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14 06:00: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对不是友谊,而是 时尚 、利益或无聊。”——周国平
01
# 情感 #当我们年少无知的时候,总以为和谁关系好、有感情作为纽带,我们就可以与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但事与愿违,大多数人都只是“可以共享乐,不可共患难”。
正所谓是: 有酒有肉多兄弟,危难何曾见一人?
许多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甚至连分别的话都来不及说。
并不是因为谁恨谁,而是因为彼此之间没有了人生交集,加上长久不联系,关系也就淡了。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成年人之间的绝交,往往都是悄无声息。
当我们在成年人的世界呆久了,经历多了,便可看清许多人性真相,也会非常认可作家周国平在上面所说的那段话。
02
看过这么一个朋友之间的小故事:
阿杰和阿勇是多年的好朋友,经常下班后一起吃个饭、喝点小酒、聊个天。
但是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大奖,让这对好兄弟反目成仇了,怎么回事呢?
原来,某天阿杰请客,点了一瓶酒,竟然中了特等奖——一根金条。
利益面前,两兄弟马上露出了真面目:
阿杰质问:因为一根金条至于吗?我们这么多年好朋友。
阿勇气愤异常,说道:不管怎么说,这个金条就要平分。
阿杰转身要走,阿勇马上拉住阿杰,两个差点打起来。
这个小故事正是应了一句很现实的话:利益面前,没有兄弟二字。
03
其实,我们早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利益一致的时候,是朋友;利益分歧的时候,是敌人。
成年人的世界,其实很复杂,也很单纯。
大多数朋友之间现在只剩下一种很纯粹的利益关系:有利则聚,无利则散;有用则交,无用则弃。
而且,一旦发生了冲突,在利益面前,再好的 情感 都是经不住考验的。
就如洛克菲勒在家书中对儿子所说:
利益检验我们人性的试金石。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本质都将现形,且一览无余。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是因为现在 社会 发展太快了,人心变了,朋友之间的关系才是如此。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朋友之间也大都是利益关系。
04
如果我们去读读司马迁的《史记》便可一目了然!
《淮阴侯列传》记载:谋士蒯通劝韩信要居安思危,尽早反叛刘邦,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但是韩信对刘邦的恩情念念不忘,说自己不愿意因为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也不相信日后刘邦会谋害自己。
于是蒯通列举了当时几个亲如兄弟的人因为利益而反目成仇的例子:
当初张耳、陈馀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建立了断头不悔的患难情谊。
等到他们有了地盘,争权夺利的时候,最终彼此还是相互残杀,恨不得把对方消灭。
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他们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
司马迁更是直截了当地说: 张耳和陈馀当初就是为了权势和利害而相互交往,因此才有如此下场。
蒯通继续列举文种、范蠡和勾践之间的故事:
文种、范蠡都是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称霸的大功臣。
但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越王赐死,范蠡被迫逃亡。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野兽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
蒯通告诉韩信,以交情友谊而论,他和刘邦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
以忠诚信义而论,他和刘邦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
所以韩信断定刘邦不会危害自己的想法,也是错误的。
但是韩信死活都听不进去蒯通的话,总是惦记着刘邦对自己有恩,何况自己也帮助刘邦打下了大半个江山,两人之间有深厚感情,只要自己不背叛,刘邦一定会善待自己的。
其实,韩信太重感情,把朋友关系想得太单纯了。他和刘邦之间,至多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一旦某天他没有用处了,刘邦便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他。
果不其然,韩信刚刚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便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韩信的军权。没多久,刘邦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后又将韩信贬为淮阴侯,直至最后将韩信诛灭三族。
韩信临终前才真正读懂人性、看透朋友的本质,感叹道: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可是,他觉悟得太晚了,也为自己的单纯和无知付出了惨重代价。
05
我们现代人,总是想着朋友多了路好走,喜欢不断发展人脉关系。
殊不知,当你自身没有多大价值的时候,你认识再多的人,朋友圈人数再多,也是徒劳无功的。
当有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主动联系你,说要带着你赚大钱的时候,你可千万要提高警惕。
如果他自己都没有赚到钱,或者他不去带自己家人赚钱,凭什么要带着你一个外人赚钱呢?
