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04-30 00:44:05 | 作者:刘立祥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6次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有三位领导者,分属三个不同的时期,却“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情——“烧信”,并且都在此后不久奠定了一个王朝的基业。
第一把火 时间:公元24年 人物:刘秀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又是汉室的中兴之君,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荣膺“定鼎帝王”和“中兴之君”两顶桂冠的皇帝。《后汉书·光武帝纪》称赞他:“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放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称赞他:“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读通鉴论·卷六》)
刘秀缘何如此名高千古?
通过刘秀“烧信”,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据《后汉书·光武帝纪》:“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王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这段话记载了这样一个史实——
刘秀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于更始二年(24)四月,发起邯郸围歼战,连战皆捷。五月,一举攻陷邯郸,诛杀了在邯郸称帝的王郎。战争结束后,刘秀从王郎府第收缴了大批档案文书,并且从中发现了数千封自己的部属与王郎私下勾搭或诽谤自己的信件。有人将这件事报告了刘秀,刘秀一封也不看,立即召集众将,当着大家的面将信全部投于烈火之中。眼看着熊熊大火吞噬缴获的档案,那些惴惴不安者渐渐释然。刘秀说:“让那些为此事心惊肉跳的人们各自心安吧。”
刘秀的“烧信”之举使我们想起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毛泽东品评历史人物的标准极高,一般人物根本进入不了他的法眼。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对历朝历代的几个“最牛皇帝”逐个进行点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见,在毛泽东看来,纵览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数百位皇帝,包括其中堪称鹤立鸡群的这几位佼佼者,虽各有各的风采,却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全才,没有一个能够尽如人意。
然而,唯独对于刘秀,毛泽东情有独钟,称赞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许多人看了毛泽东对刘秀的评价,都急欲学习刘秀的会用人、有学问和会打仗,殊不知所有这些都同刘秀的“糊涂”密不可分。倘或刘秀打下邯郸,手中攥住那数千封信件,来个顺藤摸瓜,使得众将在铁证面前人人自危,再借机把那些“吃里扒外”者,杀头的杀头,治罪的治罪,警告的警告,那么,他还能以一介布衣骑牛上阵,登高一呼,四野震动,从者如云吗?还能一人攘臂,万众相随,战昆阳,定河北,平山东,取洛阳,夺长安,所向披靡吗?还能够战旗所指,马到成功,灭绿林,平赤眉,招降纳叛,平定四方割据,一统天下吗?还能够在一统天下之后,偃武修文,打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封建社会开国铁律,开创东汉“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建武盛世吗?
看来,学习刘秀的会用人、有学问和会打仗,首先要打好“糊涂”的底色,具有他邯郸“烧信”那样的博大胸怀。
第二把火 时间:公元200年 人物:曹操
曹操在戏曲舞台上历来被刻画成一个奸诈、阴险、十恶不赦的白脸奸臣,其实,曹操是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尤其是一位深谙“糊涂”之道的政治家。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曹军势如破竹,袁军一溃千里,袁绍和儿子袁谭丢下军队狼狈逃窜,渡过黄河。曹操率军猛追,没能追上袁绍父子,却缴获了大批辎重、文书及珍宝,俘虏大批兵众。曹操从缴获的资料中发现了大量许都官员和军中官兵与之私通的书信,这可是不忠不信的铁证,只需清点信函,逐一对号,便可轻而易举地将这班变节分子一网打尽。曹操却连看都不看一眼,吩咐左右,将所有这些证据付之一炬,“糊涂”了事。
在一千八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不难想象,当年这一把“糊涂火”烧掉了多少是是非非,又点燃了多少人对曹操誓死追随的坚定信念。
