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为什么读过的诗,有时候会突然懂了,在那些心有所感的时刻

时间: 2022-04-23 05:02: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为什么读过的诗,有时候会突然懂了,在那些心有所感的时刻

长有菩萨相的女人命运会怎样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对于一个人来说,个人的长相,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局面,有一些女人会出现明星相,而还有一些女人则会有一张菩萨脸。那么,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如果她是有一张菩萨相的脸,个人的命运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一起来相术栏目分析一下究竟会如何。

space
女人面相

  1、少年时期:命运多舛

  对于有着菩萨相的女人,在出生开始以后,一直到成年之前,个人的命运都是饱受折磨的,无论是个人的文曲运势还是健康状况,都会因为这样的长相而备受关注,并且个人的命格也会因此而多灾多难,如果能挺过这一段时期,以后的路才会比较好走。

  2、青中年时期:命运转好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佳的年华就是刚刚成年以后,在大学的时代,这个时候,女人的各个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而恰好在这个时间段里,这种菩萨面相的女人,个人的命格发展会异常顺利,顺利的遇到喜欢的人,顺利的组建家庭,并且婚后生活也很幸福,是很好的命运。

  3、老年时期:夕阳红

  而有菩萨面相的女人,只有到了老年时期,才会真正的体现个人的命运特点,比如说,到了老年以后,个人的事业发展反而变得比较强势,尤其是个人的事业巅峰来临;而身体健康方面,也远比同龄人要好。所以,老年时期的菩萨相女人,个人的命运才真正是非常好的!
、少年时期:命运多舛

对于有着菩萨相的女人,在出生开始以后,一直到成年之前,个人的命运都是饱受折磨的,无论是个人的文曲运势还是健康状况,都会因为这样的长相而备受关注,并且个人的命格也会因此而多灾多难,如果能挺过这一段时期,以后的路才会比较好走。

2、青中年时期:命运转好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佳的年华就是刚刚成年以后,在大学的时代,这个时候,女人的各个方面都是比较优秀的。而恰好在这个时间段里,这种菩萨面相的女人,个人的命格发展会异常顺利,顺利的遇到喜欢的人,顺利的组建家庭,并且婚后生活也很幸福,是很好的命运。
是旺子旺夫之象,自己儿子都有作为,有一子会成为贵中之贵之人。
一个女人最高的涵养:是修成菩萨相
人人都说“好女如佛”——面如满月,目若青莲,低眉生慈,回眸肃穆,步步生莲,吐气若兰,行则上善,动则若水……

每当我们提及“菩萨相”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温婉可亲、端庄玉润的女性形象。

“菩萨”不仅寓意女性姣好的容颜仪态,更涵盖了女性慈悲纯良的品质。

“菩萨”本是佛教中的音译词,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的简称,可以翻译为“觉有情”。即一切有情感、有灵性的生命觉悟之意。

在印度,菩萨皆为男性,通常是伟岸俊美的男子形象,而且佛经中说,一切诸佛菩萨成就菩提时,非男非女,随机应化,体现出“众生平等,无有高下”的基本教义。

然而,当佛教传入中国后,菩萨的形象就开始发生了变化。隋唐时代,观世音菩萨就都成了女身,如代表般若智慧的文殊师利菩萨形象,也逐渐显现出女性化倾向。这也反映出中国人对女性的潜意识崇拜及审美理想——慈爱端庄、温文典雅,胸怀宽厚,博爱无私。

而“菩萨相”中的“相”,是指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外貌特征,比如佛有手指细长、足跟广平、身形端直、两肩圆满、声如梵王、齿白齐密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但佛陀庄严的德相,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后天修炼得来的,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相好”,即“百福庄严”。

《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什么意思呢?

若以美好的色相、悦耳的音声来寻觅真如佛性,那是一种邪知邪见,并不能领悟如来真相。

比如,在佛陀众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有一次想要测试佛陀说法的声音,于是飞身到距离娑婆世界无量远的东方佛国,结果佛陀的音声依旧相近如故。另有一位外道,因为听说佛身一丈六尺长,心生怀疑,用尺去量,谁知量了丈六,还有丈六,永远也量不完。可见佛陀的金容相好,岂是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能道尽!

其实,女神之所以称之为女神,拥有的并不仅仅是美貌。

对于身处世俗的我们来说,即使你再怎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也经不起岁月的打磨,韶华终将逝去。既然容颜只是昙花一现,还有必要花“一百大劫”时间去修正容颜吗?有谓美容、美颜、美姿,不如美心。

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

- 02 -

想要美好相貌,就得让自己心境明媚。

《无常经》:“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即相由心生,一个人有怎样的心境,就有怎样的面相。

一个雕塑家,喜欢雕塑妖魔鬼怪。有天照镜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变丑了。丑,并不是说肤色五官改变了,而是指神情神态很是凶恶古怪。

于是他遍访名医,但均无法治愈。

一次,他游历一座庙宇时,把心中苦闷给庙中长老说了。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治,你得先为我雕几尊观音像。雕塑家在塑造过程中不断研究观音像,模拟其慈祥、善良、温和、宽仁之态。

雕完三尊观音像后,他找到长老:“请你帮我治病吧。”

长老说:“不用了,你的病已经好了。”

雕塑家一照镜子,五官果已变得神清气朗。

这就是所谓的“相由心生”。

心里想什么,你就像什么。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的相貌、气韵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变化。再端正的容貌,也不会一成不变。可是它一定会随着人心的动荡而此起彼伏。

愁苦,会生出相应的皱纹。快乐,则会有完全不同的欢颜。世间幻变万千,皆因内心意念而起,正所谓“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

