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情感文章 > 文章正文

情感缺失这种情况自己本人能意识到吗

时间: 2023-07-22 16:00: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情感缺失这种情况自己本人能意识到吗

情感缺失有什么表现吗?

想要判断自己是否是情感缺失的话,就可以依照着下面的一些标准。当你符合这种情感缺失的标准比较多的话,那你可能确实是这样的状态。
1.当自己无法理解别人的情感的时候,就是自己情感缺失。也就是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就会经常性的说一些别人不爱听的话,也会经常得罪人。甚至当别人感觉你这种行为非常不好的时候,自己仍然感觉不到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这就是一种情感缺失的状态。
2.而且如果自己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也算是一种情感的缺失。因为人是一种情感的动物,所以说需要不断的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如果自己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一些其他的人或者是事物都没有任何的关联也都不在乎,那就说明这个人心态已经变得很冷淡。所以这也是一种情感缺失的状态。
3.如果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没有意思。也就是说情感缺失,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感觉自己每天的生活都非常的无趣。甚至自己会感觉生活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很烦恼的事情。甚至慢慢的会伴有一些沮丧,甚至会有一些抑郁症的念头。
4.最后一点就是有情感缺失的人通常是非常不容易和别人建立一个比较亲密的关系,也就是说你是根本无法体会到别人的感受的,那这样的情况你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比较冷淡,也就是说别人想的什么你是不知道的。所以说你永远会和别人保持着比较远的状态。

情感缺失指的是什么?

所谓 情感 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感情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每个人都具有 情感 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后,就会有爱和归属感的需求。通俗些讲,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情感 需求属于人的第三层次需求。 情感 需求对于尊重需求(第四)和自我实现需求(第五)的达成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 情感 需求。 情感 需求是人的本性,是人生活和生存的必需品。没有 情感 需求的人可能是身心不 健康 的人或者是人格不健全的人。

1、 情感 缺失不准确。

我们通常将 情感 需求得不到满足,说成是 情感 缺失。按照我的理解,我不主张使用缺失这个词语。为什么呢?缺失意味着没了。但是我们回顾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亲人、父母、兄弟姐妹,应该说没有不爱我们的,他们可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能够给足我们亲人之爱——亲情。比如说:父母方面,也许你出生的时候,父母很疼爱你,但由于家庭变故——母亲在你6岁时病亡,那么你6岁后就可能缺少了亲生母亲的关爱。但不代表你人生里面没有母爱,准确说只是享受母爱时间较其他人短些。

同样在 情感 方面,我真的希望你,改掉自己的认知,不要老是认为自己 情感 缺少,而应该讲眼光放到“有 ” 的部分,想想你的周围有哪些人是关爱你的,哪些朋友是真的帮助你的,在自己意识和潜意识层面不断给自己强化:

我的被爱的,我的生活充满阳光,我拥有 健康 、愉悦、幸福、圆满的人生!

我是安全的,我拥有无限的能量、无限的智慧、无限的爱!

我值得享受一切生活,我要活出无限精彩的生命!

我使用 情感 缺乏这个词,请你理解。缺乏表示暂时性缺一些。

当今中国 情感 缺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情况:

1、留守儿童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农村的留守工作越来越多,这是不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我国西南、东北地区,很多成年人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家里面,这些儿童靠爷爷奶奶生活、或寄托于亲戚朋友家,他们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在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他们却孤独成长。这种局面的确令人寒心。长此以往,留守儿童滋生孤独感、抑郁感、匮乏感、自卑感,衍生出许多难以想象的心理问题。并且这种感觉深深地影响孩子们的一生。

2、离异家庭

离异家庭,我指的是父母一方或双方离世,或者父母离婚,仅跟随一方生活,或跟随其他亲人生活。反正没有跟自己生父母生活在一起。

这种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比如孤僻、胆小、封闭、自卑、暴躁、仇视、任性……

离异家庭无形中增加了对孩子的心理考验。

除了上述两方面,还有友情缺乏的情况,爱情缺乏的情况,但严重性、危害性不及上面两种。友情缺乏、爱情缺乏与童年的心理成长情况有着重要的紧密联系。

1、绽放自我

确立积极的人生观、积极的价值观,努力调整自己的心灵状态,感恩现有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世间冷暖,用乐观、阳光、正向的眼光看待一切。

认真工作和生活,对过往既往不咎,对未来充满信心。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全心、全然地接纳自我,接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容他人,不抱怨、不纠结、不怨恨,不自责,用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所有磨难都是为了成就更好、更强的自己!

