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形成历史和格律模式的形成原因?
诗词声韵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什么?怎样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多少年来众说不一,至今没有定论。在此,我发表几点浅见,求教于诸位诗家。虽系一家之言,难免有失偏颇,但对于推动诗词的创作与发展也许不无益处。
一、改革什么?
所谓诗词声韵,就是格律诗中字音的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诗词声韵改革就是革除或更改诗词用字的声、韵、调不适宜的成份,以求得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直接地说就是对四声、平仄和用韵进行改革。
二、怎样改革?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简言之,就是对传统格律诗的四声、平仄、用韵进行改革以后,形成一种格律诗新品种,我暂且称之为“新格律诗”,以区别于传统格律诗,特别是区别于“近体诗”。传统格律诗已经形成自身相对固定的体式,今后写作当然仍要按其固有体式的要求进行,严守格律,讲究平仄。对于“新格律诗”,我们认为,为形成其自身的特征与体式,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1、四声。我国六朝以前,没有四声的具体名称。至齐梁,沈约等人才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的调名,总称四声,沿用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归化,古代四声就演变成了现在通用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入声字则归入阴、阳、上、去四声。眼下,诗人和词人写诗填词,有用古四声的,也有用今四声的,还有两相混用的。我们主张:“新格律诗”以普通话四声为准。也就是说,在用字时,其四声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依据,不再单独保留入声字。
2、平仄。平仄是汉字的声调,旧时,平指汉语四声中的平声,仄指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其他韵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协调,谓之调平仄。由于我们主张用字的四声以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准,那么,对平仄的要求也应与之相吻合,即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划归阴平、阳平的入声字不再归入仄声。至于古音中的阴阳对转不再加以考虑。甚至,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格律诗平仄的调节及对转要求,在适当考虑用字的平仄关系的情况下,可以用音节调整来求得诗句的声调协调和节奏变化,象新诗、歌词那样。
3、押韵。韵,古为“均(yun)”,意即和谐的声音。格律诗押韵,虽有少数变格,但一般韵部须相同或相通。为了检查诗词句末和联末押韵与否,古人编著了不少韵书。现存韵书中,大... ...
诗词格律具体指什么??
诗词格律具体指什么??如何学作古诗词??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另外,有一本书的名字叫诗词格律,但是《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在另外,你可以参考百度百科的词条。
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格指格式,包括对仗,字数
律指音律,包括用韵,平仄
可参考百度百科“格律”
墨香侠士谨献
诗词的韵律与韵脚吧,比如唐诗有四言绝句与七言律诗,宋词有长短句之分,元曲中有小令是一样的
昔日琴音朦, 今朝思红枫。 淡淡念时童, 往往入归冬。 何时心尘忠, 只留泪存瞳。 望去冬景空, 独是雪融融。 只道是, 无心恋凡鸿。
哥们才疏学浅
什么是格律诗词~~
简单明了的解释哦~谢谢~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诗词格律对于写作旧体诗词的重要性,今天并不被大多数人重视,认为格律束缚了思维。这种说法对初学者来讲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根据我的创作体会,只要是真正弄懂了格律的规律,写作的时候即使不去考虑格律的问题,写出来的句子也会基本上的符合格律的要求,就象歌唱家唱歌的时候不用去想“都来迷”一样不会走音。
绝句+律诗
对平仄、用韵、粘对、对仗等都有严格要求的诗词就属于格律诗词,格律诗有四句基本格式,所有的格律诗都是以这四种格式为基础创作出来的。至于词的格律更为复杂一些,每一个词牌都有自己的定格,需要强制记忆。
学习的话建议你看以看王力的《诗词格律》和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网上都可以找到电子版,只要耐心去看还是很好懂的。
对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有严格限定的诗词创作形式
格律诗是什么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 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 规则。
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有变化,需按一定规则。
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词、曲也可称为格律诗。
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它的句数是一定的。如,律诗一般讲究平仄和押韵、押韵和对仗。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格律诗。如中国的 近体诗(绝句、律诗)、西方的十四行诗、五行打油诗、四行诗、西班牙的八行诗、意大利的三行诗以及 日本俳句等。
创作背景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格律是谁创造的?
诗词格律起源于先秦,繁盛于唐宋,具体由谁创造无从得知。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集合。在形式上,比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生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它涉及中国文体学、音韵学、词学、音乐学等多方面的学科,是中国古人对形式美高度关注后的产物。
扩展资料:
近体诗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部分五言绝句、一部分七言绝句。之所以说只是一部分的绝句,是因为绝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符合近体诗要求的古绝。
近体诗中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扩充来的,明白了五言的格律,也就懂得了七言的格律。五言诗只须记住以下规律,不必背诵,也就自然掌握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诗词格律
学习旧体诗词,躲避不了格律这一关。作为旧体诗的基础知识,格律经常成为诗词爱好者学习创作的绊脚石,因此引起的争议也很多。好多人提倡诗词不必遵守格律,也有的人说学诗必须学格律。这一次老街先不讨论关于格律的争议,今天探讨的是:
到底什么是格?什么是律?什么是格律?

