忘的记忆,那是故乡这片土地,对我成长的洗礼;

春天的时候,无论是阳光明媚或是风清水绿,坝上的风景在田埂间舒展,油菜的黄,连片似的,向着阳光奔跑,那是期望的微笑,那是金灿灿的绿,长在农人的烟袋里,流在水牛的呼喝中,还有那些乡间相望的鸡犬之声,透过薄雾的清晨,传递着收获的吆喝,从青砖黑瓦的农舍里,溢出的炊烟,夹着这南方的晨曦,四处蔓延开来,一份宁静和安详,让人长久的思量;

故乡的河,无论如何都是我无法回避的记忆,70年代在城西修了一条人工河,取名叫渠河,那是从渠江顺流而下,到了我的家乡便决堤围坝,沿着船山的脚下,水草相间的绿,是我对它长久的记忆,那是我童年的乐园,那是我对河流第一次的感知,那是对游泳概念的见证,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在渠河的川流不息中,沉淀了太多的故事,这天,它变得很美,但是,我发现它老了,像个安静的中年妇人,静静地流淌,我想它必须会怀念它过往的青春和繁华时节,这天,它被现代灯光的修饰,变得时尚而秀丽,却失去了往昔的喧嚣,它的静是一种失去或是得到,让年轮给它一个答案吧;

人到中年总是想起过去的事,对家乡的热烈是近年开始的,每次看到故乡的变化,心里的感觉总是随着它的变化而起伏,欣然中那份浅浅的遗憾,总是在不经意间流动,过去的东西未必全好,但是,未必全不好,望见蜿蜒的滨江路上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望见涪江沿岸,垂柳掩映、游人如织,望见连接中心岛与岸边的船,在来来回回之间奔忙,我觉得故乡在现代节奏中,疲于应付,难道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是故乡现代化的结果?我想故乡的美必须在人的心里,在每个灿烂的笑容中,甚至在家人相聚时浓浓的蜜意中,人的幸福应在故乡的梦里有一平平淡淡的模样,是每个人需要的温暖。

5、曲巷深处有我的家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玉钩双语燕,宝秋甃杨花卷。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题记

每一天傍晚的时候,我总会匆匆收起满身疲惫,和着夕阳的余晖,奔回自己温暖的家。

冬日的城市,有一种冰冷而陌生的感觉。挤杂的人群,匆匆地行进在旋着北风的街道,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我走在这一单色调的背景中,仿佛一向走在一部三十年代的无声的电影里,随着道路的切割转换,我慢慢融进这重重叠叠的都市夜景。

我疲惫但坚定的走着,像是有个声音在慢慢地牵引着我,我不由自主地朝着那个熟悉的方向走去。老房子就在幽静的巷子深处,那里有我温暖的家。

我的家是一幢旧式的两层老洋房,坐落在一个很老的巷子深处。这座德式的老房子有前后两个庭院,房子前厅应对的那条街道,此刻已被改成了的购物步行街。后院厅门,打开后则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胡同街巷。每次回家,我从不愿经过前门大街,宁愿绕路也总是愿意拐到这条老巷子里。走在老巷长长的胡同,高高的灰砖砌成的墙壁上附满了爬山虎的藤,季节让这些密密麻麻的枝藤,叶落颓败,空留下细细的根抓,深深扎进斑驳的墙体,落成一片片由藤蔓构成的格子。

巷子里的路是那种青石板铺就的,从巷口一向延绵到我的家后院门口。石板铺就的小径缝隙上,在日久多年雨季的肆扰下,沉积了不少青苔,放眼望去仿佛是一条铺满绿意的路。石径的两边,紧贴着院墙载满了的槐树,槐树那粗硕的树干上,常常会落满浅褐色的山雀,山雀在枝叶间扑楞楞地飞进飞出。