2、付出真情

多多参与公益性活动,把自己的爱心洒向方方面面,多多帮助他人、帮助孤寡、多结善缘。让自己的心地更纯净、更简单、更平静。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真诚待人,以服务他人为宗旨,以协助他人成功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不断强化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不负众望、无私奉献。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一群大学生去一家福利院做义工。那里面都是被遗弃的孩子,可能孩子太多了的原因,阿姨们忙不过来,所以都是把孩子们扔在床上,给他们嘴里塞个奶瓶,那些小婴儿们就这么静静地躺着,不哭也不闹……义工们觉得孩子们很可爱,就伸手去抱他们,可奇怪的一幕发生了,那些孩子们都是木呆呆地,既不伸手也不笑,义工们努力抱起他们时,他们就那么一动不动的保持着一个姿势,根本没有要靠近义工们怀里的意思,显然他们很少被人抱,所以根本不知道被抱是什么感觉……个人认为,他们就是 情感 缺失的一种表现,因为没人经常抱他们、逗弄他们,所以他们完全不明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听说这种情况的后遗症很严重,具体的我也记不清楚了!

情感 缺失指的是某一部分人群对世界缺乏安全感,他们主要表现在情绪经常低落,缺乏自信,有自卑感,不擅长交际,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并且伴有狂躁心理。他们处在 社会 边缘,也被称作边缘性人格,是缺少关爱的人群。

情感 缺失的人一般警惕性很高,多疑,而且比较聪明,从来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身边最亲近的人。可是一旦他们相信谁,就会全心全意的忠诚,所以他们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受到伤害,导致他们的情绪化更加严重。

这类人群患有抑郁症的比例很大,经常沮丧,悲观,生存欲望很低,在人际关系中是被排斥外在的,因为他们不会主动与人交往,这样就会使他们的社交空间非常狭小,独处的时间比较多。在其他人眼里,这种人看起来有些呆傻,老实,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这种人软弱无能,是弱势群体,经常被人瞧不起。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情感 缺失的人的确是弱势群体,那是因为性格和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情商是个重伤。但是他们并不傻,而且聪明的很,智商很高,只不过他们不擅长把看透的东西说出来,就像生活在人群中的隐士,他们的眼睛非常明亮,可以用三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一般人看待问题通常都是平面的,因为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

情感 缺失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他们优点和缺点形成了海拔式的鲜明对比,就好像一个学生偏科非常厉害,语文一百分,数学零分一样。不过这类人群也并不是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他们之间也有差异化。

同样是 情感 缺失的人,思维模式也是不同的,有的人是外刚内柔,善于伪装自己的弱点,生存指数很高,有强烈的生存欲望,交际方面与人非常融洽,但是内心十分脆弱,害怕被人拒绝。喜欢做事十全十美,有很强大的控制他人的欲望,表面遇事冷静镇定,内心波澜惊慌。他们经常优柔寡断,最害怕面对选择。

另外一种 情感 缺失的人就是比较常见的死板型,他们的喜怒哀乐直接暴露在脸上,沉默寡言,从不合群,交际能力差,不会讨人欢心,说话专门哪壶不开提哪壶,常常给人冷场,容易叫人下不来台。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独处,有事说话,没事闭嘴,喜欢一个人享受快乐,不懂得分享。这类人的格局十分有限,世界观非常狭小,只能看见自己周围的空间,和自己无关的事从不关心。因此这类 情感 缺失的人在寻找伴侣的问题上往往都是一大难题,多数都是单身贵族。

