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写在元宵节

时间: 2020-04-25 12:34:43 | 作者:金铃子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写在元宵节

  今天是正月十五,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也是阖家欢聚的日子。早上我下班还没有走,就接到了女儿的电话。昨天,我打电话问女儿去不去姥姥家,她说不一定,因为外孙要上幼儿园,需要接送。早上,我下班直接去了妈妈家。刚刚走到光复路市场,我在一家卖文具的商店门口停住了,因为我想给我的一位老同学买两支毛笔。提起这个老年大学的同学,我真是打心眼里钦佩。80来岁的高龄了,还坚持上学。她几年如一日,先后学习了诗词、古典文学、绘画,现在又在学习书法。还问我想要什么,我就随口说了一句:“那就给我画一幅牡丹吧。”谁知道老人几天后的一次上课,纸包纸裹地递给我一个画轴。

  “这么多?几幅呀?”我不禁吃惊地问。

  她压低声音贴近我的耳朵:“别告诉别人,我画得不好,是一幅,我给你裱上了。”

  “这,这……”我不禁大吃一惊,真是心里感动得有点语无伦次了,不知怎样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一段时期以来,我就在心里一直琢磨给老人买点什么礼物来回报老人的一片真诚。

  我刚在商店门前停住脚,还没来得及开门。忽然,电话响了。是女儿打电话问我到姥姥家了没有。说老舅让她去,吃涮羊肉。我是越来越发现我老弟也许是人老了就更注重亲情了吧,以前他把这些关系看得很淡,我们逢年过节打包小裹地回家,他总是那样不冷不热地招呼着,然后出去与那些朋友们喝酒作乐,甚至昼夜不归。随着女儿远嫁大连与几经风雨的挫折和年龄的增长,昔日的棱角磨平了,经历了风雨,看穿了人间的刀光剑影,世态炎凉,才觉得亲情是那样的珍贵和温馨。更懂得了“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血浓于水的真理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他接着又给我侄女打电话,侄女说要去婆婆家,来不了。现在就是这样,每家的人口都不多,像我大姑姐夫一家兄妹三人聚到一起才七个人,每个小家都支离破碎,不是离婚,就是儿女出国定居。剩下的只是孤巢老人。还好,还有兄弟姐妹,每年都是这样,几个家庭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现在这种情况,在中国成了正常。没有人会感到惊诧。过不到一起就分,儿女要发展就出国,好像月亮也是外国的圆。

  弟弟一大清早就去“清真”买来了正宗的肥牛,女儿买来了蔬菜和调料。虽然我们人不多,(老妈,弟弟。女儿和我)却也吃得热火朝天。因为下午要去幼儿园接外孙,所以火锅就改在了中午。

  接外孙,这也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儿女的地位高于我们的地位,孙子的地位就更高,所以我就和女儿吃完饭就要往回走,妈妈显然心中有些不高兴,她的脸就是晴雨表,说话也不热情。我心里也知道,那是因为我们没把外孙带去,外孙在她心中的位置,现在要高于我们的了。但是也是没有办法呀,孩子大了上幼儿园也是正经事,耽误不得的。只好答应老妈,等孩子休息的时候再领着来。老人这才多云转晴,脸上露出了笑容。张罗着给外孙拿这拿那。

  初春的阳光就是和冬天的阳光不一样,照在地上,雪融化成了水,悄悄地淌着。照在草坪上,小草钻出了,细细的、嫩嫩的有点绿,又有点泛黄的细芽芽。照在树上,树上的枝条开始滋润起来,开始孕育着那色彩斑斓的梦。蕊还没有孕育成,再过半个月吧,就可以赏桃花了。阳光照在人的脸上,身上,觉得浑身都是暖洋洋的,格外地舒服。手里拿着东西,身上穿着冬装,我和女儿的脸上都沁出了汗珠。我侧身望着身边走着的,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女儿,不禁有一种感叹油然而生。是呀,时间过得真快呀,一晃,女儿都这么大了,外孙都满地跑了。过去的往事历历在脑海里闪现出来。

  女儿小时候非常乖,从会走路的时候起,就不让我抱着。有时我问她;“去不去姥姥家呀?”