这一切,让整个老巷子充满了另一种不同的生机,隐藏在高楼林立、繁杂喧嚣的都市里,显得那么优雅和质朴,很有那种“苍茫古木连穷巷”的意境。每逢春天到来,巷子里槐树那巨大的树冠会开满星星点点的白花。一阵风吹过,地上落着一片碎白的花瓣。小的时候,每当我走在巷子里,看到落花常常捡起来。晚上睡觉时,把衣服叠在枕旁,整夜都是槐花那清新的香。

石径尽头就是我家老房子的院门,院门前是由青石垒成的石阶,宽矮台阶在门前泛着几丝微凉,铭记着好几代人走过的步履。台阶一侧有一棵枝叶茂盛的棠梨树,这颗有几十年树龄的棠梨树孤傲长着。

探出老屋院墙的枝叶,掩映的窗子框起一汪橘黄色的馨郁,与街巷里的路灯相互映照,在重重叠叠的都市夜景里,如一幅闲情淡抹的油画。我很喜欢这棵老树,喜欢夏天的时候躲在树荫下,躺在一张老藤椅上,手拿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听知了的鸣唱。

月圆的时候,喜欢沏一杯清茶,看那月亮从树隙中透过,清冷的光影斑驳、疏离,仿佛是满腹的思绪倾撒在地上。遥望明月中天,月光下渐浓的思情与太多的感触,总和这老树一样牵伴着我,而我,却在这盘根错节的老树的枝叶里渐渐沉没。喜欢这棵老树,更喜欢这棵老树的青春绽放。

生活就是这样漫步于此,在心灵之中重温自己成长所经历过的所有记忆,尽管有些往事已被岁月蚕噬的支离破碎,但人生的走过的路程仍历历在目。

我守候着这种平凡而满足的情绪,这些昔日的往事,仿佛又让我回到了过去。岁月本就是一张白描画,只看到以前的许多情节和往事被盛载在疾驶的时间列车上,离我渐行渐远,唯有那台阶和这棵老树伴随着我,和我一路成长,潜育着我的性情、人格与尊严,启蒙我的追求和努力。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痛苦的杯具,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意味”,幸福和痛苦的回忆是能够自己选取的。一向以为,人生如歌的豁然,能够宣告我很坚强。却不曾发现,那一份温暖只但是就在身旁。

夕阳落尽,当街灯一盏盏地亮了,家的温暖和窗子里透露出的灯光,会引领我一步一步走向回家的路。我走在这一背景中,把所有感悟搁在我的双肩。在金辉浮涌的灯海里,寻找一盏属于自己的梦想。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事发生,唯一不变的是我们都有着一个幸福的家。

扩展资料

描写故乡的散文借助作者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更深意义上的探求。作者笔下的“故乡”不只是指单纯的地域,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家园。一个安放感情的地方。与其他类型散文相比,故乡系列散文,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故乡在远方》

描写故乡的散文—美文网

1.《人间最美是故乡》——徐晓林

精彩片段: 

故乡生长的不只绿叶红花,还深深根植着我念念不忘的初心。我曾痴迷于这个世界斑驳的色彩,也曾天马行空地想象。我喜欢翩翩飞舞的蝴蝶,鸽子美丽的翅膀,还有燕子的呢喃,我曾不知疲倦地到处奔跑。在蛐蛐儿鸣叫的墙角,我用泥巴捏过一座城,里面有国王的骄傲,有凡人的淳朴,没有真正的悲伤,只有永远的笑容。

我曾冒着磅礴的雨,为母亲送伞,为她擦掉脸上的泥土。简陋的教室里,我曾一丝不苟地坐着听课,用拙劣的笔迹,重复着刚学会的汉字。也曾躲在无人的角落,盯着一个女孩偷偷傻笑。我也曾不知天高地厚地大喊,对着山,对着河,对着灿烂的繁星,说要当一个国王,要有无边的疆域,要买吃不完的方便面,要买吃不够的麻辣条……这些,都是我最璀璨的记忆,它深深地,烙印着我美丽的童年。

