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没有这样的理论,说人对事物的认知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我想找到理论依据,说明人对某一种事物的认知情况会影响他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谢谢,不知道查找哪一类的文献?谢谢您好
在社会心理学中,是这样说的: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又反过来可以影响态度。
相关内容可以查找《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态度”这一单元
艾利斯的ABC理论。
你可以去知网里查认知与行为这种关键词差不多的,如果有相关论文就会有阐述的
2 认知就是我们看待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家说,你可以拥有的财富就是你认知的变现。也许你靠运气赢的了财富,也会靠实力输掉。我们工作的能力就是我们的认知。或许你也经常听到过认知这次词,那认知到底是什么?他怎么来影响我们,我们又怎么来提高我们的认知呢?
认知就是我们看待人和事务的态度,以及由此所做出的判断、选择和行动。之所以我们人跟人的认知区别很大,就是因为认知无法继承和复制,只能是通过我们的成长来不断提高我们的认知。他不像财富,可以继承,不像习惯,可以模仿。认知只能是我们从小时候从初起状态来逐步培养逐步提高。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提高我们的认知呢,从个人成长来看,至少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学习和阅读。知识储备,对于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只有持续的阅读、学习,积累不同的知识和了解事务发展的规律,拥有深层次的分析能力,我们才能看待人和事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2.行走和交际。有了知识储备,那接下来就是需要我们实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我们要行走在不同的文化、地域去接触不同职业的人员,增长我们的见识,这样我们对待人和事务才会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3. 学会自省和检视。我们都会犯错,我们都希望自己快速提高,可是现实上我们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踩坑摔倒,甚至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我们很大的进度或者认知的提高都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学会自省,学会检视,这样你才可以更好地飞翔。
我现在有心理问题怎么办,就是心里想的东西和做出来的行为不一致
是的,有的人做什么事情是需要心理建设,一下给你举个例子,你看看
心理学:想法和行动经常不一致,如何解决自身的认知失调问
离英语四六级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还要准备复习学校的期末考试,时间对我来说很紧张。但是,我的室友想约我每天与她一起跑步锻炼,想到每天课程那么多,上完课晚上还要复习功课,如果陪室友跑步,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我心里很想拒绝她,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答应了她的请求。我经常作出类似这样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想知道我的态度和行动为什么会出现不一致?我该如何做出自己内心的选择?
你好,感谢你的来信。
你的情况其实很好用心理学概念进行解释,你内心的态度与实际行为出现了不一致,在心理学上叫做“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并且行为与其积极自我概念中的核心内容发生不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会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的内驱力。
当你觉察到自己行为与态度不一致,你会出现一种不舒服的内心紧张状态,这其实就是认知失调。一旦产生认知失调,你会努力消除这种失调感,以恢复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为了达到平衡,你可能会作出以下的解决办法:
1、改变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跑步,喜欢锻炼身体,这不会影响我的复习。
2、改变后续行为使其与态度不冲突:我发誓再也不跑步,除非我考完试。
3、增加认知支持态度或行为:跑步放松调节一下,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4、贬低认知重要性来降低失调感:反正这次考试结果不重要,没考好后面还有机会
5、减少行为选择的自由行:我朋友硬拉我去,我其实不想去的。
6、用积极情绪改善失调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跑步说不定能够邂逅自己暗恋的对象。
采取这些行为,便减少了你的认知失调,使你心理会有平衡感,否则,你心里会很不安。
如何避免认知失调,作出你内心的选择,这是以下建议:
1、向对方说出你的想法,表达歉意
你们快要期末考试了,而且你也报名了英语等级考试,时间特别有限。你可以告诉室友,自己害怕期末挂科,也希望英语等级考试能够一次性考过,如果考不过,还要等来年才能考,又要另外耽搁复习时间。告诉室友,你希望她能够理解你的处境,并对她深表歉意。这次你已经答应她了,就不要反悔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直接告诉对方内心的想法,对方会理解的。
2、提出替代法
你不能直接陪伴室友跑步,可以帮忙提供替代方案或者解决方法,体现出你是真的有想帮忙的,这样反而会让对方更为舒服或者感谢。例如,隔壁寝室的某位女生晚上挺喜欢一个人去操场跑步的,让她约你的室友一起去,也有个伴。或者,这个月你不能陪室友跑步,等考试过了,后面专门抽时间陪她。
很多人其实知道要学会拒绝别人,可就是开难以开口。其实是自己过不了心里那一关——害怕对方因此不喜欢自己。在人和人的交往上,真诚是最重要的,只要守住这一点,大家并不会怪你说话耿直。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待人真诚,他人也会真诚地回应你。
很多时候,你想要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就要学会拒绝别人,拒绝他人并不是表达对他人的不尊重,而是对自己内心的尊重,先遵从内心,再考虑他人,你才能心安理得地做事。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那是因为你想法缺乏坚定信念的支持,所以你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关于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很多人都会这样,并不是想什么就能做什么,我们得考虑道德、法律、他人感受、评价,要考虑的的确很多,只要自己有理由不按照内心的想发做就没什么了,关键看是什么情况的
至于心理问题,得先说清楚你的具体情况,找懂得人确认一下是否真的是心理问题,即便是也不要紧张,你有很好的自知力,就说明并不严重,只要去解决就好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先找个专业人员具体聊聊
对自己行为没有很清晰地认知,经常做很多事情都考虑不到会发生什么结果!今年28了,怎么办?
