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雪芹要写《红楼梦》?为什么他只写了前80回?
恩,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原因,和当今所有网络写手,写太监、意淫、种马小说的原因是一样的动机,至于为什么他只写了前80回,因为第一,他死了,第二,红楼梦本意就是保持残缺的美,完本就是只有80回,以曲为全,以缺为圆,以真为假,以有尽为无尽。到80回就圆满结束了,这就是说,为什么他不写79回?不写81回呢?因为他只想写80回,后来又有人写了,这个动机是跟现在所有的山寨手机的目的是一样的,你说为什么有了正版手机还会有山寨手机?因为正板卖的好,市场供不应求,山寨工厂自然就冒充正板,赚钱糊口啦,不过现在山寨机造的很好,大家都以为双卡双待的才是正板,后来明白了,有人还问,为什么外国手机只有插一个卡?
不同于今天的网络写手,曹雪芹是人生经历太复杂,世事洞明,个人又才华横溢,郁郁不得志,有感而发,只得注毕生心血于《红楼梦》,把自己的感情、理想、反思寄托于文字之间,其实痴的很。
因为本来就没想赚稿费,所以就慢慢的写,慢慢的改,在朋友圈子里借来借去的传看。曹雪芹的小儿子病死后,曹雪芹受了太大打击,加之贫病交加,不久自己也撒手人寰了,没时间完成《红楼梦》。不过八十回后曹雪芹应该写过,处于修改阶段,至少是有构思,他身边的朋友也知道个大概,但是总之都没有流传下来。
总之曹雪芹不是在编谜语,也不是在挖坑。
曹雪芹留下来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的抄本,八十回以后也写了一些,但未流传下来。今传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在乾隆五十六年辛亥用木活字排印《红楼梦》时加上去的。其稿本的来源据程伟元的序言里说是从“鼓担”上买来的,也有人说是高鹗续写的,但以前一说较为可信。
乾隆末年到嘉庆年间,《红楼梦》的续书很多,但仍以程、高印续的较好,故程、高续本能流传至今,然与雪芹原作比较,其差距还是很大的。
老曹年轻时一心考取功名却屡屡受挫,再加上曹氏家族逐渐漠落,他便感慨世态炎凉。于是乎,他便潜心写书,最终写成了不朽的名著-----红楼梦。当曹写书的时候,就感觉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后便与世长辞,所以他只写完前80回。后40回由高鄂完成。
因为他死了……
据说曹雪芹写了100回,但后30回再传看中遗失了,只剩80回。
红楼梦不是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么?那古代的一些诗人咋说他们有看见原本
我在看百家讲坛的时候,在讲到史湘云最后的结局那一讲的时候,刘心武老师说了几篇诗,那些诗人都说看到了书的原本.......这是咋的回事(本人是高一新生,现在正看红楼...有点不解...)请望指教 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共计108回,曹雪芹本已完成,并在民间有小范围的流传,但由于借阅者的丢失,及其他各种原因,后28回至今无处可觅.通行本后40回是高鹗写的.建议看周汝昌校对版石头记(繁体。为当代红学家周汝昌老先生一家两代三人五十六年校对十一种古本红楼梦揣摩作者心思集成的,旁有脂批、注释),此本应最接近曹公原意。至于诗,我这有富察明义《题红楼梦》二十首,诗中题到红楼梦结局,应为曹公原笔。诗云:
其一 佳园结构类天成,快绿怡红别样名。
长槛曲栏随处有,春风秋月总关情。
其二 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
天气不寒还不暖,曈昽日影入帘多。
其三 潇湘别院晚沉沉,闻道多情复病心。
悄向花阴寻侍女,问他曾否泪沾襟。
其四 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
其五 侍儿枉自费疑猜,泪未全收笑又开。
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又抛来。
其六 晚归薄醉帽颜欹,错认猧儿嗔玉狸。
忽向内房闻语笑,强来灯下一回嬉。
其七 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
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工夫。
其八 帘栊悄悄控金钩,不识多人何处游。
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
其九 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
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绿云绡。
其十 入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慢逡巡。
分明窗纸两珰影,笑语纷絮听不真。
其十一 可奈金残玉正愁,泪痕无尽笑何由。
忽然妙想传奇语,博得多情一转眸。
其十二 小叶荷羹玉手将,诒他无味要他尝。
碗边误落唇红印,便觉新添异样香。
其十三 拔取金钗当酒筹,大家今夜极绸缪。
醉倚公子怀中睡,明日相看笑不休。
其十四 病容愈觉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
犹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较差些。
其十五 威仪棣棣若山河,还把风流夺绮罗。
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
其十六 生小金闺性自娇,可堪磨折几多宵。
芙蓉吹断秋风狠,新诔空成何处招。
其十七 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
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
其十八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其十九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其二十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
自己再看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应该会明白。
红楼梦是一部完结的小说,80回后遗失,至于是怎么遗失的就不得而知了,更有人认为是作者故意斩断80回后,但这种可能不大。既然红楼梦已经完结就一定会有当时的文人看到,之后或口述于别人,那些自认为看到过结局的人就会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原本故事。至于故事的真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凭自己理解他是否属实。至于高鹗先生写的虽然与原本的结局又很大的出入,但相对于现代一些红学家不着边际的瞎想已经很不错了。
楼主是第一次看吗?多看几遍就懂了,建议楼主看看带脂砚斋批语的,也可以根据批语自己琢磨。
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共计108回,曹雪芹本已完成,并在民间有小范围的流传,但由于借阅者的丢失,及其他各种原因,后28回至今无处可觅.通行本后40回是高鹗写的.这些你看百家讲坛,刘心武在之前讲过.
