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情感文章 > 文章正文

很多城市都有LGBT组织,第四爱作为LGBT中的很小一部分,有没有自己的组织

时间: 2023-03-13 12:01: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很多城市都有LGBT组织,第四爱作为LGBT中的很小一部分,有没有自己的组织

中国对跨性别者的态度

据估计,中国的跨性别人口近400万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社会的边缘挣扎

接受着白眼、嘲讽、不理解

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却让人动容

核桃,跨性别女性(男跨女)

跨性别者在我们的社会中,

是长期被忽视和歧视的一个人群。

他们生为男性或女性,

却认为自己本应是另一种性别。

据估计,亚太地区有0.3%的人口是跨性别,

中国大陆14亿人口,

按平均比例推算,跨性别者就有400多万。

2021年11月,首份《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

超过十分之一的跨性别者曾尝试过自杀,

而中国普通人口中,

自杀的人十万个里面数据是七个!

2021年8月,全国跨性别热线正式成立,

免费为跨性别者提供心理支持和信息咨询,

目前一共有7位接线员,

他们本人都是跨性别者,

我们采访了这些接线员们,

听他们讲述了这个群体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撰文 倪蒹葭

跨性别者在挑选女装

在接触这个议题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们身边原来有着那么多的跨性别者。

2021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整个亚太地区有0.3%的成年人口是跨性别,总数在900万到950万之间。保守估计,中国大陆大约有400万人,认为自己生来就生错了身体,想要变成另外一个性别。

跨性别有3种情况:跨性别女性(生来是男性、认为自己是女性),跨性别男性(生来是女性、认为自己是男性),性别酷儿(认为自己不完全属于男性或女性)。

在性少数群体(简称为LGBT)中,跨性别者列居末尾,是最小众的一群。他们也受着最深的误解和歧视。

他们遭受家庭暴力,被同龄人排斥,找不到工作,得不到正规的医疗救助。五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尝试过自残,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尝试过自杀。

有的人历尽千辛万苦,隐姓埋名,试图融入主流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性别和过去的人生一样,仿佛一场噩梦。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偏偏是自己,但是他们决定,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自己的幸福要自己想办法去追求。

“父母让我选,要么离开这个家,

要么留下来继续做他们的儿子”

核桃,21岁,重庆人

全国跨性别热线发起人

核桃是一个看上去很酷的女生。她的出生性别是男性,穿裙子的同时,她会大方地露出喉结,想笑的时候用男性化的嗓音开心地笑出来。

以下为核桃自述:

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想要变成女生,是6岁那年穿姐姐的裙子。

青春期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生活在纠结和困惑中。只要我一个人在家,我就忍不住会去翻妈妈的衣柜,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女生的样子。

那个时候很鄙视自己,觉得自己是不是社会上所说的“变态”。

核桃给自己化妆

直到19岁,来北京林业大学念书,我第一次在生活中真实地接触到跨性别者。

她是一名程序员,我差点分辨不出她原本的性别。我才发现原来一个男生跨性别变成女生,也可以这么漂亮,也可以拥有很正当的职业,生活得自由而平凡。

那一刻我特别激动,困惑我十几年的事情,突然有了答案:我是一名男跨女的跨性别者。而且我可以以一个跨性别者的身份,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核桃在大学

我当时还住在男生宿舍,但是马上开始按照一个女性去打扮自己,买衣服、假发、化妆品,学着做一个女生。

穿着女装的我,在校园和大街上通行无阻,这更增添了我的信心。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最不能接纳我的人,竟然是我的父母。

核桃14岁

家里爆发了剧烈的冲突,甚至发生了一些肢体暴力。为了说服父母,我带我妈去重庆最好的一家医院看临床心理科,让医生来告诉她,跨性别不是病。医生还告诉她,有的人到了40多岁,仍然想去做手术。

然而,从医院回家后,父母变得比之前更加绝望和崩溃。我妈妈情绪尤其激动,甚至说想跟我同归于尽。

最后他们给我一个选择:要么从这个家里出去,要么留下来继续做他们的儿子。

我没有办法,很快地收拾了行李,离家出走了。一走就是将近一年。

这一年里,他们到处找我,甚至半夜12点来敲我的门,逼我回家。我就到处逃。

核桃会选择女生洗手间

大学没有办法继续念下去了,经济来源也断了,我只能断断续续打零工。很辛苦,但是我坚持想要做一个女生,开始使用一些激素来促进性别转变。

没有专业的医生指导,我就自己摸索激素的剂量,觉得不舒服了就减一点,觉得自己还OK就加一点。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很危险、对自己身体也挺不负责的。

2021年11月,有一个回家的机会,我就回去住了三天。大概是太久没有回去了,父母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不再像以前那么强硬了。他们认为我是他们的儿子,我认为自己是他们的女儿。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都是亲人,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太一样。

后来我回大学继续念书。2021年6月,我大学毕业,在北京找工作,简历上第一句话就是“跨性别女性”。

我面试了四家公司,有三家没有问到性别问题,目前有了一份全职工作,在一家NGO做短视频的编导。

核桃正在用文字聊天的方式接线

今年8月,在原本一个北京跨性别热线的基础上,我联合各地的机构,成立了全国跨性别热线。

大多数跨性别会遇到的问题:抑郁、家庭暴力、激素使用、找工作……我都经历过。我尝过别人对跨性别者的冷眼和敌意,不希望其他的跨性别者还要继续遭受这种冷眼和敌意。

“我到底要做什么才能让你明白,

我就是我呢?”

Kelly,北京人,29岁

跨性别热线的早期接线员

Kelly的言谈举止,都是温和细腻的女性的样子,几乎看不出从前的男性痕迹。但经历的焦虑和苦难的痕迹,很难完全抹去。她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照片,这是跨性别电影《人生密密缝》的剧照。

以下为Kelly自述:

我是属于婴孩时期、在刚有性别意识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女生的人。

小时候,父母会开玩笑地问,你是男生女生?我就会说,我是女生。父母当然是大笑,我就觉得很烦恼。

我有时候会强烈感觉到,人是有灵魂的。 可是人们常常只凭肉眼去评判他人,看到一个人的外表,听到ta的声音,就说,啊,这是一个男生。

有时候真的很无奈:我到底该做什么才能让你知道,这才是我呢?