如果你想要美好相貌,就得让自己心境明媚。

曹雪芹写多愁多病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善良懦弱的迎春“肌肤微丰,温柔沉默”,写精明强干的探春则是“俊眼修眉,顾盼神飞”。

忧郁的人眉头紧蹙,宽厚的人眼神温和,自信的人自然嘴角上翘……这些习惯年深日久,就改变了面相。同样的,待人的谦卑,谈吐的优雅,读过的诗书,丰富的内心……都会投射在你面相中。

你以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又怎样对待你,最终都会呈现在你的容貌上。

- 03 -

要养脸,先养心。

平时我们都说“以貌取人”,其实说“以相取人”更为贴切,取的并不是美貌,而是好看,好看是眉梢眼角见清风明月,是举手投足里赏心悦目,是在最落魄的岁月里依然保持优雅与从容。

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众星捧月。

可在50岁时,丈夫被划为右派死于狱中,她被赶出大宅去刷马桶,直到十指变形。

文革时期,即使她沦落到去扫厕所,她也要穿着旗袍。一袭旗袍上身,所有苦难在她脸上就没了痕迹。

在逼窄楼道里,没有烤箱,她用煤球炉子也要蒸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

没了上等茶具,她用搪瓷缸子,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喝自制下午茶。

看书的时候用镊子翻书,尽量保持着从容、优雅。

这个“上海的金枝玉叶”用一生经历告诉我们:

“一个人之所以优雅,并不在于外貌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高贵。”

郭婉莹

说一个人好看,绝非肤浅的美丽,它是一个人剥离了外表之后的素养,是放在瀚海人群里也能一眼分辨出的气场,这是灵魂的样子。

画家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所以,要养脸,先养心。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最终决定相貌。

《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相貌是能逐步改变的,美好的仪态、和善的表情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让见者如沐春风、相随效仿。

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年轻时风华绝代,老了依然绝代风华。

她为何能成为女神中的女神?秘诀就在她的遗言里:

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

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

若要苗条的身材,就把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

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

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有你。

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而并非向人抱怨;

当你需要帮助时,你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双手;

年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若要好相貌,先要心灵美,相由心生,心地善良才是最高贵的相貌,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菩萨相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神童

要越多越好,带上资料,成为神童的原因也要说说(不说也行)
  据《儿世说》所记,神童岳柱8岁时,观其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画的陶母家贫为待客人,剪发以换酒,岳柱观画发现陶母手上戴着金钏,他就指着金钏问其师说:“此可易酒,何用剪发?”老师何澄大为惊奇。据说,清代著名学者戴东原10岁时老师对他说:“《大学》里头的章句是圣人孔夫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下来的;其中也有曾子的言论,那是由曾子的学生记述下来的。”戴东原听了便问:“怎么知道这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述的,那是曾子的言论,由曾子的学生记述的呢?”老师回答说:“那是先儒朱熹的注解里说的。”戴东原纳闷了,又问:“朱熹何时人?”老师说:“南宋时人。”戴东原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老师说:“东周时人。”戴东原又问:“东周和南宋相隔有多久?”老师说:“大概二千多年。”戴东原更加疑惑:“既然相隔二千多年,朱子何以知孔子、曾子的事呢?”问得老师无言以答。
  《儿世说》记,“司马光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水瓮中,群儿警走,公取石破其瓮,即得出。”“文彦博。潞公,幼与群公击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浮即出
  《册府元龟?总录部?幼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神童甘罗,十二岁时为秦相吕不韦的舍人。当时秦始皇想派臣张唐出燕国为相,联燕伐赵,以开拓河间之地。张唐对吕不韦说:“当初我为秦昭王伐赵,赵国十分怨恨我,曾说:谁要是能抓到张唐,赏百之地。今去燕,必经过赵国,所以我不能去。”吕不韦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未勉强他。甘罗问吕不韦:“君侯为什么这么不高兴。”吕不韦说:“我令蔡泽为燕国做事三年了,燕国将太子子丹作为人质入秦,我亲自请张唐去燕国为相,他不肯去。”甘罗说:“我去请他。”吕不韦叱责他说:“去!我亲自请他都不肯,你怎么能行?”甘罗说:“大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而我今已十二岁,你可让我去试试,为什么要叱责我?”于是甘罗去见张唐,问张唐:“你的功劳,可与武安君相比吗?”张唐答曰:“武安君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北面威震燕国和赵国,战胜攻取,破城陷邑不知其数,我不如他。”甘罗说:“在秦国,应侯与文信侯(吕不韦)谁的权力大?”张唐答:“应侯不如文信侯。”甘罗说:“应侯想攻打赵国,而武安君从中阻挠,因而离开咸阳七路而立死于杜邮。今天文信侯亲自请你去燕国为相,而你不肯去,我不知你将死于何处。”张唐便答应去燕国。张唐出发后不几日,甘罗对文信侯吕不韦说:“请借我五辆车,为张唐先报赵国。”文信侯吕不韦乃入奏秦始皇说:“昔日甘茂的孙子甘罗,虽然年少,但是名家的子孙,对其才能诸侯都有所耳闻。今张唐称病本不想去燕国,由于甘罗前往说服而去了。甘罗现在愿先往赵国报信,请允许他去。”秦始皇召见甘罗,并遣使赵国。赵襄王亲自到城外迎接甘罗。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国太子丹入质秦国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过。”又说:“听说过张唐入燕为相的事了吗?”赵王答曰:“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入秦,说明燕不欺秦,张唐入燕为相,说明秦不欺燕。燕秦不相欺,联合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燕秦相联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为了攻赵以扩展河间地区。大王不如赠我五座城池,以广河间,我回国请秦王遣还燕太子,这样,强大的赵国便可去攻弱小的燕国了。”赵王当即割五座城池给秦国,秦国归还了燕太子丹,解除了秦燕联盟。随后,赵国攻打燕国,夺得上谷三十座城池,送秦国十一座城。甘罗回报秦王,秦王封甘罗为上卿。
  汉代外黄县令舍人的儿子(史失其姓名),年仅十三岁,当时项羽攻打外黄城,不几日,外黄的守城人投降。项羽命令将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男人赶到城东,准备坑杀。这个县令舍人的儿子前去对项羽说:“彭越强劫,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又皆坑之,百姓岂有所归心哉?从此以东梁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羽听他说的有道理,便赦免了准备坑杀的人,这之后,外黄以东至睢阳各城,听到这个消息,都争着投降项羽。
  年仅十岁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李元礼便问他:“你和我有何亲戚关系?”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尊,所以我与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礼和宾客莫不为之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陈韪,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使陈韪很难堪。孔文举在受到别人贬低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接过别人的话题,巧妙地予以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从其对答之中可见其思维之灵活,反应之敏捷。
  据《涌幢小品》所记,汪洙,鄞县人。九岁善诗赋。当他牧鹅经过供祠孔、颜等文人的宫殿时,见殿宇颓败,心中叹息,写诗曰:“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万代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地方官惊奇其才能,召见他。当时他穿着短衣衫。问他:“神童衫子何短也?”他答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泰和人郭中允,小时和一长者共浴一池。偶尔有一龟浮于水上,长者出对云:“龟浮水上分开绿。”郭中允对云:“鹤立松梢点破青。”崇安人翁迈,年十三岁,以聪明敏慧成为郡里头一名。邑宰欧阳竦出诗以试他,诗曰:“笋出钻钻天。”他应声对曰:“蕈生钉钉地。”郡守看他年幼,对他不以礼相待。问他:“小解元读何书?”他答曰:“《诗》之《相鼠》篇。”都是讽刺郡守的。后设宴,小艺妓上前请他题诗,他当即题诗云:“年未十三四,娇羞懒举头。尔心还似我,全未识风流。”郡守大为称赞。陈佑山之子,年少聪慧,九岁时,陈佑山指笔架作对说:“笔架如山,”其应对曰:“棋盘似洛。”又说:“苏家三父子,文章可法。”对曰:“程门二弟兄,德义堪尊。”贵溪人周一经,六岁跟随父亲入郡,朝阳东升,人出对云:“东方日出天开眼。”其应声答曰:“西岳山高地出头。”京山人王格,五岁时,父读书时,他侍其侧。父令对曰:“眷台四角正。”应声答曰:“佛殿两檐高。”
  二、反应敏捷
  据史料所记,我国古代神童,大都反应敏捷,不论在出诗答对或应付别人的诘难中,都能迅速地、恰到好处地、得体地予以应答。关于这方面的纪事是十分丰富的。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言语》中所记,年仅十岁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李元礼便问他:“你和我有何亲戚关系?”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尊,所以我与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礼和宾客莫不为之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陈韪,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使陈韪很难堪。孔文举在受到别人贬低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接过别人的话题,巧妙地予以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从其对答之中可见其思维之灵活,反应之敏捷。

