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12-28 10:53:07 | 作者:白芸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从今年起,我所在的这座县级小城也开始限放烟花爆竹。听到这个消息,本人并未觉有什么不适。而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人也都表示认可。我只是想,这也许是一个沿袭千年的习俗正在接近尾声。
可是有什么不好呢?年节燃放爆竹不也是从无到有的吗?那无非是人们表达心愿的平台之一种。作为一个民俗文化符号,爆竹的确最典型地象征了喜庆,最深刻地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迎娶送嫁,商家祈财,考试名列三甲……他们需要借助这样一种载体,把内心按捺不住的喜悦噼哩啪啦地释放出来。一代代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从未减失半分,只是社会在发展,我们更换了一下方式,比如微信祝拜、出境旅游、到影院看贺岁大片……
不过,实在地,前一世纪七十年代的爆竹曾在我们穷乏的生活里唱过欢歌。今天,即使回头忆想,也算得上一种很不错的享受。而此时,我只想提提小时候过年时的爆竹。
那时,我是个十岁不到的小女孩,并不喜放鞭炮,甚至厌憎它的聒噪和由此而来的受惊吓,但我还是希望过年时能远远听到它欢快的歌唱,闻到缭绕村庄上空刺鼻的火药气息,它所带来的浓郁年味儿。弟弟年纪虽小,却是同龄人中的资深鞭迷。每当小年、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几个重要节点,村子里鞭炮声此起彼伏的时候,他就表现得特别兴奋活跃。一听到哪里开始炸响,他甚至会毫不犹豫地撂下饭碗,朝着那个带了磁场的地方急跑而去。事实上,单等着鞭炮声息的不止他一个,好多小铁钉都被吸来啦。他们围在边边儿上,列开准备冲刺的架式,随着那最后一响,不管大人的警告,奋不顾身地上前抢拾未响的哑鞭。
据说,这些哑鞭要么是因为芯子编结不牢,未及燃烧便脱离落地,要么是体内火药存在问题。而那些小孩子们,是巴不得别人家的哑鞭越多越好。他们宝贝似地捧在手里,不大舍得立即就放,先这般那样地把玩会儿,向伙伴炫耀一番,才做出决定。有芯子的,和个留口极小的泥罐子,把鞭炮插进去,看泥罐子眨眼间崩裂不见。要不就放到鸡群里,看胆小的鸡们在突发情势下四处乱窜。总之,好像就没有那时的小孩想不出来的花招儿。碰到没芯子的,则另有一套解决方案。他们把它的红衣裳白衣裳一层层剥开,将里面的灰药倒在大石板上,然后划一根火柴扔进去,便“呼”地一声,有的还会窜起炫烂的烟花模样。对于当时没啥玩具的小屁孩来说,这一招相当提神。为了表达对这种本属不合格产品的无限钟情,以我弟弟为首的小铁钉们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美其名曰“呼火”。前不久,已过不惑的弟弟回来念叨起这事儿,目光充满了甜蜜和神往,久久望远……
体身粗实的炮仗,比白皮、二踢脚,大地红的响声更加沉稳雄壮,所以在白皮或大地红燃放完毕后,乡人常常再补一个炮仗,用来压阵脚。在我们老家扫房子年俗里,炮仗另还发挥着一个重要用途,大伙儿把这称作“震灰”。过了腊月二十三,不管是砖瓦或草苫房,都得作个彻底清理。尤其辛苦的是家庭主妇,她们将一把新笤帚绑在长棍子的一端,脑袋上包上毛巾或戴上斗笠,划拉天棚。差不多了,我母亲会喊他儿子的小名儿,一旁伺机行事的我弟只等这一声令下呢,他把早就选好的一个最周正最红艳的炮仗,小心稳放在堂屋地上,然后喝令我们退下。随着那一响,所有人的心里登时亮堂了!仿佛不仅把一年来堆积的灰尘,也把痛苦、挫折和一切不愉快都震到了九霄云外。想必,这也正是这一习俗的来历和寓意吧。
关于鞭炮的记忆,再有五倍的篇幅也叙述不完。时代裹挟我们前去,不必失落;但过往的那些美好,如果能通过回忆来为眼下生活增添乐趣,为什么不呢?
猜你喜欢:
刘宗烈:爆竹声中一岁除
汪曾祺:八千岁
王朔:错过的人生
师聃:腊八,晨窗即景
全站搜索