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情感文章 > 文章正文

被忽视的爱恨冲突“幕后黑手”:“战或逃”的生物本能,如何破坏亲密关系

时间: 2021-06-23 22:27:31 | 作者:许标-心理咨询师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9次

被忽视的爱恨冲突“幕后黑手”:“战或逃”的生物本能,如何破坏亲密关系

感情中的爱恨冲突,总让我们迷惑:明明相爱,为何伤害?

引发冲突的背后,存在“战或逃”的生物本能。这种生物本能的自动反应模式,在感情互动中,可能激化矛盾。

因为这种影响是自动化的,在我们的理智没能来得及发挥作用,它就已经对我们造成影响——通常这种影响,对感情造成破坏作用——使得我们避免感情冲突,变得困难。

为什么在本能中,要存在这么个妨碍我们幸福的“绊脚石”?

人类进化过程,形成了一套应对危险的“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这套本能反应,相当于我们人体的“警报系统”。遇到危险时,通过自动产生,一系列神经生化反应,应对危险,保护我们。

“危险”既可能是实际的危险,比如遇到蛇;也可能与实际不符,只是心理主观判断,觉得危险,比如觉得自己当众发言,如果表现不好,其他人都会嘲笑,以后都会看不起自己,从而很害怕。

为什么是自动化?

因为我们的理智思考,相对反应太慢。(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看获得诺贝奖的心理学家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如果一只羚羊,遇到老虎,羚羊会思考:其他羚羊比我肥,跑得比我慢,我可以不用着急跑,跑慢一点也可以;这只老虎看起来吃饱了,不是要捕食,可以多观察,看看老虎走近了,是不是要捕食;……这只会“思考”的羚羊,很可能被老虎吃掉,来不及逃跑。

生死存亡面前,0.01秒的反应差距,可能就是生与死的不同结果。

应对危险的反应,对生物生死存亡至关重要。在进化过程,人类(很多其他动物也存在)发展出应对危险的自动化反应,缩短反应时间,提高生存机会。

人类的这套生物本能反应,分为3种模式:

战斗——打得过就打;

逃跑——打不过就跑;

僵住——跑不了装死。

打或跑,能够保命好理解。僵住,装死不动,不是更容易被吃掉吗?怎么也成为保命的进化模式?

这要回到动物的相互适应。对于肉食动物来说,不动的死亡动物,相比活着的动物,更可能不健康,比如被细菌、病毒感染而死。肉食动物进化中,发展出偏好活着的动物,而不是不动的动物。(秃鹫这类偏好死亡动物,属于不同的进化机制。)

适应肉食动物不吃不动生物的偏好,很多生物发展出“假死”的生物应激模式。这种应激模式,经过一定时间,会自动“解冻”,苏醒过来,从而逃跑,增加存活几率。

当然,也可能不幸地遇到,捕食者还在附近,被吃掉。不过总体而言,僵住的“假死”模式,能够提高动物存活几率,而被保存为应激模式。

回到本文的主题,应对危险的“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怎么影响感情这种亲密关系了?爱人又不危险。

除了存在肢体和语言暴力、情感虐待的感情关系,多数感情关系,确实不存在实际危险。不过,前面提到过,是否启动“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大脑对危险的识别,既可能是实际危险,也可能与实际不符,心理主观感受为“危险”。

感情关系中,“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被激活,属于后者:心理主观感受到“危险”。

“危险感”是一种感受,不一定是可能遭遇身体伤害,体会到被抛弃、被拒绝等,也可能感到危险。

被抛弃感、被拒绝感,可能被识别为危险,既受生物进化影响,又受个人成长经历影响。

人类的进化优势,群体协助非常重要。对于远古人类来说,被群体抛弃、拒绝的人,难以单独存活,等于宣告死亡。被抛弃、被拒绝,在进化中,被识别为遭遇实际危险的早期信号,能够同等地激活“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避免将来可能的死亡。

这样,进化机制将被抛弃感、被拒绝感,纳入到激活“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

既然被抛弃、被拒绝,会激活应对危险的本能反应,属于进化机制刻写在基因中,为什么不是所有人在感情关系中,都感受到危险?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更加信任一段感情关系?

这涉及到个人成长经历。

假设同样的场景,女友给男友打电话,男友有事不方便接,挂了电话。

女孩A:他为什么不接我电话?是不是因为和其他女人在一起?是不是觉得我烦,不喜欢我了?是不是想跟我分手?……

女孩A越想,越担心感情结束,感到被拒绝、被抛弃,感到害怕。

女孩B:不方便接电话?好吧,也没急事,等会他有空了,可能会回过来。

女孩B不再多想,没感到被拒绝、被抛弃。

同样身处感情中,同样遇到男友不接电话,为什么女孩A体验到被拒绝、被抛弃,女孩B没有?