《人生密密缝》,生田斗真(左一)饰演跨性别女性

2009年,国家出台了跨性别法规,20岁以上的人可以进行性别重置手术。那一年我读大三,成为了第一个通过他们审批的人。所以我在21岁的时候做了手术,也顺利改掉了身份证上的性别。

当时的审批标准是,要做性别重置手术,你必须要喜欢异性,而且要证明已经坚持想做手术5年以上。

证据的话我很好找,直接把小学的评价手册翻出来,复印了一张给医生。小时候写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我当着全班的面,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女生,老师就把这件事写在评价手册上了。

我的问题是,一个女生落到男生的身体里,该怎么办?我要找个方式生活,想个办法把自己的人生找回来。

21岁以前,我受了很多罪。21岁以后,我就想当一个普通人,成为一个普通女性,而不是一个“跨性别女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其实不是很理解那些“性别酷儿”。在学术分类上,他们也属于跨性别者,“酷儿”们认为自己并不完全属于男性或女性,50%是男性,50%是女性,或者并不认为自己有一个固定的性别。

对于我这样的跨性别者来说,悖论就在于,我对自己的性别认同没有灰色地带。我认为我自己就是一个100%的女性,只是生错了身体。

调查表明,跨性别人群失业率是11.87%

我希望大众不要因此误解为我们跨性别者就是一群“不男不女”的人。实际上,恰好相反,我认识的跨性别者,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普通生活,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代价。

他们做什么工作的都有,有饺子店打工的,有程序员,有香店老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谁,没有任何退缩,认真地去生活。我觉得很美,很感动。

我自己现在也在一家普通公司上班,做人力资源的兼职。身边的同事,几乎没有人知道我过去的生理性别是男性。

我在准备申请出国留学,将来做性别方面的研究。也是因为想要为这个群体被更多人认知尽一份力,这样的话,我自己受到的苦至少没有白费。

“我是跨性别者中最幸运的那0.1%”

Hitomi,19岁,中日混血

北京跨性别热线创始人

在采访中,经常会听到Hitomi这个名字。2021年12月,他还在念高中,就创办了北京跨性别热线,后来演变成现在的全国跨性别热线。

以下为Hitomi自述:

我生理性别是女性,自我认同的性别是男性。

我1999年在日本出生,有个双胞胎姐姐,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中国人。我3岁时父母离异,我跟着妈妈来到了北京,在北京长大。

Hitomi小时候

13岁时,我第一次跟家里人说,觉得自己是个跨性别者。妈妈并没有当回事,说你青春期了,有这种想法很正常,过两天就好了。

我只好对母亲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跟母亲的关系变得不是很好。母亲也发现我挺痛苦的,她就去跟各种人聊过,花了一年半时间接受真正的我。

后来母亲主动跟我说:“我不管你是不是跨性别,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我不知道你的幸福是什么,那你就自己去找。作为母亲,我只能去帮助你,只要你自己幸福就好”。

我的高中是北京的一所国际学校,跟老师说明之后,老师就问那我该管你叫he(他),还是she(她), 我说那就叫he吧。

上游泳课的时候,我就使用老师的更衣室,是不分性别的。学校也有无性别洗手间可以使用。

左三是Hitomi

在学校,我还可以参加男生的体育队,跟男生一起打棒球,一起去旅游,一起打比赛。所以即使表明了跨性别者的身份,我的高中生活,过得还是非常开心。

这么幸运的人非常的少,别说高中能过得幸福快乐,连被父母能接受的跨性别,其实都非常的少。

可能这和我是女跨男、不是男跨女也有关。对于跨性别者来说,女跨男的人,在经历性别转换期时,遇到的尴尬和排斥要比男跨女少得多。

我的妈妈是一家医疗平台公司的董事。有些跨性别者,会因为外表改变了,但身份证上的性别没有修改,找工作遇到困难。但我妈妈决定,她在的公司不会因为跨性别,去否定一个面试者。

我会鼓励身边的跨性别朋友说,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跨性别身份当做一个借口:我是跨性别,就没法变得幸福。

生为跨性别,不是我的选择,可是怎么面对,只有自己可以选择。我自己并不是勇敢的,所以选择和父母一起去面对,和朋友、老师一起去面对。

我觉得跨性别者在国内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特别少,2021年12月,我就和两位跨性别者朋友一起创办了北京跨性别热线。

主要是想要倾听和陪伴那些感到沮丧、孤独的跨性别者。我们会分享跨性别信息,也尽量解答多数人对这个群体的困惑。比如,我们该如何和跨性别朋友们交往?和Ta们交往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电影《男孩别哭》剧照

社会对跨性别还有很多误解,比如跨性别其实不等同于变性人。做不做手术,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有些人觉得改变穿着打扮,就可以了,有的人觉得一定要做手术。对我们来说,是在找回自己,找回的程度不一样。

高中毕业后,我要去美国念大学,2021年6月就把跨性别热线的工作移交给了Kelly。我的初衷就是希望一直有接线员把这件事做下去。

对于某个个人遇到的困难而言,热线的作用有限。但是只要热线存在下去,就能告诉跨性别者,你不是孤独的。

李银河与恋人大侠

2021年12月18日,李银河在博客上首次公开自己和一位跨性别者之间的恋情。这位跨性别者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为女性,一时之间,许多人误会李银河是同性恋。