人生在世,都想有所作为,但成功者寥寥,很多人因不了解自己而失败。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不殆”,必先“知己”,“知己”就是了解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嘛!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了解自己非常重要。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个人能力。能力可以是指一般的、先天的能力,可以是特殊的能力,例如:有些人特别有学习的能力,表达能力也特别好;有些人领悟性特别强,常有独到见解;或是办事沉稳冷静,富于理性;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是当领导的料,拥有领导、管理的好能力。以上所举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很多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别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认出自己特别的能力是什么? 我们要怎么认出自己的能力呢?大家一定发现有些人智力测验的成绩很好,工作学习却表现不佳;有些人测验显示智力平平,但是工作学习表现却很好。这说明了先天的资质,一定要加上后天的培养,才能增强自己的一般能力,我们可以在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多多接触,体验,发现并培养自己的特别能力,我们了解了自己的潜力或者是特殊能力,才能知道自己该向哪方面努力,当领导、搞艺术或从事技术工作。 其次,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常常我们会表示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却对另一些事物不感兴趣,究竟“兴趣”是什么呢? 兴趣就是个人的喜爱,它不同于能力,它可以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兴趣可以激发个人去从事某项活动,但有兴趣不代表就有此方面的特别能力,也不一定可以预测在此项事物上会成功,有成就。例如:有些人常喜欢注意四周建筑物的美丽和特色,但是不一定有能力成为建筑师,因为建筑师需对数学和测量有专精的研究。因此,我们需对自己的兴趣有明确的了解,并对其内涵有相当的认识。
你即将到了而立之年,但还是一事无成,考虑问题还不是很周到,纰漏百出,说明你人生阅历还不是很丰富,缺乏锻炼,建议你要多看书,多学习,多实践,经常接受教训,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只有如此,你肯定会逐渐成熟起来,一定会成功的!
你开始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也发觉有些地方不足,,是一个很好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认知慢慢成长的,随着年龄,阅历增加,,考虑事情会更加细致,周全,,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从出生就有这个能力,,就像当年mao打天下一样,,深思熟虑好久的,,所以,,你现在年轻,,慢慢来吧,,事情的结果,都要有一个预判,避免给自己造成损失,,其他就没什么,,,,,,,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每个人都年轻过,很多事,都是头一次,那么为了避免发生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要少言、慎行。
通过平时听到,看到的事情,来做判断。多看书,增加知识面,增长处理问题的能力。
年轻人对于自己的行为的后果预料不足是很正常的,很多年纪大的人也会出现这种错误,这是人生经历中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也就是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否违法,是否涉嫌犯罪,只要在行动之前,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违法,那就没什么大问题。
心里组词总是组不好,讲事情的时候讲出来的和自己心里想的,完全是两码事,这怎么改?
要加强学习,抓住事情的本质,归纳要点,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努力表达清楚自己想描述的事情,时间长了就会有提高。
犹太人有一句流传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一个人总是想太多的话,一开始是思虑全面,谨慎靠谱,后面却可能演变成千算万算,矫情多事。
想太多的人
那些习惯性想太多的人,生活中是不是都这样子的呢?
1、遇到令自己十分尴尬的事情,事后还会无数次想起来,继续体验那种并不美好的感受;
2、和别人吵架过后,时间过了好久还是会想起吵架细节,及拼命寻找吵赢架的论点论据;
3、在与人交谈中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却在思考自己的事情,暗潮涌动,不知对方所云;
4、很多情况下,刚说完一句话,脑子里立刻觉得刚才自己不应该说那句话的,倍感后悔;
5、自己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听者可能几分钟就忘记了,自己却在过几年后还耿耿于怀;
6、跟人拌嘴的的时候,被被人怼得哑口无言,事后却可以想出无数个吵赢别人的话本......