  我国古代对诗是衡量一个人才学和智慧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代神童纪事中,关于神童敏捷对诗的记述是举不胜举的。
  据《涌幢小品》所记,汪洙,鄞县人。九岁善诗赋。当他牧鹅经过供祠孔、颜等文人的宫殿时,见殿宇颓败,心中叹息,写诗曰:“颜回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万代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地方官惊奇其才能,召见他。当时他穿着短衣衫。问他:“神童衫子何短也?”他答曰:“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也据《涌幢小品》所记,泰和人郭中允,小时和一长者共浴一池。偶尔有一龟浮于水上,长者出对云:“龟浮水上分开绿。”郭中允对云:“鹤立松梢点破青。”崇安人翁迈,年十三岁,以聪明敏慧成为郡里头一名。邑宰欧阳竦出诗以试他,诗曰:“笋出钻钻天。”他应声对曰:“蕈生钉钉地。”郡守看他年幼,对他不以礼相待。问他:“小解元读何书?”他答曰:“《诗》之《相鼠》篇。”都是讽刺郡守的。后设宴,小艺妓上前请他题诗,他当即题诗云:“年未十三四,娇羞懒举头。尔心还似我,全未识风流。”郡守大为称赞。陈佑山之子,年少聪慧,九岁时,陈佑山指笔架作对说:“笔架如山,”其应对曰:“棋盘似洛。”又说:“苏家三父子,文章可法。”对曰:“程门二弟兄,德义堪尊。”贵溪人周一经,六岁跟随父亲入郡,朝阳东升,人出对云:“东方日出天开眼。”其应声答曰:“西岳山高地出头。”京山人王格,五岁时,父读书时,他侍其侧。父令对曰:“眷台四角正。”应声答曰:“佛殿两檐高。”

  另据《儿世说》记,詹金龙,五岁时皇帝召见,以果品赐给金龙。他对曰:“一盂果子赐五岁之神童。”皇帝曰:“三尺草莽。”他对曰:“万年天子。”李东阳,被举为神童,入朝见皇帝,因人小跨不过门槛。皇帝说:“神童足短。”他对曰:“天子门高。”何妥,八岁,顾良与他开玩笑说:“汝姓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他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张玄之,八岁时缺齿。别人对他戏言:“君口中何为开狗窦?”他答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