以上两种 情感 缺失的类型完全不同,其实原因就是情商不一样,第一个 情感 缺失的人属于高智商,高情商,虽然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但是生存能力强,很容易适应环境,能观察到周围的千变万化来改变自己的模式,很像变色龙,虽然弱小,却不容易被发现。第二种 情感 缺失的人就很难融合环境生存,他们的周围处处是鄙视的目光,被人排斥,没有人愿意接近他们,他们也不想接近别人,很像刺猬。

不管是哪一种 情感 缺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缺少关爱,害怕受到伤害,内心都非常脆弱,而且女性比例很大。女性 情感 缺失的人占4%,男性占1%。目前全世界还没有研究出为什么会有性别差异,但是在美国这个比例更多,女性 情感 缺失的人,在三十个人当中就有两个。

至于为什么会有 情感 缺失的人,在心理学来讲就是边缘型人格,他们基本上都是因为童年遭遇过不幸的经历,受到过伤害,遭遇虐待,或者被周围群体排斥,多数出现在单亲家庭或者孤儿,还有的就是受到不良父母的影响,缺乏温暖,这类孩子在学校里也是常常被欺负的对象。

而且 情感 缺失的人都有狂躁症,容易发怒,容易被惹火烧身,他们做事风格比较极端,有暴力心态。

归根结底, 情感 缺失并不是他们的错误,只是缺少关爱,被人冷漠忽视。有一首歌唱的很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 社会 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情感 缺失,指的是没有感情上的“共情能力”。

情感 缺失最直观的感受,大概就是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无价值感”的态度。

就像你看见好朋友买漂亮的衣服不会想要同购,看见电影里帅气的男主角不会垂涎,听见电视上的重大新闻内心毫无波澜,以及身边的同学在班上告白起哄你的心里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觉得一切都莫名其妙。

你不喜欢交朋结友,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人际关系其实大都没什么必要,不争不抢,不慌不忙。对生活的缺乏热忱,激情,常常出现“丧”的状态。

你会喜欢揣摩他人的心思,你喜欢观察表象,在外面也许会为装出一副开朗的样子,但人潮退去后,你会马上恢复自己原有的面孔。

“孤独”“自闭”“不合群”“冷漠”“喜逃避”“急躁” ,这些是 情感 缺失的主要特征。

而对于爱情,你不知道怎么爱人,也不习惯接受被爱,小心翼翼地活着,没有什么喜怒哀乐。

情感 缺失的人,也许是经历了什么打击,或者性格原因,过度地压抑自我,于是失去了自我。

在我看来何为 情感 缺失,就是在该有的年纪得不到该有的关爱。

社会 上现在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就是 情感 缺失的典型代表,也是严重的 社会 问题。我们都知道每一个都是不愿意离开家人外出求职的,谁不想和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呢,可生活要怎么继续呢。人不是铁,是需要有衣食住行,人只有过得好了,才会有更多的尊严。为了孩子,为了父母,我们不得不忍痛离开他们,可这又没得办法,生活越来越不容易了,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难道只能混吃等死嘛,我是不甘心的。

国家现在大力在帮助他们,但这些也离不开你我的支持,希望大家对于 社会 上这些人群能多多关心,爱护,鼓励他们。

情感缺失指的是什么?:

情感 缺失只的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医学的角度讲也是一种病态,称之为 情感 缺失症。

情感 缺失的外在表现就是跟周围的人和事狠少建立 情感 关联或发生 情感 联系,无情趣感,无善待感,无亲和力,无激情等等。在 社会 中或事物中没存在感,表现的冷漠或排斥。

情感 缺失的内在感受,据医学测试,内心不温暖,无安全感,缺少怜悯之情、恻隐之心。

情感 缺失形成的原因大概有:有特别的生理缺陷、有过特殊的经历、长期冷遇的成长环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此也希望有的朋友对 社会 、对周围的人和事,多一些阳面思维,享受温暖和阳光。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作者想表达不是到了吃琵琶的季节,也不是我种的枇杷树已经长大,而是“我好想念我的亡妻”,这就是共情的能力,如果理解不到,就是一种 情感 的缺失,也就是现代俗称的“直男癌,直女癌”。

今日暂且不讨论直*癌患者对异性的物权化,而是仅仅来聊聊他们的清奇脑回路。

“我生病了”---“多喝热水!”