当然,我也有过眼泪,有过害怕,但忘记了。我只记得那时候的自己勇敢、简单、快乐,有梦想,有坚持,也有幻想,对世界有朋友般的微笑,对众生有亲人般的问候。

而如今,故乡是我最纯粹的心跳。每次回到故乡,我都留恋这里的风景;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面对“赤裸裸”的初心。在这里,我收起了所有骄傲,扔掉了所有负重,也忘记了所有追逐,卑微地站着,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我又高贵地笑着,俯仰天地、浩然独立。

人间最美是故乡。那一棵古树,沧桑的如同这片纵横的土地,却刻着我生命的悲喜,我成长的岁月。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爱)

2.《怀念故乡的秋天》——纪峰

精彩片段:

秋阳总是很想家,它不像骄阳迟迟不归。午后不长时间,太阳就要落山了,赶紧翻场,把打拍软的豆杆用铁叉挑到一边,摞成垛。一场平展展金灿灿的大豆就展现在人眼前、看着着实惹人喜欢。捧一把,闻一闻,大豆散发出的浓郁的豆香味沁人肺腑。用自家产的大豆做豆腐,又香又嫩,特别爽口。于是又盼望着过年,过年时就能吃上那么好吃的豆腐。

最爱故乡金秋时。家乡的秋啊!你虽然来去匆匆,悄然无声,但你绘制的这幅大美画卷,留给了我最美的风景,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滋味和美好。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今秋,我又想起了你,心里又涌动着无穷的动力和执着的追求。秋,我要把你永远珍藏在心里!

(表达作者喜爱故乡的秋天,怀念故乡的时光)

3.《思念故乡的那份甜》——罗华英

精彩片段:

我站在走廊上,左手甘蔗右手刀,哗哗哗地削去节头粗皮,吱吱吱地刮掉节间细皮,丫头疑惑地问道:“妈妈,怎么卖甘蔗的人没有帮你削皮吗?”我说:“我想自己削。你看,这褐红的皮被我刮成了鹅黄色。吃起来嘎脆嘎脆的。”丫头咬了一口,“太硬了咬不动。我吃那种削皮的,不吃这种刮皮的。”

丫头拾起那一截由卖甘蔗老人削掉硬皮的甘蔗,嘎吱一口有滋有味地嚼。我问:“甜不?”丫头说:“甜。真甜。”我说:“你没有吃到更甜。”丫头问:“哪里有更甜的?”我捡过丫头舍弃的硬皮甘蔗使老劲的啃一口,味如嚼蜡,我失落地说:“以前妈妈的老家有。现在没有了,再也没有以前我小时候吃的那种甘蔗了。”

为什么?因为再也没有人种了。现在,那里只剩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童,以及长着大片大片高过甘蔗的芦草的荒土地。

(表现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和向往)

4.《思念故乡老柏树》——祁云

精彩片段:

而今,又是一个新的时代,村里人各自忙各自的事,地变少了,庄变大了,河变小了,路变硬了,土房退了,洋房进了,年轻人已经不爱在这里作过多的停留,纷纷外出,去山外的世界闯荡。

新一代人没有拜老柏树为拜爸的,都简单地告诉父母说迷信是骗人的。那棵老柏树也和好多乡里操劳的老人一样,变为留守的孤寡老人,很少有人理会。好在还有这么几个仙鹤,陪伴他在岁月的长河中枯荣自安吧。

每次回家,绕过堡子山,远远看到老柏树,就像看到久违的亲人,看到我逝去已久的父母,今夜坐在这异地的宾馆里,把故乡的微信照片反复翻看时,看窗外不熟悉的城市万家灯火,一时间复活了无数的乡愁。是的,这棵有着八海龙王传说的神树,融汇着我对过去岁月的反思、沉淀和复选,原来这解不开乡愁,是对一棵老柏树的追往,还有说不清道不明扎根泥土的缠绵。