至于"那些诗人都说看到了书的原本",应该是在原本小范围的流传时看到的.但那些人都死拉,所以只留下了几篇诗.
(本人是初3学生,现在正看红楼,竟能帮高一新生有点不解),如何?
有可能啊,因为当年曹雪芹是写完这部书的,只是后四十回还没来得及整理,仅仅是手稿。曹公死后后四十回手稿也就消失了,当时出现了很多版本,因为高鹗的版本比较得人心,因此也就一直传了下来! 有缘的话,说不定你也可以看到原本哦!
据说曹雪芹写完了 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遗失了 有很多人续写过 只有高鹗版流传的最为广泛 可能他最接近曹雪芹的结局吧 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复制曹雪芹的天才 也正如维纳斯的断臂永无连接 建议你读读列宁格勒的藏本 或者是 脂砚斋 现在有索引派的就是从原来的书中 或者资料中的索引和引用 来研究红楼梦 所以可以肯定红楼梦是有完本的
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比较,后40真的那么不堪?希望大家多发表意见!
的确是高鹗续完了《红楼梦》,但是按照脂砚斋的批语,曹雪芹是写完了整部书的,但很不幸的是“被借阅者遗失”。而且高鹗续的《红楼梦》达到了120回,曹雪芹整部原著也只有108--110回左右,因此,曹雪芹也是在后面加快了节奏,并且可以想象,他一定写的文笔比高鹗精妙,而回目也比高鹗少。还有,高鹗在续书时,还篡改了前80回的一些地方,弄的乱七八糟。再加上他所写的结局,跟人物判词、曲根本不一样,大结局也不一样,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本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本是一部彻底的悲剧,而高鹗写的什么?他写的是“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写的是贾府“兰桂齐芳”,根本违背了曹雪芹的原著。
综上所述,对高鹗的续书本人实在不敢恭维,真的很难接受
仔细看来:
诗文很少
描写粗糙,没什么能触动你心的
前后不合理搭配
家族败得不明不白(其中居然不是天下不孝第一的宝玉的原因)
最为重要的事,很多主要人物命运交待不明
薛宝钗应为飘零的弃妇,而写成了有孩子的少奶奶
史湘云的白首双星“两个人都活到老(白首),为什么不能相聚(双星:牛郎织女)”
李纨的结局(按照警幻仙姑的名册看来应该早死)
探春的婚姻应该是终身不能回娘家,可续书写她居然回来了(她应该是风雨飘摇路三千,回不来的啊)
惜春的出家居然是在自己家里(妙玉那里),名册中的“缁衣”怎么说
宝琴等人的命运没有提
宝玉被和尚道士“架”走
最不能忍受的是,林黛玉对宝玉负气而忘
她还够“泪债”了?
居然不是泪尽而亡,倒是有咳有吐,还写了回光返照,真是大打折损了这位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的风采
按照曹雪芹的思路,石头记应为一百零八回。前五十四回为正照风月宝鉴,后五十四回反照风月宝鉴。八十回后,应是大故迭起,风云变幻。高鹗所续大部分人物命运与曹雪芹原意不符。例如香菱,在曹雪芹手里无药可救,八十一回死定了的,到了高鹗那神奇地活了。后四十回读完之后,没有几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惟一凄美的黛玉之死,据后人考证也不可取。后四十回里,宝玉等人基本不再作诗,反倒是贾政劝学之类,篇幅不少。是优是劣,自己评判吧!
每个爱读红楼的人都应看的出来吧
前面文采飞扬,后面粗糙不堪
前面伏线千里,后文没头没脑
而且后文中的人物言语无味,完全失去了前文中的那种魅力。。。
唉,上夜读红楼上去看吧
哪里有很多精辟论断
www.readred.com/bbs
只是觉得凭着对前八十回的理解,看到后四十回时真有些出乎意料了.实在不能容忍宝黛的爱情,这么不堪一击.倒是电视剧版的<红楼梦>还挺遂我心.至少宝玉没有背弃爱情.