  “去,去。”女儿张着小手,去找自己的衣服。

  “去可以,但是要你自己走,要我抱着,你就别去了。”

  你还真别说,自女儿会走以后,我到哪去都会领着,慢慢走,游山逛景似的。可是现在我的外孙,出来是一步也不走,还不让我抱,说:“姥姥抱不动,妈妈能抱动。”真沉呀,我们只得换班背着。

  记得有一次,我领着女儿和儿子去姥姥家,(那时女儿四岁,儿子三岁。)在车上,一个男售票员的态度非常蛮横,非得让我起两张票。

  “买两张票。”售票员瞪着一双金鱼眼睛。

  “凭什么呀?”我一边护着孩子,一边也不让人。

  ”凭什么?凭你带孩子。“

  “带孩子怎么了?他们都还不到一米,都没上学呢,哪里写着不到一米的儿童要买票呀?”

  “不到一米怎么了?别人都带一个孩子,你带两个。”售票员的眼睛立立着,说话的调门有点高。

  “我带两个孩子犯法了吗?哪里规定上车不准领两个孩子了?你敢掐死一个吗?真是的。”我也不甘示弱。车上的人都向售票员投去嘲笑的目光。到站了,我领着女儿和儿子下了车,我只买了一张票,(那时一张车票8分钱)。年复一年地往复着,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了。现在不是我领着她们了,而是她们搀着我,尤其是下雪路滑的时候,一左一右地搀着我的胳膊,就像是我的两个保护神。

  记得孩子们小的时候,每到元宵节,也是最热闹的节日,市中心和一些大型的企业的门前,都会举行一些活动,挂上彩灯,猜谜语、展冰灯、扭秧歌,踩高跷,晚上,马路上是人山人海,都会出来走百步。(十五十六走百病)街上的爆竹震天响,穿天猴、二踢脚、礼花、小编、中响……公园会有冰雕展出。

  那时候每年过十五,我都会领着一双儿女从姥姥家吃完饺子,一路走着回家。路上放鞭炮的人很多,很多。放得震天响,地上铺满了鞭炮的残骸。道路两侧的霓虹灯在闪烁着。一人手里拿着一个糖葫芦,边走边吃,好不惬意。

  难忘以前的那些年代,每到逢年过节,我老公公总会把年货买得足足的,大米,白面买到家,蔬菜,大柿子,冻梨……一应俱全。几个姑娘腊月二十七八就都抱着孩子,大包小裹地回来了。婆婆自己用鸡蛋,鸭蛋摸的小鸡小鸭经过细心的喂养,一个个都长得肥肥胖胖的,母的留着下蛋,公的杀了吃肉。这杀鸡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杀了几年,我忽然醒悟,不能杀生呀,这不是造孽吗?满手沾满了禽类的鲜血,它们也是无辜的生命呀。从那以后我再不杀生。

  那时候我们家真是一个大家庭,聚到一起足有二十多口人。炕上一桌,地上一桌,大碗喝酒,大锅炖肉。小孩子们不是这个哭了,就是那个尿了,一大家人热热闹闹,一直热闹到过了年,年货也吃完了,才各奔各家。

  现在,日子过好了,孩子也大了,可是觉得这过年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没有了以前的热闹气氛了。拜年,过去都是大年初一,晚辈的去给长辈的拜年,有的时候,还能讨到压岁钱呢。现在,都是在网上拜年,或者是信息拜年。只是一家人,家中有老人的,老人在哪,兄弟姐妹就会聚在哪里。大人孩子的,闹闹哄哄,热热乎乎的,还有点年的意思。