“我心情不好”---“多喝热水!”

“ 我大姨妈来了”---“多喝热水!”

“我要睡了”---“晚安,注意安全!”

WHAT?还有这种操作?

他们从小被教育的就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不知道。天天向上的追求是什么?不知道。要是出了状况没有达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怎么办?那他们的父母普遍不关心这个原因,而是直接高压要求换个姿势再用力好好向上。

也就是他们父母和原生家庭,普遍就缺乏和压抑 情感 的表达,父母亲从来不在子女面前表达 情感 和爱,对于小孩子的 情感 教育基本是空白,只是强调什么对什么错,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也少有表达对孩子的爱,甚至从孩子能独立走路开始再没抱过他们的孩子。

所以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普遍缺乏 情感 共鸣能力,习惯性的看事情和解决问题,而对于对方的 情感 需求和共鸣,他们基本会选择视而不见。因为他们自身就习惯了忽略这些感受,自身就缺失了 情感 的共情能力。

情感 缺失根本上就是欲望缺失。

就是欲望得不到满足,让人没有存在感。

情感 。最简单的字面理解就是心情和感动。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他是需要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感动的,因为这可以让他得到存在感。这就是欲望的产物。如果得不到感动,那就是欲望缺失,反应在 情感 上面就是 情感 缺失。

但是人类遵循自我补偿原则,如果这些欲望和 情感 没能通过外界直接获得满足,通常就会产生自我投射,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 情感 反应。对人冷淡,面无表情,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表现得不感兴趣等,内心孤独寂寞,却也拒绝感动。

实际上, 情感 缺失并不代表一个人就真的没有了感情,而是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或是为了避免自己内心产生严重的冲突而无意识的启动的一种防御措施。

当事人通过隔离的方法来看似的解决一些冲突,但实际上越是隔离,内心的冲突会越强烈,因为他们仍然渴望着亲密关系,但可能由于自己以往的一些经验或是不恰当归因,致使这一类人在真正面对一段新关系时又不断的逃避和反抗,进而再次压抑,牺牲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已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谐平静。

他们说服自己不需要关系,自己可以解决所有的事,认为自己高度独立,甚至十分警惕自己与他人建立深度的关系,因为他们害怕一旦自己和他人建立深度关系了,自己就会依赖他人,当他人离开自己时,自己就会痛苦,所以为了避免此情况,干脆连感情都不要了,而自己则高度独立。

但是谁又能高度独立呢,隔离型的人,在面对生活动荡时,极其脆弱,而平时的高度独立也不过是安稳生活下的假象,一旦生活中出现波动,隔离型的人往往缺少 社会 支持。

所以,对于 情感 缺失的人,改善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此类人高度的自省,不断的觉察自己,改善自己自以为的认知,更进一步的,可以的话,还是去做咨询更为可靠。

情感 缺失有些近似于 情感 淡漠,对来自于外界的人事物的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 情感 反应。同时,其内心的体验贫乏,面部表情冷淡呆板。视亲朋好友如同路人,对切身利益漠不关心,对悲欢离合无动于衷,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部器质性精神疾病早期。

  如果经医院临床检查,排除了临床器质性变病的话, 情感 缺失还可以表现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没有责任心,缺乏规则意识,不懂得感恩,极端的自私自利,对生命没有敬畏感等。

我就曾经见过一个母亲,自己生下的孩子摔在了凳子下,她没有丝毫的感觉,提包关门出去了,家里的老人,赶紧的冲过去,把那个孩子抱起来。

非器质性病变的 情感 冷漠是怎样造成的呢?