  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是神童超出一般幼儿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古人虽然没有确定幼儿智力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准,但反应快慢是一个主要标准。大量的有关神童的记述都说明,神童之所以反应敏捷,是因为他们理解力强,善于掌握事物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能很快地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推论,在此基础上迅速找到答案。所以古人把反应敏捷作为神童的一个主要特点,基本上是正确的。

  三、记忆力强

  记忆力强是我国古代神童的又一特点。据刘劭《幼童传》所记:乐安任嘏,十二岁就师求学,过目不忘,一年通三经。当时乡人歌曰:“蒋氏翁,任氏童。”说蒋家之人,大器晚成,老而方笃,任家之童,幼儿多慧。张霸七岁,通《春秋》。宛人任贤,年十二岁时,明《诗》、《易》、《春秋》,因而被人号称任圣童。贾逵十岁,已能背诵六经。夏侯渊之子夏侯荣,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文帝听说后请他去,当时宾客百余人,每人只奏答一遍,夏侯荣便能说出其姓名和籍贯。元文遥年十岁,当时《何逊集》初传入洛阳,他只看一遍便能背诵。晏年十四岁,杨年十一岁,宋真宗亲自考试九经,不漏一字。金太宗时,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通《诗》、《书》、《易》、《礼》、《春秋左传》、《语》、《孟》。舍利弗生,八岁,能诵十八部经书。释道安七岁,过目成诵,他十二岁时出家,他的师傅交给他《光明经》一卷,不下万言,释道安看罢,即还其师,复诵,一字不差。

  另据《儿世说》所记:长孙绍远,年十三,王硕以月令试之,读一遍,便能背诵如流。虞荔,九岁,别人考问他五经十事,他对答无一遗漏。贾逵,五岁还不会说话,其姐常带他到私塾听读书,他都默记了下来,后来一能说话,便背诵如流。王粲,十四岁,读道边碑文,背诵不失一字。

  神童们惊人的记忆力,在记忆的各种品质中表现了出来。他们有的记忆敏捷,过目成诵;有的记忆准确,一字不差;有的记忆持久,终身不忘。记忆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要有超常的智慧,必须有超常的记忆力。

  神童们为什么会有超常的记忆力呢?古人认为是先天决定的,这不同于其他学问可以勤奋学习得来。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人之学问,皆可勉强,惟记性各有分量,必禀之天。”这种认识虽不科学,但是有些幼儿由于遗传素质的优异,他们在学习中记忆力超出一般幼儿,这也是古今中外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四、求异思维能力强

  神童大都想象力异常活跃,他们考虑问题时,常常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不同于一般幼儿,求异思维能力很强。

  据刘义庆所编《世说新语?夙惠》中记载,晋明帝数岁时,坐其父元帝膝上玩耍,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路上情况,来人告之。元帝接着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远,还是日头远?”明帝答:“日远。因为从来没有听人说从日边来。”元帝惊奇。第二天,集群臣宴会,元帝便把此事告诉了群臣,又重新问明帝。而明帝回答说:“日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能看见日头,却看不见长安。”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所记,徐孺子,九岁,在月下玩耍时,别人对他说:“假如使月中无物,应当特别明亮吧?”他回答说:“不然,就像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据刘劭《幼童传》记,杨氏之子,梁国人,九岁,特别聪慧。孔君平前去拜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他出来招待客人,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杨家的果子。”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孔夫子家禽。”也是根据刘劭的《幼童传》所记,曹操幼子曹植,五六岁时智力便超过了成人。孙权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想知其重量,“舒令置象大船,刻其水痕,称物较之,即得轻重。”

  五、求知欲旺盛

  认识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勤奋好学,这是神童的又一特点。据《儿世说》记,祖茔,少年时特别喜欢读书,父母恐怕其过劳成疾,禁止他读书。他偷偷地将火藏于灰中,等父母睡觉后,然后燃火读书。并以衣被遮其窗,恐漏火光为别人察觉。范注,年少父母亡,住外公家,家贫无法供范注读书,范注在园中点柴以读书。据宋濂《王冕传》中所述,王冕七岁时死了父亲,靠母亲给有钱人家做针线活儿维持一家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便把王冕送到人家去当牧童。当他放牛时,看到雨后,湖边的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湖里十来支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动,便产生了把此景画下来的想法。从此他开始学画,把放牛得来的钱,买了颜色和画笔等,天天练画。因家里穷,点不起灯,他每天晚上便偷偷跑到佛寺里去,坐在泥塑佛像的膝盖上,借着长明灯的灯光,常常读书、学画到天亮。那些泥塑的佛像,龇牙咧嘴,青面獠牙,奇形怪状,狰狞可怕,王冕好象没看见似的,专心致志地学习。他后来成了元朝末年有名的民间画家。

  六、各方面成熟较早

  古代神童,不但智力发展比一般幼儿快,而且其它方面比一般幼儿成熟得早。据刘劭《幼童传》记,丘养浩,三岁父亲抱其去外祖父家,第二天,他就自己跑到了外祖父家,后父亲找到了,诘问他,他答曰:“门墙红圬,折而小巷,知为外家也。”有一天,他在外祖父家玩耍,拾得一颗巨珠,奉还给了外祖父,外祖父问他:为什么不给你母亲,他答曰:“实翁家物,安得奉母。”可见其不但智力早慧,且道德观也形成得早。据《儿世说》记,袁君正,数岁时,父患病,君正昼夜侍奉,别人劝他休息一会儿,他答曰:“尊患未瘥,眠亦不安。”王修,七岁丧母,母在社日时亡,来年,邻里修社,他感念亡母,哀甚。王泰,数岁时,祖母散枣栗于床,其他小儿竞相取之,唯独王泰不动,祖母问他,他说:“不取自当得赐。”孔融,四岁,与兄食梨,每次都取小梨,别人问之,他说:“小儿法当取小者。”张元,六岁时,祖父将其就井旁洗浴,张元不肯,说:“不能亵露其形于白日之下。”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神童们在对父母的感情上、在道德观念上乃至在伦理观念上都超过了同龄人,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七、神童议