“表观遗传学”告诉我们,基因的遗传特性要表现出来,需要适合的环境;如果环境不适合,具有某种基因遗传,也不一定表现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生存取决于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养育功能等同父母,后文不再特别说明)。如果不被父母喜欢,总被父母嫌弃、指责,甚至打骂,或是送走寄养等,这样的经历,容易激活被抛弃感的生存恐惧,建立不安全型依恋。

如果父母属于情感疏离型,对孩子缺少情感回应、亲近,虽没有上述指责、打骂等,孩子缺少情感上的安全依恋对象,也会建立不安全型依恋。

与父母相处建立的依恋类型,如果是不安全型依恋,成年后,容易在感情关系中体验到被抛弃、被拒绝,而激活“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

依恋类型对感情的影响,不是本文主题,不细述,有兴趣可以看看《依恋与亲密关系》这本书。

了解了“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会影响感情关系,我们来看看3种不同本能反应,具体怎样作为感情冲突的“幕后黑手”,操纵我们的行为。

战斗模式

“战斗”通常表现为争吵。生气、愤怒时的争吵,甚至动手,实质上,属于动物感到危险时的战斗反应。

从进化角度看,生气、愤怒的情绪功能,源于面对危险时,展示力量。人类生气时的一系列生理表征,与战斗时的生理表征,高度重合。

狮子面对兔子挑衅,不会进入战斗状态;面对感到威胁的对象,才会进入战斗状态。

可以试着回顾、体会,当你在感情中生气时,是否背后常有害怕、恐惧?害怕关系破裂、结束,害怕对方离开。

尽管不是说感情中的每次生气,一定是因为害怕关系结束。可如果愿意体会生气时的感受,可能常会在生气的背后,发现不安、害怕。

因为害怕,激活“战斗”的本能反应,表现为生气——用生气的力量感,掩饰内心深处的不安。

逃跑模式

有些人遇到感情冲突的时候,总是回避冲突,试图平息纷争。

回避表达个人感受、想法;回避沟通交流;甚至回避见面。

“逃跑模式”的回避,正是因为担心把关系弄得更糟,害怕失去对方,失去这段感情。可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回避,缺少交流,常让另一方感受为冷漠、疏离,而不是对感情的在意。

可是越害怕失去,越激活逃跑的本能反应,难以理智行动。

回避越深,常常是爱得越深,却未能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

有些人可能会说:就是不爱我了,不想见面,哪有什么爱得深?

可如果真是这样,结束关系就好,何必回避?如果不在意,就像面对一个路人,何须回避?

僵住模式

僵住模式多表现沉默。这种沉默与逃跑模式的沉默不同。逃跑模式的沉默,是有想法、感受,不愿表达,担心激化冲突,回避而沉默。

僵住模式的沉默,大脑有些空白,不知道怎么反应而“呆住”。有些爱人之间发生冲突,一方表现出木讷、没反应,是真没反应,并不是回避。

不论是战斗,逃跑,还是僵住的应激反应,都体现在感情关系中的不安、害怕,从而进入本能应激反应。

感情冲突中,对方行为可能让你感觉不爱。可会激活危险时,才启动的本能应激反应,正是因为害怕失去关系,失去你。

不是不爱,恰是深爱。

不爱根本无法激活,对方的本能应激反应。正因为你走进了,对方内心深处的脆弱,让TA感到容易受伤而不安。

曾经受过伤的心,在问:我能真的信任你,再次信任一个人而不被伤害吗?

回答这个问题,没法靠语言,需要靠行为,靠两个人的互动相处,传递回答。如果是两颗受伤的心相处,需要给彼此传递这个答案。

可以提醒自己:感情冲突中,对方表现出“战斗-逃跑-僵住”本能反应,是因为TA把“爱”的钥匙交给了你,你才能走进TA内心深处。

爱的深处是柔情,亦是柔弱。柔弱生恐惧,恐惧生应激反应。

这是爱的宿命——无法杜绝伤害风险。

深爱处柔情是天性,恐惧生应激是本能。天性不改,本能不移。斩断爱的宿命枷锁,只在断去“柔弱生恐惧”的联结——改变对“危险感”识别的主观感受。

亲密关系改善,是一场修复依恋创伤的疗愈之旅,一场爱的修行。

遇到感情冲突时,可试着觉察自己当下感受背后,内心深处的感受,尝试向爱人表达。推荐《依恋与亲密关系》》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改善亲密关系的自助练习。

需要时,也可以考虑加入伴侣咨询,帮助改善。

作者简介: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预约咨询请私信。

文章标题: 被忽视的爱恨冲突“幕后黑手”:“战或逃”的生物本能,如何破坏亲密关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qingganwenzhang/111096.html
文章标签:感情  情感  心理咨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