如果真能够赚钱,那也一定是你们之间可以资源互换,你有利益价值,你有一定的技能和特长,能够为他人所用,能够替他人赚钱。
更有可能是: 别人给你造了一个梦,想把你当成韭菜收割。你想跟着他赚钱,他想赚你的本金。
半秒钟看清事物本质和一辈子都看不清本质的人,命运注定会是不同的。
大家若能记住老祖宗的一句话,便可少走很多弯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所以,我们心智越成熟,越会明白一个道理,一条人性真相: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朋友之间也大都是利益关系。
与诸君共勉!
无论是爱慕,是嫉妒,是仇恨,这些个人情感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而在个人感情上聪明人与普通人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聪明人之所以被称为聪明人,不仅是在智商上高人一等的区别,也是有在情商上高人一等的区别。
聪明人对于安排个人情感也是十分讲究的,由于个人情感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是这样安排个人情感的:
1、对于私人的情感,无论好与坏,也不会全部暴露在别人面前
普通人对于自己的好心情、坏心情,都有着莫名地想要去表露,去让很多人知道,去暴露在别人面前,这样一来或许能得到其他人的安慰,但其实更多的是暴露了个人脆弱的内心和难以控制的汹涌的情绪。
而聪明人往往有着良好的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对于私人的情感,无论是喜悦,或是悲伤,都不会全然展露在公众面前,而他的些许露出并不代表他想得到他人的安慰。
他所想要的是与亲朋好友的适度倾诉,而非一昧地暴露自身的私人情感。
2、拿得起也放得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心态总能回归平静
大多数人都会很难在一段感情中难以走出来,或是因为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或是被伤害得遍体鳞伤,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会在前任的沼泽中难以脱身。
而聪明人在安排个人情感中,在感情中他们懂得适时抽身,在适当的时间尽快将自己与悲伤的环境与情绪抽离出来,当然了伤心是难免的,但伤心完后仍要好好地生活。
而聪明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把好事和坏事以一个平常心对待,拿得起也放得下,是他们安排个人情感的关键。
聊聊生活,谈谈感情,唠唠八卦,黛西一直都在等你:微信公众号【No Asking】ID:byw20210508
自从转校到某一流大学附属中学之后
我便一直处在「聪明人」密度较高的环境中。
而近两年,又由于某些原因,自己的社交圈开始「暴涨型」扩张,这使得我逐渐接触了更多「不太聪明的人」,这些人给我原有三观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也令我开始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特质,让那些聪明人变得聪明起来。
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陆陆续续地,我总结了10条辨别身边聪明人的标准,如下:
1
对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并愿意与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
在我看来,「好奇心」是辨别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入门标准」。所谓入门标准,是指:有好奇心的人未必聪明,但没有好奇心的人几乎一定不聪明。
这里所说的「好奇心」,不是指爱八卦或者窥探别人的隐私之类,而是指:在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场景下,有探究规律本质的欲望。
举个例子: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那么多年,看了那么多日出日落,都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但有一个人突然很好奇,为什么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两次日出的时间间隔又差不多?
2
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就有成为聪明人的潜质。
当然,「好奇心」是可以伪造的。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很有好奇心(继而证明自己很聪明),总是喜欢问各种各样「不明觉厉」的问题。
为此,我特意添上了后半句话:真正有好奇心的人,是愿意和另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惺惺相惜的。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自己喜欢问很多问题,但是在别人提类似问题的时候却显得十分不耐烦,那就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好奇心的人,只能说明他是「好表现」的人。
对于辨别一个人是否真正有好奇心,我这边有一个小trick:
和人聊天时,有时对方会提到星座。如果他表现得对星座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我可能会向他抛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处(chǔ)女座的人有强(qiǎng)迫症呢?”
