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李元胜的诗《还山》表达的是什么 或者大家怎么理解的

时间: 2022-03-01 12:06:4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李元胜的诗《还山》表达的是什么 或者大家怎么理解的

王勃写的《山中》的诗文大意是什么?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可以参证的有他的《羁游饯别》诗中的“游子倦江干”及《别人四首》之四中的“雾色笼江际”、“何为久留滞”诸句。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这首诗的题目是《山中》,也可能是诗人在山上望到长江而起兴,是以日夜滚滚东流的江水来对照自己长期滞留的旅况而产生悲思。与这句诗相似的有杜甫《成都府》诗中的名句“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以及谢脁的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这里,“长江”与“已滞”以及“大江”与“游子”、“客心”的关系,诗人自己可以有各种联想,也任读者作各种联想。在一定范围内,理解可以因人而异,即所谓“诗无达诂”。   次句“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文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也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这里,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耐人寻味之妙。   诗歌在艺术上常常是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的。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王勃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这首《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山中送别》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山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的白话文意思是: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我半掩柴门。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归?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全诗原文如下: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这首送别诗,该首诗与其他的送别诗有所不同,一着笔,就开始对读者道出了离别相送。没有其他送别诗的那样缠绵惆怅,没有送行时的话别场面和惜别情怀,仅仅以一个看似毫无着墨的“罢”字简单带过,为后面的“归不归”做铺垫。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不舍之情。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山中送别【词语解释】
扉:门扇。
王孙:指所别之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山中送别【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春草年年变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你猜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意思是: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这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的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人生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人生有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禅师〝的言语真搞不懂,

第一层:见山是山。

当我们感觉总是对某件事情很容易做出判断的时候;或者别人太傻,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优化都不做的时候,要怀疑一下,是不是自己知道的太少了,所以也没什么可分析琢磨的?

好比问你有多少资产的时候,能回答得快而确定,并不是什么好事。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 这一阶段是表象世界,通过身体感官了解客观存在。)

第二层:见山不是山。

当我们渐渐的视野开阔了一点,知道得多了一点,对任何一件事情,都一下子可以看到其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于是,陷入了另一种纠结,做判断反而不容易了,开始患得患失,摇摆不定。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  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  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  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 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 恒和无限计较呢?

(  这一阶段是意识世界,更多是主观的投射。补充南师的说法,这一阶段的本质并不是虚幻而是怀疑,怀疑以往的认知,是极为重要的探索过程,是为了获得真正的 “知”。)

第三层:见山还是山。

个人继续发展,总有几个会变成巨牛无比,一眼看穿世事的。有这样的能人,对公司、对产品,是狗屎运,也是纠结。好比诸葛亮。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 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 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这一阶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至此,身体和灵魂已拥有了独立、清澈和宁静,一切无可无不可,山水可以是山 水,只管远观近赏走进去,与我无妨,透过山水我还是我,山水也可以不是山水,是或不是之间来去自由。 )

扩展资料:

《见山是山 》是一首来自音阙诗听的歌曲,由假寐作词,楚然作曲,黛米以及昆玉演唱的一首歌。收录于音阙诗听专辑《等你来见》(中国名画七部曲)中。

原唱:黛米,昆玉

填词:假寐

谱曲:楚然

编曲:王柏鸿

歌词:

谁拂弦,轻捻,半入松间半入眠。

此曲一别经年,再回首 天上人间。

履袍加身,一朝朱门。

困住的是这命运,还有谁的心神。

本是心在风尘外,天生从风流中来。

却置身颠沛中,宫闱重重太繁冗。

握笔的手握一张弓,文武自古不相通。

断肠词句怎能写尽,人生长恨水长东。

文丞辞冕挂冠,临别赠言。

这江山与你有份无缘,见山是山,尘世人间。

一如梦,一如电,一如露,一如幻。

看透世事难尽如人愿。

谁拂弦,轻捻,半入松间半入眠。

此曲一别经年,再回首,天上人间。

手不释卷,曾以七弦记流年。

拨琴松下,沧海桑田不曾言。

见山非山,尘世人间都变。

写于笔下,困于心中锁链。

多情抚琴,无情聆听。

是否作画谈经,寻常成罪名。

被烽烟燃尽,来生能换一身轻。

见山是山,胸有豪情沦落空有才名。

回首几番风雨,飘零玉京。

待因果袭来,梦方醒。

怎不思量,醉里惆怅,须发皆白。

人间数载,王侯浮名,抛于江淮。

若能葬我,高山之巅,毗邻太白。

来世,做棵听琴松柏,足矣。

谁拂弦,轻捻,半入松间半入眠。

此曲一别经年,再回首,天上人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见山是山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此为佛家修炼的三个层次,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此为修炼伊始,只能见到事物的表象.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此为达到一定境界后,可由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不为肉眼所迷惑.
三.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此是已得超然智慧,进入无我境界,"山山水水"已于我无碍.
我的理解:
第一种见山是山,很多人都处于第一种,眼睛所见,普普通通,可以说是外在,外在感知
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的是内在,心灵所看,心灵所感
第三种,见山又是山,难,是返璞归真,语不可言

(采菊东篱下)怎么理解?它的意义是什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
意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推荐回答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 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收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一抬头看到了南面的山坡好美。说的是诗人归隐田园后的一种生活状态,每天或者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心无挂碍,悠然自得。
这是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讲的是隐居的生活,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可以悠然自得的眺望南边的崇山峻岭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原诗见陶渊明《饮酒》表现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文章标题: 李元胜的诗《还山》表达的是什么 或者大家怎么理解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34051.html
文章标签:的是  的诗  表达  理解  李元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