第一,与人缺乏真正的交流。

第二,他生命的最初阶段(婴幼儿童年阶段),他也没得到过真正的爱和关心,因此,他不懂得什么是 情感 ,甚至他也不需要,婴幼儿最早的那颗柔嫩的心早已被钢铁般的盔甲所遮盖。

第三,长成后的生命,与人真诚的接触极少,人心渐渐冷了,皮肉渐渐硬了。

所以要想 社会 不要有这么多这样 情感 冷漠的人,就要尽量的给身边的人多一点的关心,多一点的爱。

人的成长环境,除了家庭,还有周遭的其他人,大部分时候我们是周家的其他人,所以我们尽力的给人多一些的温暖,他们的心就会感受到曾经被热温暖过,那生命就不会那么冷漠,那 社会 也就多了一些温度,多了一些平安。

永远也要记住的是,唯有爱能让 社会 更美好。

情感缺失类型:缺陷

在自我的征途中,你的情感缺失类型为:缺陷。你缺失的,是对自我的信任和认同。因为缺乏自信,你会害怕失败,而一再退缩。最终,做了自己的逃兵。

当你孤身前来,你一定是带着“必败”的心态。无论现实环境中,你有多努力,多优秀,内心深处始终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你不够好,你不如别人,你不会成功,你不会有人爱。

你一直都在追求一个“更好”的结果。你似乎相信,只有“更好”,快乐才有可能。可是,你好像从未因此感到快乐过。

PART  1

类型画像

 

如果别人问你怎么描述自己,你会怎么回答?你会用什么形容词呢?是倾向于积极的词语,还是消极的描绘呢?最重要的是,你的描述是否准确呢?

缺失对自我的信任和认同的你,通常会以消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你淡化自己的优点,而夸大自己的缺点。严重一点,你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同样经常发生的是,你对自我的认识是一副不准确的图画,不一定是消极,但就是不准确。比如明明很优秀,却感觉自己如假冒一样;明明靠努力取得成功,却归功于运气。

这也是你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事实上,你常常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准确地说,你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你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

这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是扎根在你心底、深深埋藏的想法。它让你的心脏隐隐作痛,让你不惜一切代价将其隐藏。为此,你无法控制地掩饰自己,将自己真实的意志隐藏在他人视线之外。

这样的你,内心敏感而忧伤。敏感在于,你总会注意那些负面的信息,就好像随身带着缺点检测器,时刻警惕着自己身上不好的地方。忧伤在于,注意焦点容易关注到负面性格的你,常把自己置身于黑暗中。

每当此时,你总会感觉到人生充满了痛苦。对你来说,人生总是这么痛苦吗?是的,总是如此。

PART  2

成长议题

 

受“缺陷”影响,你的成长历程面临着两大议题:自我与关系。

☞ 自我

如前所述,你以消极的方式看待自己,感觉自己有“致命缺陷”,这种行为、感受,或许你已经猜到了,是“自卑”的表现。

因为自卑,你经常做事害羞、胆怯、犹豫不决。尤其是面对机会或竞争的时候,你心里面的第一想法往往是:我不行吧?你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担心自己会失败,更害怕会暴露自己的缺点。

也因为自卑,你总会无意识地拿自己和他人作比较,然后因他人的优点而自感羞愧,因自己的缺点而自感羞耻。你的关注点,总是在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事物上。

为此,你时常对自己感到失望和不满。这种失望与不满,常常化作尖锐、苛刻的批评声音,不断向自己提出切中要害的质疑、贬低,甚至是羞辱。

也许你会加倍努力,力图超越——因为害怕自己不好,所以拼命让自己看起来更好,可即使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内在深处,你还是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还可以更好。

可以看到,这种内在信条剥夺了你在实现目标之后本该有的满足感、成就感以及自尊感。这也是为什么你在面对夸赞时,会感觉不自在,会觉得自己是假冒的原因。

从根本上,你就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好的,至少是不够好的。因而你始终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好的东西或关系。

这也往往隐藏了一个你忽视的事实,即你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糟。

☞ 关系

被动,是你在关系中的突出特质。不论是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在亲密关系中,你总是习惯等待他人上前,主动与你交流、交好。