李银河花了极大气力向大家解释,她是异性恋,而她的恋人其实是男性,是一名女跨男的跨性别男性。

十几年来,“跨性别”的议题在中国又一次大规模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之中。

舞蹈家金星,来源于金星微博

上一次“跨性别”引起如此轰动,是1990年代,著名舞蹈家金星公开接受了变性手术,生理上从一名男性变成了一名女性。

电影《普通女人》剧照

二十年过去了,跨性别者在中国的生存处境依旧举步维艰。公众对他们的兴趣更多的是猎奇。

“我们是些小丑,是性的客体,是无数小说中神秘不可捉摸的人物。我们是精神病患者,是凶手,是充斥电影的犯罪天才。观众们很少亲眼看到跨性别者的真实面容。他们听不到我们的声音,看不到我们书写的文字。”

许多跨性别者因此学会了更好地隐藏自己。在一次采访中,我和面前的跨性别女性聊了一个多小时,才猛然发现她就是我大学时就见过的一位学长。现在,她身边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跨性别身份,过去渐渐成为秘密。

《2021年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显示,90%以上的跨性别者在18岁以前,就已经认同自己的内心有另外一个性别的存在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案例能说明通过扭转治疗,能够改变他们的这种认同。

对于跨性别者而言,对自己性别最焦虑的时间段,一般都是青春期。然而,就我们现在的医疗和法律资源而言,对18岁以下的跨性别者的援助和引导,恰恰最受限。

62%的跨性别者有激素治疗的需求,但是大部分人都很难获得医生的指导,科学地进行激素治疗。

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获取激素类药物的主要渠道是上网从药店买,或者从朋友那里获得。

最主要的使用方式是“自行阅读说明书或查询资料”(72%)和“参照朋友的意见”(66%),因此有不少安全隐患。

两个跨性别者里面,就有一个有性别重置手术的需求。但是真正能够做上手术的人,才只有十分之一。

他们无法进行手术的原因,最主要有三个: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不同意,年龄未满20周岁。

近九成的原生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别孩子。853位曾向父母或监护人表达自己身份诉求的受访者中,十个人里面只有一个,能被父母完全接受。

几乎每五个跨性别者就有四个曾渴望阻止发育、掩盖或改变自己的性征。在无法获得安全、有效的激素治疗情况下,其中5%会尝试自行切除生殖器官。

电影《女孩》剧照,想成为芭蕾舞者的跨性别女性

Kelly接过的热线电话里,就有一位被迫走了极端的跨性别女性。当初她和家人说明情况之后,家人立刻强行把在国外念书的她带回国,剪了她的长发,要求她接受各种心理治疗、精神治疗。

为了阻拦她去泰国做性别重置手术,父母没收了她的护照。等了大半年之后,她等不下去了,“我已经23岁了。”

今年10月23号,她在家里,自己给自己动了手术。从打麻药到切下睾丸,都是一个人,最后因为止不住血,朋友赶来送她去了医院,才抢救回了她的生命。

电影《女孩》剧照,想成为芭蕾舞者的跨性别女性

核桃接过一个年仅13岁的跨性别者的电话。“ta已经开始偷偷服用激素,并急于想得到父母的认同。因为青春期正是发育的时候,会带来很大的焦虑,但正规医院的激素指导,只针对20岁以上的成年人。”

“我们明白要说服来访者停止吃药,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服他定期去检查自己的身体。”

热线接线员欢喜,性别酷儿,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目前,全国跨性别热线一共有7个接线员,分布在北京、合肥、武汉、广州、苏州5个城市,还有一位在美国。每周接到的热线来访是5-7位,来访者可以选择语音或文字聊天的形式。

“要成为热线的接线员,首先要是一名跨性别者, 才能对求助感同身受,并且要已经走出了性别困惑期。”核桃说。

“我们不会去回答,‘我是不是跨性别者’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是分享跨性别的信息,以陪伴和倾听为主”。

《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姐妹Vera Anderson/WireImage

我们通常都会怕,变成自己和这个社会无法想象的人。

但实际上跨性别者,也能对我们的社会做出优秀的贡献。国内有舞蹈家金星,国外有《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姐妹。

跨性别曾经被学术界认为是一种“性别认同疾患”。然而,今年 6 月 18 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正式发表了最新一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首次把 “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从精神病中除名,接着改列于性健康的章节中。

核桃在等地铁

核桃的朋友知道她是跨性别者之后,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最开始,人们只知道自然数:1、2、3。后来,人们发现了1.2、1.3这样的小数。再后来,小数也不够用了,有了像π这样的无理数。

“我知道在新疆一个不到一万人的小镇上,也有一个跨性别者,周围的人对他不太友善,幸运的是,他妈妈认为,他的特别是与生俱来的一个礼物”,核桃说。

一开始,我们的性别只分为男和女,但是也许大自然还塑造了更多的可能。我们可以去坦诚地接受更多的可能。

就像电影《熔炉》里说的那样:“我们勇敢发声,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被世界改变
国内对跨性别者,还是有大部分人歧视的,希望这些跨性别者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人有不足很正常,不要沉溺于低落的心情就行了,将注意力放在帮助别人的事情上也是比较好的方法自卑是心理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对此可以通过补 偿的方法来加以调适,这种补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的人明知自己能力不强,却故作姿态,甚至以奇异打扮来招人注意,借 以尔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种消极的补偿方法,是不足取的。而 积极的补偿方法有:正确对待失败。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失败时往往 找不到恰当的方法排解自卑感、挫折感,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失败 导致自卑,自卑引起失败。要知道,在漫上的人生征途上,一帆风 顺是不可能的,而挫折和失败倒是必然会发生的,对此持平常之 心,就不会在感情上产生很大的波动
中国人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不能容忍的。
父母首先要接受,这个时候父母就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不是他们的错为什么我们还要雪上加霜?让他们正常的生活都给他们理解和关爱!
在中国还是比较传统的,我觉得对跨性别者的存在着另类的态度。

发现孩子有同性恋的倾向,作为家长的该怎么办?