尤其不能理解的是,竟然会让宝玉去参加科举考试.太荒唐了.
《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比较
最好有比较详细的比较,比如列出几段文字来比较文学色彩什么的,还有争取字多点。对于今本《红楼梦》的作者,向来有不同的意见,经过数十年红学的论战仍未有完全令所有读者信服的结论。然而,如果从植物观点切入,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做一比较,对于历年来的作者争论,也许可得到另一个佐证。
历来关于《红楼梦》的作者,主要有以下三种论点:
一、全部一百二十回均为曹雪芹所撰:认为曹雪芹生前已完成一百余回(或称一百一十回),或至少完成八十回以后大部分的故事情节,而高鹗等只是进行“批阅、增删”等修补工作。虽然有许多人怀疑本论点的真实性,但也有科学佐证支持此说。例如1980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国际红学大会”上,红学家陈炳藻教授,就将各回之字汇输入电脑,分析每回的用字习惯,结果判定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为同一作者所写。
二、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系曹雪芹残稿,后人补写完成。很多人相信曹雪芹的原稿中,除前八十回之外,尚有三十回余稿。脂砚斋和畸笏老人的批语之中曾多次提到后三十回的情节,可惜余稿多已“迷失”。后人可能找到这些情节的部分残稿,然后依此残稿补写成后四十回文字,完成如今通行之一百二十回本。
三、前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为他人所续:《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书,自从胡适提出后四十回为高鹗续成之后,陆续有证据支持此说。例如,有人以语言风格、创作技巧进行前后文比较,认为后四十回文字累赘、庸俗,比不上前八十回。且后四十回“缺少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生活趣味”,也没有“优美的诗意”,因此认为后四十回乃高鹗或程伟元所作。也有人指出后四十回之乡试情节中之五言八句诗,是乾隆时期增列的考项,非曹雪芹生前的时代背景,认定后四十回是他人伪作。
《红楼梦的植物统计》
今日通行本《红楼梦》共有一百二十回,刚好可以区分成三部分:第一回到四十回为第一个四十回,第四十一回到八十回为第二个四十回,第八十一回到一百二十回为第三个四十回。第一个和第二个四十回即前八十回,第三个四十回即后四十回。每一部分分别统计植物出现的种类和种数。
每回平均出现的植物种数
比较三个四十回每回出现的植物种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八十回每回出现的植物种数多于后四十回。第一个四十回每回出现之植物种类平均有11.2种,第二个四十回平均每回出现10.7种,仅相差0.5种。而第三个四十回平均每回的植物种数却只有3.8种,和前两个四十回相差7.4种及6.9种,差异不可谓不大。
植物种数在各回的分布
植物出现在各回之种数,以十种为间距,《红楼梦》全书三部分各四十回植物种数分布频率如下表所示。由下表可知第一、第二个四十回(即前八十回),回回均有植物,后四十回中却有三回未出现任何植物(一百回、一百零六回、一百零八回)。出现1至10种、11至20种及20种植物以上的回数,第一及第二个四十回分布情形相似,两者出现11至20种的回数均有九回;而在1至10种的分布中,第二个四十回比第一个四十回多出一回;至于20种以上的回数,第一个四十回反而比第二个四十回多了一回。反之,第三个四十回出现植物之频率多集中在10种以下,四十回中就占了三十六回;出现11至20种的亦仅有一回(八十七回,共有15种植物);此四十回中并无出现20种以上植物的回数。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植物种数的分布可说大不相同。
《红楼梦》中每40回植物种数的分布
植物种类 回数
1-40回
41-80回
81-120回
0种
0回
0回
3回
1-10种
25回
26回
36回
1-20种
9回
9回
1回
20种以上
6回
5回
0回
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楼梦》全部一百二十回之中,第十七回植物出现最多,多达61种。本回描述贾政率众食客检视大观园,一面对宝玉“试才题对额”,描述大观园各院及园中琳琅满目的花草树木。出现植物种数次多的是七十八回,内容有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文中提到41种植物。
每四十回出现的植物总种数
以四十回为单元,计算每部分出现的植物总种数,也出现有趣的结果(见下图)。第一个四十回共有165种植物,第二个四十回有161种,其中有70种前四十回未曾出现过,两者植物数仅差4种。第三个四十回所提到的植物只有61种,和第一、第二个四十回相差百种以上。其中只有7种植物前八十回中未曾提及,此后四十回特有的植物分别为:钩藤、狼尾草(稂)、狗尾草(莠)、白菜、大头菜、紫菜、桑寄生(茑)等,这些植物并无稀罕特别之处,不是平日常见的蔬菜、药材,就是引自历代诗词典故的植物,不像前八十回,此四十回完全看不出作者植物知识的广博,也看不出作者对植物认识有任何独到之处。