(时代在发展,老柏树象征着过去的故乡)

5.《在一座山的背后怀念家乡》——清尘

精彩片段:

家乡,坐落在一座山的怀里。那座像乡村汉子一样结实的大山不分日夜的守护着乡村的静美,他紧紧的搂着乡村,像搂着自己的孩子。我想乡村是大山的孩子,而我是乡村的孩子。

在飞驰的列车上,我看到那些白雪压顶的大山,我看到山背后夹杂着一些牛羊粪味的袅袅炊烟,我听到了一阵狗吠和鸡鸣。我努力让想像沿着深山的羊肠小道,不断延伸到乡村的脚下。我想伏在乡村的衣襟上,撒娇。

一场雪,残留在顶天立地的山尖上,残留在乡村的心窝里。我远远的,读出一种岁月的沧桑。我想起父亲带着我在大山中徒步四小时的坎坷和艰难,我想起在翻过最后一个山头,看到一片窑洞与一条河流时的欣喜若狂。而如今,父亲已头发斑白,乡村成了父亲茶余饭后的回忆。

这些年,一批批的年轻人流失到了山外。忽然,我担心起乡村的身体在岁月里是否依然骨骼硬朗。

在村东头的坡地上,躺着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祖父以及祖母。他们按辈分整齐的排列着。外婆时常和我讲,有一天她老了,也要回来,说这叫落叶归根。后来外婆就真的回到了乡村,守着河水和鸟鸣,长睡不醒。外婆生前常唠叨出门在外睡不踏实,如今外婆贴着这片儿时的土地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村里的老人们,像地里的庄稼,一茬茬倒下了。而我们却背着梦想的行囊四处游走,丢下乡村独守空巢。

列车渐行渐远,在一座山的背后我依稀看见乡村扶门而立的守望。我掏出手机,想给乡村打个电话,告诉他,总有一天我们会回来的。

(时代迅速地发展着,但很多人还是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故乡)

作家杨大侠认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生活在酒城泸州,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改革开放40年来,这种幸福一直贯穿着我的血脉,伴随着我的成长。
广发聚就感觉得老师
仔细写成细仔了,《家乡的那头》

用,谁知道关于故乡的散文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故乡是每一个人的摇篮,是每一个人心灵的归宿、情感的寄托。一路追逐,当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在丈量着我们的意志,当那泥泞的小道在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当那崎岖的山路在在阻碍我们的脚步,故乡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让我们一往直前。

   是的,每一个游子都会对曾经依偎在它怀抱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浓烈。桑榆暮景之年我们希望落叶归根,当人老行将就木我们希望寿终正寝而不是客死他乡。

  夕阳西下,昏鸦返巢,远处的山脚下默默德坐落着一个美丽的村庄。沿着蜿蜒蛇折的山路径到村口,有特别显眼的一个屯跳入你的眼帘,那便是我的故乡。

  放眼一看,明朗的天空一朵青云,环顾四周一片翠绿,寥廓的天空中掠过一群大雁,伴随着鸟语花香将古村渲染得热闹非凡。四面高山皆生寒树各具形态,山上生长着许多不知名的老树,密密麻麻,苍翠欲滴。 将山林点缀得绿幽幽的,还生长着许多带有色彩的野果,漫山遍野的彩林美不胜收。

   多少个春天过去了,这棵树青春焕发,不知汲取多少雨露和阳光,又恢复了往日的枝繁叶茂,直至我呱呱落地到宣告独立的这一天。它就像一把巨大的伞,远处望去是那外形美观的农屋,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的掩映之中,在周围的树林、河流、农田在夕阳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优美的乡村画卷。