即使真的很喜欢一个人,你也只会默默陪在身侧,而不敢表露心迹。低到尘埃里,想要触碰却又收回手,是你在关系中的真实写照。

内心深处,你渴望被爱,却又害怕被爱。你希望有那么一个人能够了解你,接纳你,爱你。可你总会觉得,没有人会真的爱自己,关心自己。

如果有人表现出善意,你会觉得那是自己的错觉,或者对方是受到了自己的“蒙骗”,一旦深入交往,对方就会发现自己的缺点,也便不会再爱自己或不会再和自己做朋友。

因此,距离,在你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距离太近,你会担心缺点暴露,自己不被喜欢;可如果距离太远,你会陷入孤独,对爱的渴望无处安放。于是,你在关系的“远近”中备受折磨。

你没有意识到的是,你在关系中的卑微与纠结,透露出一种“他好我不好”的心理地位。所以当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总会觉得自己不值得,需要更加努力,更加优秀才足以配得上。

其实,你内心真正的台词是:如果我变得更优秀一点,更好一点,我是不是更值得被爱?这就注定了你会不自觉地陷入“讨好”的关系模式中。

也许是无私付出,也许是追求成功,不管是哪种,你想要的,不过就是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PART  3

成长任务

 

于你而言成长面临着许多重大的主题任务。其中发展自我认同感是最为主要的。

此时,认为“我不好”的你,正陷入深刻的自我厌恶之中,不仅无法从内在深处认同自我,也无法从外界他人的赞许中去认可自我。

这意味着,潜意识深处,你对自我缺乏一种清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的个人认知。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你回答不上来,甚至是迷茫的。

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这是一种自我同一性没有达到确立,引起的同一性扩散的现象,即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几乎没有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

处于这一状态的你,会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这是一种孤独的恐惧,它从你内心的荒凉中生起。

基于这个不稳定、不清晰的自我内核,在关系层面,根据亨利·克劳德 (Henry Cloud)的人际层次理论,你所发展出的关系往往处于第三层次:虚假的“良好连接”。

如前文所述,你不自觉会陷入“讨好”的关系模式中,做很多让别人感觉良好的事情。从外在来看,你似乎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连接,但内看却发现那是虚假的,只是孤独的你,在演着孤独的戏。

埃里克森(Erikson)认为,自我同一感发展失败的个体,容易缺乏忠诚的品质。因为你无法找到自我,也就无法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无法做到一贯忠诚,兑现自己的承诺,承担自己的义务。

如果,这个世界有什么是束缚着你的,那一定是你自己。

PART  4

成长之旅

 

缺失对自我的信任和认同的你,可能生长在一个孤独的负面的环境里。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很少在大人们那里接收到对你的正面肯定和积极反馈,尤其是父母。他们几乎没有在你面前表达过对你的赞赏和喜爱之情。甚至于,他们时常批评你、责骂你。

你从这些反应中领悟到,没有人对你有所期待。现实生活中,你或许能够从他们给予你物质的满足中获得一些安慰。

可内心深处,你依旧会觉得孤独,觉得自己不是被爱着的,因为你在他们眼中看不到自己。于是你对自己形成一个重要假设:我是不可爱的。

当你试图寻找原因,你往往无法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到任何原因,所以,你只能责怪自己。“是我的问题”、“是我出了错”,你会经常这样责怪自己。

随着长大,“我是不好的”、“我不值得”这些信念,已经在你的潜意识中生根发芽,你甚至都没有意识到你对自己是有多苛责。

过去你常会认为,童年苦痛和心灵孤寂的解药,就是变成他们喜欢的样子。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疗愈幻想——当我变得足够好了,一切也都会变好的。其本质是,你希望得到他们的关注和爱。

成年后,你依旧带着这一幻想,而延续过往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如“付出=值得被爱”,从而习惯性付出;“优秀=值得被爱”,从而不断追求优秀。

这也就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讲的,早年和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在他人身上不断复现。却也因此,你再次创造出了跟内在早年关系类似的“孤独”情境。