杨绛先生曾经给年轻人一句劝告:
你最大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生活中实在是存在很多想太多的人,这样的人,其实是高敏感度的人。
太宰治说过:
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也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
习惯性想太多的人
心理学家说:想太多是“高内耗”行为,让一个人活得心酸又折磨。
因为那些高敏感度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会特别容易产生“情绪疲劳”的现象。
这种疲劳不是来自身体,却比身体的疲劳更加折磨人,心理上的疲劳才是最致命的。
想太多的高敏感度人,倾向于关注细枝末节,并且将它们放大,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都会抱持巨大的反应。
这种人,就会容易“自作自受”,卡在自己的情绪疲劳和心理负担里,不愿意主动走出来。
而且,想太多的人,对人事物反应都会比较大,容易陷入情绪化状态,总是觉得很累或者焦虑。
若是不能及时地辨别和消化这些情绪的话,时间久了,就会堵塞自己的生命能量流动,容易变得抑郁和麻木。
高敏感度者还有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容易产生“共情疲劳”。
心理学家查尔斯·菲格利(Charles Figley)对”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是这样子描述的:
因为长期暴露在共情压力下,在身体和情感上感到疲惫和功能障碍,导致同情他人的能力下降。
共情于人,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但是一旦共情过度,只会陷入机械化,对别人无益,对自己伤害。
因为想太多而陷入“共情疲劳”的人:
①生理上容易头晕胸闷、心跳加速、精神萎靡,睡眠困难等;
②心理上容易自责否定、压抑沮丧、情感麻木、受挫绝望等 ;
③认知上,怀疑原有价值观、解决问题低能,注意力涣散等。
过度思考的人
既然想太多存在那么多的负面能量,那我们该如何走出想太多的牢笼呢?
卡特琳在《高度敏感的力量》中写道:
“通往幸福的路并非绕过了痛苦,而是穿透了它。”
1、尊重自己的想法,接纳自己的感觉
心理学家张德芬说过:
一样东西,你越是抗拒它,它的力量反而越大。
所以,面对自己的诸多想法,我们不是继续想着如何赶走它们,而是识别自己的想法,尊重自己的思考内容,同时接纳自己当时的尴尬、悲伤、焦虑等感觉。
当你接纳和臣服一样东西,你的内心反而变得平静,那个东西也会放松下来,然后你与它们就能平和共处,停止扩散式的思考,而不是越陷越深,越想越多。
情绪疲劳的人
2、真实地表达出来,不要只是脑子想
很多情况下,你脑子里的思想很活跃,但你忘记了这只是你一个人的自嗨。
甚至有时候,你默认别人是可以知道,或者应该清楚你脑子里在想什么的。
事实上,如果你不去主动交流,表达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别人永远无法走进你的思想和心里。
特别是当你身处安静无扰的环境下,你过度思考的频率和力度反而会加强。
如此一来,你不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却会被内在声音所困扰。
学会表达,才是王道。
活在脑子里的好想法,如果没有付诸行动,那是毫无意义的。
赋予一个良好想法以完美生命的方法,就是去执行和实现它。
学会表达
3、活在当下,不纠结过去,不担忧未来
《论语》曰:“三思而后行”。
但想太多的人,没有把握好思考的这个度数,三思变成了胡思乱想,过犹不及,容易滋生烦恼。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低落和幸福感降低,是一个人感到心累的重要原因。
高度敏度的人,心思都比较细腻,情绪化严重,经常会缺乏安全感,丧失活在当下的勇气。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陷入焦虑和抑郁,不如选择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纾解内心的疲劳心思。
很多时候,是自己内心的冲突阻碍了我们感知当下的美好,深入理解与接纳后,才能享受生活。
NLP大师李中莹经常说的一句话:
世界上其实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烦恼来自: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
开心来自:做好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别想老天爷的事。
确实呀,人生在世,确实不需要想太多,做好当下才是最智慧。
毕竟,过去已过去,无法更改;
未来还未来,没必要杞人忧天;
只有当下在眼前,抓住即是宝。
活在当下
一个人如果总是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很多做人的乐趣。
人活着,别让自己的心超载了,学会丢掉那些多余的想法和情绪。
世间没有绝对的完美,尽量让自己的思维放空,才能装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人类,而不是一个思考的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散步,还是冥想、阅读、瑜伽等,让自己的大脑跳出过度思考的模式,给予自己的头脑和心灵适当的休息。
心理敏感,并不是一种“缺陷”,如果你发挥得当,还会成为你的优势。
余生那么短,我建议你不要想太多,而是把思考的精力,转化为具体的内在行动力。
你身边有没有想太多的人,或者自己本身就是?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认知一些事情和行为的发生,有和没有是不是两码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qingganwenzhang/18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