14岁的男孩说他是同性恋该怎么办?
不要去骂孩子打孩子.既然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一位理智的家长 可以试着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同性 您孩子的性取向可能是先天因素也可能是后期导成 但是孩子大了总要让他有自己的想法 了解完之后如果孩子真的坚持是不会改变自己性取向的 可以试着接受 假如你孩子是女孩儿 多一个女儿照顾你们不更好吗 或者假如你的孩子是男孩 您的儿子就不需要过多的担忧 因为遇到事情他们会一起解决 也会一起照顾你们 不过十四岁的男孩确实比较小 先让他好生学习 如果长大之后还是一样 我只能说尊重他们 同性恋并不是病 只是您的儿子不同于常人罢了 我们应给予理解 我的女儿就是同性恋 她们在荷兰定居了 生活的很幸福 我女儿的另一半对我们也很不错 我身为一个母亲我也知道孩子是劝不回来的 我开始也是不同意的再遇到我女儿的另一半之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真的很细心 所以拥有两个女儿也是不错的 说这么多只希望您不要觉得同性恋是一种病 我们应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你们就正常爱他就好。这是他的人生。不是吗?和孩子好好谈谈心。告诉他无论如何,你们作为父母,都爱他。也许他只是看了什么书,或者受什么人的影响。等他24岁的时候,还这样认为,那就祝福他吧。
这个时候的孩子 对爱情定位不清晰,家长不必要着急,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关系。
作为家长应该宽容,
同性恋不伤害其他人,
完全是个人选择。
国外有LGBTX的反歧视组织,
经过多年经营,
已经被大众认可。

为什么会有同性恋???

  同性恋产生原因很复杂:

  天生的性激素变异,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家庭影响、长年的性压抑或性方面的诱导演变。但有一点无庸置疑:同性恋只是一种个人性取向,与疾病罪恶变态无关。

  在国外,孩子们很早就能得到同性恋的教育。比如美国六七年级的教材就有‘彩虹儿童’章节,介绍同性恋的性交方式。当少男少女到性发育成熟期,老师亦会指导学生探索确立自己的性取向----即了解自己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或者是双性恋。严格地讲同性恋基本上都可以认为是双性恋者。

  在美国的大学同性恋很多,也很公开。同性恋在美国初级学校也很常见。最近有本畅销书《我是韩国人》的作者申世庸就讲到他在美国空军士官学校里面,如何与自己的跟班红孩儿拿着录音机去验证一个同学的性向,那个被测试的小男生现了原形真的是个基佬,而他自己也曾经被同校一个基佬骚扰,结果被他狠狠地修理了一通,很是有趣。

  中国高校同性恋族群,目前基本处于如下生存状态:白天是人,晚上是鬼。暗中进行,不敢见光,处于压抑的地下发展状态。有很大的精神压力,许多人无法理性科学对待自己的性向,认为自己有病、不正常或变态。社会和父母亲等外部压力让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幸福未来,对自己的感情归宿非常悲观。大多同性恋者走上社会后,迫于社会家庭压力最终违背性向与异性组织家庭,由此造成自己和配偶一生的感情悲剧。很多学子的性向爱好在校内无法解决,由此结识社会同好,带来校园内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如爱滋病治安隐患等。中国人口基数庞大,高校同性恋族群的数目绝对不容小视。正因为此,高校内的同性恋族群不仅需要关注,更需要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不仅仅是生理心理治疗层面的,应该达到社会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综合层面上的。

  对高校同性恋一族,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听之任之自生自灭。有组织地进行高校性教育,开展校园性向大讨论进而在学校乃至社会上探讨同性恋的合法化,不失为正视现状积极疏导解决的好办法。

  正如新浪网的同性恋专题所言: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有一天,在中国高校校园里,你面前的一对英俊青年或少女拥抱在一起,坦然地在阳光照耀下的如茵草坪上接吻爱抚,你将感觉如何?

  我想套用那句蛮朴素的歌词: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山谷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在西方,同性恋的发生率可达10%,有些城市甚至还要高得多。在同性恋中有20%属精神性同性恋。从理论上说中国的同性恋应当在10%左右,因为,这是人类的生理共性,只是在中国人儒家思想的灌输下,主流民间社会不愿意承认这种人性。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我认为歧视和遏止同性恋才是不道德的。

  专家谈动物同性恋奥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9日08:55 哈尔滨日报

  本报综合消息动物的同性恋是指成年的同性动物之间发生的求偶行为或性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同性恋现象,至少在130种脊椎动物中也都存在着同性恋行为或者是同性性行为。

  专家认为,动物界中同性恋行为是广泛存在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门从事动物行为研究的李春旺说,在动物界中,从鸟类到哺乳类都有同性恋行为的发现,他们一般称之为“
  04年加盟好项目大联展 一起邂逅阳光有情人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同性接触”或者是“同性爬跨”。

  李春旺认为,动物的这种“同性爬跨”行为,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动物一般都有季节性发情期,这个时候动物个体已经发育成熟,能量的积蓄过程已经完成,受到体内性激素的刺激,会产生冲动,表现出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

  同性恋一词是由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提出来的 ,然而同性恋现象却早就已经存在于社会之中了.在我国古代,男性同性恋者被称为“男风”、“龙阳之风”、“断袖之癖”,女性同性恋者在现代被称为“同志”,其聚集地被称为“姑婆屋”。在西方,同性恋现象更是数见不鲜,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且被认为是一种比异性恋更高级的方式,到了现代,西方社会比如说美国,成年男子中有30%的人有过同性恋活动,而10%的成年男子则主要过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大约有半数的女性主要从事同性恋活动。(数据来自《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数据虽然可能有些夸大,但是却反映出了同性恋已经不再是个别的现象了,而我们也应该给同性恋现象一个合理的定夺和评价了。

  在人类不短暂的历史征途中,同性恋现象一直存在着,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各个时期的各个社会各个国家并不坚持一种观点,或者赞同,或者默许,或者反对,直至今日,对同性恋的合理性道德性还是处在人们的不断的争论之中。但是不管政府和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如何,同性恋现象却始终是存在着的。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精神病学界一直把同性恋当成一种精神疾病,归入精神性病患。随着对同性恋的认识的更加理性化和科学化,DSM-IV和ICD-10分别明确的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中删去。然而即使是这样,在人们的道德观念中还是无法抹去对同性恋的偏见和歧视。同性恋者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权和尊严,身份和地位得不到保障,甚至无理由的受到摧残。至今也还没有一部法典规定同性恋是否是合理的行为。按照我国现有的法律,正常的同性恋行为并不会触犯法律。但是是否触犯我们的道德律呢?