这个问题是很开放的,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我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对这个问题表现出鄙夷和不耐烦,而这种不耐烦并非是因为他根本不相信星座。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几乎都是不太聪明的人。
3
能在一件事情上极为专注
「专注力」是另一个辨别一个人是否聪明的「入门标准」,即:高效的人未必聪明,但聪明的人必然高效。
这并不是说「聪明人」总能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井井有条。实际上,很多「聪明人」并非勤奋,有些甚至十分懒惰,但无论是勤奋的聪明人,还是懒惰的聪明人,都总能在需要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调动起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在这段时间内,他能达到比常人高效很多倍的程度。
这真是一种天赋,硬生生地拉开了「聪明人」和「不太聪明的人」的距离。
以上2条是聪明人的「入门标准」,但凡是聪明人,总该具备。
而下面8条则是聪明人的「进阶标准」,是聪明人容易具备的特性,但偶有几条不符合,也无妨。
4
有极强的概括和拓展能力,并善于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个事件
正如很多回答所提到的,能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和抽象复杂的事件,是聪明人的另一个显著标志。
但聪明人同样知道,无论一个概括如何精准,都无法完全避免信息的缺失。
因此,他们不仅仅会抽象一个复杂事件,也懂得如何去还原它——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需要拥有概括能力,并且懂得那些丢失的信息具有什么特性,从而便于自己拓展回去,甚至拓展更多。
有了这两方面的能力,他就可以把一件事情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信息量去描述。这使得在面对各种(与事情相关度不一)关心事件的人时,他可以依据对方对事物的了解水平,去选择最合适的讲解方式了。
5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不断修正对事物的印象
人们总说,我们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我观察后发现,在平庸的环境中,这句话几乎可以成为金科玉律,但对聪明的人,这句话却可能不太适用。
这是因为,聪明人非常乐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们相信,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除此之外,他们十分乐于接受变化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热衷于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事物的区别,然后思考变化的原因。
与之相对的,大部分不太聪明的人却对事物的变化十分不敏感。这可能源于他们对事物认知方式的缺陷:他们中的很多人,喜欢给一个人和一件事贴上「标签」以便于记忆,这使得「去标签化」会让他们感到极为不适。
6
大多数在骨子里争强好胜,但也更愿意臣服于事实
什么叫「骨子里争强好胜」呢?就是说,虽然他们未必热爱口舌上的辩论,但在内心中,通常总有着稳定而难以侵犯的处世原则(他自己未必能感知到,但确实存在),一旦你试图动摇他的原则,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它。
事实上,他们的处世原则也往往是逻辑上高度自洽的,因为他们通常对「逻辑」有着高度的认同。这就使得,如果你用事实和逻辑去挑战他,他也更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和聪明人辩论是很舒服的,因为他们十分清楚什么状况下该认输,极少会在不占理的情况下胡搅蛮缠。
7
在讨论问题时,会提前确认好口径和立场,这使得他们之间更容易达成共识
他们深知,世界上大部分无谓的争论,其本质在于定义和立场的不同。
因此,在讨论问题前,他们习惯于先去确认一些并不显而易见的概念的定义(在他们眼里,很多概念绝非普通人眼里那样显而易见),以及讨论问题的双方所在的立场。确认了这些以后,讨论问题往往会变得十分轻松,也十分容易达成共识。
8
往往能包容事物的多样性
这世上有很多反对同性恋、反对吃狗肉的人,而这些人在「聪明人」之中极为罕见。
他们知道,同性恋的人虽然和自己的性取向不同,但对社会并没有什么显性的害处;他们知道,虽然自己不吃狗肉,但对有些人来说,吃狗肉和吃鸡肉、鸭肉、猪肉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所以没有必要去反对它。
对与自己不同而无害的「异类」的包容,从另一角度看,源于他们对自身「适应力」的自信。他们能和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因此无需通过渴望别人和自己一样来获得安全感。
(当然,在这一点上,会有一小部分反例,如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
特别地,这种对自身适应力的自信,也会让他们在「独处」的时候也毫不费力。这也是很多回答中所提到的:聪明的人,一定善于独处。
9
鲜见低质量的社交
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要知道,比你厉害的人通常是懒得鸟你的」。这确实是残酷的现实。
比如,在大学里,很多人喜欢在夜里和朋友们漫无目的地出去喝酒吹牛。但在「聪明人」的群体中,这种情形则要少见得多。这不是说他们不近人情,他们不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有意识地去控制「漫无目的」社交的时间。
「聪明人」往往更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即使要社交,也要用在刀刃上。与其和狐朋狗友喝个一醉方休,不如和身边一些拥有特殊能力和资源的人多聊聊天。如果暂时找不到,他们也更愿意一个人呆着。
很少因为自己的身份产生优越感,这使得能在特定问题上能虚心向比自己层次低的人请教
「聪明人」可能也会有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不会来自于他们的身份,而是来自于他们的实力。