《红楼梦》中每40回植物总种数
根据以上分析,无论每回植物的种类、植物种数分布的频率,还是植物在单元内出现的总数,第一个四十回和第二个四十回是非常类似的。以统计的观点来说,两者可以说无差异。然而,后四十回不但每回平均植物种数和单元内植物总数远少于前两个四十回,植物种类的分布频率也完全不同。若论作者对植物熟悉的程度,和植物意涵在文章内容的运用,前八十回也远胜于后四十回。通过本项研究结果,可以得知第一个和第二个四十回应为同一个作者所撰,而后四十回则显然出自于第二个人之手。换句话说,从各回植物的应用分析,可以支持前八十回的作者为曹雪芹,后四十回为他人所续之观点。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茶的比较
喝茶是国人古来就熟悉的传统习惯,自唐诗以下,宋诗、宋词、元诗、元曲、明清诗歌等历代诗词歌赋均不乏品茗章句,章回小说尤多喝茶、敬茶的描写,如《儒林外史》、《金瓶梅》、《西游记》等。特别是《金瓶梅》一百回之中,回回都有喝茶记述,《儒林外史》五十五回本中,有五十回有茶。《红楼梦》也不例外,一百二十回中,有一百回出现茶,占833.3%。
茶出现回数之比较
同样地,也可以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分成三个单元:第一至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至八十回及第八十一回至一百二十回,分别计算茶出现的回数。发现前两个四十回提到茶者恰巧都是三十七回,仅有三回未提到茶,有茶的回数约占92.5%。第一个四十回,仅第四回、第三十三回、第三十七回无茶;第二个四十回中,仅第四十五回、第五十九回、第七十回没有提到茶。而第三个四十回没有提到茶的回数却多达十四回,有茶之回数仅占65%。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出现茶的回数相差悬殊。
茶种类之比较
《红楼梦》中提到茶的种类,至少有九种,包括枫露茶(见第八回)、香茶(见第二十二回)、暹罗茶(见第二十五回)、六安茶(见第四十一回)、老君眉茶(见第四十一回)、杏仁茶(见第五十四回)、普洱茶或女儿茶(见第六十三回)、进上新茶(见第七十二回)和龙井茶(见第八十二回)。此外,还有作者在第五回杜撰的神仙世界“千红一窟”茶(千红一哭之谓)。在九种现实世界真实的茶种之中,有八种出现在前八十回,仅有一种出现在后四十回(即八十二回提到的龙井茶,为全中国老少皆知的名茶)。而中国人最重视的品茶描述,包括选茶、选水、茶具、气氛等情境,也只出现在前八十回,如第四十一回之“品茶栊翠庵”、第六十一回之“寿怡红开夜宴”、第三十八回众姐妹吟菊花诗之煮茶等。可见前八十回比后四十回“见多识广”太多了。以茶出现的回数、茶的种类分布、品茶情境来比较,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作者应非同一人。
西勾月录入整理
前80回是曹雪芹写的,后40回是高鹗写的,作者不同,中心思想,情节发展方向,文笔特质都有偏差~~
前80回是原著,后40回是补的。
后40回我都不想看,总觉得不对劲
谁能告诉我曹雪芹【红楼梦】后八十回写的什么故事并告诉我为什么。后八十回不是高鹗写的?
家道的败落,生活的困厄,他的最大不幸乃是他花了十年辛苦,呕心沥血地写成的“百余回大书”,居然散佚了后半部,仅止于八十回而成了残稿。如果是天不假年,未能有足够时间让他写完这部杰作倒也罢了,然而事实又并非如此。早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雪芹才三十岁时,这部书稿已经“披阅(实即撰写,因其假托小说为石头所记,故谓)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除了个别地方尚缺诗待补、个别章回还须考虑再分开和加拟回目外,全书包括最后一回《警幻情榜》在内,都已写完,交其亲友们加批、誊清,而脂砚斋也已对它作了“重评”。使这部巨著成为残稿的完全是最平淡无奇的偶然原因,所以才是真正的不幸。
我们从脂评中知道,乾隆二十一年(即甲戌后两年的丙子,1756)五月初七日,经重评后的《红楼梦》稿至少已有七十五回由雪芹的亲友校对誊清了。凡有宜分二回、破失或缺诗等情况的都一一批出。但这次誊清稿大概已非全璧。这从十一年后(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作者已逝世,其亲友畸笏叟再重新翻阅此书书稿时所加的几条批语中可以看出,其中一条说:
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条说: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又一条说:
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再一条说:
叹不能得见宝玉《悬涯撒手》文字为恨。丁亥夏,畸笏叟。
批语中说的“有一次誊清时……被借阅者迷失”,时间应该较早 ,“迷失”的应是作者的原稿。若再后几年,书稿抄阅次数已多,这一稿即使丢失,那一稿仍在,当不至于成为无法弥补的憾事。从上引批语中,我们还可以推知以下事实:
