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3-09 16:54:43 | 作者:不是我吧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在我们工作坊里,有很多人因为有“我不够好”的体验而找到我。他们有很多类似的体验:
我的情商比较低,总是搞不好人际关系。
我的家境比较差,别人知道了会嘲笑我。
我长得有点发胖,穿什么都不如别人好看。
我学历比较低,在单位中别人都不喜欢跟我交朋友。
……
一个人体验到“我不够好”的人,能找出自己的很多不好来。
有不好的地方很正常,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带着你的不完美好好生活就好了。可是偏偏有些人,就是跟自己较劲,天天觉得自己不够好,真没用。
最近看新闻,某男子喝醉后在地铁站里躺着,民警通知其妻子来接走。男子在宿醉里说了一句话,扎到了很多网友的心:宝宝,我真没用。
普通人对他们的安慰就是,“亲爱你,你已经足够好了”、“你都不知道你有多好”。
我相信每一个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都无数次听到过这样的话,然而并不能改变他们对自己的评价。
因为他们怎么能轻易的放弃“我不够好”的自我评价。在意识层面上,他们特别想变得自信、开朗、阳光、积极,特别想摆脱“我不够好”的感觉,但其实潜意识层面,这是一种瘾症,他们不仅不想摆脱,更想在这种瘾症的路上越走越远。
什么是瘾症,就是明知道不好,但就是放不下。为什么呢?因为有快感啊。
所有的瘾症,都是因为割舍不下的快感。“我不够好”也是这样一种瘾症,背后有你割舍不下的快感。
人总觉得,是现实条件真的不够好,所以才对自己评价为“我不够好”,这是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但实际上,评价这个东西怎么可能有客观。人如果想体验到自己不够好,他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比如说:
往上比。
你觉得自己是个穷人吗?看你跟谁比。
你觉得自己学历高吗?也得看跟谁比。
你觉得自己情商低吗?还得看跟谁比。
你觉得自己懒吗?得看标准是什么。
当你开始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时候,你已经无意识地设置了一个参照客体。跟这个客体比起来,你得出了自己好或者差的结论。
可以肯定的是:比你好的人,是无限多的。比你差的人,也是无限多的。你的外在条件是无法短时间改变的,但是参照对象却是你选择的。那么,你自动选择的,是向上比呢,还是向下比呢?
你会觉得自己差,其实是因为你发现了身边有个比自己更好的一个或几个人而已。然而那一刻,这些个人成了你的全世界。你的眼里,此刻,只有比你好的这个人,没有别人。如此,成功解锁“我不够好”的体验。
你可以问自己:你对哪些人更感兴趣呢?
虚构一个“正常”。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跟某个人比,是跟“正常人”比,跟“平均值”比,跟“大多数人”比所得出的结论。可是,你这个“正常”和“平均”是哪里来的呢?
你可能基于身边的人和自己的圈子得出的结论。也许你在这个圈子里,的确是水平值比较低。但你不考虑下,这是你处的圈子太高了,而不是自己太低了吗?
你进入华为的圈子,就是会觉得自己太懒了。你进入精英的圈子,就是觉得自己太笨了。你进入清北交复,就是会体验到自己学习不好。
你不去怀疑自己的圈子太高档了,而怀疑自己的水平太低档了,你把你所处的圈子平均水平当成正常水平,你就可以成功解锁“我不够好”了。
此刻,你所处的圈子,就成了世界的全部。你的眼里只有这个圈子。
即使你的比较值真的是与大多数人相比,真的是这个世界的平均值,比如你长得矮,输给了郭敬明。那这能说明什么呢?这只能说明你在某点上真的很差啊。
那你在A点上差,这个能说明你不够好吗?你那些优胜的BCDE点呢?
比如说我,我赚钱可能赚不过王家的和马家的,但是他们做心理咨询就未必能做过我。比如说你,虽然你长得丑,但是你想得美啊。你怎么就只看到了自己不够好的这一个点呢?
这就是神奇的
多米诺自我否定效应
一个点不好,可以推导出整个自己不够好。但一个点好,却无法推导出整个自己够好。典型的意识选择认知的结果。
所以你想体验到“我不够好”吗?