   去年深秋 曾回家一趟,和往常不一样,那天我起得特别早,一路小跑到球场想打球,那天清晨方圆万里皆是浓浓的雾,古树离球场不远。无意间我向它望去,眼前一片美景不甘寂寞地跳入我的眼帘。一片片云雾将古蓉团团围住,淡淡的几朵青云在树顶飘飘渺渺、若隐若现。随着清风徐来周边的云雾开始飘动起来,各自散开了,剩下的薄薄的雾霭,将枝叶滋润得绿油油亮晶晶的。我仰望着站在雾霭当中尽情地享受着秋高气爽的美好清晨。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家乡的早晨原来如此美好,其实家乡的早晨一直很美好,只是我没有发现罢了。

   故乡,请允许我暂时远离你,去到远方寻找我要的答案,不管我的脚步有多遥远,你都在我心上。 不管我的目光有多高远,你都在我的眼中,总有一天我会回到你身旁

名家写的思乡散文

1、《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2、《故乡的榕树》——黄河浪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方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也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3、《海燕》——郑振铎

小燕子却从容的憩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是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漂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4、《老家》——孙犁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5、《故乡在远方》——张抗抗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

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振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抗抗

乡愁 献给我远方的母亲和故乡》

很早之前便读过余光中的《乡愁》,那时不能体会他的落寞。可现在,每一次读完,一缕缕的的乡思都会悄然的爬上心头。
一直以为自己很潇洒,头也不回便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温暖的家。十几年了,故乡的记忆已变的渐渐遥远,只有母亲的泪眼,还留在记忆的最深处。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光阴,终于让我知道,那时的我,年轻的我,又怎能了解离愁,又怎能读懂离愁?
那时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明媚,只有灿烂,少年不知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
对故乡的记忆,因为时间的微风轻轻的拂过,在脑海中渐渐的不在清晰。记忆中,只剩下母亲殷殷的眼神。只是这种思念,在心的深处,不会因了离着久远便慢慢忘怀。我一直不能淡忘,我一直无法淡忘。我是一只飘泊的风筝呵,无论飞的多远,飞得多高,那根线,那根线,坚韧的线、温暖的线,维系着家乡和亲情的线,是握在母亲的手里的,是握在故乡的手里的。
当我的年龄也到了当年母亲送我出来时的年龄时,在千里之外的夜,寂寥的,世界被月的清辉洒满的夜,思念盛满了我的心房,叫乡愁吗,那一种无语的感觉,就象一根弯弯曲曲的青藤,绕满了心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吗?乡愁是一只小狗吗?乡愁在我心中是一首寂寥的诗,在月下轻轻吟诵,和着明月柔和的清辉,透明的,有泪的痕迹,却没有心和我轻和。
母亲的眼神在月下慢慢淡了,浅了,在我思念她的时候,我知道,母亲也一定思念着我;我知道,当我思念故乡的时候,故乡也一定在思念着我。
远方的故乡遥远成一个记忆,鲜活的,也是模糊的、无语的;遥远的母亲却如一幅画,宁静的,清晰的,象在眼前,我的心能感觉到她浅浅的呼吸;母亲在故乡,故乡便成了一首是握在母亲的手里的诗了,故乡有母亲殷殷的的眼神,母亲便是故乡的一道最美风景了。
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的开了。
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悄然的绿了。
告诉我,在暗的夜,愁绪是怎样的生长,长成一棵树,心房里,思念斜斜的照耀着,透过缝隙,夜被思念拉长了。
告诉我,在暗的夜,母亲是怎样的思念,思念她远行的孩子,透过浅浅的清泪,我听到了母亲心的哽咽。
告诉我,在暗的夜,故乡是怎样的一种风致,那流经故乡的河,洒满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泪,不在回头的水,可否载得走游子心中的落寞?
那是乡愁么,那分明是母亲想我的泪呀,孤寂的、无语的。
夜,寂寥的清辉,铺满了心的世界,随着夜色,弥漫着一种想念,弥漫着一种感觉,渐渐的、渐渐的浓了。
忘不了的离愁,乡愁成了心底最深的记忆了,故乡的夜,我不在的夜,母亲的眼神成了一首歌了,无望的想,无望的期待。母亲是故乡,故乡是母亲。在月的清辉下,我凡俗的眼看不出她们的界限是否清晰?
困倦的眼呵,无语的心。在每一个凄清的夜。在思念中,乡愁,是一首母亲唱的催眠曲,在思念中,月,渐渐的沉了。
粽子里的乡愁
琦 君
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那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
  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有一回,一个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今夜风声又敲打着我的窗棂,思乡的心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条弯弯的小路。