  同性恋指的是对同性产生了性感和依恋的行为,是性取向指向同性的一种现象。对同性恋的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对其合理性的科学思考。首先,同性恋指的是同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是我们都能够把握到的意义;其次同性恋是一种恋,正如我们讲异性恋一样,这是一种恋情,是爱情(如果我们不依传统的错误的观点视之的话),并不仅仅是性冲动、性欲的满足和欢欣,并不仅仅是性交。因此我们在判断同性恋人群时不应该以是否有过肉体上的交合为依据,而正与我们判定异性恋一样,应该以是否有感情为根本的依据。否则我们就是在讲同性性交和异性性交而不是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伦理道德问题了。对概念的明确,将使我们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对于那些仅仅是为了性的满足的同性之间性交的行为,正如我们来判断异性之间的没有感情的性行为(如强奸和嫖妓)是否是道德的和合理的一样,我们能够达到一致的见解,这种情况不再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目前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由三种,赞同,反对或者中立。大部分人都是持不赞成的观点。何兆雄先生在其文章《同性恋的社会伦理评价》中所表达的不赞同的理由应该可以代表大多数反对者的论据。他认为同性恋在我国是不可能合理的和道德的,因为同性恋违反了自然的规律,是反常的性行为;违反了人类进化的规律,是一种倒退的现象;同性恋背离了性行为的天然作用;同性恋性行为对艾滋病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反对者的观点还有:同性恋会导致一些犯罪现象;同性恋会对我们社会家庭和婚姻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是不道德的。然而在明晰同性恋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同性恋不过是与异性恋的性取向不同而已,而对性取向的选择是人的自由,除此之外,同性恋和异性恋并没有别的不同,一样的用情,一样的能够得到人类性欲的欢欣和满足。而何以能够臆断异性恋就是合理的道德的,同性恋就是不合理的不道德的行为呢?我们的讨论这个问题的立足点并不在于同性恋是否符合现今社会伦理道德,而是是否应该符合社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目的何在。社会伦理道德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一些问题保持谨慎因而出现偏失是完全可能和可以原谅的,但是这种偏失和错误必须给予改正,这才是伦理道德发展完善的正确道路。

  仔细辨析和思考何兆雄同志以及反对者所提出来的这些论据就会发现他们的观点存在片面性,值得商榷,因而必须加以反驳以树立对同性恋现象正确科学的态度和观念。以下具体分析之。

  一.关于同性恋违反自然的规律。

  何兆雄先生认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是自然界至少是在物理界和动物界颠破不灭的规律。如物理界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具体到动物界可以称之为性规律.然而这种规律存在的必然性值得怀疑.不可否认自然界中的确有很多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现象,但是仅仅因为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不足以排斥少数情况的存在及其合理性,这是我们都能够理解并且承认其正确的观点.何兆雄同志又认为,这种规律是人体的一种功能,是人的本能,是由本能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这是动物界的本能,而人类之所以有同性恋完全是因为人的后天的因素所形成的,是人的精神意识参与了的活动。然而,近代研究却发现在动物中同样也存在着同性恋行为,但是动物却没有人的思维能力,他们的活动完全是按照其本能来进行的。反对者可能又认为这是人类道德的一种本能,可笑的是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的话,我们就完全用不着在这里来争论同性恋的道德合理性了。因为如果异性相吸,同性相排斥是人的道德本能的话,我们的道德观念必然能够在此达到完全的一致。何兆雄先生及其他反对者把异性相吸,同性相斥视为自然的规律只是因为人总是具有这样的倾向:把占多数人的情形视作合理的,而少数人的行为看作是不合理的,把异性恋看成是自然规律而排斥同性恋是这一倾向的再一次表现。

  二.违反人类的进化规律,是一种倒退现象。

  何兆雄同志认为动物之间有同性相交的现象,原始人之间也有同性相交的现象,而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怎么能够返回到原始社会中去学样?同性恋是一种倒退现象即是意味着异性相交是一种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式,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应该去选择更能完善、发展自身的性生活方式。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值得我们思考.诚然,原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方式应该而且已经被文明社会的文明人类所抛弃,如果再回到原始社会去学习这些行为方式的确是一种倒退,但是动物和原始人还有更多的行为习惯至今还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判断一种行为是否是一种倒退不能够仅仅凭借主观臆测,而应该用实践去检验,凡是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就是进步的,反之,则是倒退的.人类的现代文明正是建立在以往文明的基础上,如果认为凡是过去的东西就是错的,去学习就是倒退,那么,我们人类不就是一直在倒退而不可能有所进步吗?动物是用口吃饭的,原始人也是用口吃饭的,难道用口吃饭就是一种倒退吗?同性恋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其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促进人类的精神和物质解放,促进人的正当自由的实现以及人全面发展。自由才是进化的趋向。正当的选择是个人的精神自由,对个人选择的尊重是社会的真正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崇尚民主自由的今天,对同性恋的歧视就是一种对个人选择自由的不尊重现象,是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违背的。