  自古以来,关于神童的议论是很多的,大都是围绕着神童的超常智力发展水平是受之于天还是受之于人,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各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展开的。对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学者有的认为先天因素起决定作用,人生来就有智愚之分,神童是先天命定的。有的学者认为神童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但大部分学者既肯定神童先天禀赋高的这个事实,又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就说,人的学问皆可以勉强,“惟记性各有分量,必禀之天。”他把人的记忆力的先天因素比作一个人下围棋,认为一个人下棋水平,尽其全力终有个限度,达到这个限度,虽只是一子,到老也不可能增加。他以吴元献、杨文公为例,元献十四岁,文公十一岁,真宗亲自试以九经,他们不漏一字,他认为“此岂人力可至哉。”他认为先天素质是造就神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顾先天素质的好坏,一味想把禀赋一般的幼儿都培养成神童,那是十分愚蠢的。他说:“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书夜苦之。中间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避暑录话》卷上)小儿从五六岁进行教育虽然不算过早,但是“绝其视听”,每天向稚嫩的幼儿小脑袋里灌输那些缺乏感性经验的抽象的“五经”,然而“儿非其质”,在那些不顾幼儿先天素质如何,而只期望将其子培养成神童的家长的残酷的“教育”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叶梦得的看法虽不全面,但他肯定神童先天因素这一方面是可取的,应量才而教。

  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遭到泯灭。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它明确告诉人们:神童既是“受之天”,更要“受之人”;即使“受之天”的因素再优越,但如果“不使学”、“不受之人”,那也只会遭到“泯然众人”的命运。他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人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矣。”他强调在神童优异的先天因素基础上,加强后天教育,不使其“为众人”,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

  童子科

  怎样把那些智能发展出类拔萃的幼儿选拔出来加以培养使用,是我国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早在汉代就注意到对才能优异的少年幼儿的特殊培养、选拔和使用,开始有了童子科。到了唐代,在科举考试制度中正式设置了童子科。以后历代皇朝虽时断时续,但还是基本上保持了童子科,形成了一整套选拔神童的制度和方法,确定了一些基本内容。这种对才能超常幼儿的选拔措施,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甚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一、汉代察举制中的童子科

  汉朝建国以后,以秦朝亡国为鉴,欲招贤纳良,共同治国。为选纳贤良,汉代实行察举制,汉代的察举制中选举科除了有贤良方正、孝廉和秀才、明经科外,为了选拔才能优异的幼儿还专门设置了童子科。汉代的童子科,是选年龄在十二到十六之间,能“博通经典”的入科。这科最早可追溯到汉初,当时萧何在他起草的吏律中曾提议,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能得为史”,成绩优异的竟可任尚书、御史等官职。(《文献通考?选举考?童科》)后汉时左雄积极改革察举制,坚持考试,严格选举。他奏请皇帝:召海内名儒为博士,使公卿子弟为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禄”。(同上)他还把聪明通经的汝南的谢廉、河南的赵建章亲自推举为童子郎,当时谢廉、赵建章年仅十二岁。汉朝的选举法中规定:“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同上)当时在太学中有不少风云一时的“神童”、“奇童”、“圣童”。“任延年十二,为诸生,显名太学中,号为任圣童。张堪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黄香年十二,博学经典,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同上)司马郎十二岁试经后得为童子郎,因身材高大受到隐瞒年龄的怀疑,他理直气壮地说:“郎之内外,累世长大,郎虽稚弱无仰高之求,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同上)监试之人十分惊异。

  二、唐代科举制中的童子科

  汉代始设童子科后,从汉到唐这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多战乱,社会很不稳定,政权更迭比较频繁,人才选举制度很难实行,即便开科取士,也只是选拔那些懂治国用兵之术的贤良。至于那些才能优异的少年幼儿就被忽视了。这段历史时期内有史料可查的关于童子科的记载,只有《梁书?武帝本纪》所记:“武帝天监七年七月,置童子奉车童。”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为中国科举制度之始。到唐代科举制发展、完备了起来。唐朝取士途径有三条:由学校出身的叫做“生徒”,由州县考送的叫“乡贡”;由天子亲自诏的叫做“制举”。生徒等要礼部参加省试,参加礼部省试的科目,常设的有秀才等六科,非常设科目有童子科等。唐代的童子科和科举制度中的其它科一样,有严格的规定。考试内容、方法,应试者的年龄和入选者的使用等都有条文限制。唐刚开始设置童子科时,规定入选者年龄必须在十岁以下,“凡童子科,十岁以下。”到后来又规定“实年十一、十二以下”。考试内容,要求能一经以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并且要“自能书写者”。“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