那是谁,在月夜里用笛声吹奏着那支思乡的歌,忧伤的曲调不经意塞满了我心中的荒原;是谁在夜夜释读那首思乡的古诗,忧伤的平仄滴动着无垠恬静的乡愁。曾一度认为自己在这陌生城市过惯了朝八晚五的日子,在流水般失意的日子里,故乡的山山水水,已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才发现那尘封于心底地芳香,才明白,自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无论身置何方,身在何处的心灵之绳永远栓在故乡门前的梧桐树上。

一场霁雨打湿了我所有的记忆,乡愁尤如满园的韭菜;长了割;割了又长。故乡的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闪烁。在我孤寂的心灵中思绪如鱼在畅游。一度沉湎于生活的失意,然而那山那水,那纯朴的人家,故乡的恒古不变的姿态,在诗歌中演译着淡化成一首无字的歌,一篇无韵的诗章,而我的灵魂早已游离出去,透过千山万水,回归了故里,正和憨厚的乡亲们一起品尝那纯纯的米酒。

当空中再也望不到南飞的雁群,当梧桐树上的叶子黄了又青,我那不变的乡愁却又如此悠悠荡荡地演奏着,一如故乡那清远的笛声,缕缕不绝;亦如李后主的“离恨恰如青草,更行更远还生”。

灯火

陈夫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之前我并未觉得一个游子能思乡思到如此真切,但近日来由于乡愁过浓,不禁又想起这句话来.只是我的乡思没有落脚在河湾、小树或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日暮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村落一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黑暗中的无声对话者.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嗤,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直到一个小村落安然眠睡,直到一个大村落高枕无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刺破酣卧在天地的村落.一盏灯火赫然醒来,在狗吠中也赫然有了起床声,赫然有了开门声,一个村落苏醒了;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又一盏灯火醒来,又一个村落醒来.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热烈地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刷刷的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真的很近,近的只要这有意无意的一盏灯火,整个乡村便在注目;却又好像真的很远,远的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完结一个焦虑一个心事,收获一次喜悦一次乡情.但在我的乡思里,更多的却是不断演绎着这样一幕幕播种和颂传乡情的美丽记忆:

黑夜一来,一两户人家的小村落的孩子便寂寞无聊起来,只有白天那销魂的“游击”还意犹未尽,于是一屁股落在大门槛上饥渴的胡乱向嘴里扒着饭,眼珠一动不动死瞅着远方大村落那蛊惑人心的蔚然灯火,仿佛那儿战事正酣.女人见了,一阵骂.孩子便不情愿的站起身靠着门框叉着腿撅着屁股继续死瞅,女人又是一阵骂.正在喝酒的男人白了一眼女人和孩子,猛地将一杯老白烧倒进肚里,微醺着走出门,孩子会意的屁颠颠的紧撵过去.女人捧着碗追出门,正要开骂,发现一弯新月站在东屋角像自己孩子一样正死瞅着自己,她犹豫了.女人看了看走在阡陌上披着一身月辉的男人与孩子,又看了看远方大村落那确实令人禁不住要去消遣一番耳舌的蛊惑灯火,忽然也鬼使神差般朝着眼前一高一低两个人影默默撵去.男人听出女人的脚步声,便扭头摆了摆手,示意女人回去看家.女人误以为男人在赶跟上来的看门狗,便也掉身向看门狗一边踱脚一边轰着.狗站住了,嘴里不情愿的嗫嚅着;女人便拾起土块向狗扔去,狗一跳又站住了;女人于是折了树枝向狗猛追了几步,口中不停威胁和命令着:“死狗,回家看门!”狗不见了.女人傻傻的向男人咯咯的笑了笑,男人则哈哈大笑起来.女人被男人笑懵了,心里想:“这死鬼!今晚喝猫尿喝多了.”