比如,一个考上北大的人,如果整天炫耀自己是北大的学生,他可能并不是特别聪明。因为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北大」这个身份,这就意味着,他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的身份高于自己的真实实力。
而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对自己的能力高度自信,这使得他无需利用身份去证明自己的厉害。
这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心态,一个对自己足够自信的人,很少会摆什么架子,这就使得他更愿意在特定的问题上毫不做作地虚心向比自己层次低的人请教。
10
善于在不同的人面前展现截然不同的个性
「聪明人」不会在所有人面前都让自己显得聪明。
因为他们知道,和不同的人,应该用什么方式社交,才能达到最高效、让自己最舒服的状态。而在一些人面前显得聪明,反而会让他背负很多本不必背负的责任,从而成为他的累赘。
「聪明」是个大杀器,得好好掂量着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
所以你看,很多聪明人在别人面前总显得傻乎乎的。
而那些真正傻乎乎的人,却以为自己才是聪明人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往往越是聪明,越喜欢思考的人,反而会越不快乐?他们可能拥有一个常常能够一起秀恩爱的伴侣,他们的家庭氛围也十分的和谐,甚至他们还拥有让人眼红的收入;然而,总有一些东西会让他们经常感到孤独,悲伤或者沮丧……甚至伴有严重的抑郁症或者精神疾病。
比如我们大家熟知的名人,牛顿一生脾气暴躁且终身未娶;提出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患有严重的孤独症;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因抑郁症于1961年开枪自杀……居高的自杀率和双向障碍,天才的世界就像天堂与地狱间的战场。
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太聪明的人容易不快乐呢?
敏感而极端造就不的快乐
高度的易感性,造就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他们总是能注意到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这种高度敏感的特质用于作品与研究中,在智力面上能够迸发惊人的表现。
可是在情感面,这种强烈的感知能力却让他们的心理非常脆弱与糟糕。
对于世界和他人的过度敏锐让内心过度痛苦,即使是非常小的细节,也会无限扩大进而被转化为情绪炸弹,变得更加激烈与极端。
另一方面,极端也是聪明人身上共有的特质。
一切事物非黑即白,没有灰色。任何情感都不能避开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他们所渴望的东西实在是太过美好,太过理想化,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有时根本无法实现。一帆风顺时他们能乘胜追击,可一旦事与愿违,心理防线坍塌便陷入万念俱灰的情绪坟墓。
自我要求趋近于苛刻
他们很多是理想主义者,所往往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这种苛刻并不仅仅针对结果的成功和失败,他们还会用十分严谨的态度来分析自己的行为,以至于在别人看来完全就是故意在自找没趣。
聪明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论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年龄阶段,任何不达标的东西或行为都会让他们感到不满。这就意味着想要让他们对自己的成就、事业以及社会关系感到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智商越高的人对这个世界以及他们自己的要求也就越高,而这些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他们的期望和冷冰冰现实产生矛盾时,失望也就在所难免。
聪明人会贬低快乐的价值
对这个问题,得克萨斯大学麦库姆斯商学院教授拉杰·洛格纳汗最有发言权。拉杰·洛格纳汗在获得MBA学位15年以后,与自己的老同学们聊了聊,他的这些老同学个个都功成名就,结果他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很多在事业上获得极高成就的人正是生活中最不顺心的那群人。不管他们工作上多成功,他们都易于沉溺于生活的不幸然后身材走样。
为什么他的那些最聪明最生机勃勃的朋友如此不幸呢?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出了聪明人和成功人士没有普通人快乐的基本原因。
假设如果有会魔法的精灵出现在你桌上,可以满足你三个愿望,你会许什么愿?数千位研究对象大部分部给出了意料之中的答案,比如财富、名誉、健康、真爱、职业成功和权力,可被问及为何不求假想中的精灵让自己快乐时,成功人士很可能会回答,担心快乐让人变懒,或者快乐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聪明人经常说,快乐太抽象,特别是同金钱、名利和地位相比。
聪明人凡事计较付出多少代价、获得多少好处,往往忽视了真正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面对选择时还会故意避免感性。这本没有什么错,但是应用到生活中各个方面就不太好了。
情感沟通交流容易出现障碍
被别人所理解是一个人幸福感的源泉之一。坐在一个懂你的人身边,与他坐而论道、谈笑风生,这是多么惬意而幸福的一件事儿啊!很可惜,智商高的人很少有这份荣幸。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会感到孤独或者被误解,就好像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思想一样。
科学证实,高智商的个体在社交方面的行为要比中等智商的人更少,且更加被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聪明人不渴望人际交往和沟通。他们只是喜欢谈论在他们看来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讨论食物,天气和旅游计划。快节奏的生活下,想要找一个人来一场有深度的对话是特别困难的。这还要多谢现在横行的物质主义思想。
如何才能更快乐一点呢?