一、作者经“增删五次”基本定稿后,脂砚斋等人正在加批并陆续誊清过程中,就有一些亲友争相借阅,先睹为快。也许借阅者还不只一人,借去的也有尚未来得及誊清的后半部原稿,传来传去,丢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所举“迷失”的五、六稿的情节内容看,这五、六稿并不是连着的;有的应该比较早,如《卫若兰射圃》,大概是写凭金麒麟牵的线,使湘云得以与卫若兰结缘情节的;学射之事前八十回中已有文字“作引”,可以在八十回后立即写到;有的较迟,如《狱神庙》;最迟的如《悬涯撒手》(涯,当为山部,以下同),只能在最后几回中,但不是末回,末回是《警幻情榜》,没有批语说它丢失。接触原稿最早的是脂砚斋,应是读到过全稿的;畸笏叟好像也读过大部分原稿,因而还记得“迷失”稿的回目和大致内容,故有“各得传真写照之笔”及某回是某某“正文”等语;只有《悬涯撒手》回,玩批语语气,似乎在“迷失”前还不及读到。
二、这些“迷失”的稿子,都是八十回以后的,又这里少了一稿,那里又少了一稿,其中缺少的也可能有紧接八十回情节的,这样八十回之后原稿缺的太多,又是断断续续的,就无法再誊清了。这便是传抄存世的《红楼梦》稿,都止于八十回的原因。
三、上引批语都是雪芹逝世后第三年加在书稿上的,那时,跟书稿有关的诸亲友也都已“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畸笏自称)一枚”,可见《红楼梦》原稿或誊清稿,以及八十回后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的其余残稿,都应仍保存在畸笏叟的手中。如果原稿八十回后尚有三十回,残稿应尚存二十四五回。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脂批所谓的“后三十回”,不应以八十回为分界线,而应以贾府事败为分界,假设事败写再九十回左右,则加上“后三十回”,全书亦当有一百二十回,残留之稿回数也更多。残留稿都保存在畸笏处,是根据其批语的逻辑自然得出来的符合情理的结论。若非如此,畸笏就不会只叹息五、六稿“迷失”或仅仅不得见《悬涯撒手》文字为恨了。
四、几年前我就说过,《红楼梦》在“甲戌(1754)之前,已完稿了,‘增删五次’也是甲戌之前的事;甲戌之后,曹雪芹再也没有去修改他已写完的《红楼梦》稿。故甲戌后抄出的诸本如‘己卯本’、‘庚辰本’等等,凡与‘甲戌本’有异文者(甲戌本本身有错漏而他本不错漏的情况除外),尤其是那些明显改动过的文字,不论是回目或正文,也不论其优劣,都不出之于曹雪芹本人之手。”(拙著《论红楼梦佚稿》第 286页)最初,这只是从诸本文字差异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结果。当时,总有点不太理解:为什么曹雪芹在最后十年中把自己已基本完成的书稿丢给脂砚、畸笏等亲友去批阅了又批阅,而自己却不动手去做最后的修补工作;他创作这部小说也不过花了十年,那么再花它十年工夫还怕补不成全书吗?为什么要让辛苦“哭成”的书成为残稿呢?现在我明白了:主要原因还在“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倘若这五六稿是投于水或焚于火,再无失而复得的可能,曹雪芹也许倒死了心,反而会强制自己重新将它补写出来,虽则重写是件令人十分懊丧的事,但时间是足够的。现在不然,是“迷失”,是借阅者一时糊涂健忘所致,想不起手稿放在哪里或者交在谁的手中了。这是常有的事。谁都会想:它总还是搁在某人某处,没有人会存心将这些片段文字隐藏起来,说不定在某一天忽然又找到了呢。于是便有些等待,曹雪芹等待交给脂砚等亲友的手稿都批完、誊清、收齐,以便再做最后的审订,包括补作那几首缺诗或有几处需调整再拟的回目。可是完整的誊清稿却始终交不回来,因为手稿已不全了。对此,曹雪芹也许有过不快:手稿怎么会找不到的呢?但结果大概除了心存侥幸外,只能是无可奈何;总不能责令那些跟他合作的亲友们限期将丢失的稿子找回来,说不定那位粗心大意的借阅者还是作者得罪不起的长辈呢。说这位马大哈未料自己无意中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千古罪人自不必说,可悲的是曹雪芹自己以至脂砚斋等人,当时都没充分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总以为来日方长,《红楼梦》大书最终何难以全璧奉献与世人。所以在作者去世前,脂批无一字提到这五六稿迷失事。
谁料光阴倏尔,祸福难测,穷居西山的雪芹唯一的爱子不幸痘殇,“因感伤成疾”,“一病无医”,绵延“数月”,才“四十年华”,竟于甲申春(1764年2月2日后)与世长辞。半年后,脂砚斋也相继去世。“白雪歌残梦正长”,《红楼梦》成了残稿已无可挽回。再三年,畸笏叟才为奇书致残事叹叹不已。但畸笏自己也犯了个极大的错误,他因为珍惜八十回后的残稿,怕再“迷失”,就自己保藏起来,不轻易示人。这真是太失策了!个人藏的手稿能经得起历史长流的无情淘汰而幸存至今的,简直比独得有奖彩券的头奖还难。曹雪芹的手稿,除了伪造的膺品,无论是字或画,不是都早已荡然无存了吗?对后人来说,就连畸笏究竟是谁,死于何时何地,也难以考稽了,又哪里去找他的藏稿呢?