  三.同性恋背离性行为的天然作用。

  何兆雄先生认为性行为的天然作用是生育,是种的繁衍,是人类的再生产。但是同性恋却不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的确,性行为有生育的作用,而且这是人类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却不能够把人仅仅当成生育的工具,人的出生并不仅仅为了繁衍下一代。性行为的天然作用除了生育外,还有性欢欣,性欲的满足和快感。否则人就如同兽类一般了。因此而排斥同性恋就象因此而排斥那些不能够生育的人一样可笑。生育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够以能否生育来衡量人的性行为是否是道德的。正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一样,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否定左撇子,认为左撇子是不道德的,不合理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允许使用左撇子并不会使得左撇子的人数增多起来。同样,同性恋的合法存在也不大会使得异性恋的人数就会减少以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四.同性恋是一种病态,并且会造成爱滋病等性病的更大可能的传播。

  何兆雄先生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病态。但是近来精神病学和医学的研究却发现大多数的同性恋者与正常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许多同性恋者是社会上的上流人士,他们的智力水平甚至比一般人要高。诚然少数同性恋者的心理和精神上有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是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尊重产生的还是因为这些问题才产生了同性恋行为的呢?我们还没有科学的证据能够说明,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长时间处于一种社会不理解甚至是排斥仇恨的状态肯定会给同性恋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对于爱滋病等等的性病的传播,同性恋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正如异性恋者要负担的责任一样。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的知道,性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滥交会增大爱滋病的传播机率,并不是同性恋会增大爱滋病的传播。面对爱滋病的传播,同异性行为都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夸大同性恋的责任而降低异性恋的责任是不和理的 。诚然,同性恋者可能有更多的性伴侣, “但是更多的同性恋者都是很希望自己的关系能够确立下来”(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可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道德背景下,很多同性恋者迫于社会的不合理的舆论和指责不得不选择了逃离。因此而造成了同性恋者的多伴侣现象。这至少这应该是同性恋者多伴侣的原因之一。况且同性恋者也并不是都是多性伴侣的,刚不久自杀的张国荣就是一个例子。“哥哥张国荣几年前公开了他和唐先生的同性恋情.人们不仅没有唾弃,反而很敬佩哥哥的大胆与坦率.哥哥与唐先生相恋十八年,彼此忠诚,不离不弃,更被娱乐圈评为感情最坚固的一对”

  五.同性恋对社会与家庭造成了影响。

  反对者认为,同性恋行为是家庭矛盾产生的一个方面,必然会冲击现今的家庭伦理道德。法律上也没有规定同性之间可以结婚,很多同性恋者都不得不与异性结合成了家庭,这种家庭的不幸福是必然的。组成这样的一个家庭不是同性恋者的真实愿望。李银河的《同性恋亚文化》中讲到一个同性恋者的自白:“如果到了三十岁,我还没有结婚就会被邻居和朋友怀疑有那方面的问题。”因为惧怕,因为同性恋者在社会上被排斥,得不到尊重,所以,很少有同性恋者自己公布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因为这将意味着可能会失去自己在社会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同性恋者不得不违愿的去结成被认为是正常的婚姻。这一切都使得同性恋者在传统的异性家庭模式里面得不到真正的想要的爱情,必然会导致家庭危机。婚姻和爱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或者说婚姻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这些都必须再次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以及对现行的法律政策进行反思。

  六.同性恋会导致社会犯罪

  一些反对者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比如说歌星红豆“猥亵男童”事件等等归之于同性恋的过错,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毫无偏见的立场来分析这一类犯罪事件时,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出,这类犯罪事件正如异性之间的诸如强奸等等那些犯罪事件一样,与同性恋没有必然的联系。况且我们对于这类事件在伦理道德上是如此的一致的反对,正如我们反对异性之间的那些强奸强暴等行为一样。如果因为有同性犯罪,就取消同性恋性行为,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因为有异性犯罪而取消异性行为,是否能够因为有经济犯罪就取消经济发展呢。这类观点的得出,只能说是一种庸俗的片面的错误的判断的结果

  由此可见,反对同性恋行为的这些论据都是很片面的,不合理的。那么同性恋行为究竟是道德的合理的还是非道德的不合理的呢?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同性恋问题争论的实质在于个人行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选择的自由问题,婚姻是否是爱情的目的这一系列的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必然要遵守社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发展。道德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但是我们大多人选择看电视却不允许别人听收音机。看电视和听收音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我们的道德在不损害大多数人的幸福的前提下,有何理由去剥夺少数人的幸福!王小波在一篇写同性恋的文章中有几句话很是经典, “两个很相爱的人发生性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又不伤害别人的事谈不上不道德。有些同性恋伴侣也会有很深很长久的关系。假如他们想作爱的话,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反对他们。我总觉得长期固定有感情的性关系应该得到尊重。”个人的独特行为方式如果没有触犯社会的利益,没有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在不损伤社会利益的前提下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自己的事又有什么不合理的呢,我们的伦理道德规范就是为了实现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幸福是道德的目的,而能够自由选择就是最大的幸福之一,是人类精神的要求也是人类为之奋斗的目标,限制正当的自由就是剥夺了幸福。同性恋者的自由选择性取向的权利被我们的现今社会所剥夺,这就是一种违反了道德之目标的不合理道德伦理,必须予以完善。

  对同性恋问题的争议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项科学的观点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必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激烈的争辩,有同意和反对的曲折变化,这是必经的道路。同时我们社会的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一个很完善和和谐的体系,如何使得社会伦理道德能够正确的跟上道德真理的步伐,达到其本有的目的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随着对同性恋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的认识一定会越来越理智,越来越科学,这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反过来必然使得我们的社会伦理道德更加健全和完善。在追求人类自身精神解放的道路上,改变人们片面的、庸俗的观念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乌云必然遮不住真理之光,同性恋一定会获得其本应该有的合理地位,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正确的看待,这只是时间问题。
因为有了感觉。你知道,爱情这个东西,它很纠结,暂且不管对方的性别,你看到他那一眼,便是沦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爱情的荷尔蒙发生在了同性身上,也就注定会是同性恋。同性恋也是有很多种的,可能天生,所谓天生,也就是指在从小的生活环境条件下,身边接触的男性过多或者女性过多,多多少少让一个人的思想改变了,可能会变成一个受(P),或者一个攻(T)或许他会认为同性之间会更好,也就是说,每个人对同性的认知不同,同性恋的特质就会也发明显;另一种是后天,也就是本来性取向正常,某种情况下被同化了。可能在和同性相处过程中,发现了对方很多好的品质,正好和了自己的口味,和这个同性在一起,有许多感动,自然而然,直的也变弯的了。同性恋,也不好说,爱情是无罪的,所以,大胆的人们,就终于和自己爱的同性在一起,因为那一秒的感觉,同性的爱,就衍生了...

