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6-24 02:58:29 | 作者:诸葛智叟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2次
初夏,机关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初夏登浮山,30多位赴约人中最大的87岁,最小的是刚60岁退休的“大龄青年。”老伙计们难得见面,三三两两簇拥到一起,兴致勃勃地扯东拉西,诉说身边家常事,不亦乐乎。清晨7点半准时发车,导游介绍一天的行程,提醒大家,初夏登高,量力而行,轻松旅行,愉悦心情,这是此次活动的宗旨。
9时许,旅行车到达浮山脚下,并不陌生的浮山游览接待处广场的场景印入眼帘,景区高大的拱桥迎接着远来的宾客,路边的映山红开着香艳的小红花,招人喜爱,黄色的野菊花带着浓浓的韵味,标志着深秋的到来。
三年前我来过浮山,这里毗邻长江,怀抱白荡湖,三面环湖一面背靠白云岩,是国家地质公园、AAAA景区。我曾撰写了一篇《浮山游记》,此次登高,再见浮山,自然会另有一番感慨。
一感是空灵、清逸之感。浮山素有“山浮水面水浮山”的说道,这里是一座迄今为止保存比较完好,具有典型的白垩纪晚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破损的火山,地质学上称为浮山旋回,是经过大自然1,4亿年的风雨剥蚀精雕细刻而形成的。其中张公岩天池、会圣仙桥等别具特色的景观,集叠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钟、天桥、涧流、幽谷与一炉,纵横交错,凸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区偶见的小卖,贩售难得的可以漂出水面的浮石,应证亿万年火山灰渣的空灵,这种清逸飘浮之感油然而生。
二感摩崖石刻匠心独到,彰显“浮山是中国第一文山”的底蕴。据悉浮山现存摩崖石刻483块。上起唐宋,下至民国,字体各异,书法纷呈。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诗词名句、散落游记,庵堂碑文,题名注典。石刻字体大者有1米见方,小者还不及1寸,精描细凿铁画银勾,清瘦严谨,丰韵饱满,端庄秀丽,龙飞凤舞,神采各异。石刻作者不乏文学巨匠,高僧禅师,官宦名流。可谓“官民同韵山中色,以文会山焉自得。
三感浮山多出名人,真是“山不再高,有仙则灵。”这浮山方圆76.6平方公里,最高峰望江楼,现在改为“文昌阁”,也不过海拔165米,此次再登“文昌阁”,见一尊文昌帝君佛像金身,端座堂中。据悉这浮山引来无数历代官宦,文人墨客,唐宋时期孟郊、王安石、欧阳修,明清时期左光斗、桐城文派方苞、戴名世,现代的王步文(第一任省委书记)、黄镇(文化部长)、章伯钧(农工党创始人)等人,有的到过浮山留下足迹,有的出生此地光宗耀祖。如今这浮山脚下有所浮山中学,每年收纳了全省数千名优秀学子入学,高考大本生的升学率都在96%上下,入主清华、北大的人数仅次于安庆一中。真可谓“山不再高,有仙则灵”啦!这些辛辛学子“金榜题名”功成名就之日,自然也忘不了此地就是他成功的摇篮,名人倍出自然提高了浮山的品位和档次。
此次游览浮山,登上文昌阁,俯瞰枞阳,尽收眼底,深感这几年枞阳变化极大,飞速发展。游览得到该县县委的重视,特派县委李副书记到场看望。请来熟知县情的导游介绍,我还惊奇的发现该县大挖远古历史的“金矿”,从祖宗那里寻找发展生机,居然在旗山建起了“旗山汉武生态文化园”,园内内凿有巨幅浮雕,惊现“汉武射蛟”一说,相传汉武大帝体察长江水情来到枞阳,见一蛟龙在此兴奋作浪,制造水患,汉武大帝震怒,取神箭射蛟,平复了这场长江水患;还有那三国吕蒙守城固疆的故事,栩栩如生跃然壁上。这些传说、故事,都体现了这座全国少有的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厚重的历史文化。
我衷心祝福枞阳县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社会进步。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