你只要眼里只有短板,把短板升华到自我,而忽视掉自己的长板就可以了。
只在乎负面评价。
一个同学说,他从不发朋友圈。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受不了别人批评。你发旅游照,就会有人说你嘚瑟。你发自拍,就会有人说你自恋。何必呢?
我就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只对否定感兴趣。你发朋友圈,批评和赞美,都会同时存在。然而你是为哪些人而做出的关于朋友圈的决定的呢?
当你做了一个演讲,有的人鼓掌,有的人在听讲,有的人在低头看手机。你更在意哪些人的表现呢?
当你做提交了一份报告,领导做出了批评,要你回去改改。你是看到了“批评”呢?还是看到了“指点”?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必然会同时存在正负面评价。这时候考验你的注意力的时候就到了:
你是在对哪部分评价做反应呢?你的眼里有哪部分评价呢?
如果你只对负面的评价起反应,你的眼里会只有负面的评价。这时候负面的评价就会成为了你世界里的全部。那就恭喜你,喜提新勋章——
我不够好。
通过这4点,你会发现,人不是自己不够好而体验到“我不够好”,而是想体验到“我不够好”就去找证据证明我不够好。
看起来人是在犯贱,给自己找难受。但其实上帝这么设置,肯定有他的意义所在。另外一个意义会单独撰文再谈,今天只谈一个意义:
符合妈妈爸爸给的人设。
婴儿在生下来的时候,他是没有自我认知能力的——没办法,生理决定的,他1岁多才有了自我认知功能。当他刚开始有自我认知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认知就是空白的。那么他就需要完成自我认知。
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怎么完成的呢?
人都是通过环境反馈,来完成自我评价的。环境反馈包括:他人言论,测评,资料,数据,专家言论等。
你150斤,你胖吗?一开始你觉得自己胖。但当所有的资料、专家言论、人群评价,都说你这种情况叫做瘦的时候,你就渐渐相信,然后形成自己很瘦的认知了。
那对婴儿来说,他是怎么获得的呢?
很遗憾,他是基于他的世界里为数不多且非常重要的客体——爸爸妈妈给予的评价而建立起来的。
这俩人在你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给你千百万次的催眠
—— 你不够好。
你能获得的“这里不够好”和“那里不够好”的暗示,要远远大于“你很好”的暗示。一个成年人在这种长期催眠的环境里尚且会产生大量自我怀疑,何况没见过世界的小孩子呢?
他无法抵抗,他只能认同妈妈爸爸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
这种内化的行为,是有生存意义的。你也得认为自己不够好,和妈妈爸爸的评价保持一致,你才能更好地生存。不然你可以想象下:
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认为你不够好,而你却认为自己非常好。这时候,你在这个家里生存,会有什么体验呢?会多出哪些压力呢?
遗憾的是,人长大后,一直带着这种自我评价。即使当他在物理上离开了爸爸妈妈,也会忘记要去修改最初被植入的人设。
更可怕的是,人一旦形成了对于自己人设的评价,他就不会再去全面看待现实。他会选择性看待现实,哪些现实符合我对于自己的认知,我就对哪些现实感兴趣,只盯着这些差的部分。
这个就叫:
选择性注意。
所以你很差,是事实吗?
是的。你很差,的确是事实,但那不是你的全部。你有很差的部分,也有很好的部分。你有很差的时刻,也有很好的时刻。你不是很差,你只是有的地方差。你不是很差,你只是不完美。
可是,谁不是这样呢?
现在,你已经长大了。小时候你没有能力鉴别爸爸妈妈对你的评价,那是没办法的事。但是现在你是否依然要认同他们给你制定的人设,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给你穿绿衣服,你没办法。但现在你独立了,要不要继续穿绿衣服,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所以你不需要矫正“我不够好”的认知,那有些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你只需要去拓宽你对自己的认识,不仅看到不够好的点,也看到足够好的点。对于自我评价,你需要的是拓宽,而不是矫正。
你要知道:你在某些地方的确很差,可是这不影响你在另外一些地方非常地好。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