曹雪芹死后三十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刻了由不知名者续补了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续作尽管有些情节乍一看似乎与作者原来的构思基本相符,如黛玉夭亡(原稿中叫“证前缘”)、金玉成姻(原稿中宝玉是清醒的,在“成其夫妇时”,尚有“谈旧之情”)和宝玉为僧(原稿中叫“悬涯撒手”)等等,但那些都是前八十回文字里已一再提示过的事,毋须像有些研究者所推测的,是依据什么作者残稿、留存回目或者什么提纲文字等等才能补写的。若以读到过雪芹全稿而时时提起八十回后的情节、文字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来细加对照,续作竟无一处能完全相合者,可知续补者在动笔时,除了依据已在世间广为流传的八十回文字外,后面那些曾由畸笏保存下来的残稿也全都“迷失”了。续补者绝对没有看到过曹雪芹写的后数十回原稿中的一个字。
现在该说说版本了。这里不打算谈版本的发展源流问题,只想说说我选择版本的基本原则。
迄今为止,已出版的《红楼梦》排印本,多数是以程高刻本为底本的;只有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本子,前八十回是以脂评手抄本(庚辰本)为底本的。另据刘世德兄相告,南方某出版社约他新校注一个本子,前八十回也取抄本,尚未及见。又早在五六十年代间,俞平伯已整理过《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在人文社出版,此书虽受红学研究者所关注,但一般读者仍多忽略,“文革”后没有再版。
为什么《红楼梦》本子多以程高刻本为底本呢?除了那些有几家评的本子原先清人就是评在程高本上的这一原因外,我想,还因为程高本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全书已较少矛盾骶触,文字上也流畅些,便于一般读者阅读;而脂评手抄本最多只有八十回,有的仅残存几回、十几回,有明显抄错的地方,有的语言较文,或费解,或前后未一致,特别是与后四十回续书合在一起,有较明显的矛盾抵触,尽管如此,我仍认为以脂评本为前八十回底本的俞平伯校本和红研所新校注本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
众所周知,程高本对早期脂评本来说,文字上改动是很大的。如果这些改动是为了订正错误,弥补缺陷,倒也罢了,事实又并非如此。在很多情况下,程高本只是任意或为了迁就后四十回续书的情节而改变作者的原意。比如小说开头,作者写赤瑕宫的的神瑛侍者挟带着想历世的那块石头下凡,神瑛既投胎为宝玉,宝玉也就衔玉而生了。程高本纂改为石头名叫神瑛侍者,将二者合而为一。这样,贾宝玉就成石头投胎了,从逻辑上说,当石头重回青埂峰下,把自己经历写成《石头记》时,宝玉就非同时离开人世不可了,光出家为僧仍活着是说不通的。我想,这样改是为了强调贾宝玉与通灵玉不可分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在原作构思中处理得更好),以便适应后四十回中因失玉而疯癫情节的需要。再如有一次凤姐取笑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都笑了起来。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此,脂评揭示作者的用意说:“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当然包括贾母、凤姐在内),即观者、作者皆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点题语。我也要笑。”“好赞!该她(指李纨)赞。”可见原意是借此表明后来宝黛婚姻不能如愿,颇出乎“诸人”意料之外。然而到程高本,末了这句李纨说的话被改成宝钗说的了:“宝钗笑道:‘二嫂子诙谐,真是好的。’”故意给读者造成错觉,仿佛宝钗很虚伪,早暗地与凤姐串通一气,这与后四十回续书写“掉包计”倒是能接得上榫的,只是荼毒了曹雪芹文字。还可再举一例:第七十八回中,在贾政命宝玉、贾环、贾兰做《姽婳诗》前,原有一大段文字论三人之才学,说环、兰二人“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做诗,“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宝玉则在做诗上大有别才。又说“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涎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等等,程高本都删得一干二净,用意很明显:为了使后四十回的情节得以与前八十回相连接,不互相矛盾。若不删改原作,则宝玉奉严父之训而入家塾读书,改邪归正,又自习八股文,终于精通举业之道,一战中魁,金榜题名,名次还远在本来“高过宝玉”的贾兰之上等等的情节就都不能成立了。