曹操的“糊涂”是一以贯之的。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依靠“糊涂”,将一大批敌对阵营的优秀人才转化为自己团队的核心成员。曹操视为心腹的谋士贾诩来自于张绣营垒,陈群曾效忠于刘备,徐晃曾在杨奉帐下效力,郭嘉、陈琳、许攸、张郃等都是袁绍旧部,屡建奇功的战将张辽来自于吕布集团,等等。正是曹操的“糊涂”,产生了化敌为友的奇效。
曹操的“糊涂”使我们想起《论语》中的千古名句:“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在这里,孔子用最为简洁的语言回答了处理好政务的一个基本的显性标准—使近处的人心情舒畅、欢愉快乐,远处的人心向往之、盼望归附,从而使自己的人才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如果一个领导者该糊涂时不糊涂,大事小事,恩恩怨怨,都不能释怀,遍观整个团队,总觉“满筐的柿子都有疤”,要求自己的团队成员任何时候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言听计从,不许稍有违拗,这样的领导者会把团队带成什么样子,是毋庸赘言的。
只有该糊涂时则糊涂,才可能容人之短,用人之长,才可能使人无前愆之虞,无后顾之忧,才可能广泛地赢得人们的信任、信赖和尊崇,使人产生心理寄托和精神皈依。
第三把火 时间:公元474年 人物:萧道成#p#分页标题#e#
据《南齐书·高帝纪》,南朝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起兵于寻阳,公开举旗造反。这个刘休范可非等闲之辈,他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十八子,长期在朝中担任要职,权倾朝野,雄霸一方,是个厉害角色。
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拥兵造反,其影响之大自不言而喻。霎时,朝野震动。
萧道成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平南将军,率军平叛。双方经过激烈争战,叛军渐渐不支,萧道成巧施诈降计,派部将黄回、张敬儿假意归降,出其不意杀了刘休范。
自古擒贼先擒王,斩了刘休范,叛军自当作鸟兽散。然而,由于刘休范的巨大影响力,这次叛乱所引起的社会恐慌并没有随着刘休范的脑袋落地而迅速消除,特别是当时兵荒马乱,信息不通,不少人对刘休范的死讯将信将疑,再加上叛军方面一些人故意散布谣言,说刘休范并没有死,正隐于暗处,积蓄力量,伺机东山再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人在两难选择中把赌注押在了叛军方面,向叛军营垒递交名帖者络绎不绝。在那时,递交名帖是表达忠诚、投身相依的象征,获取了叛军档案中的“投名状”,就等于掌握了这些人的二心铁证。萧道成攻克叛军营垒,缴获了数千份“投名状”,没看一眼,吩咐左右立即全部烧掉,然后,高声对众人说:“刘休范父子日前已被杀死,尸体就埋在南冈下面。我便是平南将军萧道成,各位好好看清楚了。你们递给叛军的名帖,早被我烧了,所以你们不必有什么顾虑,各自放宽了心,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吧。”
此举此言,使得众人各自安心,深为叹服,说:“能够全国保家的,必然是这位了。”
萧道成一把“糊涂火”赢得天下归心绝非偶然。《南齐书·高帝纪》说萧道成“少沈深有大量,宽严清俭,喜怒无色。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弈棋第二品”。据说,萧道成对棋道情有独钟,特别嗜好与臣下对弈,并有《齐高棋图》两卷传世。有一次,他与直阁将军周覆下棋,一着刚刚出手,即有悔意,便连忙去抓棋子,周覆也不含糊,赶忙伸手死死攥住萧道成的手腕,不许他悔棋。萧道成见状,缓缓撤回手来,呵呵一笑,默然许之。
这里记载的虽只是一桩小事,然它却同建康“烧信”的壮举一样,展现的是萧道成胸怀的不同侧面。史载,即使是被史家奉为千古帝王圭臬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曾因与大臣唐俭对弈,对方没有曲意迎合而勃然大怒,差一点砍了唐俭的脑袋。
今天,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效仿萧道成“烧信”,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即使能够做到,历史也未必会给每一个人都制造出一个“烧信”的机缘。然而,只要我们的胸怀真的足够宽广,像萧道成那样,不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把自己当领导,不盛气凌人,不锱铢必较,不睚眦必报,与人特别是与自己的下级相处尽可能宽容一些,“糊涂”一些,和善一些,倒是人人皆有机缘为之,时时事事皆有机缘为之。只可惜我们不少同志,每每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无缘去玩一把“烧信”的壮举,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慨,又对“齐高对弈”之类的生活琐事不屑为之,使得自己的“博大”胸怀始终只能装在胸中,无论如何总找不到展现的舞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