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散文 > 文章正文

活出做人最真的模样——于同云会长印象记

时间: 2021-06-26 09:28:40 | 作者:河南视界新资讯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活出做人最真的模样——于同云会长印象记

(本网郑州讯)

随春风引路,听春雨敲窗,闻春阳生香。

四月十一日,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召开换届选举大会,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于同云当选为会长,肖洒当选为执行会长,姬丽君、黄千、蔡小艺、牛丽华、李红光、钟倩、郭军帅当选为副会长。

一头银发,两眼放光,字正腔圆,气质高雅,这是参会的我,对新任会长于同云的印象。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检察干警,我之所以破费笔墨,写下下面小文,不是因为他的名,不是因为他的才,驱动我去写的,是在和他的接触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政治的清醒,艺术的自觉,和做人的率真,尤其是他在追求语言艺术上的那份本真,特别显得难能可贵。

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在这个喧闹和浮躁的时代,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十分珍贵,富有营养。

一、朗诵,是活的灵魂

那是去年的一个周日,郑州市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全场座无虚席,就连人行过道、大门口等都挤满了听众。

当日课堂,于先生以《唐宋音韵——几首诗词的声音赏析》为题,为现场听众讲解什么是朗诵,朗诵的真正本义,以及朗诵的技巧,不时在现场与观众进行互动,一起深入领会、理解、

学习中华经典古诗词,用一位朗诵艺术家的专业特长,尽情表达展现中华文化古诗词散发出的醉人魅力。

熟悉于先生的听众,都领略其在朗诵界如雷贯耳的名气。尤其让周围人对他充满敬意的,不仅缘于他高超的艺术水平,更赞赏他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学养和信徒般的敬业精神。可以说,这与他热爱阅读不无关系。

他从事语言相关工作数十年,登台无数次,演绎无数作品,其背后,是酷爱读书的厚积薄发。

于先生说:“作为一名演员,抓住每一次在舞台上展示的机会,尽十二分努力去向观众呈现自己的作品,这是最基本的素质。但如果仅仅只是在准备一个艺术作品的时候去努力,这种努力很大程度上是欠缺的。欠缺在哪儿呢?文化。”

正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文化的氤氲,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在于先生的现场朗诵分享中,他朗诵分享的每首诗歌,真正就如一首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低回不尽,时而让观众忘忧,时而使大家开颜;口中朗诵的诗词,就如一幅美轮美奂图画,在虫鱼鸟兽中描摹自然,在小桥流水中展现乾坤。他时而用普通话,时而用河南地方母语,形象生动地演绎,为现场听众描绘出或凄美、或壮阔、或静谧、或热烈的绝美意境;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表情达意,就像一位哲人,在历经岁月的风雨后,向听众娓娓道来人生的真谛,激励台下的人们向往美好,迎接挑战,一路凯歌 。

我坐在台下,听着于先生用普通话和河南本土母语的朗诵,陶醉在中华文化古诗词的天籁中,深深地被诗词的音韵之美拨动心弦,大呼过瘾!

那次在现场,于先生深情地讲述艺术语言的渊源、流变以及发展现状,从典籍的流传讲到今天的母语;从现实生活中有声语言的表达,讲到朗诵语气语调的形成;从唐诗、宋词讲到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于同云先生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讲座,博得全场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于先生挑选出5首最喜欢的诗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杜甫的《登高》,和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等,作为朗诵分享重点,引领台下的观众,一起走进唐诗宋韵的美妙之境。

尤其是对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更是倾注精力,不厌其烦详尽解读。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于先生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丰厚的学养,明确告诫朗诵的最大敌人是娇柔做作,朗诵的要义是说人话,是朗诵时的“无我””,是背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他和听众一起分析,一起感受,一起领悟,一起陶醉其中。

于先生有滋有味地分析:一看《春江花月夜》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诱人探寻奇妙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醉心诗中的于先生,在台上声情并茂,娓娓道来:

《春江花月夜》的韵律节奏特别富有特色。作者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本诗入手擒题,一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于先生一边和台下互动,一边深刻分析:这首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 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他说,《春江花月夜》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于先生赞叹,本诗中,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朗诵是一门语言表演,更有着活的灵魂。

“什么是朗诵?”

于同云先生认为,朗诵艺术的最高境界就四个字:悦耳、入心。

朗诵艺术是一种实践艺术,仅仅停留在坐而论道,显然是徒劳无益。

于先生的整场讲座,与其说是讲课,更不如说是分享,他不时地和场下的听众互动,更使这场语言艺术大讲堂充满“烟火气”,特别“接地气”。

在分享过程,于先生对每一个主动上台的热心听众,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循循善诱,不厌其烦给以启发。他对一个上台来朗诵的鹤壁高女士,一边不吝赞赏,一边当场真诚指出:

我们在朗诵一首诗时,一定要置身其中,注意此首诗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真实感受,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背后的心理活动。一定要把机械刻板的文字符号,变成打动人心的有声语言,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说出来的“情话”,这些“情话”,表达着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人物的感情变化和切身感受。他充满真诚地对台下一位洛阳听众,再三强调:一定要说人话,清除表演的痕迹,自然而然流淌出的,才是真情实感。

市民胡先生,自从大讲堂开办以来,几乎场场必到,多次带着亲朋好友一起来聆听。慢慢地,胡先生发现,周围和他一样爱好演讲与口才的人,业余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做人的品位也相应提高,主动去读书学习。

三门峡某监狱女干部刘女士,可以说是大讲堂的粉丝,不辞劳顿,多次到大讲堂听讲座。她深有感触地说,朗诵不仅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学养内涵能够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在和人沟通时,给周围的世界带来优雅和善意,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爱成了做人行事的通行证。

很多听众感慨,喜欢朗诵,平添一种温暖的母性,又像生活中的一株绿植,让人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好了。

​二、当心孩子朗诵“病了”

去年9月的一个上午,在全省160名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辅导员参加的“快乐成长”系列教育培训课堂,于同云进行一场精彩的分享。

那天,受于先生之邀,我列席进行旁听。

在那场课堂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于先生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在朗诵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打官腔,直言不讳,实话实说,直呼小心孩子朗诵“病了”!