天生羞涩的新月总是来得早走得急,女人只得催男人赶早儿回家.男人嘴上一边骂婆娘是火头娘,一边瞅了瞅黑下来的月头,便支吾女人去找孩子.女人围着大村落找了一圈,没找到;又围着大村落喊了一圈,还是没找到.男人骂她白吃饭的,便站在回家的路口扯着嗓门高吭一声,孩子像游击队员一样从草垛堆里冒了出来.这时的月头完全黑了,但孩子仍磨蹭着为“游击”讨价还价.男人怒了,一个巴掌扇了过去,孩子哇哇的哭起来,却站立着就是不动;男人急了,又是一下,孩子变成了男高音,但依旧大步不迈.男人没辙了,他已记不清向这一根筋的孩子发起过多少次挑战,但结果总是输掉.于是只得用手推,推一次移一步,再推一次再移一步,像打夯像打老牛,又像是摸索与漫步在狭窄阡陌的三只蜗牛,蠕动在无际苍野瞬息便可能被夜色消融的三个黑点.然而此时,男人却全身展露着少有的智慧与细腻,时不时提醒孩子和女人靠左,靠右,有渠口,有土堆,有粪坑……似乎阡陌的每一处模样都在他内心做了收录做了坐标.

大村落也记挂着小村落,今天这一户明天那一家,趟着夜辗转在千折百回的阡陌上,做客在小村落热情洋溢的灯火里.男人可能依旧微醺,小孩可能依旧贪玩,女人可能依旧可爱.然而,就在大村落谒访小村落的路上总会冷不丁的生出一段诙谐的小插曲来.由于大村落一向“广纳宾朋,熬夜应酬”,时间上多多少少就没有了概念,于是便如出一辙的发生着接下来的一幕:抬头,灯火还在小村落的地平线上亮着,再一抬头,灯火眼睁睁的消失了.好在是,要去串门的乡人在稍微的一个思索后,便会迅速意识到时间已经有些晚.这一刻,失去目的地的乡人也总会心平气和的转过身去,好似在说:“没关系,睡吧,我明晚再来.”次日夜晚,在通往小村落的阡陌上早早的便活跃着几个黑点,果然,正是他一家.这就是乡人的品质,有些笨拙,有些可笑,有些愚顿,但他们总会为仅仅一次面对面的笑谈,一次无关痛痒的寒暄而热衷而折腾而不罢休,因而在或贫穷或富裕的生活中,乡人们的手总能自然而然的彼此握紧,心总能平平淡淡的相互靠近.

事实上,鱼米丰饶的江南水乡很少能找见贫地恶土,只是人们会时时固执的承传家乡历来的衣钵,习惯带着沾满水露春色的脚,持着濡满霜色寒意的脸,用最原始的方式缔结友谊;习惯私隐与重复各自阡陌上那段土味十足却版本相仿的经久演绎,匆匆在灯火两端,用背后最虔诚的努力称兄道弟.以告慰世代的焦虑世代的心事,丰收又一辈子孙的喜悦又一辈子孙的乡情.

因而在那方古老而朝气的乡土上,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兄弟,一盏灯火便是一个姐妹.他们穿过黑色相安在广袤的苍野里,一代一代守望,一代一代对话,从未疲惫.

文章标题: 关于故乡的散文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9198.html
文章标签:故乡  散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