  唐代的童子科有一个不断完备的过程,它开始于唐太宗、高宗年间(公元627年—655年),到了代宗广德二年五月,礼部侍郎杨绾发现童子科有使幼儿凭其小聪明而获官的可能,“恐成侥幸之路”。他奏请罢废了童子科。到代宗大历三年又重新开设童子科。下诏要每年都要考选年龄在十岁以下,通一经兼《论语》、《孝经》者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等一同考试。到文宗开成二年,皇帝下诏各道,禁止滥荐童子,“冀绝幸门”,但“虽是有命,而以童为荐者,比比有之”。可见当时推荐神童以应特科,已成为社会风气,虽天子有令也难禁绝。到宣宗大中十年,对荐送童子又做了详尽的规定,为了保证童子科的质量,申饬诸道“荐送童子,并须实年十一、十二以下,仍须精熟一经,问皆全通,兼自能书写者”。如果选送那些年龄已过,并且才学平平之辈入京参加省试,那么“本道长吏亦议惩法”。从以上可以看出,唐代的童子科经历了设置到诏禁再到复置的这样一个发展、完备的过程。开始时,发现童子科的弊病后,采取取缔的办法,但“虽是有命,而以童子为荐者,比比有之”。后来发现光是罢停不是办法,还是要用具体详尽的规定来堵童子科中纰漏才是正道。

  三、五代时期的童子科

  五代时期为时不过五十年,在动乱的条件下,科举考试衰微,童子科也弊端丛生。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曾勅令各道,斥责了解送童子不负责任的现象:或年龄渐高,或精神非俊,或道字颇多讹舛,或念书不合格文。针对这种现象,明宗明令:“自此后,应诸道州府如公然滥文解,略不考选艺能,其逐处判官及试官,并加责罚。”

  对于当时童子科所存在的弊病,后晋的礼部侍郎张允也看到了,他在给高祖的奏折中说:“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似精详,对卷则不能读诵。及名成贡院,身返故乡,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习业,滥蠲徭役,虚台官名。”对童子科的认识比较深刻的是后周的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贡举窦议。他认为,人们都把推举参加童子科省试的幼儿称为神童,“既幼稚之年,禀神异之性,语言辨慧,精才英奇”。这样的特殊幼儿不一定是每一年,每一州县都有。所以,应该“出于自然,有则可举”。没有,则也不要为凑童子科数,而强举。他认为,童子科的主要弊病在于:使世人为了中童子科使子孙为官,而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其日月,委以师资”。到省试时,有的虽念诵分明,但年龄稍过,有的虽年龄适中,但念诵未精,这样,裁定中否,家长不服,引出许多纠纷来。为此他提议使童子“任改别科赴举”。

  五代时的辽设立了“经童科”。规定:凡士族或庶族地主的子弟,年龄在十三岁以下者,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题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题以上,为中选。(《辽史?世宗本纪》)辽的经童科,是在世宗继位二年以后设立的,基本上是按唐代童子科制而行。

  四、宋代的童子科

  宋代的童子科也似唐代,几复几罢,在复罢过程中,童子科也逐步完善起来。宋代童子科有其特点:其一是对奇异童子皇帝往往亲试之;其二是到宋代后期,将童子科分为上、中、下三等,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和不同的待遇。宋代关于皇帝亲自考试童子的事例很多。据《宋史?太宗本纪》所云:杨亿,能言时母教以小经,七岁能属文。太宗闻其名,特令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考试词艺,后送京城,天子亲自试之,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加赞赏,后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另据《晏殊传》所记,晏殊七岁时能属文。景德年初,以神童被推荐。宋真宗召晏殊与进士千余人一起进行廷试,而晏殊不胆怯,下笔立成。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时,当晏殊看其赋题后,对真宗说:“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真宗爱其不欺,多次称赞。赐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使其在秘客读书。据《宋史?神宗本纪》云:神宗元丰七年,神宗于睿思殿亲试饶州童子朱天申,赐五经出身。宋高宗在建炎二年,亲试童子朱虎臣,赐金带以宠之。因为宋代皇帝对神童选拔比较重视,所以所选神童大都名
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神童”,都是早教成功的产物。战国时秦国的甘罗得好家教早慧,12岁封上卿。李白5岁颂六甲,7岁观百家,才气超人。王勃六岁能词,10岁能赋,14岁写《滕王阁序
夏完淳八岁能文、过目成诵,被誉为神童
王守仁有“神童”之称。五岁时即会吟咏祖父读过的诗文,家人惊讶地问他怎么会吟咏,他说祖父读书时听着就默记住了。王阳明父亲王华考中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任职京师。第二年,十一岁的王阳明随祖父进京,路过镇江时,跟祖父与客人同游金山寺,观赏了金山寺四周景色。在众人宴请他祖父的酒席上,他即情赋诗:“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五萧吹彻洞龙眼。”“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入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诗意清新,寓含哲理,在场众客无不为之鼓掌惊叹。

七龄项橐为孔子师
汪洙
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他写的《神童诗》,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

汪珠出身于县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他的“神童”称呼,始于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勤县县令带领全县举人、秀才去孔庙参拜孔子圣像。在三跪九叩之后,县令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用木炭写有这样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下边落款题有九龄童汪洙的名字。

县令环视大殿,不光殿宇破败不堪,孔子和颜回圣像也都缺额少肩,实在有损尊严,自觉羞渐。但转而一想,九岁孩童怎能写出这样诗来?怕是有人假冒孩童之名,故意讽刺于我?想到这里,便吩咐差役:“速去打听,这汪洙是何等样人,叫他前来见我。”

汪殊的父亲叫汪元吉,就在县里当小吏。因家境清贫,汪殊就帮家里牧鹅,利用晚上和牧鹅空隙读书写字。初春的一天,汪洙赶着一群白鹅到野外去放牧,他见孔庙前青草茂盛,便让鹅吃草,自个在大树下读起书来。不料,忽地一阵寒风过后,大雨从天而降,便赶紧收起书本,把鹅赶进孔庙避雨。

汪洙一进庙门,只见殿底破败,蛛网百结,圣像破碎,鸟粪遍地。心想,父亲常说,朝廷里的文官武将,仅是孔夫子的学生,如今他们一个个做官享福,可老夫子却坐在这样的破庙里,谁也不肯拿点银子出来修理一番。他越想越生气,见殿角烧剩的木炭,便抬起在墙上题了这首诗,不料被县令发现了。

县令查问汪洙,汪元吉正好站在一旁,便赶紧跪下道:“这汪沫乃是卑职逆子,冒犯了大人,待我把他唤来,听凭老爷教训!”