同性恋在我们正常人看来都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又是正常的,因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都是正常的人类心理需求

曾经由男人来决定女人该不该受教育,白人决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
后来我们都认为这是荒诞的,如今我们却又让异性恋来决定同性恋能不能相爱
同性恋很正常
同性恋不是病,不是罪,不是错,
同性恋爱情和异性恋爱情没什么不一样,
异性恋不是更正常只是更平常,
无论同性异性每个人在人权上都是平等的,
都渴望自由、平等、有尊严、有爱的生活,
全世界有大概4亿的人群,中国大概有6000多万人。
同性恋是世界上最纯净的爱情。
因为这种爱情可以冲破世俗的樊笼,穿透异样的眼光,接受来自社会的重重困难艰辛。
经过这些最世俗的东西洗涤后的爱情,才是最为真挚动人的。
在爱的灵魂体验上,同性之爱触到了异性之爱没有触到的深度,更接近爱之本质。
他们都是勇敢的人,也都是最干净的人。
这种爱,凡夫俗子无法领会。
这其中的艰辛,也不会有人感同身受。
这世上,有人相信真爱,有人怀疑真爱,
IDLOVES是为同性真爱而生的,专注服务于坚定相信真爱的那一类5%的LGBT同志人群,
为他们而生,为他们发声,为他们的爱代言,消除社会歧视,推动平权。
IDLOVES认为真爱是一种信仰,神圣不可亵渎。
IDLOVES虔诚地祈望世间有更多的人相信真爱、践诺真爱、弘扬真爱,
IDLOVES制定了犹如宗教般的严苛规定:
在IDLOVES的文化基因里相信真爱是一种本能,
真爱不分星球、不分国度、不分宗教、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贫贱、不分年龄,
人权面前人人平等,真爱面前人人平等,婚姻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此,有些人理解,有些人不理解,
同性真爱即IDLOVES的事业,IDLOVES愿意固执地信奉此真爱理念,
恪守真爱这块净土阵地,真诚地希望愈来愈多的人成为“ID真爱信徒”,
让怀疑真爱的人相信真爱,让被爱伤害的人重新相信真爱,让相信真爱的人更加相信真爱,
让真爱普世,实现促进人间真情大爱的宏愿:
“爱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的,不住在黑暗里”。
——IDLOVES
同性恋是天生的,爱一样一样爱,IDLOVES是专为同性恋而生的。包括les戒指、gay戒指、自戴的、求婚的、情侣对戒、结婚戒指等
除了IDLOVES,我们所知道的珠宝牌子都是歧视同性恋的,真可悲真可恨。IDLOVES同性珠宝,同性恋珠宝,同性专属戒指,同性对戒,同志对戒,同性情侣戒指。
为同性恋群体的爱情保驾护航,传播同性正能量,是同性恋情侣表白的爱情神器,比专属更专属的情感信物。是每个LGBT都梦想拥有的一枚戒指。每个追求爱情的LGBT,心里都装着一枚IDLOVES;每个同志都需要一份爱,每一份爱都需要被约定。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有的只是两个人刚好相爱了,就这么简单。希望每位同志都能获得浪漫、真诚、永恒、平等的爱情。
你可以不支持但请沉默不语,让他们爱想爱的人,那是他们的权利。你可以不接受但请视而不见,让他们过想过的生活,那是他们的人生。
你可以不理解但请听而不闻,让他们呼吸自由的空气,这是我们共同的世界,一个本就多元精彩的世界!
尊重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对生命的尊重,尊重一个人的性取向是对人性的尊重。
不是同性恋越来越多了,比例从未增加,从古至今都这么多。
有了互联网,人们更容易看到同性恋的存在了,
还有当今社会越来越开放,人们接纳能力越来越好,包容心越来越强,所以同性恋们才越来越勇敢让大家看到,人们常说的越来越多其实也只是看到的冰山一角。
人们以往不接受同性恋在我看来只是道德和无知的问题,越是社会高层越接受同性恋,现在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普遍都属于误解,大家从来没有尝试着去了解一下同性恋,以为同性恋是个人意识可以控制的不好的东西,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同性恋,唯一的认知只有喜欢同性这么肤浅。

变态同性恋跟同性恋有区别吗?

石墙运动被视为西方现代同性恋权利运动的开始,同性恋解放阵线形成了。

终于在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董事会决定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最终,学会决定以会员公投的方式来决定。一共有一万多名精神病学家参加了投票,其中58%的人赞成董事会的决定,37%的人表示反对。到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也以同样的方式将同性恋剔除出了精神疾病的行列,同性恋被以投票的方式结束了它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的历史。历史是戏剧性的,在同性恋去病化之后,虽然仍有很多精神病医生将同性恋视为一疾病,但精神病学却从同性恋者的敌人变成了同性恋权利运动的重要盟友。例如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不但责难政府对同性恋的歧视政策,呼吁社会消除对同性恋的歧视,还发表公开声明支持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用于描述对同性恋毫无原因的憎恨和恐惧的名词"同性恋恐惧症",也被归为精神病学。"恐同症"将成为一种临床意义上的精神病,"恐同者"们会在精神病院接受大夫们的治疗。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于1973年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的修订版(DSM-III-R)中去除。当时该学会声明:同性恋本身并不意味着判断力、稳定性、可信赖性或一般社会或职业能力的损害。但是,修订后的手册依然包括了"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这一可以治疗的疾病单位。

