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11 08:32:43 | 作者:王老五爱悦读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我说的“一直以来”,大概可以从我出生时算起,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会被母亲哄来哄去说:乖,听话,不哭不哭……
然后就是上了小学,父母还是会教育说:到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上课好好听讲,下课不和同学打闹……
再后来就是上了中学,老师会说:虽然你们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但我要郑重地告诉你们,在这里唯有老老实实听话,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
参加工作了,更是严格,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让你上东不能上西,让你立正不敢稍息,还是一个中心思想,听话,一如我新兵连的班长所言:出来当兵记住一句话,叫“夹起尾巴做人”……
好吧,我听你们的,你们叫我做啥我做啥,只是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人引导我们要做真正的自己?
一路走来,要么是听话的乖孩子,要么是懂事的乖学生,要么是绝对服从的下属,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做自己?
等到有一天,再也没人管我的时候,我还有没有能力去做自己?如果,我一辈子都活的是别人希望的样子,这样的人生与我的意义又在哪里?
每个人的人生只能属于他自己,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却被无数人在不同的阶段操控,每个人都想去改变别人、控制别人,却从来不问被操控者心里是否情愿?却从来不想自己也在被别人操控着,这种滋味好受吗?
或许,在他们的眼里,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有独立性,刚出生的时候是一个家庭的孩子,再往后是某个学校的学生,然后属于某个组织或者单位,这些标签的属性要远比做一个自己更重要,你可以是“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是“优秀或者捣蛋的学生”,也可以“拼搏或者后进的员工”,却从来不曾被做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被认知过,为什么?
人这一辈子,可以是个孩子,是个学生,是个员工,是个丈夫,是个父亲,甚至可以是个路人甲,却从来不曾真正是你自己。或许,如果没有了参照系,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定义一个个体,如果你不是某个学校的学生,如果你不是某个人的同事,该如何给你画像?
那些活的独立且自我的人,说好一点儿是特立独行的人,说难听一点儿是自私自利的人,因为他们只为了自己而活,只想活出自己,一个不能为别人而活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是我们的普世观。所以,我们所有的歌颂与鞭挞,其实背后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指责别人自我的活法,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然后在纠结中虚伪地活着。
父母让你活成“别人家的孩子”,但你终究还是无能为力,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实在太多了,你刚做到像张家的孩子一样的优秀,李家的孩子又成了“新的别人家的孩子”,当你疲于东奔西走的忙碌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成为自己的机会,或许这就是现实版的“东施效颦”,只是我们从来不这样认为罢了。
老师让你“咋不跟人家谁谁学习”时,是希望所带的学生都是全县第一、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可是,可能吗?那些第一名之所是第一名,还不是因为有无数的非第一名在他们的后面铺垫,才成就了他们“第一”的荣耀与光环。再说了,人这一辈子很长,要走很多的路,谁敢保证自己在每一段路上都是第一?
工作的时候,领导大会小会明着暗着地批评你:“不换思想就换人”,强调绝对的服从和思想的统一,只是你心里明白:很多的指令其实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很多的工作其实是有害无益的,只是没有人敢在权威面前坚持自己。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麻木于盲目的服从,而失去了反抗与争辩的能力,“别人咋样我咋样儿”的心态占据了社会的主流。敢于说真话的人已经被大家看作“异类”,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只有你眼里容不下沙子?就你自己是明白人咋滴?揣着明白装糊涂死不了人,但戳露事情的真相才是真的糊涂……
我只能说: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真好,让每一个人都成功地避免了成为自己。
作为父母的人,可否给孩子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而不是将他教育成的“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让他有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
作为老师的人,可否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健康地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唯分数去评价他,让他在今后的路上能够“行行出状元”。
作为上级的人,可否用心地听一听下属对工作的理解与建议,不去唯我独尊、不可向逆,激发出每一个员工内在的积极性才能创造性开展出意料之外的业绩。
或许,换一种思路和方向去做事,将会收获我们想像不到的丰硕成果,只是需要有人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是你吗?
……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