汪元吉心急火燎的赶回家里,一见汪洙便说:“你闯下大祸了!闯下大祸了!还不快跟我去见老爷!”

汪洙不解地问:“孩儿整天读书、牧鹅,安分守己,从来不做不肖之事,祸事从何说起?”

“还说从何说起?你东涂西抹,还在孔庙里题了一首什么诗,今天被老爷发现,要我唤你去教训哩。”

“这有啥祸事哩。孩儿写的不都是实情吗?我这就跟爹爹去见他。”

汪洙跟父亲到了孔庙,见过县令。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的?”

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正是,还请老爷指教?”

“你为何要写这样的诗?”

汪洙说:“只要老爷看看这庙,还能不知写这诗的用意吗?”

县令见他对答如流,心中暗喜,但仍有怀疑。便说:“这样说来,这诗果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县令见汪洙穿着短小的衣衫,便嘲笑道:“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听出县令还不相信诗是他写的,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当着众人之面,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县令一听,果有才华,大喜道:“好诗,果是神童!将来定成大器! 有赏!有赏!

人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宁波一带流传开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土,授 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训诂》,历官至现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

汪洙编纂的《神童诗》是以五言顺口溜形式流传于世,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为免湮没,兹录于下:

神 童 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民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寨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铁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中国历史上十大神童,我认为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李耳、甘罗,汉代的东方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曹冲、蔡文姬,唐代诗人李白、王勃、骆宾王,宋代的司马光、方仲永。他们都因聪明早慧而著名,除了方仲永外,其他九人都在文学、为官方面有不同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李耳、甘罗 李耳。
战国时期有个十二岁的丞相,甘罗十二为相是也!

心得体会,请问怎么写?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沙盘模拟心得体会为例,分点写出沙盘模拟心得体会,可从专业知识、团队合作方面写作。

正文:

1、企业沙盘模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战平台。在上过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后当真正的进入到沙盘模拟的实验里才发现自己学的真的不足以在实际操作中使用。

2、在实训中,深刻感受与领悟了公司的经营理念,体会到了公司经营的艰辛。制定合理目标是取得长远发展的起点。强化了我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培养控制企业风险的能力。在模拟经营中,做到随机应对所处环境的变化。

3、市场营销是企业实现利润最直接的渠道。掌握了较实际的营销知识,提高了我们的受挫折能力、耐力、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个人的全局观念和竞争意识、成本意识。

4、学习了更多财务知识,掌握财务分析工具,增强预算制订和控制水平,控制好资金流的运用。知道了怎样处理财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沟通障碍。

5、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战略分析规划能力与决策能力,运输与配送管理能力,仓储与库存管理能力,物流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力。

6、在决策的失败与成功中,领会管理的技巧,提升了我们的管理素质,同时也知道了团队协作沟通的乐趣,一个良好的团队能完善企业的管理。

7、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以后要好好学习。在这次模拟实训中,我由初时的懵懂,到最后的熟悉,熟练,掌握,还有助于提高我的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体验团队协作精神,团队中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你是成功的,但团队的成功却意味着你是成功的。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分子,与团队共生存,共荣辱。

看完全书后简明扼要地写下自己的收获、体会,或者对全文或某些部分加以评析,鉴赏或质疑、批评,这就是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的内容多样、形式灵活,有观点、有材料、有头有尾、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这里最重要的是有观点,也就是有“心得”,要把“心得”准确地表达出来。其次是有材料,可以是摘抄读过的诗文原句,也可以概述原文大意。

初学者,可以分两步。
第一步,以摘抄原文为主,然后适当作一些分析,谈自己的认识,体会,这样做,难度不大。
第二步,对原文只作概述,并采用夹叙夹议方式,同时写出自己的心得,这样写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难度较高。
心得和体会,这个很简单了。就是观后感一样的模式就好。从一件事体会到了什么,必须写那种很有正能量和感触的东西,越夸张越好,这样才能得高分。
比如吧,你看抗日影片《地雷战》,你可以这样写:
为了打退侵略者,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农民,用他们朴实又正义的智慧创造了一个时代战役的奇迹。而有如此强大的支持,我们中国解放军才能全力对抗那些肮脏野蛮的侵略者。
毛主席是伟大的,无数战役显示出了他老人家无穷的智慧和必胜信心。有了这样的领导人,我们中国四万万同胞又怎么会失望?
好想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时代,哪怕做一个炊事员,死了都是无比光荣的。
感谢伟大的中国人民,感谢中国共产党为我们带来的一切。

感觉一个人没有那么亲切了,怎么同时觉得他的外貌也变了?