听到他的观点,我和台下热心听众一样,心里一震,洗耳恭听。

于同云老师不回避,不饶舌,开门见山。

他明确指出:朗诵是一种说话的艺术!

中小学生在如何选择朗诵作品?,他特别强调: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 以及中小学生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选出合适的作品。

如何克服中小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医治一些朗读“通病”?

于会长当场开出“三剂猛药”。

他首先强调:最忌拿腔拿调,朗读就是说人话。书面语言是作者经过构思而规定好了的语言,口头语言是说话者本人此时此刻产生的随意的语言。这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作者与本人,规定好的与此时此刻。这两点是根本区别。

那么,我们只要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变成朗诵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把已经规定好了的变成此时此刻产生的想法,朗诵和说话差不多,这就是一条根本途径。

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作者及作品,做到“熟读作品、烂熟于心”,朗诵者要做到把烂熟于心的文学作品语言,变成如同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语言,做到边感觉,边思考,边说话(朗诵)。这样的朗诵语言才具有艺术真实感。任何语言艺术只有具备了艺术真实感才能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真实感是所有语言艺术的灵魂。

于同云接着说第二:克服语言固定调式,要符合生活语言逻辑

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语义的表达,忘记表意的要求,过于注意语音的响亮、读书过程的流畅,从而产生了一种固定语调。

于先生说,初学朗诵的人,往往脑子里只记住了书面的文字语言,说着前边一句话,边想下一句词。朗诵时说出来的语言虽然也经过了分析、处理,也有声音的抑扬顿挫、情感的浓淡不同,但是这样处理加工后的情绪,缺少了心理的感受活动过程,因而在情感上总体表现为一种固定化的状态。这种固定化的情感处理,在表演上称之为表演情绪,属虚假表演的一种。

他说的第三是:语言容易情绪状态化,真正领悟世间情为何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这是白居易在他的著名的诗论《与元九书》中的一段话。白居易写的是诗的创作规律,其实也可以作为朗诵艺术的创作规律。如果把朗诵作品比作一棵果树,那么“情”(情感)就是朗诵艺术的根;“言”(语言)是朗诵之树的一枝一叶;“声”(声音的高低轻重)是绽放的花朵;“实”指果实,“义”即作品的思想内涵。

他言辞恳切地说,朗诵者一定要将作品充分理解、烂熟于心。但是作为朗诵者,记下的不应该是一部文字符号构成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人对历史、社会、自然、生命、爱情等为主题的、有条理的切身感受。这种感受在胸臆间翻滚着,在脑海中回旋着,在血脉中沸腾着。它催促着你必须找人诉说自己的感受、情怀。终于,在这里你找到了。于是,开始吧! 此时,从你嘴里流淌出来的就不会是由文字符号变成的读音,而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活生生的人说出来的话。这些话,表达着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心中的欲望、切身的感受、等等等等。

于先生特别强调:其实,情感就是态度,它存在于你的心理意识中,无事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有思维、你的感官对事物产生兴致,你的情感就在涌动。你开口说话时,情感随语言流出;你不说话,通过你的表情(表演学上广义的表情,包括面部和身体)呈现出来;甚至你的呼吸,你的形体动作,都传达着情感的色彩。

所以说,心到,意就到;意到,情亦到。因此,不要总担心朗诵时情感的表达不够。至关重要的是要把每句话的意思找准确,说明白。人为什么要说话?语言的作用是什么?很简单,表意,即语言的直接目的是表达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意与表情犹如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能身临现场,亲耳听到如此无忌的真言,我和在场的听众,都深感不虚此行,受益良多。

三、政治的清醒

作为学会的掌舵人,一颗追求事业滚烫的热情,精湛的表演艺术等固然必不可少,但政治的清醒,无论是自身做人,还是带领团队勇往直前的首要和必须,这一点,作为现场听众,我能从他毫无悬念再次当选会长的就职演说中,感受最深。

承载着各方美好希望,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未来前进的路,生机无限,任重道远。作为新一届会长,他深知个人力量的有限,誓言要紧紧抓住三个“依靠”:

一是紧紧依靠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等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当好人民群众“艺术指导、精神引领”的排头兵,在实现中国梦中发出最美声音;

二是紧紧依靠各位学会家人,凝聚集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性,在携手共进中,努力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用我们的奉献、拼搏、奋斗,谱写新时代最壮丽诗篇;

三是紧紧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全面深入践行“坚持用一流的艺术水准走群众路线”的指导思想,勇于担当,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合作、沟通和交流,创新共赢,不负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于前方的美好,我们有理由充满期待!

(作者王德义,河南省检察官文联委员,专职检察心理作家,兼职团省委河南省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出版《深度关注》《人在迷途》《向上吧,青春》《讲好我们的故事》《向平凡致敬》等11部青少年犯罪心理系列专著,品牌文化书4部,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

编辑:程英

排版:灵素

文章标题: 活出做人最真的模样——于同云会长印象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sanwen/111486.html
文章标签:朗诵  诗词  诗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