一、清朝人与宋朝人关于格的看法
清朝乾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大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叫做袁枚。袁枚最近比较火是因为他的一首小诗因电视节目爆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
其实袁枚在生前就很火了, 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还被认为是"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其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这里引用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
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
这一段话里,袁枚谈了诗的”格调“,首先借用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话说,水平差的人,喜欢说格调,并不懂得诗之趣味,为什么呢?因为空架子有固定的说辞,而诗中的性灵却对于诗人要求很高,悟性不够体会不了也写不出来。
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
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接下来是袁枚自己的论述,说了作诗需要有诗人的真实感情和个性,做到这一点自然有”格律“,并且举例说《诗经》中很多是普通人(劳人思妇)寻常言语的真实表现,怎么来界定”格“与”律“呢?上古时期的歌谣与《诗经》不同,诗经里面的”风“又和”雅“、”颂“不同,”格“又怎么来确定呢?
但是袁枚说,上古的那些歌谣并不是完全如此呀,而诗经的风雅颂也各有风格。《国风》中的诗多是民间的土风歌谣,很多男欢女爱的内容。而雅和颂就庄严的多,《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古人的经典诗歌标准不一,如何评价”格“的一定之规呢?
从袁枚的阐述可以看出来,他是为自己的”性灵说“作辩解,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对于”格“和”格律“的认识。老街认为袁枚这段话里的”格“,即格调也。类似于士大夫那种高大上的立意,也就是诗意要符合儒家思想,遣词造句要符合儒家经典的”雅“文化。
如果用来比喻袁枚批评的”今之谈格调者“,差不多可以理解为类似”老干体“一类的诗歌形式,有空洞的内容和形式,但缺少诗歌的艺术美感。

二、唐朝人关于格律的解释
在唐朝有一个日本和尚来到中国学习,正逢白居易和元禛的中唐时期,这时的近体格律诗已经完全成熟,这位名叫空海大师的和尚回到日本后写了一本书《文镜秘府论》,保留了很多中国失传的文献。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记录了唐朝人的观点: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在上面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出,格和律是两回事,格指的是”诗意“,律指的是”声韵“,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格律“,可以理解为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然后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
唐朝的崔融是武则天时代的人物,他和沈佺期宋之问同朝为官,格律诗就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他在《唐朝新定诗格》中说:
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 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 律调其言,言无相妨。
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这里又一次说到,格就是”意“,有了一首诗的立意,然后用”律“来调整字词句。后面说的”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就是格律诗的平仄相对原理。
可见格和律并称为格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即符合声律要求而且有立意的诗。

三、现代人的解释 格诗与律诗
施蛰存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著有一本《唐诗百话》,对于格律有专门的讲解:
.....格律诗.......一般人都以为律诗的“律”字是规律、法律的“律”。现代汉语从古汉语的单音名词发展到双音名词,于是在“律”字上加一个“格”字,成为“格律”。于是“律”字的意义更明确地表示为规律的“律”了。
唐先生说以上这些概念其实不对。在唐代诗人和文学批评家的观念里,完全不是这样。下面接着阐述:
律是唐代近体诗的特徵。唐人作诗,要求字句的音乐性.....唐代诗人认识到诗句要有音乐性,必须在用字的平仄上很好地配合,....这样的诗句,才具有音乐性.......律诗的“律”,是“音律”,“律吕”的律,不是“规律”的律。
后人用“格律诗”这个名词来表示律诗,和在唐代人的观念并不一样。
格是“格诗”,即讲究风格的诗,也就是古诗;律是“律诗”,即讲究声律的诗,也就是近体诗。
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种,就按照“格诗”和“律诗”分卷,“格诗”指的是古体诗,“律诗”是近体诗。施蛰存认为:“
格律”是两回事,不能把唐代律诗称为“格律诗”。我们如果要一个双音词来称呼唐代的律诗(包括绝句),应该名之为“声律诗”。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格律无法说是谁创造的。格为规,律为韵律。之所以会形成格律,是中国文字的特点决定。中文美在音韵,是世界上少数因声调影响词义的语言。同音不同义,平上去入四声也影响词义。平仄对仗,既工整又有音乐美。
格律诗是唐代以后发展成熟。李白杜甫将之发展,推向艺术巅峰。
“格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
文章标题: 是「格律」创作了诗词,还是诗人创建格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