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0-01-25 13:34:56 | 作者:辉姑娘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当年参加高考,见过触目惊心的一幕。
那天下午答完卷子出考场时,发现一位考生晕在地上,父母在旁边呼天抢地。问过路人才知道,原来是这位考生迟到了半个小时,哀求监考老师让他进去,监考老师却不为所动,说了一句:“迟了太久,就不必到了。”考生最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磕到头都破了,老师仍坚称绝不破例,拒不放行。考生最终晕倒在地,父母指责老师不通人情,痛哭大骂不已。
这件事始终留在我的记忆中,至今想起那考生血肉模糊的额头仍觉得凄惨无比。我并不觉得那位老师做得有何错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只是履行职责而已。如果他一时心软,反而会对不起那千千万万按时抵达的考生。
高考是人生大事,想来那一次迟到虽不至改变那位磕头考生的命运,却也必然影响甚大。不知道这一场教训,是否让他铭记终生。
后来工作,关于“迟到”的话题更是每天上演。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堵城”,朋友聚会、工作会面大多会因为交通问题而迟到,我不算苛刻的人,每次哪怕自己早到也愿意多等一会儿并无怨言。
只有一种情况我会变身成“绝不通融”的铁面人——应聘的迟到。
曾有一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应聘者,却比约定好的时间整整迟到了一个小时。那天我微笑着听他讲完他的工作经历,然后把他送走,在简历上打了个大大的叉。我给人事部门的反馈是:连自己最重要的事情都可以迟到,公司无法把工作放心交给他。
明知今天是关键行程,交通可能会出现拥堵,就该做好准备,早早出门。临到最后才发现时间晚了,气喘吁吁地奔跑,不停道歉……对不起,这不会得到同情。
如果分不清轻重缓急,说明你根本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更难以在这个残酷社会立足。迟到与否,不仅仅体现一个人细心与认真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一个人的责任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老犯人布鲁克斯在监狱中被关押了50年,一直担任图书管理员。然而,当他得知自己马上要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欣喜若狂,却开始惊慌失措,因为他已经完全习惯了监狱体制化的生活,他对于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充满恐惧。
为了不离开监狱,老布举刀杀人,以求得在监狱中继续服刑,然而最终他依然被放出监狱。
他入狱时只见过一两辆汽车,出狱时却满大街都是汽车,他在一家小超市工作,老板看不起他,他也做不好。他怀念在监狱里的生活,受人尊敬,生活稳定。最终他写了封信给狱友们,说宁可拿枪打劫也希望回到监狱,可是自己太老了,已经做不了这种事了。
最后他写:希望监狱不要再放出像我这么老的人。
他最终选择在小旅馆里自尽。
自由来得太迟了,迟得已经没有来临的必要,强制性的来临,只会带来崩溃的结局。
某天看电视,看到一位弃婴在孤儿院长大成人后与亲生父母相见。亲生父母接受访问时声泪俱下,称当年是因为家境贫寒,万般无奈才放弃了孩子,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希望可以找回孩子,补偿孩子。
镜头一转,那位已经生出青色胡茬儿的小伙子一脸漠然。记者问他:你愿意与父母相认吗?他点点头:愿意。记者又问:那你愿意跟他们回家吗?他说:不愿意。
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好多年以前我期待过跟他们相认,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个念头在我的心里想了太久太久,几乎每天都要想一遍,想起来就想哭。可是特别奇怪,想着想着,这个念头居然就渐渐淡了,而且越来越麻木。到最后,我自己也不觉得这是多大个事了。
他摇摇头:我现在觉得自己就这么自由自在,没爹妈管着,也挺好的。如果他们再来照顾我,我还真不习惯,所以还是算了吧。
记者追问:那你是在恨他们吗?他笑了一下:以前有过,现在确实是没有了。没有爱哪来的恨?我就是觉得,有些东西来得太晚了,并不一定没有它存在的意义,只是,我不想要了。
一杯热腾腾的茶,放到凉透,再喝已没有必要,只会伤身。一件加厚的外衣,穿得太晚,寒气已经侵入体内,感冒无法避免。儿女的孝顺,在父母去世以后才表现,那是失德与伪善。朋友的关怀,在事过境迁后再开口,只会得到礼貌的回应,很难得到知己的情谊、交心的温暖。爱情的表白,在罗敷有夫之后再开口,要么是甘当见不得光的小三,要么也只能留下“恨不相逢未嫁时”的遗憾。
当年监考老师的一句话道出了真理:迟得太久,不必到了。迟到,本身就说明了缘分的不足与付出的欠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该再续前缘。你若真在乎,必然早早追求,早早拥有,怎会等到对方心已死,情已逝,才迟迟到来。
在某场人生约会时,如果迟到,只能说明从未重视。即使“到”了,也无法抵消“迟”的负作用。请问问自己的心,是真的需要这场相逢吗?还是下一次才值得严阵以待,准时出现?
不曾重视的相约,失去时莫道遗憾。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