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七情六欲分别指的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成语典故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相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七情指:喜、怒、哀、乐、惊、恐、思。
六欲指:食欲、性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七情六欲是人之本能,是驱动人每日奔波劳碌的内在因素,没有了七情六欲,人要么成行尸走肉,成植物人;要么成了神佛或鬼怪。七情六欲影响着人的品位、生活质量、道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全在于你对七情六欲的控制程度。
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
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
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
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
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
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
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食欲:生理本能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想吃东西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欲望;
性欲:生理由于发育成熟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想与异性触摸接触、发泄能量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猎奇探幽、排遣郁闷寂寞、甚至为了达到某个数目而想往异性的欲望;
情欲:七情导致的欲望。比如喜欢就能导致想与某人朝夕相处交朋友的欲望;愤怒可导致想打击报复的欲望;悲伤可导致自虐、自杀的欲望;惊奇可导致探险的欲望;恐惧害怕可导致求安全的欲望,如装防盗门、找靠山、请保安、结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导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欲望。
占有欲:本能地为扩充活动范围、排除干扰、争取自由而产生的想据为己有的欲望,如殖民地、私有财产、夫妻等是占有欲导致的一种结果;
求知欲:好奇心引发的对未知领域和未知世界向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种欲望;
出类拔萃欲:这是想得到社会承认的欲望。人人都不愿默默无闻,不愿被社会遗忘在某个角落,人人都想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出人头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羡慕。于是就有了出类拔萃欲。
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
儒家的“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中医理论中的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东汉哲人高诱对六欲作的注释:生、死、耳、目、口、鼻。
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 还有的说法是:七情六欲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 “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 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
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
七情六欲
读音:qī qíng liù yù
释义: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恨。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欲。
出处:“捐去三纲五常,绝去七情六欲,费其半菽,如失金珠,拔其一毛,有关痛痒。” ——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五福》
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的感情 。
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要完整的解释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1、拼音:qī qíng liù yù
2、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3、近义词:欲壑难填、五情六欲
4、反义词:清心寡欲、四大皆空、无思无虑
5、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译文:什么是人的情感?高兴、愤怒、哀痛、恐惧、爱好、厌恶和欲望,这七个是不用学而每个人都具有的。)
扩展资料
七情六欲反义词
一、清心寡欲
1、拼音:qīng xīn guǎ yù
2、释义:指保持心地宁静或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
3、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心地清净,词性中性词。
4、出处:南朝·范晔编《后汉书·任隗传》:隗字仲和,少好黄老,清静寡欲。(译文:任隗字仲和,年轻时喜好黄老,少生欲念。)
二、四大皆空
1、拼音:sì dà jiē kōng
2、释义: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3、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4、出处: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译文:出家后,心无牵挂,不姓在家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心寡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皆空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佛学大词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七情六欲是泛指人的一切内心世界的精神层面的活动,虽然都是内在灵魂世界的活动,但其本质还是有区别的,七情,是宇宙空间内的各种不同能量与灵魂内能量作用,通过肉体表现宣泄的过程,而六欲则是宇宙不同物质空间对与灵魂空间的作用引力,。。。
不同门派竟有不同的解释?佛教的“六欲”让人捉摸不透!
什么是七情六欲指的什么
七情六欲
【拼音】: qī qíng liù yù
【解释】: 泛指人的喜、怒、哀、乐和嗜欲等。
【出处】: 《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举例造句】: 捐去三纲五常,绝去七情六欲,费其半菽,如失金珠,拔其一毛,有关痛痒。 ★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五福》
【拼音代码】: qqly
【近义词】: 五情六欲
【反义词】: 四大皆空
【用法】: 作主语、宾语;形容人的感情
【故事】: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而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
。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的说法,六欲: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
咱们常说一句话,叫“人有七情六欲”。那么七情六欲都包括哪些“情”和“欲”呢?
咱拆开来说。
所谓七情,就是指人的七种感情。哪七种呢?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这说法从哪来呢?如果你看过《还珠格格》,应该记得,乾隆皇帝罚小燕子抄写一百遍《礼运大同篇》,是《礼记》中的一篇,“七情”就出自其中。
那么为什么七情包括这些呢?说来还挺复杂的。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那么你肯定注意到了,“怒”因为“恶”而产生,“乐”因为“爱”而产生,所以在“喜、怒、哀、乐”之外,加上了“恶”与“爱”,情感就从四种细分为六种了。
祖先们对情感的划分,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按说六种不少了吧?可是古人说,人在“怒”“哀”这两种情绪“将至而未至”——也就是情绪还没到“点儿上”的时候,还会产生“惧”,所以六种情感又被细分成了七种,这就是“七情”的由来了。
细心的朋友一定会问,刚才不是说七情里有“欲”吗?为什么解释的时候,没有提到“欲”,反而提到了“乐”?
问得好,古人早有解释。“乐”和“欲”是相通的。那么这个“欲”,是什么意思呢?古人说,是贪欲。“贪欲”这个词,在这里并不全是贬义,它指的是本能的需求,比如眼睛需要看到东西,耳朵需要听到声音——《礼记》里说,七情是“弗学而能”。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用学就会,是本能。
至于“六欲”的说法,比较简单了,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所谓“全生”,是人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这里古人没有指出“六欲”都包括什么,后来有人注释说,是“生、死、耳、目、口、鼻”,就是泛指人的各种欲望。
七情六欲,都因本性而生,本性最难控制,用它来做开脱之词,确实再合适不过。
人的七情六欲分别是什么?
朋友你好!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指:食欲、性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七情六欲是人之本能,是驱动人每日奔波劳碌的内在因素,没有了七情六欲,人要么成行尸走肉,成植物人;要么成了神佛或鬼怪。七情六欲影响着人的品位、生活质量、道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全在于你对七情六欲的控制程度。
我们来逐项分析。
七情:
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
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
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
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
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
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
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六欲:
食欲:生理本能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想吃东西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欲望;
性欲:生理由于发育成熟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想与异性触摸接触、发泄能量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猎奇探幽、排遣郁闷寂寞、甚至为了达到某个数目而想往异性的欲望;
情欲:七情导致的欲望。比如喜欢就能导致想与某人朝夕相处交朋友的欲望;愤怒可导致想打击报复的欲望;悲伤可导致自虐、自杀的欲望;惊奇可导致探险的欲望;恐惧害怕可导致求安全的欲望,如装防盗门、找靠山、请保安、结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导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欲望。
占有欲:本能地为扩充活动范围、排除干扰、争取自由而产生的想据为己有的欲望,如殖民地、私有财产、夫妻等是占有欲导致的一种结果;
求知欲:好奇心引发的对未知领域和未知世界向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种欲望;
出类拔萃欲:这是想得到社会承认的欲望。人人都不愿默默无闻,不愿被社会遗忘在某个角落,人人都想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出人头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羡慕。于是就有了出类拔萃欲。
文章标题: 什么是七情六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qingganwenzhang/140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