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所谓的“相由心生”。心里想什么,你就像什么。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的相貌、气韵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变化。再端正的容貌,也不会一成不变。可是它一定会随着人心的动荡而此起彼伏。愁苦,会生出相应的皱纹;快乐,则会有完全不同的欢颜。世间幻变万千,皆因内心意念而起,正所谓“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如果你想要美好相貌,就得让自己心境明媚。曹雪芹写多愁多病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善良懦弱的迎春“肌肤微丰,温柔沉默”,写精明强干的探春则是“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忧郁的人眉头紧蹙,宽厚的人眼神温和,自信的人自然嘴角上翘……这些习惯年深日久,就改变了面相。同样的,待人的谦卑,谈吐的优雅,读过的诗书,丰富的内心……都会投射在你面相中。你以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又怎样对待你,最终都会呈现在你的容貌上。三、要养脸,先养心平时我们都说“以貌取人”,其实说“以相取人”更为贴切,取的并不是美貌,而是好看,好看是眉梢眼角见清风明月,是举手投足里赏心悦目,是在最落魄的岁月里依然保持优雅与从容。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众星捧月。可在50岁时,丈夫被划为右派死于狱中,她被赶出大宅去刷马桶,直到十指变形。文革时期,即使她沦落到去扫厕所,她也要穿着旗袍。一袭旗袍上身,所有苦难在她脸上就没了痕迹。在逼窄楼道里,没有烤箱,她用煤球炉子也要蒸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没了上等茶具,她用搪瓷缸子,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喝自制下午茶。看书的时候用镊子翻书,尽量保持着从容、优雅。这个“上海的金枝玉叶”用一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之所以优雅,并不在于外貌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高贵。”郭婉莹说一个人好看,绝非肤浅的美丽,它是一个人剥离了外表之后的素养,是放在瀚海人群里也能一眼分辨出的气场,这是灵魂的样子。画家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所以,要养脸,先养心。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最终决定相貌。《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相貌是能逐步改变的,美好的仪态、和善的表情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让见者如沐春风、相随效仿。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年轻时风华绝代,老了依然绝代风华。她为何能成为女神中的女神?秘诀就在她的遗言里: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把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有你。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而并非向人抱怨;当你需要帮助时,你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双手;年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若要好相貌,先要心灵美,相由心生,心地善良才是最高贵的相貌,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菩萨相。所谓的“相由心生”。心里想什么,你就像什么。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人的相貌、气韵每天都在发生着细微变化。再端正的容貌,也不会一成不变。可是它一定会随着人心的动荡而此起彼伏。愁苦,会生出相应的皱纹;快乐,则会有完全不同的欢颜。世间幻变万千,皆因内心意念而起,正所谓“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如果你想要美好相貌,就得让自己心境明媚。曹雪芹写多愁多病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善良懦弱的迎春“肌肤微丰,温柔沉默”,写精明强干的探春则是“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忧郁的人眉头紧蹙,宽厚的人眼神温和,自信的人自然嘴角上翘……这些习惯年深日久,就改变了面相。同样的,待人的谦卑,谈吐的优雅,读过的诗书,丰富的内心……都会投射在你面相中。你以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又怎样对待你,最终都会呈现在你的容貌上。三、要养脸,先养心平时我们都说“以貌取人”,其实说“以相取人”更为贴切,取的并不是美貌,而是好看,好看是眉梢眼角见清风明月,是举手投足里赏心悦目,是在最落魄的岁月里依然保持优雅与从容。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众星捧月。可在50岁时,丈夫被划为右派死于狱中,她被赶出大宅去刷马桶,直到十指变形。文革时期,即使她沦落到去扫厕所,她也要穿着旗袍。一袭旗袍上身,所有苦难在她脸上就没了痕迹。在逼窄楼道里,没有烤箱,她用煤球炉子也要蒸圣彼得堡风味的蛋糕。没了上等茶具,她用搪瓷缸子,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喝自制下午茶。看书的时候用镊子翻书,尽量保持着从容、优雅。这个“上海的金枝玉叶”用一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之所以优雅,并不在于外貌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高贵。”郭婉莹说一个人好看,绝非肤浅的美丽,它是一个人剥离了外表之后的素养,是放在瀚海人群里也能一眼分辨出的气场,这是灵魂的样子。画家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所以,要养脸,先养心。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最终决定相貌。《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相貌是能逐步改变的,美好的仪态、和善的表情会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吸引力,让见者如沐春风、相随效仿。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年轻时风华绝代,老了依然绝代风华。她为何能成为女神中的女神?秘诀就在她的遗言里: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把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有你。人之所以为人,是必须充满精力,自我悔改、自我反省、自我成长,而并非向人抱怨;当你需要帮助时,你可以求助于自己的双手;年老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双手能解决很多难题,一只手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若要好相貌,先要心灵美,相由心生,心地善良才是最高贵的相貌,这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菩萨相。
这很正常,一个人肯定是先从感觉上去,感觉这个人的外貌,如果感觉特别亲切就觉得他什么都好。当觉得没有那么亲切了,那么就觉得他长得也没有那么帅气了,这是很正常的。以貌取人嘛,这个就是一个人心理变化而导致的对他外貌的变化的。改变。
是这样的,离自己近边,而且有好感的人,无论他的外貌怎样,你都会感到亲切,看着顺眼。但是与他发生矛盾,或者生气了,见到他就很别扭,不是他的外貌变了,而是因为你的心情,改变了对他的印象,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心境决定一切,在你开心的时候,感觉什么事情都那么多美好,看谁都顺眼,当你烦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对了。易怒,建议:改变自己的心情,万事顺意。希望能帮到你。
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所谓相由心生,不仅是他自己的容貌由他自己决定,你看到他的样子也是由你的心生的。由于你心里已经认为他不亲切了,眼里看到的他自然也就不亲切了。
另一种,他的外貌确实有所改变,导致你感觉那个人不再亲切。
通俗讲就是他的外貌变化,有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你的心理作用。
这种情绪变化,带来了感情变化,完成你的思绪和视觉有变化,,这是你看什么都有点突兀,不顺眼,不顺心,这是你需要调节心态,生活还是美好的,微笑面对。
文章标题: 为什么读过的诗,有时候会突然懂了,在那些心有所感的时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7027.html
文章标签:读过  的诗  所感  有时候  时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