最重要的是制造爱与和谐(积极情绪的生产)
利用高度发达的大脑去制造幸福感,通过利他行为帮助自己处于安全的氛围之下。找到好的亲密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接触,维持内在动机,减少对外在评价的敏感性都是很重要的手段。
芸芸众生自有人解救,不快乐的你要先解救自己才是。
佛不须你皈依,佛只要你欢喜!
坊间有不少谷歌工作环境的传说,多涉及健身房、午餐、按摩这些物质环境。那谷歌文化是什么?怎么用人?管理策略如何?
谷歌可能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公司。坊间有不少谷歌工作环境的传说,多涉及健身房、午餐、按摩这些物质环境。谷歌文化是什么?怎么用人?管理策略如何?对外界大部分人来说,谷歌的管理还是很神秘的。《谷歌如何做事》(How Google Works)是谷歌高级顾问乔纳森·罗森博格(Jonathan Rosenberg)和执行董事长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2021年写的一本书。此书算是掀起了谷歌的神秘盖头,让我们看到了谷歌的到底是如何管理聪明人的。
这是一本讲述谷歌文化、策略、用人、决策、沟通、创新的书,内容包罗万象,但侧重不一:有些方面很短很简单,如“策略”和规划部分,有的部分很长很精彩,比如谷歌的人才战略。看完此书,感觉谷歌的管理大部分是用逆向思维,在颠覆商学院的传统管理思维。例如在商业计划上,“我们没法告诉你如何制定商业计划。但是我们可以百分之百肯定地告诉你,你手头的商业计划一定是错误的。MBA风格的商业计划,不管你考虑得多缜密,一定都有致命弱点。”不过书中又说,“如果团队优质,就是有错的计划也能及时更改。”这也不是为了颠覆而颠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只脚踏进明天的组织,没法再使昨天的招式。
招人要招比自己更聪明的人
谷歌对于用人极其看重。作者基本上在说:有的人是无药可救的,你再怎么培训和辅导都不行。招人的部分,书里着墨很多,事无巨细。怎样才能找对人?管理学教授和顾问会告诉你,招人要招比自己更聪明的人。道理大家都懂,现实中这种大公无私很难发生。一般人的思路总会是:“我要是招这个比我厉害的家伙,他会让我看起来很蠢,那么我就升不了职;我升不了职,我的孩子就觉得我是个失败者,老婆就会跟人跑掉,把我的狗、卡车一起带走。”受这种人性弱点的限制,招聘者打的小九九往往都是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一个不要。为了不拘一格招人才,谷歌不用企业的招人方法,让用人的事业部经理去招下属,而采取了高校招聘的思路:美国高校请神容易送神难,因为终身教授制度的存在,招错人很麻烦,故而招一个人需成立一个招聘委员会。谷歌也有招聘人的团队,让会面试的人去组织面试,平级相招。招一个很烂的人进来当你平行部门的负责人,你自己做事会难很多。
谷歌招人的标准
这人要有激情,而且是“学习的野兽”
这人的专才重要,聪明更重要。应聘者对招人的人热情重要,对其他人也热情更重要。书中有例子称,有人到谷歌应聘,只顾应付招聘的人员,对门口秘书很马虎,结果被刷掉。有才能重要,有趣也重要。谷歌招人自然也去上网搜索,看此人平时是什么样子。如果搜到有人在网上很疯狂怎么办?有一些狂欢的照片怎么办?书中说谷歌不会因此不招一个人。有趣、有激情的人,在网络上通常也活跃,且擅长网络媒体的使用。看到没有,各位,你看我在网上就很活跃!