原作与续书本不一致,删改原作去适应续书以求一致是不可取的;而在程高本中,这样的删改,多得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为适应续书情节所作的改动,并非都起自程高本,不少在甲辰本中已经存在,因此,我颇怀疑甲辰本底本的整理加工者,就是那位不知名的后四十回续书的作者,而程伟元、高鹗只是在它的基础上的修补加工,正如他们自己在刻本序文中所说的那样。程高本还有许多无关续书的自作聪明反弄巧成拙的增删改易,也早经不少研究者著文指出过,这里就不必再赘述了。总之,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为求一百二十回前后比较一致,减少矛盾而采用程高本为底本,因为那样做的代价是严重地损害曹雪芹原著;我们宁可让这些客观存在着的原作与续作的矛盾抵触的描写继续存在,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也比提供不可靠的、让读者上当的文字好得多。
前八十回文字以早期脂评抄本作底本的本子不是也已经出版了吗?为什么还要再另搞一种呢?俞校本或红研所校注本的出版,对红学研究所作的贡献自然是很大的,后一种我有幸也参加做了一些工作。不过近年来,我经过反覆比较研究,认为要搞出一个真正理想的本子,选择某一种抄本为底而参校其他诸本的办法,对于《红楼梦》来说,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比如说庚辰本吧,在早期脂评抄本中,它也许是总体价值最高的本子,因为它兼有比较早、比较全和保存脂评比较多等优点。选择它作为底本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事实不然,只残存十六回的甲戌本,其底本比它更早,文字更可信,更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来面目,庚辰本与它差异的地方,绝大多数都可以看出是别人改的。因此,就这十六回而言,甲戌本的价值又显然高出庚辰本,只可惜它所存的回数太少。以庚辰本为底本,虽则也可以参甲戌本校补一些文字,但毕竟只能改动些有正讹、存与漏、优与劣之分的地方,其余似乎也可以的文字(若细加推究,仍可分出高下来),只好尊重底本保持原样了。这样,从尽量恢复曹雪芹原作面貌来说,就不无遗憾。比如以回目来说,第三回甲戌本作“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对仗通俗稳妥,上下句有对比之意;在“收养”旁有脂评赞曰:“二字触目凄凉之至。”可见为雪芹亲拟无疑。至庚辰本则被人改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词生句泛,黛玉寄养外家之孤立无援处境全然不见,可谓点金成铁。又如第五回目,甲戌本作“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警情”,此亦雪芹原拟之回目,有第二十七回《葬花吟》眉端脂评引语可证,评曰:“开生面、立新场,是书多多矣,惟此回更生更新,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聆,难为了作者了,故留数字以慰之。”此批庚辰本亦过录,文稍有异,曰:“开生面、立新场是书不止‘红楼梦’一回,惟是回更生更新,且读去非阿颦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章法行文,愧煞古今小说家也。畸笏。”初加批语时,雪芹尚在世,故只言留字相慰;至作者已逝,畸笏再理旧稿,遂改末句而加署名,亦借此别于其他诸公之批。经改易过的批语“开生面、立新场”六字未变,反而更写明是指“‘红楼梦’一回”,可知畸笏所见的作者自拟回目始终如此。庚辰本虽录此批,但其第五回回目却已被改换成“游幻境指迷十二金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一来批语“开生面”云云就不知所指了。
至于正文,可证明甲戌本接近原作,庚辰本异文系旁人后改而又改坏了的地方更多。拙文《〈红楼梦〉校读札记之一》(载《红楼梦学刊》1991年 4期)曾举过几个明显的例子。其一是第五回宝玉至迷津惊梦的描写。甲戌本:“那日,警幻携宝玉、可卿闲游至一个所在……”至迷津,警幻阻宝玉前进并训诫一番后,“宝玉方欲回言,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写的是警幻主动导游和宝玉不及回话,这是对的,因为惊梦本是警幻设计的“以情悟道”的一幕,警幻始终是导演。己卯、庚辰本改为宝玉、可卿脱离警幻私自出游,直至危急关头,警幻才“后来追来”;又改警幻“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连话都不让她说完,使宝玉、可卿和迷津中妖怪都不受警幻控制,倒像水中之怪比警幻更加厉害。还将迷津中“一夜叉般怪物(按:象徵情孽之可怖,因无可名状,故谓)窜出直扑而来”句改为“许多夜叉海鬼(按:此坐实其为海中群怪)将宝玉拖将下去”等等,都是不顾作者寓意、单纯追求情节惊险而弄巧成拙文字,非出于作者之手甚明。其二是第七回写周瑞家的给凤姐送宫花去。甲戌本说她“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越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正如脂评夹批所说,这是“顺笔便墨”,间带点道李纨其人。可是庚辰本在“后窗下过”句后,又平添上“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一句,不但成了蛇足,还闹了个大笑话。