1987年,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这一疾病单位又被去除。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在1998及2000年的对性向治疗的公开表态宣言中提到,1973年精神病学协会审核相关资料后判定,同性恋无法定义为心理疾病,因为根据DSM-III-R,精神疾病的定义是:临床上明确的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行为或心理上的综合征或模式,其伴有现时的苦恼(痛苦的症状)或无能(一项或多项重要方面功能的损害)或有着明显的导致死亡、疼痛、伤残或严重失去自由的的巨大危险。所以,精神疾病的标准既不适用于同性恋,也不适用于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而自我不和谐型同性恋亦以同样原则,不包含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列表(DSM-III-R)之中。该学会还指出:尚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证实改变性取向的治疗安全或有效。有一些经历过改变性取向疗法的人表示,试图改变性取向有潜在性的危害。此后的DSM-IV和DSM-V,在其中也不包括这两个名称。

美国心理学会

1997年,美国心理学会表示,人类不能选择作为同性恋或异性恋,而人类的性取向不是能够由意志改变的有意识的选择。协会更进一步表示:事实上,有很多同性恋者生活得很成功很幸福,但是一些同性恋者或双性恋者可能会试图通过疗法改变自己的性取向,有时这是受到家庭成员或宗教团体施加的压力所致。但事实是,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因此也没有必要进行治疗。美国心理学会亦表示:临床经验表明,那些试图寻找转变疗法的人通常是因为社会的偏见所造成的内在同性恋恐惧症所致,而那些能够正面接受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恋者比那些不能接受自己性取向的人有更好的自我适应能力。

2009年8月,关于性取向治疗参与者的研究,并未把性取向和性取向认同这两个概念进行足够的的区分。我们的结论是,这些区分的不足导致这些研究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治疗改变的是当事人的性取向还是性取向认同?而从研究得出的证据表明,性取向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有些人改变了自己的性取向认同。

美国心理学会于2021年发表的一份立场文件中声明:在基于性取向和性取向认同的研究中,在一些个体的人生中转变的是他.她的性取向认同,而非性取向。

世界卫生组织

世卫2021年5月17日声明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在修改后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之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同性恋从原有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的名单上删除。这一分类方案的前言中指出:一种分类也是一个时代看待世界的方式。无疑,科学的进步和运用这些指导手册的经验,最终将会要求修改这些指导手册,跟上时代。这一方案列入的性心理障碍,都特别排除了与性取向有关的问题。在新设立的与性的发展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与行为障碍条目下,还特别注释道:性取向本身并不能被认为是障碍。这些障碍包括性成熟障碍,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以及性关系障碍;每一分类还可以根据问题是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而做进一步分类。

2021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驻美洲的办事处泛美卫生组织,就性取向治疗和尝试改变性取向的方法,发表一份用词强烈的英文声明《"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为一种不存在的疾病"治疗"》。声明强调,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中的一种正常类别,而且对当事人和与其亲近的人都不会构成健康上的伤害,所以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或不正常,并且无需要接受治疗。

世卫在声明中再三指出,改变个人性取向的方法,不单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其效果,而且没有医学意义之余,并会对身体及精神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亦是对受影响人的个人尊严和基本人权的一种侵犯。世卫亦借发表该声明提醒公众,虽然有少数人能够在表面行为上限制表现出自身的性取向,但性取向本身是个人整体特征的一部分,不能改变。

中华精神科学会

1996年9月,中华精神科学会设立CCMD-3工作组,重新制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计划在随后的几年中,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并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国标准。2001年4月,CCMD-3出版,取消了CCMD-2的性变态条目,将同性恋归于新设立的性心理障碍条目中的"性指向障碍"的次条目下。

对此,时任中华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工作组组长陈彦方教授解释:我们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但是考虑到一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和苦恼,保留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从而和世界卫生组织第十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保持一致。他还指出,CCMD-3里的同性恋和社会上普遍所指的同性恋有些不同,因为CCMD-3的诊断对象只包括那些自我感觉不好并希望寻求治疗的同性恋者。在新的标准中,只有那些为自己的性取向感到不安并要求改变的人才被列入诊断。

中华精神科学会在2001年对CCMD的修订,被认为是中国同性恋非病理化的重要标志。

当然有区别了。变态同性恋属于一种极度危险的心理。会产生很多极端的心理以及行为。因为变态同性恋都是因为一些负面阴暗或者说刺激才导致他们变成那样的。在很多时候他们的精神会极度的偏激扭曲。而正常的同性恋跟我们正常人一样除了恋爱对象不一样以外其他的都很正常甚至更优秀
身为一个gay来好好说一下吧。我觉得上面说lgbt是变态我一点也不认可。我不知道你认为的变态的点在哪里。偷窥。性骚扰。去骚扰异性恋这一点我觉得就是变态。在我看来就非常不耻而且会危害社会。我是gay不是我后天的选择。我热爱小动物。热爱工作。热爱祖国。我和你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大街上碰见的一个普通的男孩子没有什么两样。我和我男朋友在大街上手都不会牵。变态的lgbt和普通的lgbt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的人不管是不是lgbt都是变态。
同性恋是很正常的,心理学上可能把同性恋归为变态,其实指的是非常态,并不是真正的变态。一般的同性恋同样心理健康,不会伤害他人,和异性恋其实差不多。但是,有一些人心理扭曲,就像异性恋中的一些变态一样,只是性取向不同,这种人在异性恋中也是存在的。
同性恋心里有些变态,还比较正常,变态同性恋心里扭曲,心里严重不健康。有区别,心里扭曲程度不一样
文章标题: 很多城市都有LGBT组织,第四爱作为LGBT中的很小一部分,有没有自己的组织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qingganwenzhang/165829.html
文章标签:自己的  组织  都有  很小  城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