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复现,是潜意识里希望回到事情最初的状态中,掌握年幼时无法控制的东西,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最后的结果。但很多时候,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而你将会再一次经受过去的创伤感受。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你需要明白,缺失对自我的信任和认同本质上是根植于你内心对爱的渴望。所以,当你学会爱自己,构建稳定的自我,并从中生长出力量,或许问题就自动化解了。

PART  5

成长蜕变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在被自己的过去所塑造,我们同时受到过去和未来的双重影响。我们,都是自己人生的创造者。

☞ 觉知即是新生

当你来到这里时,你已经对自己的状态、状态如何发生、状态如何形成有一个认识。这个过程也许会引发你的一些想法、感受。这个时候,不要忽视这些想法、感受,而是去感受它、体验它。你可以试着记录下来,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觉察自己的内心。

下面,是一个童年回溯的冥想音频。在这个回溯中,你可以想起过去的一些经验,记得与不记得一些人事物。同时,你也可以借由这次回溯,找到曾经觉得没有能力与受到挫折的自己,给Ta适当的抚慰与拥抱。

audio thumb

童年回溯

  请点击收听

注意,如果感觉不适,请及时停止,待心情平静之后再来听。

☞ 找到自我力量

首先,善待自己。第一步,是欣赏自己。试着列出那些他人喜欢以及自己喜欢的特质,建立优势清单,并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你可以找一面镜子,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出优势清单上的内容。比如:我喜欢_____。

第二步,是接纳自己。试着在心里对自己说:

我接受不够完美的我自己

我不必事事要求完美

我不需要做出让别人喜欢的样子

我不再把能量浪费在“别人会怎么看我”

我做我自己,我接受我真实的样子

我接受我的每一个感觉

不管是好的是坏的

我爱每一部分的我自己

不管是光明的是黑暗的

我接受我的残忍邪恶

我也接受我的良善美好

我接受失败漏气的我自己

我也接受成功荣耀的我自己

我接受过得不好的我自己

我也接受过得很好的我自己

第三步,用多元的视角看待自己。第一步,回忆过去那些让你觉得自己很糟糕、很差劲的事情,把这些事情下来。第二步,回忆过去那些让你觉得开心、感觉自己很棒的事情,同样把它写下来。第三步,写下他人对你的不负面评价。第四步,写下他人对你的积极评价。

现在,看着你写得这些内容。这是一个丰富的、具有不同面向的你。正是这些不同面向,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请你尝试用一些正向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不喜欢的面向。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有这样一个面向,它是胆小的。

当你把这些体验当作内在的一个面向时,你能感受到更大的空间感。它会让你开始有勇气去感受关于这种面向背后的想法以及真实的自己。

第四步,找到自己新的价值。试着探寻和发展自己的多重身份,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偏好、志向进行拓展。

☞ 寻找支持关系

好的支持关系,是让你倍感有力量的关系。好的支持者,是指那些能够陪伴你、好好倾听你、理解你的感受、为你提供帮助、且不会随意评判你的人。

你可以在个人的友情和亲密关系中找寻这样的人,也可以通过互助活动来认识能给予你支持的伙伴。如果有这样的人在你身边,记得要珍惜他们的存在。

如果身边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你也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他们可以为你提供好的客体,接纳你的痛苦和无助,和你一起处理童年时期未解决的问题。

最后

情感缺失是一种来自童年的隐形力量,是你童年缺失的东西。它难以察觉,却对你的一生有深远影响。

这是我们个人自身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经历孤独、疏离、不安、渺小与绝望的苦楚。但当我们勇敢面对生命的挑战,一路升级打怪,重新与他者建立连接,将会带来富饶的收获——看见自己如同英雄一般,虽遍体鳞伤,但孕育了勇敢、不屈、战斗、坚毅与爱的生命潜力
文章标题: 情感缺失这种情况自己本人能意识到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qingganwenzhang/175548.html
文章标签:意识到  这种情况  人能  缺失  情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