因为紧接着就写周瑞家的问大姐儿的奶妈说:“奶奶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可见已到不该再睡中觉的时候了,当然,周瑞家的万没想到白昼里凤姐夫妻间还有风月之事。庚辰本居然把“奶奶”改成“姐儿”,成了“姐儿睡中觉呢?也该清醒了!”前面刚说奶妈“正拍着大姐儿睡觉”,怎么反而要将姐儿弄醒呢?姐儿是哺乳婴儿,有昼夜都睡觉的权利,有什么睡中觉、睡晚觉的?改来改去,李纨不该睡中觉的,倒要她睡;姐儿该好好睡觉的,倒不让她睡。这样的改笔,曹雪芹看到,非气得发昏不可。其三,第六回贾蓉来向凤姐借玻璃炕屏,起初凤姐不肯,贾蓉就油腔滑调地笑着恳求。甲戌本接着写道:“凤姐笑道:‘也没见(按“真好笑”“真怪”的意思,小说中常用)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一般你们那里放着那些东西,只是看不见我的才罢!’”己卯、庚辰本的涂改者弄不清意思,就把“我”字改成“你”字,又添了些话,重新断句,成了“凤姐笑道:‘也没见你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你们那里放着那些好东西,只是看不见,偏我的就是好的。’”这有点像改字和标点游戏。以上数端,以庚辰本为底本者都未能参照甲戌本改正过来。
其实,《红楼梦》因为整理和传抄情况的复杂,一种较迟抄录、总体质量不如其他本子的本子,也可能在某些地方却保留着别本已不存的原作文字而显示其合理性;反之,那些底本是作者尚活着的年代抄录的、总体可信性较大的本子,也不免有些非经作者之手甚至不经作者同意的改动或抄漏抄错的地方。如第三回描写黛玉的容貌,有两句说其眉目的,是: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这里下句用的是甲辰本文字,在底本很早的甲戌本中,这一句打了五个红框框,写成“一双似□非□□□□”,表示阙文;庚辰本无法补阙,索性重拟两句俗套,将九字句改为六字句,叫什么“两弯半蹙鹅(应是‘蛾’)眉,一对多情杏眼”,与脂评所说的“奇目妙目,奇想妙想”全不相称。甲辰本补的文字,似乎勉强通得过了,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因为下文接着有“泪光点点”之语,此说“似喜非喜”,岂非矛盾?又“笼烟眉”是取喻写眉,“含情目”则是平直实说;“烟”与“情”非同类,对仗也不工。近年出版的列藏本,此句独作“似泣非泣含露目”,没有这些疵病,可知是真正的原文。列藏本的文字也经人改过,总体上并未优于甲戌、己卯、庚辰诸本,但也确有骊珠独得之处 。再如第六十四回,甲戌本无,庚辰本原缺,有人曾疑别本此回文字系后人所补,今此本此回回目有一首五言题诗,为别本所无,回末有一联对句,仍保留着早期抄本的形象,推究诗的内容,更可证此回亦出于曹雪芹之手无疑。同样,梦稿本等也有类似情况,如第四回正文前存有回前诗,为甲戌、己卯、庚辰诸本所无。
即便甲辰本、程高等较晚的、被人改动得很多的本子,也非全不可取,如第五十回芦雪庵即景联句中,有两句是写雪花的:
花缘经冷□,色岂畏霜凋。
出句末一字,庚辰、蒙府、列藏本作“绪”,义不可通,是错字无疑;戚序、戚宁本以为是音讹,改作“聚”,其实是“结”的形讹,谓六出雪花乃因为寒冷而结成,而甲辰、程高本倒存其正。再如第十六回写六宫都太监夏守忠来传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庚辰等诸本接着都说“贾赦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这就怪了,宣入朝的是贾政,何须贾赦忙碌代劳!况下文说,入朝两个时辰后,元春“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消息传来,“贾赦、贾珍亦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谢恩。很显然,前面的“贾赦”是“贾政”之误;但诸本皆同庚辰本误作“贾赦”,唯甲辰、程高本作“贾政”,不误。
曹雪芹写过后三十回不过后来都遗失了,所以后人都不知道写的什么,不过后面人物的命运在前面对人物的诗中都有暗示。后来人们为了将红楼梦补充完整,就有好多人续写了后三十回,高鄂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出版的书中大多是他的版本的,其实还有好几个版本,看以查查看看,有点不一样
如今流传的版本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鹗写的。而实际上曹雪芹以九章为故事情节变化的划分,而多次提到十二,亦有通过十二金钗来昭示故事当以一百零八篇为了解。如果看懂红楼梦,不妨去看看脂砚斋的批语,因为脂砚斋批语的作者是看完了完结版的红楼梦。也可以去看看红楼学家的讲解。
文章标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写的诗为什么没有前八十回写的那么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5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