  现在邻居之间走东家穿西家拜年的习惯现在也行不通了,现在是楼越盖越高,邻里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淡薄了,有的住在一个门洞,上下楼,有的甚至是对面屋都不相往来,见面打个招呼算是说话了。就像以前住在一个院子里、胡同里,一家做点好吃的,总是要东家送一点,西家送一点,现在是没有了。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从今年开始,长春禁止放烟花爆竹。虽然是净化了环境,减少了污染,可是年的气氛,辞旧迎新的感觉淡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种欣喜,那种期盼,那种浓浓地年味不见了。除夕之夜,因为婆婆家的地方小,放不下聚到一起过年的儿孙们。加上我们各自都有车,来去都很方便,所以吃完年夜饭,就都陆续的回家了。

  我们一家人坐在儿子开的车里,车子风驰电掣般行驶在新建成的、宽阔、四通八达的高架桥上,俯视着远处的万家灯火,似点点繁星,在黑夜中闪耀。四周静悄悄的,这和往年是截然不同的。每年除夕之夜,因为是除旧迎新,新旧交替之时,所以是鞭炮放得最多的时候,礼花,鞭炮齐鸣,简直是震耳欲聋,天空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火药气味。

  可是,今天是元宵节呀,大街上照样静悄悄的一片与往常没有什么区别。我的心中不禁有些失落和惆怅。连最热闹的元宵节都如此的冷清,平平淡淡,好像心里失去了目标与方向一般。

  走着,想着,想着,走着,不知不觉走到了外孙所在的幼儿园。看到老师领着外孙走出来,我和女儿急忙迎了上去。当外孙像一只快乐的小燕子,张着一双小手向我和他妈妈走来的时候,不用看,我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甜的。

  祖孙三人手拉手,外孙用那不太清晰的同音为我们朗诵在幼儿园新学的唐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孟浩然。”当外孙很清晰很准确地说出《春晓》的作者是“孟浩然”的时候,我和他的妈妈不由异口同声地喝起彩来:“乔乔真棒!”接着,外孙又背诵出十多首唐诗与儿歌,想不到孩子去幼儿园还不到半个月,变化会如此之大,真是令人惊喜呀!“走,姥姥领乔乔去买好吃的好吗?”“好,好。”外孙是又蹦又跳,还特意用两只小脚丫往雪堆里踩。

  我们一行三人正有说有笑地走着,拐过路口,忽然看见我的儿子满脸含笑地站在那里。“舅舅,舅舅!”外孙像一只小燕子扑倒他舅舅怀中。

  “走,舅舅这里今天有一张购物卡,领乔乔去超市怎么样?”“好呀,好呀,坐舅舅的车,去买好吃的。”外孙兴奋地直拍小手。

  从超市出来,我们手里拎着大兜小兜的吃的,用的,通通地放到了车的后备箱里。

  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的城市的建筑一闪而过,雪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始融化,路上的行人神色是那样的舒适和悠闲,与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并没有看出节日的气氛。一切都是那样的平淡,平淡得好像比平时的人还要少。我忽然想通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年”?人一辈子“过”的是为了什么?我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年”那就是子女,就是家庭;儿孙就是“年”。有儿孙就有欢乐,有家庭就是幸福。反之就是让你住在宽大,空旷的豪宅,身穿貂貉,整天吃的山珍海味,开的是豪车,膝下没有儿孙的陪伴,没有家庭的幸福美满,天伦之乐,也是索然无趣,孤独冷凄。

  我的一个同学,两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在国外定居了,逢年过节给老爸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缺钱,邮钱,房子小,买大的,装饰得如同星际宾馆。他有一个后找的老伴,但是他每天一个人来到那所空旷的豪宅里,读书,写作。难道他不想和儿孙们团聚在一起,享受那甜蜜,温馨,幸福,快乐的天伦之乐吗?他不缺吃不少穿,可是他快乐吗?

  “回家喽!”下了车,我抱起外孙,步履轻盈地向家走去,因为那里才是一个幸福的港湾。

  这就是一个平民百姓过的一个元宵节。

文章标题: 写在元宵节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79261.html

[写在元宵节]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