谷歌高管也会走眼:错失Instagram创始人
不过谷歌高管也是人,也会走眼,尤其是受精英主义影响而精虫上脑的时候。公司营销部曾有一个自学成才的小伙子,有人建议他转做产品开发。公司高管因其学历不合公司标准,硬是不予批准。小伙子后来离开了谷歌,创办了Instagram,再往后,Instagram就被脸书以10亿收购了。
大手笔:“这还用想吗?统统给我招下来。”
大手笔的“宁可错招一千,不过错过一个”的好例子一样也有:谷歌高管有次参加活动,和一群罗德奖学者会面,公司想招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但是不知道招谁,什么岗位合适。请示共同创办人之一谢尔盖·米克哈伊洛维奇·布林的时候,布林说:“这还用想吗?统统给我招下来。”有实力的人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心术不正的人难以在谷歌有大发展
按照书中说法,心术不正的人难以在谷歌大发展。
谷歌有“不作恶(Dont'be evil)”的口号。公司称有两种人,一种是骑士(knights),,一种是终归要成为“弃士”的“恶人”(knave)。“恶人”包括嫉妒纷争、争功抢功的传统坏蛋,也包括有些所谓能耐但心术不正的新型坏蛋。我们常听一些神奇的营销点子,教人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在谷歌,这些人也被归类为“恶人”。我在网上说到这个例子,有读者说在中国这么去经营还不饿死?我想也不是这样。号称“营销为王”实质上“忽悠为王”的年代,弄虚作假的人不少,最终成气候的也是少数。一时成气候,若无符合大众实际需要的产品,最终也都倒掉了。
提供有趣的工作环境
网罗一群聪明人,必须提供宽松的环境。两位高管说一个企业不要教人怎么思想,而要学习如何管理人们的工作环境,让人每天都开开心心来上班。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本来就是伪命题,区分得太死板不现实也不必要。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可以是工作的一部分。谷歌给员工责任和自由,不硬性规定他们的时间安排,而是让他们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自主权。
工作环境还应该有趣。
我女儿在上一门“制造生产”的课程,这门课的考试复习材料一共四十题,其中有两题说到工作中不能玩耍嬉戏。在工业制造的环境下,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容易误事,甚至造成事故。可是在创意主导型企业里,开开心心去工作是必要的。这种“快乐”应该由一群聪明的员工自发产生出来,硬是去制造,像电影《办公室空间》(OfficeSpace)里那样,设立“夏威夷衬衫日”来造氛围,太过机械,会矫揉造作,让大家鸡皮疙瘩一地的同时失去兴趣。
其他管理建议:在中国或许会水土不服
书中还有很多实用的管理建议。举几个例子:人多嘴杂是非多,人太少又难以汇聚智慧,谷歌创始人布林说两块比萨饼能喂饱的团队规模最合适,这就是所谓“两块比萨饼原则”。公司领导员工,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事大事小都不嫌弃,能上能下。公司高管有时候会去捡过道中的垃圾。谷歌没有人职位高到小事不用去伸手。决策的时候,当领导的人不能先发话。领导先把调子一定,就很难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这会导致潜在风险、问题得不到充分暴露,更好的方案无法及时曝光。
也有一些管理风格,可能很多企业实施起来比较伤筋动骨。在沟通上,谷歌默认姿态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比如虽然邮件有“暗送”(BCC)功能,作者要你每次使用暗送功能的时候都想想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到底有什么想隐瞒?最好是不要暗送,要么不抄送,要不公开抄送。另外一种默认的态度,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不轻易否决一个创意。书中弘扬“说是”而非“说不”的文化。很多好的想法,老板听也没怎么听,三言两语就给骂死了。这些管理风格,在崇尚含蓄和面子的中国,也不知会不会水土不服。
谷歌思维,本质上根植于对新型工作者的深刻认识。比如,很多公司总强调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各种标语写在墙上,员工手册里,甚至刷在公司的台阶上,无处不在。企业用人,总是要人去适应公司的体制、框架、文化,首先这很伤害人的积极性。削足适履去改造人,公司也长不大。企业创办人和管理者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谷歌的做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让人去适应公司文化,而是“公司去适应人”,比如塞拉尔·卡曼佳(Salar Kamangar)做AdWords做到一定阶段,不满足了,公司一时没有适合他的职位去提升他,于是“创造职位”,让他去做Youtube负责人。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